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角色游戏案例 李周从“必胜宅急送”到“嘟嘟快递公司”游戏背景:在好吃的食物这个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班级里很多孩子对食物的特点、分类知识都掌握得不错,而且孩子本来就是很喜欢吃好吃的东西的。于是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创设了“多多餐厅”这一游戏环境。游戏案例:开设第二周周三:自从多多餐厅开张以来,去点餐吃饭的孩子一向是络绎不绝。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里面的客人总是时不时就会有人满为患的情况出现。那天也是这个情况,餐厅里的五个座位都坐满了,当服务员的幼儿忙得不可开交,一会不是忘了及时给客人上菜,就是忘了在端菜时给客人送上餐具。而且还有客人想进去吃饭的时候,那名幼儿立刻就叫起来:“哎呀,人太多了,
2、你先回去待会再来吧。”其他的小客人自然是不肯,于是,一场矛盾就在小餐厅里出现了。这时我觉得我应该去帮孩子解决问题了。但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问题让我有些矛盾,想了一下后我决定还是以游戏角色的身份来情景化的帮助孩子。于是我也装成一名客人走到多多餐厅里,问服务员:“服务员,我是来吃饭的。 ”这时该幼儿连忙我说:“李老师,今天我们餐厅的客人太多了,请你回去待会再来。 ”我接着问:“那碰到餐厅人很多,没有位子吃饭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我继续问孩子们。 “恩,就坐在外面排队好了。 ”“可以是可以”我说, “但万一要等很久怎么办?李老师的肚子不是要饿坏了呀?”见众幼儿陷入思考,我又接着说:“上次有一个小
3、朋友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不用排队在家里就吃到好吃的东西。哎呀。 。 。 ”这时在一旁听我们说话的小超市收银员叫了起来, “是我说的,是我说的。我说你在家叫必胜宅急送好了,这样你不是就可以吃了嘛。 ”我一听,就决定这次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问题,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挖掘的点。于是我装作不懂地问:“必胜宅急送?必胜宅急送是什么东西?” “必胜宅急送就是送东西外卖呀”那名幼儿说。 “哦,原来就是外卖呀。这样李老师是不是就不用担心饭店里没位子了呀?”“是呀是呀, ”另一名幼儿说, “这样你在家里打个电话就可以吃了。 ”“恩,看来这个办法最好了。又快,又不用等,就能吃到多多餐厅的食物了。一场发生在多多
4、餐厅里的小矛盾终于和平地得到了解决。游戏讲评的时候,我和众幼儿分享了刚才发生在餐厅的这场小风波,并和幼儿讨论宅急该有什么样的打扮,将由幼儿经验延伸出的新的角色投放到游戏中去。开设第二周周五:因为增加了新的角色“必胜宅急送” ,幼儿都觉得非常新鲜有趣,所以几乎每个区域的幼儿都在打电话叫外卖。就听一会娃娃家的妈妈打电话说:“必胜宅急送吗?我想要点鸡翅、烤香肠、冰激凌和面条。 ”一会小剧院的售票员又打电话说:“我要点西瓜、饺子和饮料。 ”必胜宅急送的服务人员急得两头跑,跑到餐厅和厨师说这个客人要点这些东西,那位客人要点那些东西。过了一会,点单的人多了,该幼儿又跑回去问老客人:“你刚才点了哪些东西呀?
5、我忘了。 ”整个游戏下来,宅急送的服务人员因为忙碌,所以不是漏了这样食物,就是急吼吼地跑去和问客人:“你刚才点了哪些菜啊?” 。一场游戏就在略显混乱的忙忙碌碌中落了幕。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从幼儿的游戏行为中折射出新角色设计的诸多不完善,所以我思考在接下来的游戏讲评中,可以借助幼儿的体验来寻找最符合幼儿需要的调整。于是在游戏讲评中,我以让这天当必胜宅急送服务员的幼儿来谈谈他工作下来的感受,该幼儿很大声地说道:“今天我累死了,很多人都在叫必胜宅急送。 ”“哦,是吗?为什么你会觉得那么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点了很多东西,我都记不住。还有娃娃家的人还乱点东西,多多餐厅里没有的东西他们还点。 ”结果
