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红山文化与社会管理.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918068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山文化与社会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红山文化与社会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红山文化与社会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红山文化与社会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论牛河梁遗址蕴含的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孙柏楠(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 122000)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对天地君亲师的崇拜与敬重,是中国人传统信仰的最高、最集中的体现。天地君亲师思想产生在红山文化牛河梁时期,作为大型、高级的史前祭祀中心,牛河梁遗址祭祀的主要对象为天地君亲师。关键词:牛河梁遗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红山文化发现于年,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得名。主要分布在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两岸,地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南到海河流域,北达内蒙古兴安盟的霍林河,西到张家口地区,东达辽河西岸,分布面积达多万平方公里。时间跨度为距今年间。其核心

2、是位于大凌河中上游的牛河梁遗址,分布面积平方公里,距今约年,先后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群、山台、建筑址以及数量众多、造型精美的玉器、陶器等。目前在牛河梁已发现多处遗址点,其中个地点有编号,已发掘个地点。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起源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红山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发现牛河梁遗址后,其地位和重要价值日益凸显。本文试就牛河梁遗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做一粗浅分析。一、天地君亲师思想简介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对天地君亲师的崇拜与敬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天、地、君、亲、师一直是中国人崇奉和祭拜的对象,表达了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对君王和先祖的敬重,对亲人和老师的敬

3、谢。天、地、君、亲、师不仅是中国民间百姓祭祀的对象,在清朝时更以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名义,明确了“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诠释了其意义。敬天敬地敬君敬亲敬师,被每一位中国人奉为圭臬,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规范,是中国人传统信仰的最高、最集中的体现。天地君亲师思想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战国末期的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由此可见,至晚到战国末期,天地君亲师思想已初步形成。那么天地君亲师思想产生在什么时期?它的萌芽有哪些表现方式?笔者认

4、为,它产生在红山文化牛河梁时期,作为大型、高级的史前祭祀中心,牛河梁遗址祭祀的主要对象为天地君亲师。二、牛河梁遗址蕴含的敬天思想中国人对天赋予了超自然的属性,怀有极深的敬畏之情。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有限,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均与头顶的这片望不到尽头的天有关,因此,天被认为是一种抽象的权威象征,一种不可抗拒的超自然力量,所以人们要敬天,并通过祭祀与上天对话。牛河梁遗址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天的尊重与敬畏。在牛河梁二号地点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祭坛遗址,为三层阶台的圆坛状。每层都以排列的立石组成石界桩,石材选用淡红色呈五棱柱状结构的玄武岩,形成了由外、中、内周同心圆状石界桩庄圈框定的三层阶台,

5、它们由外到内,逐渐高起,构成了祭坛的基础和轮廓。考古推测其外石界桩圈直径米,中石界桩圈直径米,内石界桩圈直径米,且内石界桩圈设置筒形陶器。该祭坛与设有中心墓的号冢共处于二地点岗顶正中,形成冢坛结合的格局。中国人自古就认为天圆地方,在上古神话传说中,人们把浑沌初起之状称为太极,后分出天地。把茫茫宇宙称为“天”,日月星辰运行其中,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把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 ,好像静止稳定的方形的物体,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由此产生。春秋时的曾参就曾提出疑问:“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 ”牛河梁遗址的三层圆祭坛恰好是天圆理念的最好诠释,它是牛河梁遗址区人们与天对话的神圣之地。考古发

6、现,在距牛河梁几十公里的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也发现了这种圆坛。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天的敬畏是一种共识。三层坛理念影响深远,成为后世传统建筑的基准,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明清时期的天坛,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通天对话的神圣之地。牛河梁遗址的三层坛就是年前中国人的天坛。牛河梁遗址的敬天思想也反映在当时制造的大量玉器中。如勾云型玉器形似天上的云卷云舒,玉凤、玉鹄是对天上飞鸟的一种塑造等等,不一而足。三、牛河梁遗址蕴含的敬地思想古人不仅敬天,而且敬脚下的这片土地。牛河梁遗址就反映了人们的这种敬地思想。纵观牛河梁遗址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我们发现每个地点的积石冢在选址时,都考虑了本地点与远处的山

