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下的汉朝石头上的史诗常任一、令人惊讶的发现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称汉画像石为“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并断言:“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光辉。 ”让时间先回到 2002 年 7 月 31 日。这一天的江南时报报道说,中国基督教协会常务委员、基督教神学教育教授汪维藩先生,在对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珍藏的汉画像石研究时惊奇地发现,一批东汉画像石造像竟然出现了圣经故事和早期基督教的图案!经测定,其中有的画像石刻凿于公元 86 年即东汉元和三年,比世界公认的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提早了 550 年。 常任汪教授向记者出示了他拍摄的一批汉画像石照片, 并且打开圣经 ,逐一对照介绍了以鱼、飞鸟、走兽、牲
2、畜和爬虫组成的“上帝创造世界”等圣经故事。这批汉画像石上的图案表现出伊拉克、中东一带的早期基督教艺术风格,同时又兼有中国东汉时期的艺术特点。 常任世界公认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是从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 635 年) 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进入中国“翻经书殿,问道禁闱”开始,尽管以往有少数专家质疑基督教传入中国有可能早在东汉时期,但一直缺乏实证无法确认,汪维藩教授的研究发现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常任显然,如果要下一个确凿的结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但这里面至少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汉画像石中已经有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鲜明印记,而传统认为,汉画像石是纯粹中国的艺术。常任汪维藩先生的研究发现只是其中的
3、一小部分,更多的发现必然会相继到来。2005 年初,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从民间征集到了一些风格迥异的汉画像石,这些画像石在雕刻手法上已经接近浮雕,更具意味的是,画像中还出现了一些高鼻深目的人物造型。武利华馆长认为,这些人物造型具有胡人的特征。这又是汉画像石中出现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有力证据。常任正像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所说,汉画像石是“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已有的发现不过是刚刚撬开了一道通向汉画像石神秘世界的门缝,透出了几缕来自遥远年代的光线,但这几缕光线已经让世人睁大了惊奇的眼睛。常任那么,汉画像石的世界里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常任二、一部绣像汉代史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辑起来,几乎可
4、以成为一部绣像汉代史。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常任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常任目前,我国发现汉画像石的地域很广,分布区域主要有个中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邠县(今作彬县)也有零星发现。前个区域都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陕北、晋西北区在东汉顺帝以前是北方边防重地,其中心绥德又位于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上。常任汉画像石发展时代和地区分布都有
5、轨迹可循。画像石产生在西汉中叶,即国家财力势力最为雄厚发达的时期;西汉末至东汉初是画像石的发展期,地点分布以河南、山东、湖北为主;东汉中晚期是画像石的全盛期,山东、南阳画像石在此时臻于繁荣,其他各地也开始流行画像石,并很快形成了地方风格;东汉末年,战乱局势使社会生产遭受重大破坏,画像石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全面而迅速地走向衰微。常任那么,为什么在汉代会诞生画像石呢?常任专家们认为,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它的出现,有其思想和物质方面的基础。常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汉初统治者热衷于神仙传说,追求长生不老,永享极乐。当神仙不可见、长生不可得时,他们又迷上了“死即再生”的观念,希望活
6、着极尽人世欢娱,死后还能继续,于是,墓室成了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 后汉书?荀淑传说“汉制使天下诵孝经, 选吏举孝廉”, “以视天下莫遗其亲”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花钱千万为死者建造墓、阙、祠堂才是孝的表现。 盐铁论?散不足中也说:“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 ”可见在当时,生养的情况无关重要,只要死葬时能竭其全力,并将所花费的钱财数目刻到石头上,以告生者和死者,就被看成是至孝的行为。这是汉画像石得以产生的思想基础。常任汉初休养生息 70 年,终于迎来了汉武帝刘彻统治的全盛时期,雄厚的财富积累使得
7、厚葬蔚然成风。铁器时代的到来,也使汉代匠师雕造画像时有了得心应手的工具。这是汉画像石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常任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常任徐州东汉画像石主要分布于江苏徐州市及其周围地区,这些画像石的创作年代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东汉早、中期;后期为东汉晚期。画像内容可分四类:表现生产活动的纺织、牛耕等画像,如铜山洪楼所出的纺织图和双沟所出的耕耘图,把当时的纺车、织机和二牛抬杠的犁耕状况描绘得非常细致;反映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乐舞百戏、庖厨、饮宴等;东
