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的具體途徑范 熾 文桃 園 縣 楊 梅 鎮 水 美 國 民 小 學 校 長壹 、前 言隨著知識經濟社會來臨,知識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 KM )一詞,也逐漸受到學術界及企業界之研究與重視。國內方面,已有一些學者開始撰述有關知識管理在教育上應用之書籍論文,例如王如哲(民 89) 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 、劉淑娟(民 89) 知識管理在學校營繕工程之運用 、張志明(民 89)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行政等,顯示知識管理對教育有重要意義。知識管理與全面品質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組織再造( Org
2、anizational reengineering )理念一樣,是源於社會變遷與時代發展所產生的新管理理念,對傳統企業組織與政府機關,將產生重要影響及挑戰,這些組織若不能因應時代變遷,採用新型管理理念,將為時代所淘汰。知識管理係強調以新的管理思想及實務,處理轉化組織知識,俾能促進組織成長及革新。但究竟知識管理是什麼?與傳統管理思潮有何不同?其推動途徑為何?學校要如何加以因應?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貳 、知 識 經 濟 社 會 的 來 臨美國的未來學家 Toffler 在 1980 年出版的暢銷書第三波 (The Third Wave )中,將經濟演化劃分為三個波段,分別是:公元至十八世紀的農業
3、社會;二十世紀的工業社會;最後則是始於 1960 年代資訊階段。農業社會主要以土地與勞力,作為經濟生產的動力,只要有廣大土地與眾多人力,就能擁有豐富經濟生產資源。在工業革命之後,強調大量生產,機器與資本成為經濟生產重要角色。自從二十世紀中期電腦問世後,電腦資訊的結合,促使人類的生活及社會型態,均產生大幅度的變革,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面貌,稱為第三波的衝擊,我們的社會已邁向電腦及資訊時代。電腦資訊將逐一滲透到人類生活各個層面,建構一個電子世界,故稱這個世界為資訊社會 、 虛擬社會 。促使社會朝向服務、資訊經濟發展,這種轉變有六項因素:(1)第三世界及開發中國家漸成為製造業中心,在歐洲電子通訊每年成
4、長 9-11%;(2)資訊產品成長快速;(3)商業需要大量資訊設備;(4)知識與資訊工作者取代手工;(5)工人之教育及專業成長;(6)資訊促使產品生產、行銷改革(Sorge & Warner,1997) 。由於科技的發達與資訊之累增,知識儼然成為經濟生產最重要資源,管理大師 Peter F. Drucker 在 1960 年代即提出知識工作與知識工作者等概念,知識成為一種有形與無形之財富,知識與資訊工作者取代傳統手工業,成員之教育及專業成長更為重要(王如哲,民 89) 。換句話說,知識經濟原動力是資訊科技和知識工作者,以知識為基礎之經濟發展型態,成為未來世界之主流。這種競爭趨勢正急遽發展中,對
5、於組織、企業和個人,造成深遠影響。從上所述,知識經濟的社會乃以知識的生產、分配、應用,作為經濟基礎,知識展現高度專業化與生產力,知識就是創造財富的來源,未來企業競爭來自知識工作者之智力資源。參 、知 識 管 理 之 意 義未來企業生產的基礎,經濟發展之動力,全賴知識,我們已經面臨著知識經濟社會之全新面貌。事實上,不同社會經濟背景所衍生之管理思潮也就不一樣,早期管理思潮可追溯於管理學之父 W.Taylor 所倡導之科學管理,科學管理強調透過對工作之科學分析、時間控制、管理者與工人之職責劃分,以嚴密計劃、控制工人,來提高組織的生產力,這是以效率為取向之管理思潮。但隨著人本心理學的研究興起,泰勒之科
6、學管理大受人際關係學派之撻伐,認為泰勒原則缺乏人性考量,忽略人性需求,於是開始提倡人際關係之重要。最著名的是霍桑研究( Hawthorne study) ,該研究顯示出成員工作士氣、領導者之關懷、人際和諧等因素,才是提高生產力之主因。科學管理與人際關係是截然不同之管理思潮。前者著重物質懲罰,偏重組織目標,將組織視為封閉的機器;後者則強調精神層面與人性需求,但知識經濟的時代,不論是科學管理或是人際關係,都無法因應時代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知識管理的理念,此理念主張要有彈性的組織與團隊型態,組織資訊要傳達應用,知識要加以分享。何謂知識管理?這是一個複合概念。知識管理除了要探討知識與管理概念外,也要探
