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节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调节作物营养,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增产的措施。合理施肥考虑两个标准:一是产量标 准,单位重量的肥料能换回更多的农产品;二是经济标准:较少肥料投资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降低施肥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不可替代律植物必需各种营养元素,尽管植物对它的需要量有所不同,但就他们对植物的重要性来讲,都是同等重要的,因为他们各自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不可替代。各种大量元素固然对植物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微量元素缺少同样也会影响之物的生长发育,并在产量上反映出来。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各种养分虽然不能互相替代,但在数量上却有多有少,差别较大。植物对各种养
2、分的需要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为此需要通过施肥加以调节,使之大体符合作物的需要,以维持养分的平衡。这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因为土壤中任何一种必需养分供给不足时,作物的生长都会受到明显的抑制,产量不可能提高。如果施肥过多,尤其是偏施某种养分,会破坏养分平衡,影响作物对其他养分的吸收,还浪费肥料,降低产量和品质,甚至污染环境。养分归还学说植物仅从土壤中吸取为其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养分,由于不断的栽培作物,这 种吸取势必引起土壤中矿质养分的消耗,长期不归还这部分养分,会使土壤变得十分贫瘠,甚至寸草不生。轮作倒茬只能减缓土壤中养分的消耗和教协调的利用土壤中现存的养分,而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为了保持土
3、壤肥力,就必须把植物从土壤中取走的养分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否则就是掠夺式的农业生产。养分虽然需要归还,但并不是植物取走的所有养分都必须全部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应当归还哪些养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判断。如植物需要氮磷钾的数量较多,而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少,就要经常以施肥的方式补充。作物发育需要较多的钙,我省石灰性土壤含钙较多,土壤本身的含钙量就能满足作物的需要,就不必施肥加以补充。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决定植物产量的确是土2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有效养分,在一定限度内,产量随着最小养分的增减而变化。1.最小养分不是土壤中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而是指按照作物对养分的需
4、要来讲,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那种有效养分。2.最小养分是限制植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的关键,为此施肥时必须首先补充这种养分。3.最小养分因作物产量水平和化肥供应数量不同而有变化。4.最小养分一般是指大量元素,对某些土壤和作物来讲也可能是指某种微量元素。5.如果不是最小养分,即使它的用量增加很多,也不能提高产量,只能造成肥料的浪费。如在缺磷的土壤单纯施氮肥就不能增产。限制因子律作物高产是养分、水分、温度、光照、空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的高低取决于这些因素和他们之间的良好配合。如果其中某一因素供应不足、过量或与其他因素关系失调,就可能成为作物增产的限制因子。施肥不能只注意养分的
5、种类和数量,还要考虑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肥效发挥的其他因素。报酬递减律在一定的土地或土壤上投入劳力和资金后,单位投资和劳力所得到的报酬随着投入劳力和投资数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说,最初投入的单位劳力和资金所得到的报酬最高,随着投入的增加每单位投资和劳力所得依次递减。施肥必须讲究经济合理,不能凭经验,投入多不一定产量高。第二节 氮磷钾 (N P K)对植物生 长的作用N:氮的主要作用首先在于它是生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含氮 1618%;氮也是核酸的成分;这些都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的生长发育实际上是细胞的增长,缺少氮新细胞就难以形成,植物3的生育就会停滞。所以,氮对根系和枝叶生长表现出
