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粱矮花叶病 (高粱红条病)防治方法 2006-11-19 22:57:31 作者: 未知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38 文字大小:【大】【中】【小】关键字:花叶病 高梁 药用 花 高粱矮花叶病(高粱红条病) 症状 高粱红条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后期发生较重。田间症状分花叶型、坏死型和 混合型 3 种。花叶型受害叶呈条状褪色,与正常组织黄绿分明,沿侧脉向上扩展,出现褪绿的小条点,后发展成条斑或成断续的虚线条状。后随病斑扩展,病叶呈淡绿色,夹杂有深绿色的条点或斑块,一般不变红,形成斑驳花叶。坏死型上述条纹变红即成为红条,褪绿斑变红或红条融合即出现红叶。红条部分最后失水坏死。有些品种心叶变黄,后变成
2、紫红色或红色卷曲。有的品种心叶未见显症,仅下部叶片先变紫色或部分失绿,部分沿脉出现平行的紫红色条纹,呈红条状。混合型心叶出现红色枯死条斑或扩展成枯死条斑。最后病株矮化或枯死。该病近年在河北、辽宁、京津地区蔓延迅速,且有日趋严重之势,生产上应予以注意。 病原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B 简称 MDMV?B,称 玉米矮花叶病毒 B 株系,属病毒。病毒粒体长条状,国外报道大小 750?82512?15(nm),国内为 625?850nm,其中 75013nm 居多。在病叶超薄切片上观察到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钝化温度 54,稀释限点 1000 倍液,20体外存活期 3 天。除
3、侵染高粱外,还可侵染玉米、谷子、糜子、雀麦草、狗尾草、稗、虎尾草等 12 种植物。有专家测定,在所有寄主上都能引起花叶症的,是由 MDMV?G 病毒引起的;红条坏死型系由 MDMV?B 病毒引起的。南方的高粱受 ScMV 侵染后也能弓 t 发红条病。红条或红叶症状的出现与品种、受侵时 期及气温等多因子有关,3 叶期以前染病易形成枯心死苗。成株期多表现花叶,但若 21以下低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就可能出现红条或红叶坏死,若气温升高病情不再扩展。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高粱品种 954066B 种子可带毒,但传毒率仅 0.03。在田间病毒主要靠麦二叉蚜、禾谷缆管蚜、桃蚜、玉米蚜等传播。华北春播高粱苗期主
4、要传毒介体是麦二叉蚜,其次是桃蚜;夏播高粱苗期主要由禾谷缆管蚜和玉米蚜传播。因此田间传毒蚜虫发生量是影响该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千金白、粘高粱、河北一 16 等均表现抗病。农家品种和杂交高粱也较抗病。扫帚高粱高度抗病。(2)建立无病留种田,防止种子带毒。间苗、定苗时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减少菌源,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3)在保证高粱成熟条件下,适当晚播。(4)及时防治高粱田蚜虫,发现蚜虫迁入高梁田时及时喷洒 50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 3000 倍液或 10吡虫啉(一遍净) 可湿性粉剂 3000 一 3500 倍液。(5)必要时可试喷 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原称抗毒剂 1 号)300 倍液或 20病毒 A 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 500 一 700 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