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霍林郭勒市农牧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 “十一五”期间农牧业发展简要回顾 (一)农牧业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实现较大增长 2010 年全市一产增加值预计突破 1.5 万元,较 2005 年一产增加值 5582 万元五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33.7%;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 14000 元,较 2005 年农牧民人均收入 3715.41 五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55.3%。(二)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10 年我市虽遭遇旱情,但粮食稳定在 2.5 万吨以上,比2005 年增加 1.4 万吨,年均增长 25.5%;2010 年蔬菜种植面积实现 1350 亩,蔬菜产量实现 6750 吨。2010 年六月
2、末家畜存栏实现18.6 万头只;全市肉、蛋、奶、绒毛产量预计达到 6000 吨、120 吨、4000 吨和 315 吨,分别比 2005 年增长 63%、50%、73.9%和-25%。 (三)农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十一五” 期 间全市平均粮食播种面 积 7.5 万亩,总产量年平均 2.4 万吨;经济作物中,蔬菜种植因工业用地,蔬菜用地较 2005年减少 2445 亩,但已由露地种植向设施型种植转型,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每亩产值 3.14 万元。畜牧业牲畜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为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禁牧舍饲政策,牲畜头数虽有减少,但养殖业由传统天然放牧向设施型养殖转型。截至 2010 年全市有养殖
3、小区 2 处,入驻养殖户 100 户,规模养殖场 8 个。(四)农牧业科技推广及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围绕养殖小区和农业设施园区建设,在设施园区通过典型带动,着重推广适合市场需求及地方适合的新品种,通过模式化栽培技术的应用来提高收益;在养殖小区内,通过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引导养殖户养殖经济效益好、市场需求大的牲畜品种,在棚舍建设及养殖技术给予支持,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现在设施园区蔬菜新品种应用率达到 35%,良种覆盖率达到 95%以上,养殖小区家畜改良及良种率达到 97%,肉牛细管冻精使用率达100%。(五)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加强目前我市共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 7 处,分别是双利总店、南
4、双利、北双利、世纪华联、菜市场、设施农业园区和养殖小区,基本上实现了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主要对市场上销售的瓜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和猪肉中的“瘦肉精” 进 行检测 。目前主要 对 21 个蔬菜品种,9 个水果品种、各种品牌冷鲜肉及市内新屠宰的猪肉进行检测。(六)农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切实做好农资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了农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农药、化肥和农机具的行为,规范了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着重对化肥、农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的规范使用进行了查处;在森林、草原法执法中严厉查处了违法征占林地、草原等行为。(七)林业生态建设稳步发展依据 “十
5、一五” 林业规划总体思路,转变 林业发展方式,主动融入经济发展大局,突出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资源管护顺利推进。 “十一五” 期间 累计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 1.2 万亩,封山(沙)育林 2 万亩。在工程造林中完成国家三北四期工程 1 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 60 万株,完成四旁植树 0.2 万亩,完成育苗 0.1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6.27%。“十一五” 期 间,我市 农牧业工作取得了 辉煌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在指导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思路上,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不强的问题;二是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薄弱的问题;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农牧业发展的
6、问题;四是农户综合生产能力和组织化程度低,市场整体竞争力弱的问题;五是农村政策不配套与农村纠纷难调处的问题;六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抗灾保丰收的问题。二、 “十二五”农牧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一)指导思想:我市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农业规模小、农村布局分散、农牧民人口少等特点,在农牧业发展上较容易摆布,另外工业经济发达已具备了反哺农业的能力,农牧业发展正面临前所示有的机遇。但随工业发展,工业用地逐步扩大,农牧业用地面积逐年萎缩,制约了农业的大发展。按照“ 生产设施化、增效科学化、发展持续化、产品市场化、关系和谐化” 的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快农村小康社
7、会建设进程。采取多种措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新机制。坚持以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继续扩大设施型种养业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5 年实现农业产业化,再经过 5 至 10 年的努力,使我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二)奋斗目标:总的目标是到 2015 年实现农业产业化,到2020 年基本实现农村城镇化。具体发展目标是“两增长” 、“四提高”,形成“ 四个新格局 ”。“两增长” :第一 产业 增加值和农民人均 纯收入持续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 2015 年达到 1.5 亿元,年增幅为 10%,