7、討組織知識管理的過程。首先是知識管理具有知識與管理二項概念。所謂知識是一種廣泛的用語,不在限於哲學認識論上的意義。學者 Davenport & Prusak 主張知識經濟的知識包含了數據、資訊及知識三要素(劉淑娟,民 89) 。在一個組織中擁有許多數據,這些數據能展現組織的一部份事實。例如學校的面積、學生人數、藏書的數量,都是學校的數據資源。其次,資訊是將上述資料賦予意義,形成有條理、有脈絡的東西,例如學生在圖書館每月借書量,即可代表學生讀書風氣指標意義之一,但這些還稱不上是知識。知識是在一個脈絡中的資訊,是個體加以了解、創造、轉化與學習成果,例如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機知識,是來自於學生學習情況、
8、態度,再加上自己對心理學動機理論了解,融會貫通所獲得之知識。Polanyi(1966)將知識分為外顯知識(articulated knowledge)和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前者指的是可形式化、可制度化、言語可以傳達的知識;而後者指的則是屬於個人的、與特別情境有關的、難以形式化與溝通的。內隱的知識分成三種:(1)資訊處理的速度與同時性,迫使新技能的學習者,必須解決自己協調的細節,這種情形下,實際的成效不會被減速,且不能緩慢學習。 (2)因為內隱的知識是襄嵌在特殊情境下的,所以很難明確表達精通某項技能所需的所有技巧或知識。 (3)複雜的技能細節之間的關係,有時候會因為語言而
9、流失,即使各項技能間可以單獨地明確表達,也無法描述其關係與特性(黃博聲,民 87)。外顯知識是可以溝通、描繪、表達的系統知識,例如學校中教師所了解的資訊教學,可以用文件、手冊等呈現,這種顯性知識可以預測、控制,維持一定的品質。但是另一種內隱知識,郤難以用文字、數據、圖表來呈現,這是於實務智慧,例如一位教了二、三十年的資深教師,對於班級經營累積了無數的經驗與教學信念,如成為內隱知識,則無法進行傳達與分享。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將此內隱知識轉化出來,讓大家分享。至於管理一詞,即是著重在對某一資源的管理與利用,透過某種方法或程序,以創造、利用知識。Bennett 和 Gabriel(1999)認為,知
10、識管理是資訊的、知識的、經驗之過程,透過擷取、創造有益知識,以增進組織績效。可見,知識管理的涵義可用 K=(P+I )S 公式說明, Knowledge、People、Information、Share (KPIS ) ,K 是知識,P 是人力資源,I 是資訊,S 是分享擴散,知識管理即等於人力資源加上資訊並予以分享擴散(張光正、呂鴻德,民 89) 。知識管理是將知識視同創造財富的資源,其重點在於資訊科技與人員智慧的結合,讓知識得以流通、擴散、應用、傳達,讓整個組織得以發展變革,此即為知識管理最重要的意義。肆 、知 識 管 理 的 步 驟如前所述,知識管理意義係做好知識的生產、分享、應用與轉化
11、,歸納學者看法(王如哲,民 89;張志明,民 89;Broadbent,1998;Bennett & Gabriel,1999) ,知識管理步驟有三階段,分別是知識內容獲得、建立知識分享文化與科技設施應用,茲論述如下:一、知識內容獲得無論是成員的個人內隱知識或是組織部門之間的外顯知識,都是組織取得知識的重要資源,知識管理即在獲取這些重要資源。知識產生的方式,有以下幾種:(1)收購:收購某個組織,或雇用擁有這項專才的人。 (2)租用: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某家公司財務支援某大學或研究機構,以換取成果發表後,在市場上的享有專利權。 (3)指派專責單位:例如研發部門。 (4)融合:融合這個方式是企圖在衝突
12、與複雜中,創造出新的合作模式。也就是將觀點互異的人們結合起來,共同為某個計畫或問題努力,找出解答。 (5)適應:為適應外界變化,企業或組織本身會激發知識的產生。所以願意學習新知,而且能夠吸收新知的員工,是公司適應環境的重要因素。公司在聘用這些員工後,更該鼓勵他們經常轉換崗位或鼓勵其休學習假,學習新知。 (6)網路:非正式網路也是知識產生的來源之一,這類的專業知識,需要知識編輯或網路推動者把知識記錄下來,否則就只是存在專家的腦袋中而已(胡瑋珊譯,民 88)。在學校中,哪些教師擁有何種知識專長?如何發展重要知識內容?是學校組織知識內容獲得的課題。二、建立知識分享、轉移的文化Smith(1995)認
