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911与后现代主义有何关联.ppt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7924955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911与后现代主义有何关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911与后现代主义有何关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911与后现代主义有何关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911与后现代主义有何关联.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911与后现代主义有何关联.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11, Postmodernism, or Global Ethics,Lo Ping-cheung Ethics, RP1310, Oct 2007,9.11與後現代主義有何關聯?,Rothstein,紐約時報, 9.22,美國受襲事件挑戰後現代真實信徒的視域 按後現代主義,我們 西方 很多習以為常及視之為天經地義的觀念(如真理、道德、客觀性) ,只是文化建構而已。 可是 911這個毀滅行動似乎在喊叫,呼喚一個超越的道德視域。 然而,作者婉嘆後現代主義這個對普世價值和理想的否定,沒有留下多少空間,使我們可以對這個恐怖襲擊作無條件的遣責。這個攻擊,不管多難以原諒,可以被視為一個對我們不滿的

2、文化,所採用的一個驚駭但合理的表達方法。,後現代主義是甚麽?,Czanne,塞尚,Pablo Picasso,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Anti-mirror-representation in painting !,亞維儂姑娘,Cubism Picasso, Woman with mandolin (1910),Simplification to geometric shapes and planes Multiple and simultaneous viewpoints Interlocking movements Synthesis of spa

3、ce and figure,Postmodernism for Beginners, p.17,Georges Braque, Still-Life with Violin and Pitcher (1910),多元 相對 零碎,後現代,主要意思不是在現代期結束之後接續的時期,而是指一場反對現代式思想的多樣化思想運動。 而所謂現代式思想,所指的主要是西方啟蒙時期或理性時期(約1600至1850年)的一種重要思潮。 把現代式思想收窄到道德哲學方面,很多學者都同意,可以美國獨立宣言(1776)及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1789)為代表。,美國獨立宣言(1776),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

4、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 “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1789),鑑於上述理由,國民議會在上帝鑑臨下,並祈求他的恩惠和贊許,確認並宣佈下列神聖的人權和公民權 在權利方面,人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因此,公民的榮譽只能建立在公共事業的基礎上。 一切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護人的天賦的和不可侵犯的權利;這些權利是自由、財產、安全以及反抗壓迫。,啟蒙道德理性主義四要點,肯定有超越文化界限的普遍性道德規範。 這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金科玉律是植根於自然,猶其是於人性;也因此,道德是客觀的 自然道德、自然權利(或譯天賦權利)

5、、自然法、自然宗教。 這些道德規範,無需上帝/天主特別啟示,人用理性反思則可得知,對理性而言是自明的。 然而,哲學家為了要為道德提供一個穩固的基礎,嘗試為道德提供一個基於理性的依據;因此,道德還有一個理性的必然性。,後現代道德思想,反對啟蒙式道德理性主義(理性必然性) 反對天理- 普世、客觀、絕對的道德規範和道德真理 六個論證,國際政治論證:挾天理以殖民,回應:德蘭修女 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阿爾巴尼亞裔人 在加爾各答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及無人照顧的病患者,國內政治論證:挾天理以極權,回應: 以法律手段約束人民道德,是政治問題,非道德本身的問題 洛克,寬容書簡,168

6、9 密爾, 論自由,1859 哈爾特(H. L. A. Hart),1963 以天理對抗政權,美法革命,救猶太人 一體化所帶來的鎮壓,非天理之罪,以理殺人,今雖至愚之人,悖戾恣雎,其處斷一事,責詰一人,莫不輒曰理者,自宋以來始相習成俗,則以理為如有物焉,得於天而具於心,因以心之意見當之也。. 憑在己之意見,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方自信嚴氣正性,嫉惡如讎,而不知事情之難得,是非之易失於偏孟子字義疏證卷上理戴震全書,卷六,頁154。,苟舍情求理,其所謂理,無非意見也。未有任其意見而不禍斯民者。頁155。 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頁161。,與某書,宋以來,儒者以己之意見硬坐為古賢聖立