8、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000 元,到 2015 年达到 18000 元。“四提高” :一是提高农牧业抗自然灾害和市 场风险的能力。设施农牧业不断发展,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 3500 亩以上,生猪、蛋鸡规范化养殖达到 95%以上。同时建设专业合作组织,形成新型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农牧业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到 2015 年,农业增长中科技贡献率达到 60%,模式化栽培等一些实用性技术得到较快发展。三是提高农牧业机械化程度。农牧业机械化综合水平2015 年达到 85%以上,为 2020 年实现农业现代化
9、打下基础。四是提高森林覆盖率。20112015 年规划完成封山育林 7.5 万亩,可使有林地及灌木林地保存面积增加 1 万亩,有林地及灌木林地保存面积达到 7.2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8.21%。20162025 年规划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 2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10.48%,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26-2050 年规划完成造林保存面积 5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16.18%以上,使宜林荒地得到有效治理,林业生产由造林和低产林改造,转移到森林经营和森林旅游业及林下产品的开发利用,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及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四个新格局” :坚持不断
10、调整优化农牧 业产业结构,形成农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轴,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新格局;坚持应用市场新机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新格局;坚持稳定、完善与创新并举,建设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三)主要任务:1、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粮食:稳定小麦、油菜及蔬菜的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积极发展名特优杂粮生产,品种上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高产油菜等品种。 “十二五” 期间粮食种植面 积稳定在 8 万亩,保证全市粮食年产量稳定在 2 万吨。油菜籽: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提高农业单产水平,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 1.5 万亩。蔬菜:大力实施菜园子工程,
11、依靠保护地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积极开发净菜袋装、脱水菜等蔬菜制品,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到 0.135 万亩,其中温室 500 座 350 亩,大棚 600 栋 600 亩。2、加快发展现代化畜牧业,使畜牧业成为全市农村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入的重要途径。适应市场需要,调整品种结构,在优质、安全的前提下,突出抓好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疾病防治、畜产品加工流通三大工程,达到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的效果。力争“ 十二五” 期末,全市畜牧业增加值 1.2 亿元,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 24 万头只,其中:奶牛饲
12、养量 300 头,肉牛饲养量达到 1万头、肉羊饲养量稳定在 20 万只,生猪饲养最 3 万口。禽类饲养量达到 20 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 6250 吨,鲜牛奶年产量达到2000 吨,蛋类产量 150 吨。同时,着力抓好畜牧业项目建设,确保肉羊深加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肉牛规模养殖及深加工等项目的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及规模养殖场总数达到 10 个以上。3、着力培植和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做大做强科锡羊业、正昌草业等龙头企业同时,着力抓好畜禽产品、饲草料产品和蔬菜深加工等类型企业的建设, “十二五 ”期间,力争发展市级以上认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5 个。4、依据城市生态现状,谋划林业建设布局依据
13、现状的调查和各地自然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及建设目标,全市划分为 3 个区域,并根据各个区域的自然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一是静湖至观音山,现已有森林面积 2 万亩。该区域成林效果很好,本着贯彻“生态旅游” 的建 设方针,该区主推天然林和落叶松、樟子松为主体的森林旅游建设模式,逐步建成容纳度假村、滑雪场的森林公园。在该区域北端,有我市唯一的一片天然林,树种主要有白桦、色木、榆树、绣线菊等,现有面积 469 亩。2011-2015 年,我市将围绕该片天然林实施封山育林,每年封育1.5 万亩,5 年合计封育 7.5 万亩。二是霍林河社区至辉特诺尔,现有森林面积 8.5 万亩。该区域按照 “以农为主
14、,农牧林结合”的建设方针,以生态农庄和自然保护区结合的建设模式,逐步建成集原生草原植被和森林与农庄一体的自然保护区。三是城区西侧至霍林河社区,现有森林 0.5 万亩。该区域本着“封禁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主推山杏仁采集和林间种植药材的建设模式。三、重点项目(一)养殖小区及养殖场发展项目围绕养殖小区建设和市场的调整, 2015 年全市养殖小区 3,养殖场达到 15 个,主要以生猪、蛋鸡、肉牛养殖为主。(二)设施园区发展项目为打造精品农业,采取日光温室、春秋棚同步发展的方式,统一规划设计,实施连片扩张,优化蔬菜种植品种,形成优势产区,打造本市的绿色品牌。2015 年温室 500 座 350 亩,
