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璀璨文化 魅力从江一、概况从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黔桂两省(区)交界处,东邻三江、黎平,西接环江、荔波,南连融水,北靠榕江,素有“黔南 门户,桂北要津” 之称。距省会 贵阳 450 公里,州府凯里 252 公里,距广西柳州 280 公里,桂林 275 公里。全县国土面积 3244 平方公里,辖 21 个乡镇 381 个行政村,11 个居委会,总人口 34 万多,县内世居着苗、侗、壮、瑶、水等近 20 个少数民族。其中苗、侗、壮、瑶、水占总人口的 94%。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如服饰、建筑、戏剧、曲艺、歌舞、民间文学、节日、婚俗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经过无数民间传承
2、者的辛勤培育,并口传心授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哲学思想、人伦礼俗、精神信仰的载体及力量,千百年来经受了历史长河的不断洗礼及考验,依然一如既往地驶入了新的时代彼岸,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二、文化背景从江不仅文化底蕴积淀厚重,而且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这里曾是历代民族英雄起义的核心地。侗族女英雄萨玛、铲平王吴勉、侗王梁仕锦、女侠方姑妹等,他们为了民族平等自由,用自己的生命在这片热土上演绎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传承至今不仅是一种英雄的传奇故事,而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赖以生存的精神信仰。英雄热土不乏仁人志士,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文
3、化工作者民间优秀传承人,如:梁晋安(已故)、梁少华(已故)、梁华溢(已故)、吴生贤(原文化馆馆长)、梁维安(原文化馆馆长)、吴仁和(国家级传承人)、王胜先(已故 )、潘萨银 花(国家级传承人)、吴仕雄等,他们不计报酬、不图回报、默默耕耘、无私地奉献了自己毕生精力。正是有了他们,从江民族文化才有以下宽广的传播途经。1956 年 12 月小黄村吴大安、吴世雄男声大歌队应邀赴广西南宁召开的“ 全国首届音 乐年会” 演唱侗族大歌,被 专家誉为“独秀江南” 之歌声。 这是侗族大歌首次走出山门向全国亮相。1957 年 1 月龙图侗族梁华翠、梁松美、梁正礼、梁立桃等女声侗族大歌队代表贵州赴京参加全国工农业余
4、文艺会演。在京期间还应邀到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怀仁堂演出。侗族大歌由此登上了大雅之堂,为世人所关注。1958 年黎、榕、从三县联合组成贵州省侗戏代表队参加文化部在云南大理举行的西南地区文化工作会议,演出侗戏珠郎娘美,并摄制成了纪录片。继而该剧又被海燕电影制品厂将贵阳黔剧团改编的秦娘美(珠剧)拍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及东南亚放映。(珠剧)作为少数民族戏曲百花园中的一种首次登上银幕。同年12 月梁少华(从江新安郎寨珠剧原创人)和龙图戏师梁晋安协助贵州省文化厅侗戏联合调查组将梁少华编创的传统侗戏珠郎娘美整理改编后先后在山花、 各民族戏剧选刊登,这是侗戏史上第一个公开出版发行
5、的侗戏剧本。同年梁晋安被省文化厅推荐位全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成为了侗族史上第一个戏剧家。1986 年 10 月从江侗族女歌手石明仙、杨水仙等随团赴法国巴黎参加金秋艺术节演唱侗族大歌,她们天籁般的歌声被外国友人称为“清泉 闪光音 乐” ,侗族大歌由此走出国 门冲向世界,填补了中国没有多声部复调音乐的空白。1992 年从江县梁维安创作的现代侗戏官女婿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金奖,文化部当时在贺信中写道:“梁维安同志,你的剧本官女婿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创作金奖。你为二百多万侗族人民立了功,争来了荣誉,历史将永远记载着。 ”梁维安同志是贵州省文化界解放 40 多年来获得国家级金奖的第一人。他是个高产剧作家,
6、到目前为止,共创作剧本 43 个,在湘黔桂(三省区)广为传唱,家喻户晓。2007 年 4 月 13 日小黄村少儿女歌队潘阮、吴秋月、吴凤香、吴姐兰、潘应兰、潘立仙、潘婢业、潘婢暖、潘小姐 9 姐妹随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法国,参加中日文化交流,她们美妙的歌声,赢得了中央领导人及外国有人的高度赞扬。2012 年 4 月 18 日从江侗族歌手吴汉芸、陆秋园、陆香情三人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演出团随温家宝总理出访德国汉诺威参加“中国之夜”晚会演出及在德国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演出,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三、文化现状从江各族人民保留着浓郁古朴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生活习俗,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民族
7、歌舞绚丽多姿。民族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原生性、多元性和独特性。尤其原生性民族文化资源特色突出。有世界上唯一以树为神崇拜的岜沙苗寨,至今仍保留着千百年前的远古遗风。其成人礼俗及婚丧等习俗都极为罕见和神秘,被世人誉为苗文化的“活化石” 。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中国艺术 之乡” 、“侗歌艺术之乡”的小黄侗寨。小黄侗寨自古以来被人称为“ 侗歌窝” 、名声 远播、蜚声中外。有先知先 觉、自由控制人口的占里侗寨,其神秘而独特的生育理念,创造了生育文化之最,令人叫绝。有被人称为“世外桃源” 的银 潭侗寨,以红豆杉为自然景观彰显出银潭秀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宏伟壮观的加榜梯田、有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 的国保增冲