7、言之意,而語言文字實未之知,其於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謂理強斷行之,而事情源委隱曲實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後儒不知情之至於纖微無憾,是謂理。而其所謂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謂法。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浸浸乎舍法而論理。死矣!更無可救矣!戴震全書,卷六,頁495-496。,答彭進士允初書,程、朱以理為如有物焉,得於天而具於心,起天下後世人人憑在己之意見而執之曰理,以禍斯民。更淆以無欲之說,於得理益遠,於執其意見益堅,而禍斯民益烈。豈理惑斯民哉,不自知為意見也。戴震撰,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卷六,合肥:黃山書社,1995,頁362。,倫理學論證1:過分簡化道德生活,回應: 完全取消道德法則,道德

8、生活沒指引 不為守法則而守法則(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人仍有自主性 守天理只是守底線,非道德生活的全部 道德生活的豐富內容非底線天理所能窮盡,回到文化傳統或宗教 道德法則整齊有序,道德生活仍有兩難、曖昧、悲愴,倫理學論證2:在價值多元社會中行道德霸權,回應: 社會多元,但不徹底,仍有交疊共識,否則各人互不干擾,社會瓦解 社會生存最低共識,不一定是天理,而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倫理學論證3:無天理可說服天下人,回應: 道德分歧可源於非道德因素,異中有同 要求100%共識不合理,倫理學論證4:天理哲學互不相容,西方歷史的關鍵性的一步是在18世紀啟蒙運動的鼓舞下

9、,企圖發現一套合乎理性而又公正的道德原則。它對所有有理性的和反思性的存在物,不管其文化傳統、宗教背景、政治秩序或道德結構的特殊性質如何,都是同樣具有制約力的。這個企圖在政治上體現在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的主要宣言中。在哲學家中,休謨、狄德羅、邊沁和康德等都企圖從理論上闡述這些原則。德性之後的一個中心論題是:發現這類(為啟蒙運動所系統提出的)原則的運動已經決定性失敗了,認識到這一點的時代也已經到來。這一失敗的後果是,在西方現代社會的基本道德問題上出現了普遍性的論爭,並且這類論爭不可能從理論上得到合理的解決。 (麥金太爾,德性之後中譯本序言 1995:1),正面主張(1) :道德自我証立,沒有理性基礎

10、,Bauman認為人對他者的道德責任本身就是終極的,不需另有基礎,不需向理性答辯其存在的理由。換言之,人不需要提供理性論証來回答道德如何可能? 為何要道德?等問題。 Rorty偶然反諷與團結“相信殘酷是我們所作所為最糟糕的事” “在我們這些無基礎的欲望中,包含了一個願望,亦即希望苦難會減少,人對人的侮辱會停止。”,“對於自由主義的反諷主義者而言,為甚麼不要殘酷?的問題是無解的,我們無法找到不落入循環論証的理論,來支持殘酷是可怕的此一信念針對這類問題,凡是認為可以找到具有堅實理論基礎之答案的人,或凡是認為這類道德兩難具有解決公式的人,在其內心深處,都還是一位神學家或形上學家。他相信有一個在時間與

11、機緣之上的秩序,決定著人類存在的意義,建立各種責任的階層體系。” moral impulse (Bauman),ungroundable desire (Rorty),(2) 價值多元論與 道德相對主義,Bauman: 古往今來人類的道德信念與實踐都是多元化及分歧化的。 啟蒙式的道德理性主義人為地把這些多元價值削平,代之以一些所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天理。 因此,人類社會從尚異變為尚同,從百家爭鳴改為罷黜百家壟斷道德真理,道德霸權。,Bauman的相對主義,道德是不可以普遍化或推之普世(universalizable),因為所有普世道德的主張都可用來竅息社會中的道德異議,假普世道德之名,行狹隘道德

