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大学: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将大有作为作者:孙宁华 来源:科技日报我们每个人的第二代身份证,司机手中的新一代驾驶证,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实际上那里面“隐藏”着大量高新技术,微纳视读材料技术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这项技术由苏州大学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他们的研发团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 年顶着“园区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科技企业”这一光环该公司入驻苏州工业园区,10 年来,公司的微纳视读材料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已在国家公共安全领域拥有独特的地位。成果产业化以来带动新增销售 53 亿元,实现利税 7.39 亿元,即将创业板上市,成为公认的技术领先企业和产学研合
2、作成功典型!我国纳米技术权威专家王立鼎院士在观摩后连连赞叹:“苏大在微纳制造方面的创新和产业化取得的成效,超过了我的想象,非常好!”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公司,作为苏州大学土生土长的专家培育的高科技企业,以 10 年的实践证明了“协同创新高校在推进产业转型中大有作为”。拆除学科藩篱 校内协同激活创新基因当转型升级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高校也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作为一所拥有 111 年办学历史的知名学府,苏州大学得益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鲜活动力,形成了“内和外协”的办学理念: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主动拆除学科藩篱,激活创新基因。2011 年,毛志强博士加盟苏州大学的事实让很多业内同
3、行直呼看不懂。作为英国汇丰银行欧洲分行衍生产品部主管、董事级经理,他的工作平台和业绩让很多人艳羡不已。与此相比,苏州大学给他的平台在外人看来似乎要小得多,即使是因为“母校”这么一个特殊的情结,似乎也不值得牺牲这么多。但是,毛志强正是看中了苏州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其所在区域金融业发展的前景。随着“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量要达到世界第五和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一目标的确立,紧邻上海的苏州也提前布局发展金融业。苏州大学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时机,整合校内金融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优势学科资源,成立金融工程研究中心。而毛志强博士的加盟则推动了国内知名证券公司东吴证券责任有限公司出资 3000 万元,与
4、苏大共同组建东吴证券金融研究院。目前,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已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在研基金 6 项,一项成果获得了中国证券业协会 2010 年度科研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去年从文、理、工等系科中招收了 17 名研究生,开启了学校培养金融工程中高级人才的先河,真正实现了产学研多赢。将生物医药、机械和材料学科交叉组建的生物制造中心,则由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卢秉恒院士挂帅,包括 3 位特聘教授在内的 15 名成员来自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等不同专业,致力于人体器官工程化制造以及微纳医药制造研究。今年 6 月成立的人工心脏研究所作为生物制造中心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由千人计划专家陈琛担任所长,致力于新一
5、代植入式人工心脏悬磁浮人工心脏的研究,具有广阔的经济前景和社会价值。呼应产业转型 校外协同拓展创新价值拥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对水资源的保护比其他城市显得更加必要。基于这一共识,苏州大学的专家教授们责无旁贷地挑起了这一重任,从研发生态纺织、印染技术这些源头洁水项目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开展终端水污染治理,苏大研究人员可谓动足脑筋。其中尤以路建美教授团队的“纳米多孔高效吸附树脂”项目效果突出。该团队研发的一款被称之为“吸油宝”的材料,看似一块简单的白色“绒布”,但平铺在受污染水面上短短几秒钟就能将有毒、有机污染物及油性污染物吸附,对工厂排放的各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去除率甚至可达 99.9%。吸油
6、布通过化学处理,还可将油从布上分离出来,实现了清污和回收再利用的双重效果,避免了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出于对自己所研究材料性能的自信,路建美将产品寄往墨西哥湾原油泄漏水面溢油事故处理现场试用,被外国专家们赞为“吸附非常神奇!”美国水下生产技术公司因而成为该产品销售代理。大连、盱眙原油泄漏,安庆石化化学危险品泄漏等事故处理也都纷纷用上了这一神奇的材料。该项目得到国家“863”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 20 余项资助,获得环保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等 23 项资助;在业内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 180 篇,论文他引超过 350 次;还被列入 2010 年度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目前已建成年产 100
7、0 吨的吸附树脂生产线一条,形成工业废水与废气处置装备设计和加工 50 台的能力。置身于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和转型升级的重点区域,苏州大学以区域产业发展重点为核心,采用“一市一院”的形式,按照“有所侧重、错位发展”的原则,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研究院,通过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多种渠道,全方位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苏州大学张家港工业技术研究院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研究院采用“身份在苏大、创业在张家港”的人才吸纳模式,全球引进有创新创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围绕张家港市政府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间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集中苏州大学现有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的
8、资源和优势,打造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研发平台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学习平台,为张家港实现产业转型提供重要支撑。走出去服务,请进来合作,走在苏州大学校园内,不时会看到一些知名企业挂牌的实验室,有些企业甚至直接把研发中心搬到了学院,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直接进入一流实验室开展实践训练,在服务企业产品研发的同时,推进了创新型实践人才的培养。此外,苏州大学还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两大平台,推动国际、国内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入驻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已有 110 多家,销售额达 5.4 亿元。依托学校技术成果建立的高新科技企业达32 家。学校高科技
9、企业的产值在全省高校中名列第二,还摘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汇聚一流资源 国际协同提升创新品质坚持自主开发,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和市场,是中国提高创新品质的基本路径。这一观点也同样适用于高校,而重点大学又历史性地承担起了汇聚世界一流资源的重要使命。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纳米技术产业列入国家重大战略性产业,苏州也不例外。到今年 9 月底,围绕纳米新材料、纳米光电子、纳米生物医药、微纳制造和纳米节能环保等 5 大领域,苏州工业园区已经集聚 167 家纳米技术相关企业和项目,总产值突破 47 亿元,园区纳米技术产业的国家级地位日益凸显。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这一产业布局中,
10、苏大的支撑是重要的一环。2008 年 6月,苏大突破性地引进全球著名纳米与光电子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SCI 论文引用超过 18000 次、国际材料领域排名第 18 位李述汤教授,并由此带动了一支拥有 19 位核心成员,平均年龄 36 岁,全部具有海外、境外留学或工作经验的研发队伍的迅速形成。3 年来,该团队组成的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获得“863 计划”重大项目、“863 计划”主题项目、国家“千人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共 67 项,总经费超 1 亿元。发表国际知名杂志论文 110 余篇,其中一区文章 40 余篇,更有一篇论文被 Nature
11、 杂志报道为亮点文章。基于纳米科研领域良好的人才储备基础和科研资源优势,苏州大学在 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设置“纳米材料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地方高校,而该专业在全国也仅批准了 5 个。为推动人才培养,不久前还成立了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由李述汤院士亲任院长,精心设置从本科到博士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近日学院有幸获批成为江苏高校唯一入选的全国 17 所试点学院之一,也是全国高校唯一一所以新专业新学院入选的试点学院,从而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特区之一。此外,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苏州工业园区合作的“滑铁卢苏州大学纳米科技联合研究院”,则力图通过国际化合作打造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新型产业的新平台。
12、引进高端人才,汇聚一流资源,打造创新平台,已成为苏州大学近年来取得跨越式发展的秘诀。近年来,苏大着力构建“大师+团队”的创新队伍,引进特聘教授 96 人,对学校科技创新工作产生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学校还通过出台一系列奖励政策激发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国家级科研项目 5 年来增加了4 倍多。截至目前,2011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10 项,获批资助总经费突破 1 个亿,地方高校排名第一,全省高校排名第三。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则由2006 年的 9 个增长至 27 个,还获得了包括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内的 5个国家级平台;SCI 排名 5 年来保持在全国高校 2326 位之间,一篇科研论文还入选了 2009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孙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