13、為知識流通的形式有以下幾種:(1)依附在商品上,透過交易流通;(2)透過其他公司間的關係(大都試使用者與生產者)流通;(3)產學關係流通;(4)透過公共機構流通;(5)依附於人的流通,也就是人員的流通(引自黃博聲,民 87:31)。為了做好知識分享轉移工作,學校領導者必須營造自由的、開放的溝通氣氛與生活文化,提供員工對談機會,例如實施工作坊,探討教學課程問題,推動讀書會活動,提昇成員專業智能等。三、科技設施應用知識管理第三項步驟為科技設施應用,要把知識透過科技設施,加以儲存、轉換、分類,在生活情境之中,不僅知識應用是要增加速度,也要順利完成某項任務。因此,科技設施應用層面屬於工作實際運作的層面
14、。由此可見,知識具有無限創新性與擴展性,只要組織能善用知識管理,透過研究歷程,就能創發無限量知識;做好知識移轉歷程,則組織成員就能分享知識。總之,知識管理有二項重要概念:一是資訊管理:將組織的資訊,儲存在電腦網路之內,換句話,組織要充分利用電腦、通訊設備,建置網際網路。二是人員的管理:透過人力資管理論,重新塑造組織成員的角色,增進成員專業能力。知識管理是透過人與資訊結合,蒐集組織內隱與外顯知識,做好知識的生產、分享、應用與轉化,從而應用在組織發展上,促進組織革新。伍 、學 校 推 動 知 識 管 理 之 具 體 途 徑當企業界正在積極推動知識管理時,學校更要加緊腳步全力推動。因為學校是教育的組
15、織,要引導社會變遷發展;教師是扮演知識傳遞與創造角色,負責教導學生學習,在此前提下,如何推動知識管理,是當前學校領導者最重要的課題。以下提出幾項具體途徑(王如哲,民 89;張志明,民 89;Bennett & Gabriel,1999 ;Gordon, 1997):第一,鼓勵教師參與決定,表達自身意見。知識管理要求組織成員全面參與,以改進與提升組織效能,但是其所指的全面參與不是單打獨鬥式的參與,也不是集中式的參與,而是普遍式參與。每一個參與者都是決策者。讓教師參與決定,表達意見,可以促使決策者能更清楚掌握決定的複雜性與可行性,同時可以統整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校長要鼓勵教師參與決策,在教師能力範
16、圍,參與學校各項政策,從了解、互動,進而參與支持,決策才能獲得共識。第二,重視教師的發展訓練,提升專業智能。知識管理非常重視成員的在職訓練,否則再好的機器設備,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是教育革新的領導者和專業者的角色。加強教師進修學習,提昇其專業能力並保障其專業自主權,不僅可以去除保守封閉的心態,更重要的是,發揮其專業精神,確保教育品質。第三,設立學校的知識長 (Chief Knowledge Officer,簡稱 CKO) ,規劃學校知識地圖。知識長主要目的是建立分享知識的工作,例如教務主任或圖書資訊負責人,都可以擔任。此角色必須去推動組織學習計劃,收集組織的知識,管理組織人員與網路資訊設
17、備。更重要的是發展學校知識地圖,透過文件、檔案、電腦資料庫,列舉出知識來源、分類與傳達。知識地圖可以很清楚地告知成員何處可以尋找所需的知識,當教師需要某種知識時,可以很快地透過知識地圖,找到所需的知識。對於組織的領導者而言,應該善用知識地圖,建立分享知識的工作。第四,善用溝通對話技巧,促進成員互動。知識管理非常重視知識分享與傳達,因此教職員間社會互動、相互調適相當重要。互動對於思考的發展能提供有利的環境。有了社會互動,各參與互動的人勢必努力表達聲音與觀念,各個觀念因而更完整豐富而有體系。在學校中,校長要與教職員互動對話,相互了解,尤其進行各項教育措施,更要運用溝通協調的技巧,溝通彼此意見。第五
18、,充實教學資源設備,增進教學效能。充實的教學資源及豐富的設備,有助於學習動機誘發及學習興趣的維持。尤其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時代,教育已走向資訊化、電腦化、網路化、數位化,教室內要建置這些基本資訊科技,利用資訊科技,如資料庫、網際網路、網路圖書館、論壇、討論區等,使知識得以不斷成長,這些是協助知識管理的重要工具。第六,落實圖書自動化,建置網路通訊中心。圖書館自動化是圖書館經營之基礎與核心,圖書資料不斷大量、快速的成長,資料必須數位化,學生使用圖書時,可以快速找尋資料,做好知識分享與應用。因此,圖書自動化相當重要。此外,設置網路通訊中心,將攝影棚、