12、之實。 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經濟強國更可有機可乘,把他們特定的價值觀推之全球,因此他堅決反對普遍性這道德語言。,Rorty的相對主義,堅持所有道德語言都是特定的,不帶有普遍性。他先引用另一位哲學家Sellars的表達方式 “謝勒斯主張,道德其實就是他所謂的我們意圖(we-intentions),不道德的行為的主要意義就是這種事情我們不幹(the sort of things we dont do)。依這主張,不道德的行為就是我們不做的事情,若是做了,那只可能是動物做的,或其他家族、部落、文化或歷史時代的人做的。倘若我們中間有人做了,或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那麼,那個人就不再是我們的一份子。她就

13、變成被驅逐的人,不再說我們的語言,儘管以往她似乎說過我們的語言。”,既然道德的規範力只是局部,不是普遍的,道德也不可能有一個客觀和不變的基礎,一切道德規範(包括我們視為天經地義的)都是偶發,沒有道德必然性,Rorty,“對於自由主義的主張殘酷乃吾人所最為惡劣之事,我們沒有任何中立的、不循環的方式來加以辯護,正如同尼采認為這自由主義的主張乃是怨憤和奴隸態度的表現,或海德格認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只是形上學或存有的遺忘的餘緒,也都沒有中立的方式來辯護一樣。我們二十世紀自由主義者所以相信這項主張的有效性,乃是由若干歷史偶然造成的社會化過程所致,我們無法回溯到這社會化歷程的背後,而訴求於某種比這些歷史

14、偶然更真實或恆久的東西。我們必須從我們目前所在之處出發。這一點其實根源於謝勒斯的主張除了我們所認同的社群的我們意圖之外,我們別無其他義務。”,Rorty預料,這個道德上各說各話的多元主張“必將得到廣泛的承認。這廣泛的承認其實意味著一個更大的轉變亦即背棄理論,轉向敘述。此轉向的發生,表示我們已經不再試圖利用一個單一的觀點來涵蓋生命的一切面向,或利用一個語彙來描述這些面向。”,Cubism Picasso, Woman with mandolin (1910),Simplification to geometric shapes and planes Multiple and simultaneo

15、us viewpoints Interlocking movements Synthesis of space and figure,Postmodernism for Beginners, p.17,Stanley Fish的相對主義,“Condemnation without Absolutes”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5, 2001, p.A19. “Dont Blame Relativism”,Fish,“後現代主義只是主張沒有一個獨立評斷標準,去衡量對同一事件的多個對立詮釋何者為真。後現代思潮所唯一據理反對的是,想用普世的措辭來為我們對這襲擊的回應

16、辯護,以圖說服所有人(包括我們的敵人)。訴諸抽象的概念(如正義、真理)來支持我們的回應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我們的對手也訴諸同樣語言(世上沒有人會宣稱自己是不正義的信徒)。,Fish,“取而代之,我們可以及應該訴諸那些團結我們,貫穿在我們所珍惜和希望保衛的制度的特定價值。後現代思想告訴我們,在我們美國人所信奉的民主思想,就已有足夠的基礎作合理的譴責和行動,而不需緊握普世性絕對這空洞的辭令,因為這些辭令是大家都認同,但卻各自詮釋。”,你們所作的大錯特錯,因為你們的行徑傷天害理(違反天理) 你們所作的大錯特錯,因為你們的行徑違反了我們美國人的價值觀 你們所作的大錯特錯,因為我們認為這樣是錯的 ,相對主

17、義 ?,以為萬事皆相對,以致你不知要選擇自己的信念好,還是選擇敵人的信念好,這種相對主義難以終結,因為這種相對主義從沒開啟過。我們可稱這立場為中止道德判斷和取捨的相對主義。 人只能停留於自己生活環境所接受的信念行事為人,這種相對化行為既是我們別無選擇,也沒有危害。我們可稱這立場為人只能停留於特定道德立足點的相對主義。 若相對主義意謂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置自心於敵人的情境,嘗試去理解為何敵人對我們作出這樣的攻擊,這樣的相對主義既不會、也不應是終結,因為這只不過是慎思明辨的別名。這立場不是相對主義,The Responsive Community (Summer, 2002) Can Postmo