6、明显的影响。氮也是叶绿素的重要成分,缺氮时叶绿素形成受阻,使叶片颜色变淡变黄,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氮还是许多酶的成分,没有酶许多代谢过程无法进行。此外,氮也是许多维生素的成分,某些生物碱( 如烟碱、茶碱) 也含有氮。总之,氮是植物体中许多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成分。从生产观念来看,氮对作物栽培无疑是最重要的。氮素供应适量时,作物生长旺盛,叶子的光合作用功能强和长,结实率高,产量高。氮的供应不足;由于蛋白质形成少,导致细胞分裂少,细胞小而壁厚,使之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植株早衰,谷粒不饱满 ;如是当年缺氮会影响下年果树的萌芽、开花结果。作物缺氮的外观症状各种作物有所差异,但比较一致的表现为:植株矮小瘦
7、弱,分枝或分蘖短少,花序小,果小或谷粒不满;叶小而窄,色淡绿 至黄色,首先是老叶或下部叶子出现症状,然后向上部叶片或嫩叶发展;某些作物(如番茄、烟草等)叶片呈现紫红色。 二 P:磷不但是植物体中许多重要化合物的成分,而且以多种方式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1)磷是植物体中多种重要化合物的成分,磷是核酸核蛋白的成分,而这些是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的成分,因此,缺磷会抑制新细胞的形成,使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生长停滞,出现生产中常遇到的“ 僵苗”现象。磷也是磷脂、植素和腺三磷(ATP)的成分,磷脂是细胞生物膜的成分,植株是种子中一种磷的特殊贮存形态并对淀粉的合成有促进作用,腺三磷是一种高能物质,为许多生化
8、过程提供能量。此外,许多酶亦含有磷。(2)、磷与作物主要代 谢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磷有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输的作用;其次磷对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严重缺磷对蛋白质只有分解没有合成;磷还有促进脂肪合成4的作用。所以施用磷肥对提高作用的蛋白质、糖和油脂含量有良好的效果。(3)磷有提高作物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作用 首先它能增强作物的抗旱和抗寒能力,因为磷能增强细胞抗脱水和忍受较高温的能力,能促使进根系的生长发育,并能调节作物体内许多重要的代谢过程;其次,磷能增强作物对外界条件酸碱变化对作物影响的能力,即缓冲能力。此外,磷对提高作物抗病和抗倒伏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如马玲薯晚
9、疫病施磷肥后可减轻。 三 K:钾在作物体中的存在形态与氮、磷不同,它主要是以离子态或可溶性盐类或被吸附在原生质表面上而存在,而不是以有机化合物的形态存在。所以钾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现在已知它有下列几方面的作用:(1)钾是 许多 酶的活化剂,酶是作物体中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催化剂,没有酶的作用,许多生理过程无法进行。现在已知有 60 多种酶需要钾离子作活化剂。(2)钾能促 进 光合作用,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输 民间有句农谚:“ 做瓦靠坯,番薯靠灰” 。说明淀粉类(碳水化合物 )作物施钾肥很重要;种甘蔗施钾肥可提高庶糖含量。国外有把钾肥往往获得好的效果。(3)钾能促 进 蛋白质的合成 根据研究
10、,不管是饲料作物还是粮食作物,吸钾 量多的作物其蛋白质含量也高。据测定:20 克蛋白质中约有1 克的钾。所以,缺钾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细 胞的形成受抑制。这就是水稻缺钾时分蘖大受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4)钾能增 强 作物茎秆的坚韧性,增强作物的抗倒伏和抗病虫能力 如水稻胡麻叶斑病、赤枯病、玉米茎腐病和香蕉凋萎病施用钾肥后都可减轻。 (5)钾能提高作物的抗旱和缺寒能力 这是由于钾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含水量、减少水分的蒸腾损失和提高作物的含糖量之故。如果缺钾,作物含水量下降,根细胞很快衰老。所以干旱地区或季节,越冬作物,要考虑增施钾肥。5作物缺钾最典型的症状道德是从老叶或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因为钾的
11、再利用程度大,钾不足时,老组织中的钾可转移到幼嫩组织中去但如果严重缺钾,嫩叶也会发生此症状。其次是根系发育不良,根细弱,常呈褐色;在氮素充足时,缺钾的双子叶植物的叶子常卷曲而显皱纹,禾本科作物则茎秆柔软易倒伏,分蘖少,抽穗不整齐。第三节氮磷钾的施用注意问题一氮肥的科学施用方法1.氮肥深施。深施深度可灵活掌握,化肥用量少时(510 公斤/亩)可施入土层 10 厘米深;化肥用量多时(2025 公斤/亩),施入 15 厘米深。2.因土施肥。一般石灰性土壤,PH 值偏高,呈碱性,宜选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等铵态氮肥;而酸性土壤宜选用生理碱性个钙质氮肥。 。硝酸铵吸湿性很强,溶解度很大。