19、電腦教室、視聽教室整合成學校資源中心,經過校內網路,在教室內打開電腦網路,即可選取各項資訊,查閱圖書,達到資源共享目標。行政單位也是一樣,各處室工作計畫、會議記錄都存於網路通訊中心,不僅利於工作傳承,也可加強橫向連貫。第七,普及科技知識,提昇教師資訊素質。知識管理對人員的資訊素質有特別的要求,人員要具有高的資訊知識和創造能力,會使用科技的能力及管理訊息能力。因此,教師本身要提昇資訊知識的能力,以資訊電腦來做好本身的知識管理與分享。第八,成立學習社群,進行行動研究。行動研究強調透過觀察、記錄、訪談、省思札記等資料的回饋,針對研究問題進行批判,以發現問題並修正下次的行動策略。在循環辯證的歷程中,逐
20、漸建構出有效而可行的教師實踐知識。教師應打破孤立文化,放棄傳統獨自進行教學活動的方式,設法轉型為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一起合作學習。教師可自動成立學習社群 ,對所任教課程及教材、教學技巧和教學效果,不斷研究與改進,營造知識分享的學習文化。陸 、結 語知識經濟與工業社會不同,它展現出未來資訊世界的風貌,知識在全球化經濟體系中愈來愈重要。知識經濟社會主張知識就是創造財富的來源,知識已成為組織競爭最重要資產,因此,如有效管理組織知識,成為當前重要課題。知識管理係強調知識的創新與分享。在科技方面,要建置資訊中心,做好資訊的流通、傳達與應用,讓使用者獲得正確的資訊,能快速採取行動。在人的方面,結合社會學、
21、心理學、人類學和組織行為等思想,提升人員素質。事實上,每個個體或組織,都身處在此資訊革命的洪流中,如不能調整腳步,因應新局,則將坐以待斃。學校中心功能在於知識傳遞與生產,所以學校本身應該成為一個知識學習中心,學校領導者要做好知識管理的工作,建構學習型組織,以迎向知識經濟社會。參 考 文 獻 :王 如 哲 (民 89)。 知 識 管 理 的 理 論 與 應 用 -以 教 育 領 域 及 其 革 新 為 例 。 台 北 市 : 五南。胡 瑋 珊 譯 (民 88)。 知 識 管 理 。台 北 市 : 中 國 生 產 力 。張 志 明 (民 89)。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的 學 校 行 政 。 學
22、 校 行 政 雙 月 刊 ,6,38-49。張 光 正 、 呂 鴻 德 (民 89) 。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的 領 袖 特 質 。 載 於 高 希 均 、 李 誠 主 編 : 知 識 經濟 之 路 ( 頁 89-114) 。 台 北 市 : 天 下 。黃 博 聲 (民 87)。 專 業 分 工 、知 識 管 理 與 創 新 之 關 係 研 究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企 業 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維 高 編 著 (民 87)。 知 識 革 命 :通 往 知 識 世 界 的 超 級 護 照 。北 京 : 中 國 物 資 出 版社。劉 淑 娟 (民 89)。 知 識 管 理 在 學
23、 校 營 繕 工 程 之 運 用 。國 立 東 華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Bennett , R.& Gabriel, H.(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rocess performance.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3(2), 143-157.Broadbent, M.( 1998) .The phenomen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What does it mean to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 Information Outlook, May, 23-36.Gordon, E. D. (1997) .The new knowledge worker. Adult Learning , 8( 4) , 14-17. Sorge, A., & Warner, M. (Eds.) .(1997). The hand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K: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