18、dernists Condemn Terrorism?,Stanley Fish Richard Rorty Benjamin Barber Joshua Cohen Cuss Sunstein William A. Galston,David Novak Simon Blackburn John Haldane John D. Caputo Amitai Etzioni Charles W. Collier Stanley Fish,對後現代道德思想的評價,值得欣賞之處,指出人的道德理性(哲學家也不例外)皆有所蔽,因此在道德認知中必須謙卑。 好些啟蒙哲學家把上帝/天主驅逐之後,以為人凴己力可

19、以作出與上帝/天主同等的事業,建立天城,。 因此,他們以為能充分掌握天理,能為天理找到一個牢固的理性基礎,也以為自己能擁有如上帝/天主的道德視域。,啟蒙運動之蔽,他們沒錯是處於西方歷史的一個轉捩點,但卻誤以為他們的思想是超歷史的。 他們處於西方文化,與人類其他的文化接觸不多,卻自信地以為他們的道德思考是超文化的。 他們意識到有一些天理,是世上掌權者也不能違背的,但沒有意識到他們對天理內容的理解有他們的局限。,後現代道德思想指出人的道德理性也有所蔽,受制於人所處的社群和傳統,反對人一步登天,以為自己可擁有一個九霄雲外的道德視域。 因此,後現代道德思想強調差異而不尚同,重多元而輕一元,強調相對性而

20、厭惡絕對性,強調特定性而抗拒普遍性,以偶發來取代必然,安於特定文化價值而不奢言全球人類價值。簡言之,沒有道德天理。,令人擔心之處,道德相對主義道德規範的正確性皆是相對於特定的社群和傳統而言,皆不可互相比較 ;不能用同一標準作道德評價。,(1) 後果並非無傷大雅,按照Rorty與Fish的相對主義,納粹德國軍人參與屠殺猶太人的行為,及日本皇軍參與屠殺南京人的行為,對他們而言既是別無選擇,也是對的,那爲什麽在戰後他們要接受國際法庭的審訊及裁決?這豈不是一個道德語言去欺負另一個道德語言,是一種道德文化霸權?,文明的衝突無可化解?,再退一步,在二戰前流行於德國的民族文化價值觀與鄰國不同,彼此採取不同的

21、道德語言,不能溝通,這也只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不能客觀歸咎任何一方,(沒有一個獨立於諸民族以外的中立評價標準),因此其中一方用武力來解決紛爭,也沒有客觀地對與錯? (這情形也出現在二戰前日本與鄰國的關係。),Novak對Fish的回應:,(2) 立場自相矛盾,Fish, 2002: 人可以堅持我們的價值是普世,持這樣的信念,但這不等同於我們堅持的價值的普世性可受到普世公認 人可以有絕對的信念,只是這些信念沒有絕對的證明辦法(每次向異議人士遊說,必能成功說服他們 ),(1)我們的道德判斷是真的,而且是普遍地真;(2)我們的立場絕對正確;(3)肯定對方不同意我們的見解是因受假念所蒙蔽。,Rorty,

22、 2002,“也許我們需要向西方文化學習,但斷不是在自由和正義上。在這兩方面我們在大夥中遙遙領先。我們西方人透過與日俱增的想像力,已用了幾個世紀來實驗如何把這兩個道德理想落實在政治生活中。我們是唯一有如此成就的文化。”,這世界沒有普遍性的道德,Rorty竟然把自由與正義當作是一普遍道德理想,要所有文化參與賽事,然後自己宣稱西方文化遙遙領先,其成就沒有其他文化可望其項背。 按照Rorty原來的想法,西方文化高舉的價值如自由和正義沒有客觀基礎,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只是歷史的偶然,沒有普遍性,那爲何Rorty在9.11後不尊重文化差異,硬要用西方文化的尺度去衡量非西方文化,要求非西方文化把西方的自由與正