8、鼓楼为代表的侗族木构建造技艺,它经历了 300 多个春秋岁月的淘洗,风貌犹存、独享盛名。所谓“ 五里不同 风,十里不同俗 ”,不同的民族 习俗酝酿了从江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如“ 从江原生态侗族大歌节” 、苗侗“斗牛节”、 “苗族鼓藏节” 、“苗族芦笙 节”、 “侗族祭萨节 ”、“瑶族盘王节”、 “水族瑞节”、“侗族吃新 节” 、“小黄老人节”、 “小黄八月十五赛歌节”等。四、文化保护1、民族村寨的保护我县积极开展重点民族文化村寨申报工作,现已有岜沙、增冲、则里、信地、流架、朝利、银潭、小黄、高增等村寨列为州级民族村寨,其中岜沙、小黄等列为省级重点民族村寨。2011 年从江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9、中国民 间(侗族大歌) 艺术之乡” ,其中往洞乡被命名为“中国鼓楼、风雨桥建筑艺术之 乡” 。为加强民族村寨的保护,参照省州有关保护条文,相继出台了民族村寨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2、非物质文化及物质文化遗产自 2005 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启动后,我县积极组织人员对县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普查、挖掘和申报,目前已初步掌握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线索 840 条,并从中选出 58 个项目公布为我县首批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收集、整体、编制文本上报,其中“ 侗族大歌 ”、“珠郎娘美”、 “瑶族 药浴”、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琵琶歌 ”已经
10、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小黄双倍嘎 ”、“岜沙苗族成人礼”、 “苗族吃鼓藏”、 “占里生育习俗” 、“侗族老人 节” 、“侗族传承习俗”等 18 个 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3 项;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02 项;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实行重点挂牌管理,到目前为止,由县人民政府下文任命挂牌的基地有 9 个、传习所 6 个。同时,对物质文化遗产也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在全国第三次文化普查工作中,完成 241 个不可移动文物点搜集登录工作,新发现文物 192 个,涉及古葬、古遗址、古建筑、岩画、工业遗址。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
11、产的收集整理,为做好本县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打下了良好基础。3、文化传承为了加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我县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活动,提出了“未来文化保护就是人才资源的保护”的理念。 为构建科学有效的保 护体系,大力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2005 年以来,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普查申报工作。目前,全县共有 53 人被审定为各个等级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 2 人,省级传承人 5 人,州级传承人 6 人,县级传承人 40 人,这些传承人分别涉及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建筑、医药、技艺、民俗、戏剧等 9 个大类 30 多个小项,为从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
12、定了基础。积极举办“优秀传承人及民间文艺骨干”培训 ,提高了传承人的业务能力。并建立了从江县民间歌师、戏师、民间艺人名录和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民族节日名录等一系列资料目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如芦笙节、鼓藏节、吃新节、赛歌会等,以节日为平台,进一步弘扬和展示我县多彩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鼓励群众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民族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认同感。五、品牌打造按照“文化 树品牌” 的 发展思路,我县以小黄、 岜沙、增冲、占里等民族村寨为重点,全力打造以侗族大歌为主打产品的从江文化名片,不断加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力度,先后编制了侗族大歌保护规划单项方案
13、。为提升外在影响力及知名度。拓宽传播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县先后出版了从江县志、 从江文化志、 从江文物、 从江非遗专集、 从江侗戏专集从江风物志、 侗族民间童话选、 从江侗族大歌 100 首等。为进一步加强对品牌文化的打造,从江县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珠郎娘美改编为四场侗歌剧。2009 年已开始向社会公演,得到了省、州领导、专家学者及广大观众的好评。现该剧正在提炼中,该剧将作为侗族大歌之后从江又一品牌文化资源的打造。除此之外,岜沙苗族素材电影鸟巢滚拉拉的枪相继参加国内、国际电影节,并荣获多项殊荣。2011 年协同州委宣传部成功拍摄了电影寻找牛腿琴这是我省第一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电影。由于篇幅有限,从江文化资源只作概述。相信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 势 下,在上级主管部 门的关心重视下,在县委政府的英明决策下,从江民族文化工作将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撰稿:梁丁香从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