12、硝酸根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因而硝酸铵一般不宜作基肥施用;作追肥时,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并结合灌水,加强中耕,防止硝酸盐上升在土表积累。3.因作物施肥。一般禾谷类作物及叶类作物如蔬菜、茶叶等需氮较多,要优 先供应。而豆科作物,豆科 绿肥等有生物固氮功能只需在生长初期施用少量氮肥。4.因气候施肥。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作物代谢能力强,吸收利用养分多,可多施氮肥,反之则少施。5.与其他肥料配合。考虑氮磷钾以及其他营养元素肥料的合理配合施用。施用有机肥料作基肥,而施用氮肥作追肥,对各种作物均能收到增产效果。二磷肥的施用方法在我国,很多土壤缺磷,还有些地块由于多年高产栽培,磷素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所以
13、增施磷肥已成为栽培作物获得高产的有效措6施。但是磷肥有它的特点的脾气,只有很好的掌握,才能获得良好的增产效果。 1、施在缺磷地块上 红壤田、黄泥田、 鸭屎泥田、低洼冷浸田等都是缺磷土壤,施磷的增产效果明显。其他土壤地块要利用土壤普查资料或进行土壤化验,在明确土壤磷素状况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施磷和施多少磷肥。 、早施 农 作物在苗期吸磷最快、最多,此期吸收磷的量占总吸磷量的一半,若苗期缺磷会影响作物后期生长,即使后期再补施磷肥,也很难挽回苗期缺磷的损失。 3、细施 磷肥的大宗产品过磷酸钙,易吸潮结块,在施用时,要打碎过筛,均匀 细致地施用。 4、集中施 磷易被土壤中的铁、铝、 钙等离子固定而减效,
14、磷肥应集中条施或穴施,把磷肥施在种子和根系附近,有利于根系吸收。 5、分层施 磷元素在土壤中的流动性较差。因此,在耕层的底层和上层都要施用磷肥,能使作物苗期和中后期的根系都能吸收到磷肥。一般的做法是,浅层施总磷肥量的 1/3,深层施 2/3。 6、与氮肥混合施 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有一定的比例,若比例失调,作物生 长不好。在施肥时将氮肥和磷肥按一定比例混合一起施用,能起到“以磷保氮”的作用,充分发挥氮肥、磷肥的增产作用。 7、根外喷施 农作物到生育后期,根系逐渐老化,吸收能力减弱,如此时缺磷可进行根外喷磷,增产效果也很突出。三怎样给果树合理施用钾肥怎样给果树合理施用钾肥 适量钾肥可促进果实成熟,
15、提高果实品质和耐贮性,提高抗寒、抗旱、耐高温的能力。71.合理施用:钾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宜作基肥施于根系密集的土层中,对沙 质土壤,可一半作基肥,一半作追肥。作追肥应在果树生长后期为主,前期使用效果较差。钾肥有一定的后效,在连年施用钾肥或上年施钾较多的条件下,钾肥的肥效常有下降的趋势。2.多施用于盛果园:随树龄和产量的增加,需钾量明显增加。所以,钾肥要重点施于盛果园,尤其产量高的年份。3.重视有机肥施用:果树需钾量 80以上是靠有机肥料提供的。在大量施用有机肥的盛果园,钾肥的补充可酌情或隔年使用。草木灰的成分较为复杂,可用于基肥和追肥。施基肥时应施入 2030 厘米左右的土层,而追肥则以喷浸
16、出液为主,在 6 月上旬至 8 月中旬9 月下旬分别喷 31:1(体积比)草木灰浸出液。第四节 果树施肥中的误区及其纠正果树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需要吸收大量的矿质元素。这些矿质元素除一部分来自于土壤自身所含的营养外,还需要人工施肥来加以补充。因此,在果树的栽培管理中,合理施肥是保证果树优质、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也有部分果园在施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不但影响了肥效的发挥,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效果( 如肥害等),应引起广大生产者的重视,并加以纠正。1 不重视有机肥料的施用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我国农村普遍施用的主要是有机肥料。由于有机肥料中的某些元素(如氮、磷、 钾等)含量不能充分满足作
17、物的需要,因此产量水平较低。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就必须适量增加化肥的施用量。据统计,目前有机肥料所能提供的氮素只占作物所需氮量的30,70左右要靠化肥供应,其它如磷、 钾等肥料元素也呈现类似情况,化肥的增产效应十分明显。正因如此,有些果农开始忽视有机肥料的施用,施用量逐年减少,甚至个别果园不再施用有机肥料,单靠施用化肥来维持产量,造成果园土壤板结,果品质量下降。有机肥料在果树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一是所含营养成分丰富、全面,是任何一种化肥种类所不具备的;二是能改良土壤;三是有利于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中生物小循环过程,有利于果8树的生长发育;四是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的有
18、机酸,可以使一些难溶性养分变为可溶性养分,从而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因此,必须重视对果园有机肥料的施用。有机肥的施用量一般要求和果树产量等量施用或倍量施入。2 施肥区域不正确果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地上部的伸长和扩展,其地下根系也随之向下生长和向四周扩展,尤其是具有吸收功能的毛细根,大多着生于主、侧根的末端部位。就果树的根系而言,深层根系起着固定树体、决定长势的作用,而浅层根系起着决定花芽形成和果品质量的作用。一些果农不了解果树根系的这种特点,误以为近干处的根系是吸收肥料的主要部位,因此施肥时常将肥料集中施于近干处,甚至将有机肥料堆积于根颈部或者涂抹于树干上。正确的施肥范围,是果树树冠的投影
