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7939189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故事 二年级八班 李奕欧1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一颗种子改变世界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 1973 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

2、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 40 多年。从诗经慨叹的“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到清朝履园丛话描写的“蝗旱不登,饿殍载道”,饥饿曾经长时间和中国人如影随形。2005 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 2006 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中国 26 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中国以占世界不到 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0%多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失败中诞生的灵感火花上个世纪 60 年代,湖南省安江

3、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 160 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故事 二年级八班 李奕欧2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

4、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 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方向找到了,并不代表研究就一帆风顺。从纸上理论到田里的累累稻穗,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轮流到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种,用 1000 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

5、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 3000 多个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而且不断下降。袁隆平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灵感再一次显现: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在袁隆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0 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1 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失败并没有就此离开。1972 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试验的结果只表现在禾苗长势上,除了稻草比常规稻

6、多一倍之外,稻谷没有表现出增产优势。当时,杂交水稻怀疑论者嘲讽地说:“可惜人吃的是饭,不吃草。”袁隆平顶住巨大压力,认真分析试验后判断:这次失败,恰好证明了杂交水稻具有优势,关键是将这种优势向稻谷发展。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改进品种组合,在第三年达到亩产 505 公斤,比常规水稻增产 30%。袁隆平拉得一手好提琴,他说:“艺术创作要有灵感,灵感来了,一首曲子哗哗哗就流出来了。我们科研也有灵感,一定不能害怕失败,恰恰在失败中会产生灵感的火花。”77 岁的科研跳高运动员“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挂在袁隆平家中的一首自作诗。“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

7、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 400 公斤到 600 公斤再到 800 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1973 年 10 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 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 208 万亩,增产全部在 20%以上。1981 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故事 二年级八班 李奕欧31982 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

8、之父”。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研究攻关,在 1986 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 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 16 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 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了 5%10%。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

9、线。2000 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 700 公斤目标实现;2004 年,800 公斤目标实现;2005 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 900 公斤。“我是一个从小喜爱跳高运动的人,现在搞科研,也是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袁隆平说。世界的袁隆平全世界有超过 8 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两万人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从 1979 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 1

10、50 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 1995 年开始,菲律宾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来抓。2005 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 37 万公顷,平均每公顷 6.5 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尝到甜头的菲律宾政府,计划到 2007 年发展杂交水稻 300 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印度尼西亚粮食多年不能自给,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1 年,首批中国杂交稻在印尼 5 个省 10 个试验点展开,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 8 吨以上,最高达 12 吨,而原来的常规水稻每公顷只有 4.5 吨。马来西亚稻米产量多年来增长缓慢,造成大米短缺

11、,自给率只有 60%左右,每年需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米。引进“超级杂交水稻”为马来西亚实现稻米自给带来了希望。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杂交水稻外交”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品牌。包括“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故事 二年级八班 李奕欧4“我有两个愿望:一是 2010 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 900 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 1500 万公顷,多养活 1 亿世界人口。”自称拥有“70 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 多岁的心态,更有 20 多岁的肌肉弹性”的袁隆平对此信心十足。到那时,他正好 80 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