7、峦及天空的组合关系,视野范围和谐通透。同时,人们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地形、地势,整个遗址群布局同样和谐有序。遗址群位于多道漫长的山梁上,女神庙海拔米,位于主梁梁顶,处于较高、较中心的位置,二、三、五地点海拔分别为米、米和米,距女神庙也较近,十六地点海拔米,距主梁较远,其他地点海拔均在米之间,形成了女神庙为中心,各积石冢环绕四周、相互对望的格局。牛河梁遗址区的人们已具有丰富的天圆地方概念。统计发现,二地点的一、五号冢为长方形,二号冢为正方形,四号冢则为方形和圆形的结合,三地点为圆形,五地点一号冢为正圆形,二号冢为长方形,夹在其中的祭坛为长方形,十六地点积石冢为长方形。这种圆形冢、方形冢相结合的思想充

8、分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的天地观,即天地相融相交,从而化育万物。地方理念同样影响了后世中国人,明清之际除了祭天祈雨的圆形天坛,还建有方方正正的地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也是牛河梁遗址敬地理念延续至后世的有力诠释。四、牛河梁遗址蕴含的敬君思想在天之下,地之上的,就是人。牛河梁遗址首先尊敬的是当时的“君”。敬“君”思想在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的形制和埋葬等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特别是牛河梁遗址最主要的墓葬形制。据统计,牛河梁遗址群中数量最多的是积石冢。已编号的个地点中,积石冢就占处。每座地点设有一座中心大墓,其余墓葬排在中心大墓南部,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中心大墓多凿入风化基岩层,有的大墓在

9、墓壁做出台阶,其中、都是四面起台阶,、都是一侧起三层台阶,说明这些墓葬都为高规格、高标准的墓葬,也说明墓里埋葬的应是当时部落的最高统治者。考古发现证实,二号地点的为中心大墓,五号地点的为中心大墓,十六地点的为中心大墓。只随葬玉器是牛河梁遗址墓葬的特殊现象,考古发现,这三座中心大墓都只随葬玉器。二号地点的发现件大玉环,五号地点的发现件玉器,包括玉璧、玉鳖各两件,鼓形箍、勾云形玉器、玉镯各件。十六地点的随葬玉器件,包括玉人、玉凤、玉镯、斜口筒形器各件,玉环件,绿松石附饰件。这些中心大墓随葬的玉器不仅数量相对较多,而且玉质纯正,个体较大,有特殊形制的玉器,比如十六地点出土的玉人、玉凤就是整个红山文化

10、中极为少见的玉器。考古发现,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玉器均不见使用痕迹,非陶器、石器等日常生活用品,应该是祭祀时使用的通神工具。而生前拥有、死后随葬这些玉器的人当是当时的王或者是首领。规模宏大、布局有序的积石冢为后世帝王的陵寝提供了最初的范例。从秦始皇的骊山陵直到明代的十三陵,代代相传,规模越来越宏大,越壮观,也令后世百姓永怀敬畏之心。这就是最初的敬“君” 理念。五、牛河梁遗址蕴含的敬亲思想敬祖尊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来源是远古时期的祖先崇拜。在牛河梁遗址这个史前高级的祭祀中心,发现了众多敬祖尊亲的证据。女神庙是牛河梁遗址的中心建筑。在它的主室里发现了六七个人像残件,其中一尊有真人倍大,出土于主室

11、的中央部位;一尊有真人两倍大,出土于西室;其余为真人原大,分别位于主室的西侧、东侧和基他各室。此外,三地点发现一块人面残件,十六地点发现人的上臂残件和足部残件各一块,个人均略小于真人。分析可见,这些人的塑像应为当时祭祀活动的崇拜对象,女神庙当为牛河梁遗址区最高级别的祭祀场所,而位于主室最中央、个体最大的主神当为所有人共同祭拜的祖先。除了祭拜共同的祖先,各部落还分别安葬和祭拜自己的祖先。分析认为,牛河梁遗址中埋葬的众多二次葬墓主,可以就是当时红山各部落人的祖先,而为他们迁墓的人当为这些部落的首领。根据统计,牛河梁遗址发现的二次葬如下:,墓主性别不详;,墓主为男性;,墓主共三个人,随葬玉器件;,墓

