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南园林建筑的美学意蕴探析——以拙政园为例.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937897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园林建筑的美学意蕴探析——以拙政园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江南园林建筑的美学意蕴探析——以拙政园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 国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 ,历史悠久 。 古典园林为满足可行 、可观 、可居 、可游的要求 ,常常配置相应的堂 、阁 、亭 、廊 、榭等建筑 ,各种建筑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观之中 ,与其他要素错落有致 ,相辅相成 ,构成完美和谐的空间艺术整体 。 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首 ,以其高度的造园成就著称于世 ,凝聚着中国建筑匠师杰出的技巧和东方式的智慧 。一 、拙政园概况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 ,为王献臣弃官回乡后 ,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 名拙政园 ,是取晋代文学家潘岳 闲居赋 中 “筑室种树 ,逍遥自得 ”,“灌园鬻蔬 ,以供朝夕之膳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之意 。 园

2、中现存建筑有兰雪堂 、缀云峰 、秫香馆 、涵青亭 、梧竹幽居 、听雨轩 、远香堂 、小飞虹 、小沧浪 、香洲 、荷风四面亭 、见山楼 、宜两亭 、波形廊 、卅六鸳鸯馆 、十八曼陀罗花馆 、与谁同坐轩 、扇亭 、笠亭 、芙蓉榭 、倒影楼 、留听阁 、塔影亭 、天泉亭等 。 与拙政园占地面积相比较 ,园中建筑数量不算太多 ,建筑密度也不算太大 ,但是建筑体型富于变化 ,构思精巧 ,活泼生动 ,风格别致 。二 、拙政园建筑之美(一 )建筑立面之美建筑的 “立面美 ”一般表现为 “静 ”的形态 。 园林建筑 ,以亭造型的变化为多 。 亭是供人停下 、聚集的地方 ,是园林缀锦点翠的小型建筑 。 扇亭 ,

3、是半亭的特殊形式 ,平面屋面均似折扇 ,常常造于景区转角处 。 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和狮子林的扇亭等 ,玲珑精致 ,令人耳目一新 ,在江南园林中引人注目 。“与谁同坐轩 ”是一座非常别致的小亭 ,形体成折扇状 ,立面优美而饶有趣味 。 其名源于苏东坡词句 “与谁同坐 ? 明月 、清风 、我 ”。 小轩依水而建 ,亭的立面成扇形 ,屋面 、轩门 、窗洞 、石桌 、石凳及轩顶 、灯罩 、墙上匾额 、鹅颈椅 、半栏均造成扇面状 ,因而又称作 “扇亭 ”。 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座小亭 ,称“笠亭 ”。 亭似浑圆形 ,顶部坡度较平缓 ,恰如一顶箬帽 ,掩映于枝繁叶茂的树木之中 。 小山微亭 ,搭配匀称

4、,浑然天成 。 亭前山水相依 ,立面恰似一戴笠渔翁悠然垂钓 ,独立遗世 。 “与谁同坐轩 ”和 “笠亭 ”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造型艺术 ,也是在古典园林中比较少见的象形建筑 ,完全自由随宜 、因山就水 、高低错落 , 这种千变万化的面上的铺陈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1。 两个风格不同的小亭 ,蕴涵着造园者变化多端的情思和匠意 。江南园林中还有各种平面造型别致奇特的亭子 。 如环秀山庄的海棠亭 ,亭式如海棠 ,柱 、材 、装修等俱以海棠构图 ;邓尉山的梅花亭 ,则亭式如梅花 。(二 )建筑形体之美建筑的 “形体美 ”常常表现为 “动 ”的形态 。 拙政园不仅亭多 ,而且形状不一 。 涵青