6、马上娃娃家的妈妈马上就叫起来:“那我又不知道你们餐厅有哪些菜咯,当然就点我想吃的菜了呀。 ”恩,我点点头, “看来问题很多呀。你们说碰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以抛问的方式,我发动其他的幼儿,让他们来帮这个宅急送的服务员想想办法、出出主意。结果幼儿相当地积极踊跃,有幼儿提出:“多请几个服务员就可以不用那么忙了。 ”我表示肯定,但继续鼓励幼儿,并暗示他们:“当你们在家叫外卖的时候,爸爸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知道餐厅有哪些菜的?”马上就有幼儿回答说:“有一张纸头的呀,我爸爸看着那张就知道点什么菜了。 ”“我也看到过的,李老师。 ”我立刻抓住这个回答继续追问:“是什么纸头?上面都有什么呢?” “上面都有
7、一个一个菜。 ”“哦,李老师明白了,它就像我们在餐厅里吃饭时候用的”幼儿们一下子都明白我的意思,接口说:“菜谱。 ”我连忙对幼儿表示赞扬,问:“如果有了菜谱是不是就知道可以点些什么,让宅急送的服务员不那么忙了?”幼儿都点头说是。最后,我发动幼儿回家将餐厅里的菜都画下来,作为周末回家的小任务来完成,然后在后一周的集体活动时间,让幼儿学习根据主题内容中的食物分类来一同制作菜谱,投放到游戏中。开设第四周周三:制作好了菜谱,根据幼儿的要求,我将菜谱投放在了幼儿共同要求的娃娃家和多多餐厅里,并且继续做重点的观察。而且在幼儿的要求下还相应地增加投入了服务员的记菜单,可以帮助宅急送的人员不漏掉点的菜。我发现
8、幼儿点餐的情况逐渐地改善了、有序了不少,但我还是觉得有点地方不对,好像有个点没有很好地抓住解决。在菜谱、点菜记录单头放下去后的第二周的周三,因为这天娃娃家来了很多客人,所以娃娃家的阿姨(该幼儿能力发展较好)拿着菜谱打电话点了很多菜,其中就有玉米汤和番茄炒蛋。结果因为距离近的关系(娃娃家就在多多厨房对面) ,扮演厨师的幼儿一听客人的点单,连忙就跑出来叫着说:“我们这里没有玉米汤和番茄炒蛋的。 ”阿姨听了连忙拿着菜单指着上面画的菜说:“你们不是有玉米、番茄和蛋的吗?” “哎呀”厨师叫起来:“但我们没有这个菜的呀。 ”听到这段对话,我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我终于知道自己一直觉得漏掉什么的点是什么了
9、。但这一次,在幼儿游戏的当下,我没有介入,而是决定以关键对话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呈现询问所有的幼儿。于是在游戏讲评中,我告诉幼儿:“今天,娃娃家真热闹,有很多客人去做客。所以李老师也想去做客,但是我在去娃娃家的时候听到娃娃家的阿姨好像点了很多菜,其中有两个李老师也特别喜欢吃的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幼儿一听自然感到好奇,连忙问我是什么。我告诉他们是:玉米汤和番茄炒蛋。当我有意识强调这两个菜名的时候,扮演厨师的幼儿立刻站起来就说到:“但我们菜谱上没有这个菜的呀。 ”“有的。 ”扮演阿姨的幼儿大声回答说。于是我把菜谱拿出来和幼儿一起翻看,看到上面是有单独的鸡蛋、番茄和玉米的图样。还没等我发问,就有幼儿
10、提出:“那上面的是一个一个的菜,你点的是混起来的。 ”“哦,原来是这样啊。 ”我说, “那菜谱上有一个一个单个的菜,阿姨想点有点不一样混起来的菜,你们可以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幼儿立刻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幼儿提议说,可以就把超市里的蛋和番茄放在一起就是番茄炒蛋,玉米里加点水就是玉米汤了。但马上就有幼儿反对说超市里的蛋是有壳的,不能就这样和番茄一起炒。听到这里,我决定先打住幼儿的争论,尝试用一个更直观的问题来引导他们,于是我说:“如果今天李老师和李蔚逸(扮演阿姨的幼儿)一样,看到菜谱上有鸡蛋,但是想点个鸡蛋披萨吃吃,你们说该怎么办?”这下马上就有幼儿回应我说:“可以做一个披萨。”于是我接着问
11、他要怎么做,该幼儿提出可以用白纸画。我表示大大地赞同,说:“这个办法好,这样你们说李老师可以吃到我想吃的菜了吗?”幼儿都说是。那么,我接着问:“那么刚才阿姨点的番茄炒蛋可以再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立即就有幼儿领会说:“也可以做的。 ”有的幼儿利用已有的手工经验提议可以用红色和黄色的皱纸剪成番茄和蛋的样子来做。这下子,幼儿的思路都渐渐打开,我又说了几个材料有变动的菜,幼儿都能想出制作的办法。看到幼儿热衷讨论的样子,我趁热打铁地问:“那么以后再有人点餐厅没有现成的菜,我们就可以” “自己做。 ”“那,现在餐厅里没有做菜的人呀。 ”“你请几个人好了。 ”“恩,这个工作挺好的,但是自己来做菜的人叫他什
