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省式全球學習社會,主講:吳明烈 博士 國立中正大學成教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育學院博士 TEL:(05)2720411 ext 36118 E-Mail:adumlwccu.edu.tw http:/cllr.ccu.edu.tw,學習社會的興起,理想社會的追尋與開創,向為人類努力的方向與目標。一九六年代,在教育界興起了一種新型態的社會構想,以作為人類未來的理想社會型態。這種新型態的理想社會,被稱之為學習社會(learning society)。,學習社會概念的源起,學習社會這個名詞於1966年出現於奧地利學者Karl Bednarik的著作邁向學習社會(Die Lerng
2、esellschaft )Wir leben in einer progressiven Lerngesellschaft. Unter einer solcen verstehe ich eine Gesellschaft, die nicht nur in einigen Teilen, sondern als Ganzes in einem fortwhrenden Proze geistiger und materialer Neuorientierung begriffen ist (Bednarik, 1966, p.7).,學習社會名詞的由來,Den Begriff Lernge
3、sellschaft “ habe, ich geprgt. Es ergab sich infolge der Diskussionen meines vorangegangen Buches Die Programmierer“, in dem ich mich u.a. auch mit programmiertem Lernen beschftigt hatte.,學習社會的意涵,學習社會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就個人層面言,學習社會乃是一個充滿學習機會的社會,並且支持個人在各種生涯階段中繼續不斷地學習;就社會層面言,學習社會則是各種學習資源能經過有效整合,以塑造出一個有利於學習的環境,
4、促使各種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活動遍及整個社會。因此,學習社會是一個以學習為中心的社會,其精神在於促使每個人在其一生中持續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同時學習資源亦能遍佈到社會的各層面中,使人人皆可在需要學習或有意學習時,達成繼續學習的願望。,學習社會的省思與批判,從一九六年代起,學習社會即被視為人類未來理想的社會型態,同時在各學習社會理論中,亦可以發現人類對於學習社會的憧憬與嚮往,然而,在一九九年代亦有學者從其他角度對學習社會提出質疑與批判。為對於學習社會理論有更深層的認識,同時作必要的觀念釐清,進而發揮學習社會的影響力。,學習社會是一種迷思?,學習社會往往被人視為現代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休
5、斯與泰特(Hughes & Tight, 1995)持批判的觀點,認為學習社會是一種迷思(myth),所謂迷思即是指不管是否具有效力,卻為人們相信它的效能。學習社會的理念建立在生產力、變遷、終身教育及學習型組織等四項迷思之上。而在這四項迷思的交互作用下,強化了學習社會迷思的發展。,學習社會是一種迷思(續)?,現在並沒有任何證據證實學習社會真的存在,在可預見的未來學習社會也未必會在現實世界中出現。然而這樣的迷思仍具有影響力,因為許多人仍相信,學習社會可以為現存的經濟與社會問題尋找出一個解決途徑,同時藉此可建立一個更清明更進步的政治體系。學習社會的迷思結合了教育、生產力與變遷等概念,然而我們要質疑
6、的是-學習社會將會帶來什麼?,學習社會缺乏實證與充滿疑問?,威廉森(Williamson, 1995)指出學習社會這個名詞雖已經出現在文獻上有一段長遠的時間,然而卻缺乏實驗證明。 英國的經濟與社會委員研究會(ESRC, 1994, p.4)亦指出,為何要創造學習社會?如何規劃這樣的未來社會?目前對於學習社會仍存在著許多對立的觀點,譬如學習社會在促進富裕、社會整合、個人實現與公民權之間究竟是要著重何者?或是強調上述的結合?,學習社會:是個迷思或是事實?,薛亞(Sakya, 1993)在學習社會:是個迷思或是事實一文中指出,在一九七年代及一九八年代對一些開發中的國家而言,要實現學習社會的理念,是相
7、當困難的事情。因為在此時期,許多兒童、年輕人與成人尚無法獲得接受基礎教育的優先機會。然而此時,發展學習社會已經變得愈來愈有可能。在亞太地區,除了南亞的一些國家外,其他國家已經可以為大多數的人民提供基礎教育。這些國家已經意識到教育與人力資源的發展,在二十一世紀中將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此正致力於將自己的國家發展成一個學習社會。,學習社會是個烏托邦社會?,從不同的觀點,對學習社會理論從事適度的批判與反思,正可為人類在建構學習社會的過程中,提供一個更客觀而可行的方向,畢竟學習社會的建構,不應只是淪為一種響亮的口號,而應成為一種具體的行動。休斯與泰特等人雖將學習社會視為現代的迷思,然而雷戈特(Pete