5、亭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半亭 ,所处位置空间狭窄 ,没有回旋的余地 ,但造园者以绝处逢生的本领 ,以高大的粉墙作背景 , 建了一座复合式的半亭 。 涵青亭一主二从 ,“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 , 犹如水榭 , 两侧副亭略向后退 ,朝左右展开 ”,整体建筑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 ,改变了墙体平直 、单调 、呆板的势态 ,使墙体产生了凌空飞舞之势 ,具有 “变单调为丰富 ,变生硬为柔和 ,化静为动 ,化重为轻的结构形式美 ”2。 倚墙而建的涵青亭 ,设计绝妙 ,出神入化 ,显示了造园者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技艺 。榭是我国古代一种邻水的优美建筑形式 。 园冶 中说 :“榭者 ,藉也 。 藉景而成者也 。 或

6、水边 ,或花畔 ,制亦随态 。 ”榭又称为水阁 ,建于池畔 ,形式随环境而不同 。 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 ,四角飞翘 ,平台挑出水面 ,一半建在岸上 ,一半伸向水面 ,“如鸟斯革 ,如翚斯飞 ”,仿佛蓄势待发 ,展翅欲飞 ,透出一股灵气 ,具有强烈的形体美感 。波形廊是江南园林建筑中的佳构 。 园冶 云 :“廊者 ,庑出一步也 ,宜曲宜长则胜 。 ”拙政园波形廊是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 ,有研究者说若从平面图上看 ,波形水廊呈 L形环池布局 ,分成两部分 ,临水而筑 。 此处原来是一堵分隔中 、西园的水墙 ,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 ,若仅建一面水墙独立 ,势必单调乏味 。 聪明的工匠以墙

7、为借 ,凌水而建廊 ,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手法来打破单面墙僵硬 、沉闷的局面 ,依水势建造成起伏曲折之势 ,增加了景观空间的变化和弹性 ,增强了节奏感 。 波形廊大幅度的转折 ,并与园墙拉开一段距离 ,使之突兀水池之上 ,使游园者视角上产生一种飞动的感觉 ,透露出一股生气 。 水廊曲折穿行水上 ,廊顶富于变化 ,平添了景深的层次 。(三 )韵律之美见山楼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 ,三面环水 ,两重 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年第 8 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

8、ences Edition) No.8 2009江 南园林建筑的美学意蕴探析戴 旋以拙政园为例摘要 :通过对拙政园个体建筑的评析 ,论述了江南园林建筑的立面美 、形体美和韵律美 ,认为江南园林建筑蕴含 “虚实相生 ”、“离方遁圆 ”、“气脉贯通 ”美学意蕴 ,凝聚着古代园林建筑师的艺术创造精神 。关键词 :江南园林 ;拙政园 ;建筑 ;美学 ;创造精神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999(2009)08-0184-02作者简介 :戴旋 (1970-),男 ,江苏阜宁人 ,江苏盐城工学院 (江苏盐城 224051)讲师 ,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与美学 。收稿

9、日期 :2009-03-07 184 侧 傍山 ,重檐卷棚 ,歇山顶 ,粉墙黛瓦 ,色彩淡雅 ,楼上有明瓦窗 , 保持了江南民居的古朴之风 。 见山楼底层被称作 “藕香榭 ”,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 (一种木棱式拉杆 ),小憩时凭靠可观锦鳞嬉戏 ,可赏亭亭荷花 ,抬头可观赏园内如画诸景 。 见山楼上层为见山楼 ,说是楼名源于陶渊明名句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有说是因早年姑苏城中没有高楼大厦 ,登此楼远望 ,可尽览郊外山色 。 见山楼整幢建筑三面环水 ,犹如苍龙嬉水 。 最奇特之处在于 “见山楼 ”是龙头 ,“爬山廊 ”是龙身 ,“云墙 ”是龙尾 ,“门洞 ”是龙嘴 ,“曲桥 ”是龙须 。