12、主为女性,随葬玉环件;,墓主为女性;,墓主为男性,随葬玉环、玉璧、玉蚕各一件;,墓主为女性;,墓主性别不详;,墓主为女性,随葬双人首三孔玉梳背饰,墓口发现件凤首状玉器;,性别不详;较特殊,为一单人葬和一二次葬,单人葬成年女性,随葬勾云形玉器和玉镯各一件,二次葬墓主墓室较小,似一小龛,无承葬品。,墓主性别不详,随葬玉镯一件;,石块下压具人骨。,墓主为老年男性,随葬品为陶器;,墓主为女性,随葬玉器残件件;,随葬玉璧、玉龙、玉镯、斜口筒形玉器、细石器石刃各一件,玉环件。由此可见,在牛河梁遗址的诸多墓葬里,埋葬的不仅仅是当时拥有至高权力的王者、巫者,还有当时人们尊重爱戴的祖先、父母。这些部落首领在自己

13、的部落稳定和壮大之后,不仅将祖先遗骨从异地迁到高规格、高等级的祭祀中心,而且有些墓葬还随葬玉器,受到后人的礼遇。敬祖尊亲的理念,经由后世儒家思想的丰富,发展为孝悌仁义,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同时融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内容,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六、牛河梁遗址蕴含的敬师思想历史文献礼记祭法记载了上古五类英雄人物: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上述五种英雄人物,都是示范于人者,可以视为尊敬的老师。多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在牛河梁遗址应有诸多这方面的英雄人物:牛河梁遗址发现了用于祭祀占卜的箍形玉器,置于墓主胸前,说明此遗址有祭祀作法的专门人

14、士;多年以前,牛河梁气候适宜,为当时的物产丰饶之地。红山文化早期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了碳化谷粒,一种是糜子,一种是谷子,属人工栽培形态,经碳鉴定,结果距今年,比中区地区发现的谷子早多年,说明此地有精于农业种植技术的人;牛河梁遗址发现了石叶、石磨棒、石斧等众多磨制和打制石器,说明当时的农业工具制造已经具有相当水平;在牛河梁遗址五地点灰坑中发现了动物碎片和鸡翅骨,二地点发现了猪骨和牛骨,女神庙发现了大量的羊骨,同时发现了泥塑熊掌、泥塑熊下颚等动物塑像,说明当时畜牧业较为发达,有擅长养猪喂鸡的能手;牛河梁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陶器,陶泥质陶、彩陶、夹砂陶等多种材质并存,之字纹、篦点纹、勾连花卉纹、直线纹

15、和平行线纹等多种图案兼有,瓮、筒形器、尊形器、碗、钵等种类具全,虽完整的陶器少见,但从数量众多的陶器残片中仍然可以发现的制陶技术已具有一定水平;尤其是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玉器,达之多,造型多样,有人形、动物形、勾云形、斜口筒形、玉镯、玉环等。工艺复杂,采用了切割、钻孔、掏孔、平雕、圆雕、镂雕、打磨、饰纹等多种工艺和程序。每件玉器造型精美生动,极具神似效果,这说明牛河梁遗址有善于制玉的能工巧匠;此外,规模宏大的祭坛、积石冢、女神庙的修建,反映了当时已具备了发达的建筑技术等等。正是这些法施于民、以劳定国、能御大灾、大患、以死勤事的英雄人物,共同创造了牛河梁遗址的辉煌,他们是史前时代各行各业当之无愧的老师,是为时人尊敬后人祭祀的对象。目前牛河梁遗址共发现具人体,明确性别的男性人,女性人。这其中必定有那些改变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各个方面的典范人物。将这些人葬于此地,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与继承,对劳动和技术的认同和崇拜。参考文献:苏秉琦文集百万年连绵不断的中国传统文化文物出版社,徐梓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辽宁省文物考古所编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雷广臻红山文化有个“英雄时代”沈阳出版社,责任编辑:益 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