8、r Raggatt)等人則抱持樂觀的想法,認為學習社會並非是個烏托邦社會(Utopian society),在學習社會中學習機會儘可能沒有限制的提供給大眾,當個人面對新的挑戰和新的學習機會時,將回歸到成人學習與終身學習的正義與公平的論題上(Raggatt, Edwards, & Small, 1996)。,學習社會是個未來式的概念,賈維斯(Peter Jarvis)亦認為學習社會是一個未來式的概念,是一種理想。這樣的概念讓人意識到,學習社會的出現乃為人類處在一個科技變遷急遽的的環境中所必需,同時學習的機會應延伸到個人的一生。學習社會為學習者提供一個無障礙、有彈性的終生教育體系,促使人人能從事全
9、時或部份時間的學習活動。或許赫欽斯的理念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然而一個變遷的社會,必須也是一個學習社會,現在有更多的學習機會促使人們從事終身學習(Jarvis, 1995, pp.40-41)。,學習社會既是烏托邦又不是,法爾報告書中曾明確地指出,就某種程度言,學習社會是個烏托邦,當其目標在於改變人類命運的基本架構時即含有烏托邦的色彩;或當一個具有影響力的運動試著去導引人類的未來,即使具有可行的改變策略,學習社會仍然無法立即實現。然而就另一種觀點而言,學習社會並不是一個烏托邦,學習社會的觀點不僅符合當今世界的基本需求,以及人類的主要發展方向,同時適合於各種社經結構與經濟發展水準不同的地方與國家
10、。,學習社會既是烏托邦又不是(續),任何一項好的策略均或多或少含有烏托邦式的未來觀點,就此而言,任何一種有遠見的觀點,都有可能被視為烏托邦主義(utopianism)。當一個哲學家在他的思想裏含有這種烏托邦的想法時,即表示他愈認同教育的重要性,同時愈能促進教育的解放。任何一項教育改革都將面臨困境與資源的缺乏,而必要時需要採取激進的方法,學習社會的理想,終有實現的一天(Faure, et al., 1972:163-164)。,英國ESRC的學習社會十種模式,技能成長模式此種模式係建立於這樣的信念促進就業的技能是提昇國際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決定因素。是項模式強調技能養成與經濟成長的結合。科技變遷的急
11、遽,人人需要就業的再訓練與技能更新,以保持國家在國際中應有的經濟表現與狀態。 個人發展模式是項模式在於擴大各種學習形式的參與,包括在職場與社區中,以促進個人自我實現。經由資源的提供,幫助個人對於較喜歡的學習與工作參與方式作出明確的選擇 。,英國ESRC的學習社會十種模式(續),社會學習模式這種模式重視學習過程在個人所處的社會與社區脈絡中的結合,同時強調機構間的彼此信賴與合作,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以促進經濟成長。 學習市場模式 在一個學習市場中所強調的是個人作為消費者擁有更大的選擇與自由,同時承擔對於個人的學習與自我利益追求的責任 。,英國ESRC的學習社會十種模式(續),地方性學習社會模式這項模
12、式強調根據地方的特殊性、需求與發展以建構學習社會,在此模式中,地方學習文化的發展,亦特別受到重視 。社會控制模式這項模式重視公共論辯以及社會整合與排斥問題。社會控制模式與政策決定兩者間有密切的關係。,英國ESRC的學習社會十種模式(續),自我評鑑模式大部分關於學習社會的文獻,將學習社會視為一種規範性概念,作為國家未來能否實現的目標。自我評鑑模式強調透過反省,促使社會本身持續學習並且評估進步情況。學習中心模式學習中心模式重視學習文化的發展,並主張學習應該加強因應就業需求。此外,這項模式亦甚為重視學習者如何從工作中學習,以及他們正在學什麼等議題。,英國ESRC的學習社會十種模式(續),教育制度改革
13、模式此項模式強調若要進步地邁向一個學習社會,則當前的教育制度需要擴大改革。 結構變遷模式在一個學習社會中應該是教育領導經濟,而不是經濟領導教育。在此一社會中,應該從為經濟而學習轉移到為公民權而學習。終身學習為結構變遷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刺激 。,Michael Young的學習社會 四種模式(1998),l 學校教育模式(Schooling model) l 證照模式(credentials model) l 途徑模式(access model) l 教育的模式(educative model),Andy Green的學習社會三種模式 (2000),政府引導模式(state-led model):
14、法國 市場領導模式(market-led model):英國 社會夥伴模式(social partnership model):德國,吳明烈的理想學習社會模式,反省式學習社會模式(reflexive learning society / reflexive Lerngesellschaft ):目標與發展方向與策略的持續檢視、有無偏離本質、能否發揮正面功能與影響、是否全體公民均能從中受益、兼顧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能否真正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理想? 全球學習社會模式(global learning society / globale Lerngesellschaft):全球化的影響、建立全球學習網
