1、各初中初三历史备课组: 每年一次的初三历史中考研讨会今年改为网上交流的方式,现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恳请各位老师根据认真备考,争取取得好成绩,为高年级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基础 热点 方法,2007年中考历史复习与备考,一、对历史中考的再认识,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衔接高中课改课程 3、树立正确开卷观念 4、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二、过去两年试题特点综述,1、注重基础性 2、强调能力性 3、突出专题性 4、关注时代性 5、体现过渡性,新航路开辟的最主要影响是A.发现了美洲大陆 B.密切了欧洲到其它地区的交通往来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27. 中国近代
2、化的历程充满了坎坷,许多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zh)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
3、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1分)这些企业的创办客观上有何进步作用?(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1分)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 是指什么?(1分)为宣传“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人发起什么运动?(1分)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简要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1分),2006
4、年4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医药大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泰州隆重开幕。本次大会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卫生机构、国外知名大型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国际医药前50强企业、国内医药200强企业及众多传媒机构参加。这主要表明了A.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B.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C.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D.中国是一个发达国家,范围:以九年级为主,到基本涵盖全部内容形式:选择题比例减少,主观性试题增加内容:局限于热点到学科重点与热点兼顾题型:由材料解析、简答到其它题型的出现,三、过去两年中考已涉及过的相关问题,2005年 郑和对南洋的影响 台湾教科书问题 民主与法制建设 日本法西斯的抬头,2006年 古代中日关系 近代化的探索
5、 土地(农村)问题 美国经济的发展,四、 2007年考纲变化,试题结构 选择题占40%,非选择题占60% 试题难度 631(原721)略有提高 知识比例 七年级约占25%(原:20%)、八年级约占40%、九年级约占35%(原:40%)。 考查范围,考点表述的变化,百家争鸣(原墨家及其主张 孟子的思想 法家及其主张)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原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原评价) 西安事变(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五、今年中考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政治方面:西周分封制、商鞅变法中的建立县制、秦始皇的郡县制、西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元代的行省制度、
6、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等。 思想方面:百家争鸣、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等,2、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中俄关系 中欧关系 日美关系 美苏关系 世界多极化,3、构建和谐,思想:儒家、墨家、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等 历史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平主题 民族关系: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清代册封制度、土尔扈特回归、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改革方面: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革命道路: 中共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克服“左”的错误、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大指明方向、重庆谈判争取和平、政协会议制定建
7、国方针等,建设道路: 土地改革、颁布宪法、三大改造、八大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拨乱反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等,5、中外历史的衔接,1、我国对外关系与方针政策 2、中外资本主义经济的联系 3、思想的影响与传播 4、一战与二战 5、中外改革的成败 6、经济全球化 7、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小专题,国共关系 教育的改革 货币问题 历史人物 能源的变化 社会习俗 某一领域科技的发展,可能出现的新题型,问答题或简答题 整体把握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人物评价题 史论结合(辩证地分析) 主观感受题 启示、感想、精神(尽量多写,条理清楚) 综合实践题 写标语、提
8、建议、设计方案等(与史实结合),6、与尾数“7”相关的历史事件,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1897年,商务印书馆 1917年,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农 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平型关大捷 1947年,挺进大别山 1967年,欧共体成立 1987年,中共十三大 1997年,中共十五大、香港回归,新增考点,1、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略) 2、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人文初祖黄帝 夏朝建立 西周分封制 三国鼎立的形成、隋朝的统一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中国近代民族工
9、业的发展 新式教育的开端 抗美援朝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3、关注热点 九二共识 江泽民八项主张 中东地区复杂的矛盾,六、复习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考点与体系 重点与热点 专题与切口 记忆与开卷 审题与答题 考试与评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苏州盛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两口;他们有一张织机,他们织的绸,光彩润泽,人们争相加价购买,施复夫妇赚了很多银子。十几年后,他们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十四张织机,雇人织绸,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那里的机工大都来自破产的机户和农村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一天没有活干,就得挨饿。 -醒世恒言 材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1
10、分) 常见错误:将历史现象与现象所要说明的本质混为一谈,材料二: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对严禁者处以死刑。统一台湾后,“海禁”政策一度放宽,并放开广州、宁波等地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到乾隆年间,面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贪欲,清政府又加强了限制,只准开放广州一处,并实行了严格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民商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关闭锁国政策。此后,清朝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根据材料说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分) (修饰语 ) (中心词)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带来的危害? (中心词) (2分),中考试题赏析,28.中共中
11、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于2006年2月11日正式公布,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外历史上就解决农业问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是怎样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1分)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曾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是什么?(1分) (3)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何意义?(2分) (4)斯大林
12、模式在农业问题上的失误有哪些?(1分)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启示?(1分),从导向看,体现了历史的鲜活性。材料新闻的发生与中考时间上仅相距四个月,又是举国上下关注的新农村建设问题,让师生体验到我们这个时代无时不在历史中找到影子,历史就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身边发生。 启示:中考命题对历史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要将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历史的课改理念贯穿在教学与复习中。,从选材看,体现了学科的重点与小专题相结合的特点。试题中涉及的明治维新、三民主义、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斯大林模式等内容都是考纲中的必须掌握的内容,而其中都蕴含了土地问题。因此复习中教师要做到两者兼顾,帮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疏理,从设计看,体现了“小切口、大跨度、多层面”的特点。以土地问题为中心,所设四问紧扣教学重点、密切联系近现代史、中外史,环环相扣,层次递进。这是以后中考命题的特点之一,问题小巧灵活,跳跃性强考查层面广泛,符合中考开卷背景下综合、开放的要求。,从理念看,试题中有5分属于基础知识,是问题的主体 ;1分内容是中外在这一问题上的得失比较,对学生提出了能力要求;1分是上述问题的分析后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启示 ,强调了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谢谢大家的浏览!,期待与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