19、边缘及其稍远处( 柑橘除外),即使全园施肥,最好也要在距树干 1m 的范围之外,以充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在施肥深度上,现在大多数果园仍然于每年的秋季或春季在树冠下挖沟或挖穴,一般沟(穴)深度达到 4050cm。由于所挖沟穴的根系绝大部分被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第 2 年 4 月以前所施基肥是不能被吸收多少的,只是到 78 月份雨季到来后才能被吸收一部分,但由于大部分肥料施得过深,浅层根系吸收不到,因此对花芽的形成和果品质量的提高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根系分布较浅的矮密果树而言,更是如此,导致产量低、 质量次。而且深施肥用工多,费时费力。因此,从果树根系分布和所起的作用而言,无
20、论施基肥,压绿肥,还是追肥,都应该考虑能被浅层根系吸收利用,尤其应注意地表 20cm土层中有机质含量的提高。秋施基肥,应以放射沟状浅沟施( 沟深1020cm)或撒施后浅刨一下 为好,施后浇水。但幼 龄果树为促进根深叶茂,不宜采用浅施法。3 有机肥不经腐熟直接使用有机肥养分全面,但有机肥料中所含的养分大多数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需要较长时间的腐熟和分解,才能被果树吸收利用。尤其是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料,其分解速度更慢,而且在分解过程中还会产生有机9酸和较多的热量,容易造成烧根现象。另外,生粪中往往还含有一些有毒物质、病菌和草籽等,因此,不宜直接施用。正确的方法是,将生粪进行高温堆沤处理,待肥料充分腐熟
21、,养分初步分解后再施于果园中。同时高温堆沤还可杀死肥料中的草籽和病菌,减少毒素,防止杂草和病害的发生。4 施肥时不注意元素间的平衡果树的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多种营养元素,除了大量元素外,微量元素也很重要,若缺乏则易患缺素症。同时,各种元素问还存在着相助或拮抗作用。如苹果施氮肥后,树体内含氮量增加的同时,对镁的吸收也多;反之当含氮量低时,对镁吸收减少。而氮与钾、硼、铜、锌、磷等元素间存在拮抗作用,如过量施用氮肥,而不相应地施用上述元素,树体内的钾、硼、铜、锌、磷等元素含量就相 应减少。相反地,对苹果施少量的氮肥,叶中的钾素含量增多,且土壤中氮含量越少,对钾肥吸收就越多,甚至导致因钾素过剩而呈现缺素症
22、。磷肥施用过量,如不相应地增加钾、镁肥,则抑制对钾、 镁的吸收,出现钾、镁不足。而 钾素过多,对钙、镁吸收就减少;相反地,低量钾肥可提高树体中钙、镁的含量。缺钙时,不利于氨离子吸收,过多,土壤呈偏碱性,使铁、锰、 锌、硼等变为不溶性,导致缺素症的发生。然而在生产实际中,有些果农不注意或不了解肥料的平衡作用,在施肥时往往以氮、磷为主,其他元素施用较少,导致缺素症的发生,产量不高,品质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了解土壤种类、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丰缺、果树对不同养分的需求,最好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以免果树缺素症的发生。5 施肥方法不当果树根系对肥料的吸收包括主动和被动吸收。主动吸收是依靠自身动力来完成的
23、,而被动吸收是靠渗透压来完成的,即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渗透。因此,保持根际适当的肥料浓度有利于对肥料的吸收,但浓度过高则会造成烧根现象。有些果农在施肥时常将肥料( 包括有机肥和化肥)集中施于沟穴中,这是不对的。正确的方法是将有机肥料和土混匀后再施于沟穴内。施用化肥,最好稀释后再浇灌,或施后立即浇水,以免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而烧根。6 叶面喷施的问题叶面喷施能够直接被叶片吸收,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施肥方法,因10此被广大果农广泛应用。但是,有些果农在进行叶面喷施中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一是肥料种类选择不当,如用碳酸氢铵喷施,造成烧叶;二是喷洒部位不准确;三是浓度掌握不准,或高或低。正确的方法:一是根据果树需
24、要选择喷肥种类,在氮肥中以尿素应用最广且效果较好。梨与柿子对磷吸收较多,葡萄次之,桃吸收磷较少。二是确定最适喷洒部位。不同营养元素在树体的移动性不同,氮、磷、钾属极易移动的元素,其次为硫与氯。不易移动的有铁、锰、 锌、钼、 铜,几乎不移 动的为硼、镁、钙。因此喷施部位要有所区别,特别是微量元素在树体内流动性差,最好直接喷洒于需要的器官上。另外,叶背比叶面吸收快,喷肥时要重点喷施叶背。三是确定合理的喷肥浓度。必须依据不同的生育期和气候条件以及树种采用不同的浓度。幼叶浓度宜低,成龄叶宜高;降雨多的地区和季节可适当高些,反之宜低。在果树中,桃、梨、草莓可以采用较高浓度的尿素,而李、樱桃、葡萄和其他 浆果类果树则要相应降低。另外,喷洒量要足,以叶片湿润、欲滴未滴为度,同时叶面喷肥浓度一般较低,含肥量较少,为提高喷肥效果,最好连续喷洒 23 次以上,间隔1015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