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919093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南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南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南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南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湖南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湖南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 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 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 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 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 了现实条件. 4.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 立的社会活动.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 性.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 有明显的保守性.教学 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2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 重在实践中学.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出现专科教育和 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 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具有鲜明生产.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形成 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第二章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

3、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 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2.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 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 主张:“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 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 是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分三步:称苏格拉底讽刺;叫定义; 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 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 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4、: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 的“泛智教育”康德第3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卢梭爱弥尔.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 范教育先河.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 普通教育学 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 传授.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实用 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

5、育观念.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 以马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6.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教育学研究方 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 育的享受权.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政经制度制约教育制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 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宣 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

6、力的发展为4教育的发展提供 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才力与物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 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有制约的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 革有决定作用.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 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人力资本理论.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 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科技发展对教育者 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科 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

7、的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 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 容.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 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 强.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文化发 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 5手段.教育是村金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社会 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

8、段. 10.学校文化的特征: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郑和性较强的 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1.学生文化的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12.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非正式性、 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 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四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 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

9、积极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实现的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 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 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 定作用. 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 提出“白板说”.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6认为,人的发 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平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 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顺序

10、性.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阶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个 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互补性.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6.遗传的意义.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在 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 7.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8.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 象.环境对个体发展

11、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 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9.个体主观能动性: 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 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个体的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不仅教给知识 和技能, 还要教会人们驾驽怀疑知识技能.对人潜力的发7掘.充分认 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对人的力量的发挥.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协调,尽可能获得真 正全面的发展.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进行个 性教育的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12、 1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对个体发展的方 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对个 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2.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 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1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 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14.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定向 时期,个性定型时期,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 变时期. 15.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

13、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协调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 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8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 动态结合.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教 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 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义关 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立我国教

14、育目的的理论依据.5.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 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主 观能动性、思想情感、个性特征.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 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发展的 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

15、教育对象. 2.学生地位的传统认识: 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从整 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 3.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 9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权利的主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享有一般 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还受社会的特别保护.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 隐私权, 名誉权, 荣誉权.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 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5.学生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 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 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

16、机构的管理制度. 6.教师职业性质: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是 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 书育人. 7.教师职业的特点: 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示范者的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8.教师劳动的特点: 特殊的复杂性.独特的创造性.鲜明的 示范性.显效的长期性. 9.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 基础性知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了解该学科发展脉 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 学生观;教育活动观.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

17、教学内容,选择 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10力.学科研究教育研究能力 11.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及处理人际关系的 品质等. 优良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 忍不拔的毅力.积极的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教育能力. 1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 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 1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 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 14.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 受关系.师生在

18、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 进的关系. 15.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 16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要求: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 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第七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 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 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 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

19、课程,综 合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11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 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5.课程目标: 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 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 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叫结果,标准.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 究. 7.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8.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

20、书. 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 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1.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 生理适宜原则.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 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 动的过程与结果. 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 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4.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21、. CIPP 评12价模式. 1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 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17 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 估. 18.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 第八章 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 活动. 教学包含以下方面: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 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教 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

22、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 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历史上教学过程: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 一过程.孟学派.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夸美纽斯:以 个体认识论为基础, 从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赫尔巴特: 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杜威:通过 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13识过 程. 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

23、 捷性;交往性.5.教学过程的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 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 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7.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 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方法.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9.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 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 力.发扬教学民主. 10.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在理解

24、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 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1.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 主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 简到繁. 12.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 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 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 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校本教材.1414.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 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15.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

25、特点: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 互动和联系加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16.教学方法改革:发现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 第九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 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 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饵顿制. 3.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的大教学论. 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 文馆. 5.班级授课制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

26、培养人才;有 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不 利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6.备好课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制 作好三种方案.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课题即单元教学方案;课时教 学方案. 7.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8.好课的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15法得当;表达清晰;气 氛热烈. 9.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指向性;综合性;操作性;灵活性. 10.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 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第十章 德育理论和德育活动 1.德育:是教育者按

27、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 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2.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内容上包括 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健教育. 3.德育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 证. 4.德育目标: 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 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 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我国中学阶段具体德育目标要求:情感态度价值

28、观方面.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 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顺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尊重权 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 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能 力方面.培养爱护自然,16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发展观察感 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逐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 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能力,能 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初步掌握搜索处

29、理运用社会信息的 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能够理解法律的 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具 有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能力方面.了解和掌握我与他人, 我与社 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知道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我国 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了解和掌握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7.心理辅导的原则: 激励性原则.预防为主的原则.因材施 教原则.愉悦性原则.支援性原则. 8.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 一过程. 9.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 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

30、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 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0.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1.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以马列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德育的理想性17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学校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正面教育原则.坚持正 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 学生进步.以表扬鼓励为主, 批评处罚为辅.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 束结合起来.知行统一原则.联系实际湖南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讲清理论.组织时间活 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教育学生要言

31、行一致, 知行统一.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尊重信赖爱 护学生.提出的德育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并序列化.把尊重爱护 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原则.要注意学生的身心特 点,承认过程性和差异性.要根据现实有的放矢,切忌一般化.要 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育.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校内各 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强 德育的计划性. 12.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育.共青团学 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会周会晨会 和时政学习.班主任工作. 13.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 价法;自我教育法;实际锻炼

32、法. 第十一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 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9 世纪初18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 这种管理模式,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采用班 级组织形式始于 1862 年京师同文馆. 2.班级管理的作用: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 自治自理. 3.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 4.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

33、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 确定班集体的发 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 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 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 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教低. 8.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4、 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 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191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内容:了 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 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通过 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 在自然条 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组织和培养 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 用: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要定期和任课教师互通情况;全 面调节安排好各科教学负担;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争取和

35、运用家庭和社会力量:定期家访,及时和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家长教 育资源;积极争取和鼓励社会各种有利因素对学校提供支持. 第十二章 学校教育管理 1.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注重提高 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以 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2.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的特点: 注重 管理中的人际管理研究.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注重领导方式的 研究. 3.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特点: 强调政教合一. 重视知行合一.讲求人伦秩序. 4.行政管理模式: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共同合 作制. 5.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

36、 中央集权制国家在逐步加强20“民主化” 给地方以更多的办学权限, , 同时建立各种咨询审议机构, 鼓励多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地方分权制国家为了有效地推行国家教 育计划,逐步加强中央的教育行政管理权.既要加强中央对教育行政 管理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中 央办学与地方办学,教育部门办学与业务部门办学,国家办学与社会 集体个人办学相结合的教育行政体系,这是总的发展趋势.政府对 学校实行宏观管理,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提倡教育行政管理与 教育科研相结合. 6.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多元化办学体制.以地区 统筹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实行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 多渠

37、道的教育投资体制.确保国家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提高 个人教育投资比例.面向全社会筹集资金. 7.学校管理的特点:中介性;管理的对象是人;相对独立性;基 础性. 8.学校管理中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教育价 值观. 9.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向 到学校的效能管理.由重视部门优化管理转向到整体优化管理. 由重视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检查职能转向到赋予教职工以强烈的工 作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由重视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为主, 转向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灵活的管理.在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 管理方式为主,转向到行政方式与科学手段相结合.2110.教师的权利:自主开展教育活动的权利;自主从事学术研究 的权利;指导评价权;获得报酬权;参与学校管理权;自身发展权. 11.教师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的任 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和身心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 12.教师资格五要素:国籍;思想品德;学历;教育教学能力; 程序. 13.教师待遇:工资;津贴;住房;医疗;退休等方面的总和. 14.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方法:目标,动机,关心,奖罚激励 法.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