15、絡、所有世界公民能在全球學習網絡中學習。三項任務:促進全球和平文化、世界公民的終身學習權以及全球人文生活世界。 反省式全球學習社會模式 (reflexive global learning society / reflexive globale Lerngesellschaft),學習社會模式的實現可能性,烏托邦? 學習社會指標? 學習社會運動(Lerngesellschaftsbewegung),風起雲湧的學習社會運動: 歐盟的新動向,終身學習備忘錄 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 歐洲終身學習品質報告書,終身學習備忘錄,終身學習備忘錄 (Memorandum on Lifelong Learning)
16、歐盟於二年十月提出終身學習備忘錄,作為實現學習社會的架構:1.人人具備新基本技能2.更多的人力資源 3.教學與學習的革新4.評鑑學習5.學習輔導諮商的再思考6.將學習緊密地帶進家中,MAKING A EUROPEAN AR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 REALITY,“When planning for a year, plant corn. When planning for a decade, plant trees. When planning for life, train and educate people.“ Chinese proverb: Guanzi
17、(c. 645BC)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管子上篇權修,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歐盟於二一年十一月提出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Making European Ar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 Reality)報告,該報告中提出了歐洲終身學習的六大策略 :(一)擴展學習的合作夥伴關係夥伴關係反映了終身學習利益與責任的分擔。協調行動往往是針對各種不同情況的最佳回應並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終身學習的各種策略必須彼此緊密相連,同時被所有行動者所支持。,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續),(二)瞭解學習需求確切瞭解各種公民、社區、社會以及勞動市場的學習需求,乃是一
18、項基本的終身學習策略。(三)投注合理的資源整體上的公共投資與私人投資的比例必須增加,而經費比例的增加必須建立在政府、公共機關、雇主、社會團體與公民的責任分擔的基礎之上。,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續),(四)促進學習機會的獲得為擴展學習機會,學習的提供必須更透明、更彈性、更統整以及更具效率,同時亦須發展新的學習途徑、成效與環境。這些策略必須重視機會的均等以及特殊團體的公平,以促使終身學習的機會更能實質的為人人所擁有。,實現終身學習的歐洲(續),(五)發展學習文化學習文化的發展係根本地築基在增加學習機會、擴大參與層級以及激發學習需求之上。(六)追求卓越建立一種良好的機制以提升學習經驗之最佳品質。品質並
19、不僅是一種義務,同時也是個人、雇主、以及其他人對於學習的投資之動機決定因素。,終身學習品質指標歐洲報告書,歐盟執委會於二二年六月發表終身學習品質指標歐洲報告書(European Report on Quality Indicators of Lifelong Learning),該報告書工作小組成員,涵蓋來自三十五個歐洲國家、OECD以及UNESCO的代表,自二一年一月起定期召開會議,考量終身學習的複雜性,據而從中找出十五項最具代表性與適當性的終身學習品質指標。這十五項品質指標涵蓋於四項範疇(European Commission, 2002)。,終身學習品質指標,一、技能、能力與態度 1.
20、識字 2. 算術 3. 學習社會所需的新技能 4. 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 5. 積極公民權、文化與社會能力 二、途徑與參與 6. 終身學習途徑 7. 終身學習參與,終身學習品質指標 (續),三、終身學習資源 8. 終身學習投資 9. 教育人員與學習 10. 學習的資訊與通訊科技 四、策略與制度 11. 終身學習策略 12. 供給的一致性 13. 輔導與諮商 14. 認可與證照 15. 品質保障,歐洲學習社會政策的成功經驗,透過廣泛的社會對話機制形成政策 政策具有延續性與統整性 重視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以及責任分攤 進行匱乏分析 擬定優先順序 提供架構條件 重視本土化與系統思考,謝謝您的聆聽 祝您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