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篇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第七章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7.1.1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7.1.2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教学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构想、理论形成、学科建立等几个阶段; 教学设计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几个不同概念: “艺术过程”的概念 “科学过程”的概念 “系统工程方法”的概念 “问题解决方法”的概念 “强调人的因素”的概念,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7.2 教学设计的
2、基本过程,1、前期分析 2、教学目标的阐明 3、教学策略的制定 4、方案编写 5、成果评价,前期分析,学习背景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 通过分析背景因素、物质条件和教学特性,来描述教学系统是如何在“真实世界”的系统中进行的。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安排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才能够实现学习需要分析所确定的总的教学目标 学习者特征分析 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起点水平的分析、认知发展水平的分析)及学习风格与动机等因素,7.2.1 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 目前学习状况 = 差距(学习需要),分析学习
3、需要的基本步骤,1)确定教学出现的问题;2)确定期望的状况;3)协调所有合作者之间的差异,形成对学习者较为统一的期望;4)确定现状;5)分析差距的原因和性质;6)阐明总的教学目标。,7.2.2 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就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学习内容分析以总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学习内容的分类,言语信息 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态度,学习内容的分析方法,确定学习类型 进行信息加工分析 先决技能的分析 安排学习内容 进行初步评价,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
4、别,不断分化 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按事物的发展排列; 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7.2.3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学习者初始能力和学习起点分析 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7.2.4 教学目标的阐明,对于教学目标的阐明大致有两种观点:行为主义观和认知主义观。行为主义观强调用可以观察或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认知心理学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动作技能类的教学目标 情感类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六级:,知道(识记)记忆、回记或重复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的能力。 领会(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所获得的知识的能力。 运用将信息、概
5、念、原理或定律应用于新情况的能力。 分析将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几个独立的部分,并认识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能力。 综合将分离的知识元素综合起来,形成新的整体或新的模式的能力。 评价在已有知识和已给出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鉴定的能力。,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ABCD法 内外结合法 三维目标编写法,ABCD法,A-对象(Audience),写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u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 C-条件(Condition),即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例如:初中二年级学生在观看各种云的图片时,应能 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
6、分别标记出来,准确 率达90%。,内部心理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诺曼格朗伦于1972年提出了一种将学生内部认知过程和外部行为结合起来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即所谓的总体目标具体行为的方法。他把课堂教学目标分为两个水平: 总体目标。侧重描述学生内部的心理发展,用“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创造”、“欣赏”等抽象语言来表述学习结果,反映教师总的教学意图; 具体行为。侧重描述学生达到目标时的具体行为,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达到总体目标时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例子,是我们评价总体目标有否实现的证据,示例,1. 领会余弦定理1.1 会画图说明这一定理的条件和应用背景1.2 会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
7、推出这个定理1.3 能叙述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区别,三维目标编写法,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 结果性目标主要是用于明确阐明学生的学习结果,阐明结果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同时还把结果目标分为知识领域与技能领域。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表现性目标是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7.2.5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设计,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整体考虑。,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
8、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确定 学习方式的设计 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教学方法的确定 教学媒体的选择,基本的教学策略,生成性策略 鼓励或允许学生通过自我提供的许多学习活动,“控制”着学习中的信息加工的优势,建构自己的意义。 替代性策略 倾向于通过提供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与检验、以及迁移的建议,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 指导性策略 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共包括四个阶
9、段十五个步骤:导入阶段主体阶段结尾阶段评价阶段,典型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情景陶冶教学策略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接受学习模式 五环教学模式,典型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 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发现学习教学策略,典型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 角色扮演 竞争 协同 伙伴,教学媒体的选择,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学习任务; 学习者的特点; 教学管理因素; 经济的现实条件; 教师的特征。,教学媒体选择的具体原则,根据教学媒体的特征和功能来选择 根据学习目标类型和学生特征来选择 可以考虑多媒体组合应用 考虑媒体
10、的获得是否容易 考虑媒体的成本效益 选择教师、学生熟悉的媒体,8、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教学目的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评价方式: 专家评价 用户评价 评价的基本标准 教育性 科学性 技术性 艺术性 经济性,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测验法 作业分析 学习契约 学习文件夹(档案袋) 学习日志,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内容 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尤其是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
11、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评价标准 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 评价方法 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依赖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评价主体 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互动的评价模式; 评价重心 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难以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国内外教学评价发展的新特点,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重视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方案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既是教学设计工作的总结,也是实施教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 文本、框图形式,表格、流程图形式等实例 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方案:环境保护 http:/ 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