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

类型《别董大》教学案例分析.doc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7931087
  • 上传时间:2019-05-30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29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别董大》教学案例分析.doc
    资源描述:

    1、别董大教学案例分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就是著名的送别诗别董大,这首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这首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大董庭兰。董庭兰与高适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当初董大被征入宫当乐师,成了宫廷里较著名的人物。高适十年寒窗苦读到京城考状元,中了榜。成了一位朝廷命官。在一次高适入宫偶遇董大,他们俩很谈得来,便成了知心好友,每一次高适入宫总要去找董大把酒言欢一番。十几年后,新皇帝上任,他也很喜欢听音乐,但并不喜欢听董大弹,觉得太低沉了。便把他逐出宫。高适得知后赶来送别董大,十几年的老朋友,即将分离,感触颇深,于是一首“别董大”成了朋友离别的千

    2、古绝唱。但是,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运用激兴趣 读诗文 明诗意 悟感情”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的教学方法。这首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

    3、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对此,我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感情上,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一、导入直接入情入境。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别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很难相会,相聚之后的离别,更是难舍难分,因此也留下了许多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别董大。(板题)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读时要带着淡淡的忧伤.)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这样的导入既在一开始就创设语言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送别诗和这首诗的感情有

    4、所把握,又直奔感情这一主题,让学生在设身处地地读、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和探究的渴望大有裨益。)二、学诗感受“感情”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1、分别总是一个断肠的场面,总有千丝万缕的愁绪在心头,这首诗中有愁绪吗?诗人和董大此时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未感知。有的学生能从白日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反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有的说是一只孤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

    5、中让学生感受董大的孤单,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悟二人内心的郁闷和对前途未卜的惆怅,进而从诗歌的前两句悟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描述的是两个失意人。)2、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大多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如送元二使安西;如雨霖霖,如青门柳,那我们今天的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探究话题,既让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整体的回顾与感知,又能给学生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空间。到底是以什么感情,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可做如下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言情,诗言志。本诗吐露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1)根据最后

    6、两句推断一下,诗中诗人对友人说了什么?(2)如果把最后两句换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你读一读,觉得诗的内涵有什么变化?(3)对董大这样一个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失意人来说,离别之际需要什么?如果董大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假象与朗读中,学生能悟到朋友情深,亦能悟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能悟出知己就是在对方遭受挫折时给以安慰,失意的时候给以鼓励,相互欣赏,相互鼓舞。亦能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这样的学习帮助环节,既能让学生悟出诗歌的意境,又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既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拉近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又能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到诗歌中流露的慷慨与激昂,豪

    7、迈与坚定。谁解其中味?豪情句间藏!学生在朗读,联想,对比,假想中感受出本诗是以情相送!知己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相送!)三、总结悟出“感情”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到此处学生能明白了,它一改送别诗中的感伤,对朋友充满鼓励,赏识,让朋友在离别之时信心大增,踌躇满志。可谓是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四、读唱吟出“感情”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 30 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整个教学以探究诗歌的“感情”之处贯穿教

    8、学的始终,有的放矢。通过学生朗读,合作探究,对比,想象,吟唱等学习方式按着读、释、悟、背、吟五步来展开学习,学生学得起劲,对知识有吸纳,有运用,可谓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五、拓展延伸扣“感情”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从表达的感情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2、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3、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4、借送别,抒发其他情感。(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我教学的目标,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同是送别之诗,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质朴而优美;别董大则一改离别诗的悲切惜别情调,豁达豪爽地劝慰朋友,体现出挚友豪放洒脱的情怀。引领学生欣赏其中蕴含的别具一格的情,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置身于民族灿烂文化的熔炉之中,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别董大》教学案例分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793108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