15、大棚 600 栋600 亩。同时不断优化品种更新技术提高蔬菜种植效益,拉动无公害产地批发市场和蔬菜深加工产业的兴起。(三) 20万 亩优 良 马铃 薯基地 项目建立马铃薯生产及加工基地,打造薯条、薯片、粉、产业化绿色生产基地,对充分利用马铃薯主产区的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振兴蒙东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6288 万元在东蒙公司 建 设 20万 亩优 良 马铃 薯基地,其中: 2 万 亩 种薯繁育基地, 18万 亩 商品薯基地,年 产优质马铃 薯 31.3万吨, 年实现销售收入 23080 万元,利润 6860 万元。(四)林业生态建设重点根据 “十二五” 林业建设总体布
16、局,在生态建设中,应把重点建设区域放在国道 304、省道 101 沿线地区,做好防护林建设;在产业化建设中,应加速天然林、人工林基地和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尽快生产出能延长林业产业链的大量的林下产品;改善人居环境,为人民提供休闲、旅游、度假的良好场所。四、主要措施(一)项目带动,不断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到勤跑项目,善跑项目,在争取项目中达到项目储备、争取、实施、投产的有效循环。重点推出肉羊产业、蛋鸡产业、生猪产业、蔬菜产业、标准化生产、良种推广等方面的几个农牧业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档次。2、增加财政投入。每年以不低于市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增加农牧
17、业投入,同时政府新增财力向“三 农” 倾斜,加强养殖小区及设施园区的配套建设,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牧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重点农牧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建设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等支农资金,要向林业生态建设倾斜。(二)科技兴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十二五” 期 间大力推广 实用农牧业新技 术,提高科技应用率和转化率,科技对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80%以上。1、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网络,稳定和巩固市、镇、村三级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牧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
18、挥在科技示范、推广中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2、大力引进、示范和推广良种。建立和发展专用作物品种种子生产基地和良种畜禽繁育基地,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大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全市粮油、蔬菜、水果、畜禽及树苗良种覆盖率达 96%以上。3、加强技术培训与合作。一方面做好农技干部的再学习再教育工作,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同时加强农业专业教育,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力量,扩大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吸收外地技术上的精华,提高农牧业技术与管理水平,加快农牧业发展进程。(三)信息引农,强化农牧业服务加强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本着面向生产、面向市场,面向农民的宗旨,收集发布各类农业信息,丰富网页内容,提
19、高信息处理能力,增加产销信息量,加大指导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充分发挥农牧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四)依法治农,促进农产品标准化进程1、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快农村农源转化。加强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农地膜的指导与管理,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中的污染。2、加强农畜产品的检测检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测,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消费安全。3、加快农牧基地和产品认定认证步伐。围绕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按照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 产规程,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认证进程,提高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4、加强农牧业行政执法。加大种子
20、法、 农药管理条例、 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规范种子、农药、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限用、禁用的监督管理。5、加强动物防疫管理。抓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把动物疫病控制在源头;加强动物检疫,做好规模养殖场、动物畜禽交易场所、屠宰加工场所和储藏场所的灭源消毒工作;不断加大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管理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者,维护畜牧业正常生产秩序。(五)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综合执法大队、林业公安、公益林管护人员等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林业、草原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对非法侵占林地、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植被及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查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为打造生态霍林郭勒,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