8、王公、西王母、仙禽神兽等神话故事;“孔子见老子”、 “周公辅成王”一类历史故事。从这些画像石中可以看到一门艺术发展演进的历程早期画像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晚期画像则大量增加神话故事等内容。徐州画像石后期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许多飞腾嬉戏的仙禽神兽和惊险壮观的百戏场面,充满活力和生活情趣,反映了石刻艺术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常任著名汉画研究专家蒋英炬教授在关于汉画石产生背景与艺术功能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从汉画像石的产生背景,以及它作为墓葬及其附属在地面上的祠堂、墓阙等刻画装饰的存在形式,可以说汉画像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功能艺术,是密切联系并从属于那些鬼神所在,祭祀之处的墓葬建筑物。其艺术功能不
9、仅有装饰华丽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它充实了墓葬建筑物的内涵意义,而这种艺术功能是随着汉画像石墓葬习俗的发展,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备的。 ”汉画像石艺术“为死者开辟创造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人死亡后进入的是天人合一 、祥瑞纷呈、有各种神灵护佑、可辟邪消灾、能羽化升仙、有理想道德规范、充满着安乐生活享受的天地境界。这种为丧葬服务的画像艺术,对祭祀死者和为死者禳灾祈祥来说,足以使死者的灵魂得到满足和慰藉了。 ”最后他总结说:“汉画像石艺术功能的终极结果,是从属并满足着人们对死的观念和欲求,抚慰着生人的灵魂。 ”“为死者丧葬礼仪服务的汉画像石艺术,其实质是为人们自身的艺术。 ”常任三、中国绘画之大宗常任最让后人
10、品味不尽的,还是汉画像石。它是无声的画,有形的诗,雕镂的梦想,殂殁的挽歌;它是两千年前图画式的信息库,它是汉代先民留给后代的无言之教。后人,光仰视是不够的,还要闭目聆听,潜神思索,或许才能接通断绝千百年的种族文化联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常任著名文史专家田秉锷常任据资料称,现已发现汉画像石 1 万块左右,其中仅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里就收藏有近千块,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那么,这些画像石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常任毫无疑问,汉画像石的主人多为经济上富有的墓主及其家属,正是他们与画工、石匠集体创作了画像石。墓主和家属总是要提出自己的追求目标和理想,画工和石匠则围绕这个目标和
11、理想进行创作。画像石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是:先由画师在打制好的石板平面上绘出线勾的图画底稿,然后由石工按画稿加以雕镂刻画,最后还要由画工再加彩绘。但最能表现汉画像石艺术特征的,却是古代匠师们那复杂多变的雕刻技法。常任综合地看,这些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阴线刻,即在打制好的石板平面上以单线刀刻画出人物、动物及其他图像,其拓片效果基本是白线条;第二种为平底浅浮雕,也称减地浅浮雕,刻法是在磨制好的石面上先将画像凸出,然后将画像轮廓外减地,即将画像外的空白部分全部剔掉磨平, 使图像呈平面凸起状;第三种是有横斜纹衬底的凿纹减地浅浮雕,其
12、技法基本同于第二种,只是在图像外减地时留下一些平行或斜向凿纹,更增加了画像的装饰效果。常任在构图上,汉画像常是不分远近的,它所用的透视,是散点的;后世使用的俯瞰透视法,在汉画里早已完成,一直到今天,在中国画中还有很大的势力;在布局上不留白,常以小的物件填塞其间,这一点和唐宋文人画所提倡的“留白天地宽”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因而被后来的文人画弃之不用,只在民间艺术里有所保留。在形象塑造上,汉画以曲线为主的轮廓线强调了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流贯、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因此画面上常可看出线条的弹力和感情的紧张。翦伯赞先生如此评说:“风景楼阁则俨然逼真,人物衣冠则萧疏欲动
13、;在有些歌舞画面上所表示的图像,不仅可以令人看见古人的形象,而且几乎可以令人听到古人的声音。 ”常任汉代画像石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大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所谓“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留给后人的是古拙素朴、活泼热情的艺术风采。由于汉画像石在雕凿前是先在石块平面上绘出画面,而后雕刻出物像,是绘画和雕刻两种艺术的结合,因此,我国的绘画艺术的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从这里窥见端倪。正如艺术大师林风眠所赞叹的:“汉画像石是中国绘画之大宗也。 ”他更进一步指出:“汉朝的画像石应该是中国艺术的主流。 ”常任这里还有一个十分有意
14、思的细节。 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我们惊奇地发现,早在1700 多年前的东汉时代,默默无闻的民间画工就开始了更新视觉语言的尝试,乃至出现了如毕加索在 20 世经初才创作出的打破视觉空间的作品。其中睢宁旧朱集九女墩的“侍者进食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一发现令许多人叹为观止,以至于有些媒体的报道赫然以毕加索与徐州汉画像石为题,认为“这是视觉时空中的一场革命,毕加索受到了浪漫主义以来特别是塞尚及黑人艺术的启发,对物体结构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徐州的民间画工们在汉代粗犷豪放、大朴不雕的审美观念影响下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亦开始了改变视觉时空的追求。 ”常任从徐州汉画像石可以看出,东
15、汉时期开始的兼工带写的画法已逐步演变为以形写神,最后发展到“得意忘形” 。仅从头部形象就可看出,从一开始的五官俱全, 发展为有的舍去口部,有的仅存两眼;而“侍者进食图”只在人物脸部画上一只大眼,但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跳跃。可以想见,当时的艺术氛围多么浓厚,人们的艺术想象多么丰富:鲤鱼可以拉车;仙草中长出了鸟头;怪兽可以驯作卫士;一身可以长出九头当时的民间画工们占尽风流,抖完了写实的包袱后,一些勇于创新的人们就开始了改变视觉空间的尝试。此后两千多年,徐州民间工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造像艺术:剪纸、泥模、糖人和泥玩具等在表现内容、制作技法和艺术风格上吸收了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中的养料,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蔚然成大观。如邳州农民画、邳州农村生活剪纸、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泥模玩具、徐州吉祥面具等民间艺术精品在民间艺术展览中屡获大奖,而当地的一些民间艺人更是被授予了“中国民间艺术家”的称号。引自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