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在对其概念科学界定和对若干城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它需要找出城市竞争的共性和对未来最为关注的因素,来保证指标体系的宏观性与公正性。目前尚无一种统一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测度指标体系。在国际上,2000 年世界银行 INFUD 的城市小组委托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咨询教授道格拉斯韦伯斯特(DougLas Webster)与莱瑞萨 马勒(Larissa Muller)博士完成一项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竞争力评估:未来道路的报告。这个评估从一个投资者、企业或管理者为什么要在某个地方从事既定的活动,制约这样做的条件是什么,尤其是在这里经营的企业所确认的限制条件出发,竞争力评估主要聚焦
2、于能被地方控制和严重影响的要素。根据这一思路,将城市竞争力评估指标分成以下四类:一、经济结构是城市竞争力评估的传统的焦点,关键要素包括经济组合、生产率、产出和增加值、国内外投资。二、区域禀赋涉及与给定区位不可贸易的要素,例如区位、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气候环境、生活和营商成本以及城市区域形象。三、人力资源涉及城市区域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可得性及其成本。四、制度和文化氛围涉及商业文化、治理、政策框架(包括激励结构)和社会网络。世界银行这一指标体系将外部因素和整体环境考虑得十分全面,四种分类也比较恰当,关键的影响也十分突出。其弱点是没有对城市企业内在的素质进行考虑,当然这个考察比较困难,因为虽然一个城
3、市的企业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区别还是很大的。2004 年,世界经济论坛尝试在国家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列出对区域竞争力具有关键意义的指标特别是技术指标,并且强调了国家宏观环境对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特别强调对制度和政府管理作用的测评;但是总体上说,这个指标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城市作为地方性区域的特点,许多影响指标没有列入,包括基础设施、成本、教育水平、当地拉动力培训和科技水平以及当地的金融市场效率等能够确切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指标。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研究建立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8 大要素模块、25 个要素支撑点、107 项评价指标。此外,美国、英国、韩国、
4、菲律宾等各国也相应制定了本国的城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在这一领域有“ 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和“中国城市竞争力解决方案”的研究成果,它以“IUD 全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提出 “城市价值链模型”。它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有五个层面:城市实力系统、城市能力系统、城市活力系统、城市潜力系统和城市魅力系统。下设二级指标 23 个,三级指标 140个,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大类。该系统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分析和数据处理相统一的动态分析方法,通过城市竞争力数据决策模型,进行排序比较、问题分析、战略选择和预测研究,最终建立中国城市竞争力解决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
5、究所倪鹏飞博士在 2001 年出版的专著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中首先提出城市竞争力的弓弦模型,即中国城市竞争力(箭)F(硬竞争力、软竞争力) ;硬竞争力(弓)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区位竞争力设施竞争力聚集力环境竞争力;软竞争力(弦)秩序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2002 年由倪鹏飞牵头并集合多家机构,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对弓弦模型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一书中,倪鹏飞还设计了城市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体系和解释性指标体系,把城市竞争力分为硬分力和软分力,据此将城市竞争力指标分为两套,共 88 项
6、,其中显示性指标 4 项,解释性指标 84 项。上海社科院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心对中国十个最具代表性城市进行的竞争力比较研究报告,从总量、质量、流量三个一级指标出发,下设 14 个二级指标和 79 个三级指标,通过定量分析了 10 个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强弱,来体现每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口研究所,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王桂新等把城市竞争力分解为经济发展竞争力、社会发展竞争力和环境发展竞争力,简称城市发展的三维竞争力,对中国 232 个地市级以上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的周宏山等建立了包括 35个指标、13
7、 个子因素、3 个因素的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主要测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三个方面。南开大学郝寿义等人提出的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及住宅共 6 个一级指标和 21 个二级指标。他们对上海、北京等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的宁越敏等在继承IMD 和波特国家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模型,认为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是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提出了 39 个具体的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报告把经济发展环境指标体系
8、分解成三个方面,即分为经济规模、经济素质、经济运行环境(狭义的经济发展环境)三个领域层,然后分别以若干具体指标来描述这三个领域的优化程度,最后确定了 28 个具体指标。作者在课题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数学模型是因子分析方法及其相应模型。广东省社科院在 2002 年 11 月 6 日公布的 广东省地区竞争力评估与分析报告将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因素分为六大分力,即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政府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和外贸竞争力。台湾国政基金会科技经济组织发布的2002 年台湾城市竞争力评比报告 ,设立了台湾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该体系建立了经济活力、政府效率、生活品质 3 个一类指标,下面包括 19
9、 个二级指标和 48 个三级指标。中国市长协会发布的 20012002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共设立了两套评价体系,一套“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这是选取市区全年总产值、总人口等 12 项指标计算出来的;另一套是“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根据城市实力、城市竞争能力、城市社会发展能力、城市管理能力和城市持续能力,构成其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于 2002 年研制出中国第一部 “城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GN 体系) ,2002 年 4 月 29日,研究会对外公开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 2002 年排行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中, GN 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四大系统,由包括综合实力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财政金融竞争力、商业贸易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社会体制竞争力、环境/资源/区位竞争力、人力资本教育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文化形象竞争力等在内的 10 项一级指标、50项二级指标、217 项三级指标综合计算而成;GN 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指标体系由包括实力指数、潜力指数、活力指数、能力指数在内的 4 项二级指标和 29 项三级指标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