10、 整体设计脉源贯通 ,一气呵成 ,体现出建筑的韵律美 ,也体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 楼梯设计也颇具匠意 , 可从西部通过廊桥进入底层藕香榭 ,而上楼则必须要经爬山廊或假山石级才可登楼 。 楼梯的处理方式 ,平添了园中优游的趣味 。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 ,亭旁种植梧桐树和孝慈竹 ,也因此得名 。 梧竹幽居的绝妙之处在于四面白墙各辟四个圆形洞门 ,洞环洞 ,洞套洞 ,游园者观赏视点不同 ,可以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 、套圈 、连环圈等奇妙景观 。 这些分圈 、套圈 、连环圈又使观赏者视角上产生韵律感 。 四个圆洞门既有通透 、 采光的功能 ,又形成了花窗掩映 、小桥流水 、湖光山色 、梧竹清韵四幅清新隽

11、永而富有韵律感的框景画 。三 、江南园林的美学意蕴与哲学渊源拙政园建筑设计精巧 ,造型别致 ,是江南园林建筑中的奇珍妙品 。 “苏州有 香山邦 工匠的优良传统 ,自明代蒯祥而下 ,世传其业者众多 。 ”3这是苏州园林建筑美的直接原因 ,而根本原因在于园林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反映 。 儒家思想认为 ,人与自然相比 ,人的地位更为重要 ,但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 ,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可以相通 ,强调 “天人合一 ”。 这导致艺术审美心境融合于自然 ,艺术创造师从自然而高于自然 。 江南园林建筑恰到好处地把握统一之中有变化 、变化之中有统一的美学原则 。 按照这一原则 ,设计者

12、巧妙地处理好空间关系 ,空间是 “虚实 ”两种对立的因素和谐而又动态地共存于统一体之中 , 两种对立因素始终处于一个互相对峙 、转化 、无限运动的关系之中 ,周而复始 。 在拙政园建筑设计中 ,建筑师充分利用这种 “虚实 ”关系立基造屋 ,梧竹幽居就是一个典型 。 它的四个圆洞是画框 ,从不同的角度看 ,画面虚实相生 ,富于变化 ,产生奇妙的节奏美 、韵律美 ,也可以说体现出类似陶瓷云纹抽象图案闪点透视般的视角效果 。 这种虚实相间的连续和渐进 ,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空间意识中 “虚实相生 ”的审美思想 。江南园林在建筑的单体造型方面自觉地回避纯几何图案的形式 ,建筑的屋顶 、檐部 、脊饰都是自然

13、曲线构成 ,形成一种反宇的形象 。 单体建筑不但与整体环境相协调 ,而且单体建筑也刻意求工 ,在艺术趣味上追求 “离方遁圆 ”的形象 ,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 。 如扇亭 、笠亭等 。 涵青亭因势而造 ,虽属一般的半亭 ,但建筑从空间整体出发 ,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产生了 “不动之动 ”之势 ,在建筑设计方面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 。 见山楼与园中造园要素气脉贯通 ,楼梯与整体环境浑然一体 ,其单体造型显示出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秀丽端庄 、中和平易之美 。古代哲学家认为天有天的创造 ,人有人的创造 。 “在儒家哲学中 ,人有裁成辅相之能 、参赞话育之功 ,宇宙为一创造本体 ,人在宇宙中 ,不是匍匐于天地之

14、下 ,而须激发人昂奋的创造意欲 。 ”4易传 上讲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美学思想上 、在艺术上则表现为一种变更求新的创造精神 。 老 、庄似乎对于巧采取否定态度 ,但是按照徐复观先生的解释5,老 、庄因矫当时贵族文化腐烂而来的虚伪 、奢侈 、巧饰之弊 ,因而否定世俗浮薄之美 、 世俗纯感官性的乐 , 轻视世俗矜心著意之巧 。 老 、庄实际上并不否定艺术的创造性 ,而是充分肯定艺术上的创造精神 。 江南园林建筑玲珑 、活泼 、通透 、淡雅 ,并不是木砖瓦片沙石等物无情无趣的简单堆砌 ,既是一种物质产品 ,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产品 ,其中蕴含着诗情画意 ,只是它采取了建筑艺术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而已 。 江南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匠师艺术创造的结晶 , 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15.2 金学智 .中国园林美学 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347.3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93.4 朱良志 .中国美学十五讲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9.5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6. 1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