23、義落實在非西方政治生活中? 道德= 我們意圖;幹嘛成為天下意圖?,比啟蒙之子更糟糕,文化傲慢:美國價值放之全球而皆準;毫不修歛的大美國/西方主義,尊重差異到哪裡? 一偏之見成為絕對信念,認知謙卑到哪裡? 肯定天理,但懶得你說道理 平時袖手談後學,臨危獨斷報國家!,(3) 立論有不合理要求,“後現代思潮所唯一據理反對的是,想用普世的措辭來為我們對這襲擊的回應辯護,以圖說服所有人(包括我們的敵人)” 後現代主義者不承認“有一個途徑、步驟、計算、或測試,通過它,這個真理或普世價值必然可以向任何一個神智正常但不同意你觀點的人顯示為真”(Fish) “我們沒有任何中立的、不循環的方式來加以辯護”(Ror

24、ty),不合理之一:見異而不見同,在很多具體的道德判斷上,儘管世人有很多分歧,可是在具體判斷背後的道德法則中,還是可找到共同的道德價值。 道德歧見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一些分歧的非道德性因素(如對經驗事實的不同掌握,及不同的世界觀) 在事實判斷及世界觀判斷上有分歧,而在道德法則(如孝愛父母、博愛他人、疼愛子女)上彼此卻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9.11文化辯論,西方人: “你們大錯特錯,該受普世譴責,因為人皆不應該屠殺無辜平民!” 拉登等人: “這些在9.11中喪生的美國平民不是無辜的,因為美國總統是他們選出來,美國發動第一次向伊拉克動武(1991)是得國會授權(間接地是選民授權),美國的外交政

25、策得到民意支持的。因此,我們所幹的事沒錯。”,雙方都同意不該屠殺無辜平民,大家的分歧只是在另一道德判斷:美國平民是否也該為美國的外交及軍事行動負上責任? 前提一:屠殺無辜平民是錯的 前提二:9.11襲擊屠殺了無辜平民 結論:9.11襲擊是錯的 見異不見同;不能事事說服所有人乃平常事,不合理之二:要求統一思想,要世上所有心智成熟及清醒的人(包括我們的敵人)都肯接受天理,是天理成立的必要條件嗎?有這必要嗎? 對人性的估計必須務實。 自我利益本位 受意識形態封鎖 受制於根深蒂固的偏見 罪、無明所蒙蔽,Fish要求天理有能力把敵人都說服,實在是要求過高。連上帝/天主/佛陀都做不到的事,為何要求天理有這

26、能力? 敵人不接受我們的遊說,責任在敵人,不在天理。天理之所以為天理,不需以人類百分百共識為必要條件,對後現代道德思想的突破 全球倫理: 14 宗教間的交疊共識,1993,一個基本要求 四個必要的準則,應以人道精神對待每一個人 (1)建構非暴力及尊重生命的文化 (2)建構團結一致且具公正經濟秩序的文 化 (3)建構互相包容面及有真誠生活的文化 (4)建構兩性之間具有平等權利和夥伴關 係的文化,也許曾經一度歐洲有些思想家把天理的內容過度澎漲,全社會要統一思想;但當代的主流思想卻認為天理只是底線道德(Moral Minimalism),或只是交疊共識(共識並非全盤,而只是部份)。 適可而止地主張有

27、天理,是同時看到人類道德價值的一與多,共相與殊相,因此不是道德壟斷或道德霸權。,天理:非啟蒙進路,肯定天理,沒有天理哲學 跨文化,不是超文化 植跟宗教歷史,不是非歷史,擺脫歷史 以交曡共識的經驗事實為天理基礎,而不是以中立理性為基礎,當然沒有理性的必然性,要求每一個理性者都向其臣服 天理的特徵只需要有客觀性、普遍性、及絕對性,而不必要有理性的必然性 (不重蹈啓蒙諸子理性傲慢的覆轍 ),1995: Year for Tolerance (declared by the U. N.),UNESCO, Universal Ethics Project, 1997-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the Human Genome and Human Rights, 1997 International Declaration on Human Genetic Data, 2003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Bioethics and Human Rights, 2005,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