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温度对大螟影响.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94094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度对大螟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温度对大螟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温度对大螟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温度对大螟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温度对大螟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温度对大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大螟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大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不同温度下的历期间有显著差异。在整个试验温度范围内,温度与发育速率历期的倒数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2) 温度对大螟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对大螟未成熟期存活的影响因不同发育阶段而异。3) 温度对大螟种群内禀增长力、平均总产卵量、净繁殖率的影响:大螟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力与温度之间呈抛物线趋势;大螟成虫的平均总产卵量和净繁殖率均以 23为最高,但就未成熟期的存活率,成虫的日平均产卵数即产卵速率和内禀增长力而言,则以 26和 29时最佳。学习所给文献,了解大螟自然种群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大螟各个虫期死亡率、致死因子、种群存活曲线,

2、联系田间实际讨论指出大螟的田间防治对策。大螟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大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表 1),不同温度下的历期问有显著差异(P0.01)。在整个试验温度范围内,温度与发育速率(历期的倒数)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图 l)。从表 1 可知,大螟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要求的适温范围不尽相同。卵期在 17 一 32范围内,温度愈高,发育愈快,但温度升至 35时,历期反而延长。幼虫期在17-32范围内,发育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蛹期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 32下的发育反而较 29下慢。在所有的试验温度下,雌蛹发育显著快于雄蛹(P0.01)。成虫产卵前期与温度成反比;在 20-32范围内,成虫寿命随温度上升而缩短,但温

3、度低于 20,寿命反而有缩短的趋势,两次垂复试验均表现同样结果,这可能是低温对成虫寿命的影响所致。根据 17 一 29温度范围内的试验结果,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计算得未成熟期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列于表2。大螟各虫态中,以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最低(10.57,卵期最高(11.6);整个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0.55,有效积温为 649.21 日度。2.温度对存活的影晌试验结果显示,温度对大螟未成熟期存活的影响因不同发育阶段而异。卵孵化率在 20 一 29范围内差异不大,均在 90%以上,其中以26为最高(95.83%)。当温度低于 20或高于 29时,孵化率都下降

4、,但高温的不利影响更为明显(图 2)。在 17 一 29温度范围内,整个幼虫期的存活率随温度上升而提高,但温度高于 29,存活率显著下降;在 35下不能完成整个幼虫期的发育,每次重复都显示,幼虫至多只能发育到第 4 龄。预蛹在17-32范围内的存活率差异不大;蛹期所要求的适宜温度与幼虫期差不多,最适温度范围为 26-29。综合温度对大螟不同发育阶段存活的影响于图 3。如图中的存活曲线所示,大螟在 17和 32温度下,三龄幼虫期前和进入蛹期后的存活率较低,这两个时期的存活曲线下降较陡,且该两种温度下的存活曲线的总趋势类似,说明 17和 32的温度条件对大螟存活的作用基本相同,只是 32下的影响更

5、大。在 29温度下,卵孵化率低于 26,5 龄前幼虫期的存活率较 23和 26均低,但进入预蛹和蛹期后死亡率很低,所以世代存活率最高。20、23 和 26三种温度下的存活曲线很相似,各个发育阶段及整个世代存活率高低依次由表 3可知,在试验的六种温度下大螟成虫的产卵量、总怀卵量(产卵量+未产出卵)和产卵率均表现同样趋势,以 23为最佳。温度低于或高于23,总怀卵量和产卵率均有下降,尤以高温区更明显。解剖检查表明,在 32温度下死亡的雌蛾腹内有较多的未成熟卵(未记入总卵量),这显然是由于高温下雌蛾寿命缩短的缘故。如上所述,大螟成虫产卵的适温偏于较低的温度,以 23为最适宜。4.温度对内禀增长能力的

6、影响根据上述各温度下的试验结果,组建了大螟实验种群繁殖特征生命表,并计算出了该种群在不同温度下的世代平均历期(T),内禀增长能力、周限增长速率和种群数量加倍时间(t)(生命表和计算过程从略)。结果见表 4。由表 4 可知,在 29温度下内禀增长能力最大。大螟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与温度之间呈抛物线趋势(图 4),配得曲线方程式为:Y=一 0.24776+O.02325X 一 O.00040X2式中:Y 为内禀增长能力;X 为温度() 。由上式求得理论最适温为 29.06,最大的 rm理论值为 0.09,理论周限增长速率 =1.09。由此可知,在最适温度(29.06)下,大螟实验种群理论上将逐日

7、以 1.09 倍的速率不断作几何级数增长。Birch(1948)认为,研究种群增长能力必须考虑该种群的年龄组配。大螟种群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年龄组配和瞬时出生率、瞬时死亡率如表 5 所示。从表 5 可见,在六种温度下,大螟种群的理论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都占有很高的比例,达 99%以上,成虫所占的比例不到 1%,尤以29时成虫占的比例最小。这些温度下的大螟种群具有高比例的未成熟个体,都是一个旺盛扩张的种群。因此,在估计大螟的丰盛度和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时,考虑种群现时的年龄组配是很有意义的。概括上述结果于表 6。从这些统计量的比较中可知,大螟成虫的平均总产卵量和净繁殖率均以 23为最高,但就未成熟

8、期的存活率,成虫的日平均产卵数(即产卵速率)和内禀增长能力而言,则以 26和 29时最佳。因此,可以认为大螟种群生长的最适温区是 26 一29。表 6 还显示,低温对大螟种群生长的不利影响是通过延长发育期,增加死亡率和降低产卵速率达到的;而 32以上高温的不利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增加死亡率和降低总产卵量实现的。反过来,也说明了大螟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采取了不同的生存对策。大螟自然种群动态的初步研究运用生命表方法研究南京地区 1981 年第二代大螟自然种群动态的结果表明,该代个体死亡主要出现在低龄和老龄幼虫期。就其致死原因而言,低龄期主要是气候因素(暴雨),老龄期则主要是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该代大螟种