12、么好呢?”我故意继续提问幼儿。有幼儿就叫“自己做小厨师” 。我顺势就问:“那自己动手做东西,有一个很好听的的英文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D”我拉长声音。 (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班在外面学外语的幼儿人数较多,幼儿有这样的经验和基础。 )有个反应较快的幼儿立刻就站起来说:“我知道,是 DIY 小小艺术家。 ”“哎,你怎么知道的?” “我和妈妈一起去做过的,妈妈说自己做东西英语就叫 DIY 的。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随后,我和幼儿再分享了什么是艺术家的意思,不过幼儿的概念似乎都还有点模糊。但是幼儿普遍都很喜欢该幼儿说的“DIY 小小艺术家”这个名字,也理解了“自己动手做 DIY”的意思。就这
13、样,一个新的角色又在幼儿的行为语言中诞生了,而且我觉得这个角色的投入让我一直觉得还有点问题的餐厅,整个游戏的角色环节终于可以变得较为成熟丰满了。开设第六周周一:在增设了 DIY 小小艺术家的角色、投放了新材料以后,我班幼儿开展餐厅游戏的兴趣出现了空前的高涨,每天都有许多孩子争着要去“多多餐厅”做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做了近两周的餐厅游戏后,我明显感觉到幼儿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当宅急送、DIY 小厨师的热情高涨,逐渐出现了兴趣上的疲劳。叫“外卖”的人越来越少,做 DIY 艺术家的小厨师也提不起劲再来做披萨、饼干了。始终观察着这一块游戏开展的我开始感觉到“宅急送”这一角色的生命力已经较难
14、持续下去了。但是我仍然觉得这个游戏里仍是有些可以挖掘的点。就在我感到遇到瓶颈的时候,在“多多餐厅”里做“宅急送”服务员的阳阳跑来问我:“李老师,今天没有人来叫必胜宅急送怎么办呀?”就在我想回答他请他想办法的时候,一旁甜品屋的乐乐开口对他说:“阳阳,你现在空着,那你能不能帮我个忙,帮我把这个夹子给超市的佳佳呀?这个是她刚刚来买东西不小心掉到我这里的。 ”阳阳想也没想地就说:“好呀。 ”拿起冰激凌就往超市跑了。看到幼儿这个很自然的对话,突然一下子给了我灵感。我问乐乐:“你为什么会请阳阳去帮你送东西给佳佳呢?”乐乐回答说:“因为他是送外卖的呀,可以跑来跑去送东西的。 ”这个点正是我要的。在之后的游戏
15、讲评中,我让所有的幼儿分享了刚才乐乐和阳阳的游戏情节。提问:“原来宅急送不送吃的东西的时候还可以帮别人送其他的东西,除了送夹子。那还能送什么东西呢?”幼儿一下子炸开了锅,说可以送信、送书、送衣服等等。于是我接着问:“哦,在外面跑来跑去的人原来什么东西都可以送呀。但是,什么东西都能送的人,还是不是必胜宅急送了啊?”马上有幼儿回答我说不是,必胜宅急送只送吃的东西。我立刻追问:“那什么东西都能送的人是谁呀?他做的是什么工作呀?”有些幼儿的经验很丰富,立刻就有人告诉我说:“是送快递的。 ”“我妈妈就收过快递的,送快递的人什么都能送的。 ”于是我问:“如果我们教室里有送快递的人,他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做的更
16、多呀?你们是不是可以很方便地就把各种东西都送给别人了呀?”俊俊这时站了起来说:“那我们肯定要好几人来送东西的。一个人不够的。 ”“哎呀,餐厅里坐不下那么多人的呀。 “小雨立刻反驳他。 ”“那该怎么办呢?”我故意装作没有办法。阳阳说:“那就开个快递公司好了,送快递的人都到快递公司上班。 ”就这样,在幼儿的一片叫好声中, “嘟嘟快递公司”成立了。这个新的角色的产生不但延伸了原本宅急送外送的游戏内容,而且还赋予了角色新的定义,丰富了新的游戏内容。游戏思考:通过在餐厅里几周内的幼儿游戏行为,我惊奇地发现其实孩子是非常有创造力的,而且只要是和他们生活经验相熟悉相联系,孩子们似乎都能把这些经验与游戏紧密地
17、联系在一起。像之前“必胜宅急送”和“快递公司的点就是两个很有价值的新的角色的最终生成,它不但来自于孩子,而且也是孩子非常熟知而感兴趣的。此外,从“宅急送”到“菜谱” ,再从“DIY 小小艺术家”到目前的“嘟嘟快递公司” ,我觉得这些角色、环节的诞生都是从幼儿的需求产生开来的,但问题就在于老师是否去把握这个点,或者能针对班级的班情来判断无数幼儿的行为语言点是否有价值,这样延伸出来的角色游戏才会更能让孩子乐于参与其中并且越玩越好。当然,究竟如何去判断幼儿的语言行为是否有价值,什么时候才是教师切入最有效的时机,什么样的介入身份角色才是最合理幼儿最能自然接受的,这都是要在不断的角色实践中要求自己不断地去摸索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