9、群的世代存活率为 4.99%,种群增长指数为 5.43。关键词大螟:种群动态;生命表大螟是一种分布范围较广的杂食性害虫,过去仅是水稻的一种次要害虫。随着我国稻区耕作制度的改革,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期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大螟的种群数量上升,在部分地区已成为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关于大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有不少报道,但尚未见有大螟自然种群动态方面的研究。而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是洞悉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做好预测预报所必不可少的。本文欲在这方面起抛砖引玉的作用。研究方法该项工作在南京市农科所的早熟晚粳田进行。面积为 1.27 亩,于 6 月 22 日栽插。研究期间不施用任何农药,管理工作与常规田相同。把大田采

10、集的第一代蛹,经羽化的成虫雌雄配对罩在室外纱笼内。收集当天产在水稻叶鞘内侧的卵块,仿大螟自然产卵状,一次性接在研究田水稻的基部倒数第二、三叶鞘内侧。按当时中等发生田的虫口密度,全田共接 24 个点。每点分别在三穴稻上各接一块卵,总卵量为 120 一 160 粒,并插牌标记。在接卵前后五天,夜里罩纱笼以防外来蛾子产卵干扰。根据大螟的生物学特性,在第二代发生期内分卵、1 一 2 龄、3一 4 龄、5 一 6 龄幼虫、蛹和成虫六个虫期调查观察。各调查时间参照有关资料和室内同步饲养的幼虫发育进度而定。每次调查 4 个样点,统计各点的活虫(卵)数和存活率。寄生天敌种类和寄生率是由每次调查的活虫(卵)在室

11、内饲养观察所得。各虫期内分别通过模拟试验估计天敌的捕食作用。接虫(卵)前五天,在供试的笼内喷 500 倍的敌敌畏液杀死所有捕食性天敌,然后接入刚进入观察期的虫(卵),待该虫期完成时调查存活数,同时设有对照.每期三次重复。以无捕食性天敌和有捕食性天敌(对照)的平均存活率之差作为各虫期捕食率的估计值。(一)各虫期的死亡率及其致死原因1.卵期该代大螟卵期历时 6 天。在接卵后第五天,卵的不孕率达12.0%。所观察的卵中未发现寄生卵。在调查和模拟试验中,没有自然损失发生,但有 6.2%的卵被体长只有 3-3.4 毫米的黑肩绿盲蝽捕食。该盲蝽的成虫和若虫生活于稻丛基部,以口针插入寄主卵内吸食汁液。2.

12、1 一 2 龄幼虫期大螟卵孵化后,幼虫并不立即扩散、转移,而是仍聚集在原叶鞘内侧取食若干天,至 2 龄末或 3 龄初期才开始扩散到同穴的其它稻株上为害,造成枯鞘并出现零星枯心。该阶段虫的总死亡率高达 61.88%其中非生物因素引起的自然损失为 58.88%,捕食性天敌的作用较小,只有 3.00%(图 1)。饲养观察和大田调查均未发现被寄生现象。这期间曾连续三天大雨,雨量达 52.6 毫米,造成稻田淹水。为证实稻田淹水对幼虫存活的影响,作了模拟试验.将初孵幼虫接于盆栽水稻基部叶鞘内侧,一天后人为灌水淹浸不同时间,待发育至 2 龄后期,结果如表 1 所示。淹水时间长于 1 小时,对 1 一 2 龄

13、期幼虫的存活有不利的影响,且随淹水时间延长幼虫存活率下降。3. 3 一 4 龄幼虫期大螟幼虫发育至 3 龄期后,大批转株为害,田间枯心大量出现,同时也给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以可攻之机。该阶段的总死亡率为 45.34%,其中捕食率为 25.30%,寄生率 13.89%,自然损失下降为 6.15%(图 1).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螟黑瘦姬蜂、螟黄足绒茧蜂4. 5 一 6 龄幼虫期大螟发育至 5 龄后,食量增大,转株更为频繁,又一次出现枯心的高峰。从图 1 可见不同因素对第二代大螟卵和幼虫存活的影响5.蛹期大螟幼虫老熟后转移至叶鞘或留在原稻茎内化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则不易发挥作用,非生物因子引起的死亡率为

14、25.32%。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分析表明,大螟二代的个体死亡主要发生在低龄和老龄幼虫期。前者的死亡主要由不利的气候因素所致,后者的主要是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所造成。大螟成虫产卵于水稻叶鞘内侧,有严格的选择性,其卵受到自然保护,因而外界因素对其存活的影响较小,卵期的死亡率较低。大螟幼虫发育至 2 龄末或 3 龄初方始转株扩散的习性,使得 1 一 2 龄期幼虫不易受天敌进攻,但气象因子,特别是暴雨造成的田间淹水,对其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因此在准确预测 1一 2 龄高峰期的基础上适当灌水淹没稻基第二、三叶鞘持续两个小时,可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此时对分孽期水稻来说,淹浸基部叶鞘不会受到不良影响。3 龄期后的幼虫转株频繁,天敌的作用逐渐增强,而气候因素对存活的影响减弱。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攻击这些昆虫的寄生物的繁殖对策与害虫的防治是有意义的,并且可以给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有用的线索。种群内约有 70%的个体死于 3 龄幼虫期前,说明 3 龄前的幼虫抗逆性弱。从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观点出发,在 2 龄末至 3 龄初期采取化学防治较为适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