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扩大农村内需的策略目前, 拉动农村内需呼声强烈, 但一些地方运作的实际效果却与人们的想象不尽吻合。其中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笔者调查后认为, 农村内需的拉动与拓展,其关键并不完全在于拉动行为本身是否被拉动以及拉动的实际效果如何, 它直接与不同地区的经营环境、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它是农村市场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拉动农村内需的难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 农民实际收入下降, 客观造成需求行为推迟和滞后。长期以来, 我国老百姓尤其是农民所遵循的基本生活准则就是量入为出, 其物欲往往与自身的实际收入密不可分。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农副产品价格持续出现了少有的低点 , 农民实际收入普遍下
2、降。从经营成本和手持现金角度考虑, 农民的需求行为不得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致使一些本来近期实施的消费与需求行为被推迟, 客观形成消费和需求滞后现象。突出表现在对永久与半永久性农业生产资料的购入、农机具的更新和大件耐用消费品添置上。其二: 农村经济结构陈旧, 内需渠道阻滞。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历经数次需求高峰, 每次高峰都有相应的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为依托。如最初小麦丰收带动了复合肥的大量需求, 大棚蔬菜面积的扩大使农用塑料不断进入农家。但是, 近年来农村经济仍然沿袭过去的模式, 没有出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有利于目前经济增长的新突破, 因而农村发展的新需求没有实质的根源, 再加上有些农用生活资料使用
3、周期过长, 需求速度迟缓, 更加重了拉动农村内需的难度。农村内需直接受制于目前农村客观经济规律, 因而拉动农村内需工作不能绕过农村现有的经济基础、经营环境而独立运行。其三: 农民固有的生活方式, 不利于农民信用需求。尽管国家为提高农民收入和拉动农村内需, 实施了一系列农村信贷倾斜政策, 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贷款, 并取消了许多信贷限制。但是, 长期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攒钱养老、积蓄为后代的生活行为以及无债一身轻的思想, 客观造成大部分农民难以接受信用消费和举债经营, 唯恐经营不佳还不了债被人耻笑。因此, 信用消费政策尽管给个别胆大的农民提供了筹资发展机会, 但对占人口大多数的
4、一般农民来说, 触动作用并不明显。其四: 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从信贷资金保全、流动与效益角度出发, 对大范围发放农户非质押贷款态度谨慎,这也客观上影响了拉动农村内需工作的全面推开。仅就部分农村信用社近几年发放的农户贷款而言, 其沉淀贷款中, 有些贷款的沉淀事实上与一些借款者信用观念淡薄和执意赖账有关。目前, 慑于贷款责任, 有些农村信用社负责人或经办人对重新发放农户贷款一筹莫展, 因而农户小额贷款的放开度不大, 客观上也影响了农村信用消费的拉动。其五: 农村市场商品结构不尽合理, 导致农村内需不畅。目前, 充斥农村市场的商品大多以城市市场走势为标准, 真正针对农业和农民的比较实在的商品为数不多
5、。目前城乡差异还是相当大的, 如比较常见的电视机消费市场,由于电压匹配不合适, 有些地方农民只能忍痛割爱。再如目前上市的小型农机具, 由于缺乏一机多用的综合使用功能, 致使使用起来极为不便。其六、分散的农户经营体制, 难以拉动农村对现代化农业机具的需求。农村的持续需求, 有赖于农村经济体制的进步。目前, 各地农村在经营体制上仍然停留在农户分散经营的状态,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产品的开发和农业机具的现代化便首当其冲的受到影响和遏制, 因而对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近期与长期发展都是不利的, 自然, 农村的发展性需求也会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扩大农村内需的对策:一、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
6、后较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能否确保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取决于能否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启动和扩大农村内需。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想真正促进农村内需的不断扩大,就得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这是根本条件。吉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然占农民纯收入的绝对比重。因此,要想使农民收入不会大幅度降低,农业收入仍然是根本。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各项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通过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以及良种、农机具购置等增加农民的非基本收入,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转移农村剩
7、余劳动力,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非农产业转移, 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这是促使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的稳定持续发展, 而且还是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长远之策。要想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撬动农村要素流动和消费市场,就必须全面提升农村生产力和竞争力,新农村建设恰恰是其重要而长远的战略。近几年,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农村整体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因此,要充分利用新一轮扩大内需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进行重点建设,带动周边发展;
8、要重点支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继续扶持吉林省农村主导产业建设, 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发展,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继续巩固和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支农帮农的积极性, 形成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新格局。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想让农民敢花钱,就要让农民减少后顾之忧。农村居民具有较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当前的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已经成为阻碍农民扩大消费的主要因素。目前,农村社保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民对未来支出预期大大增加,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因此,只有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
9、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改变农民的收入预期,农民才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进行即期消费,从而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内需创造有利条件。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农村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开拓农村市场, 扩大农村消费的直接因素。因此,建设现代农村市场,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对扩大农村内需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的状况看,农村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发展很快,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经营网点“散、乱、差” ,缺乏系统科学的标准体系,物流基础薄弱,流通基础设施差等等。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仍比较滞后,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买难、卖难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建立与现代农村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商
10、品流通网络, 加强城乡物质交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对下乡企业的监管,避免出现坑农害农现象,强化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深入开展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争取形成连锁配送、超市、便利店、示范店等多种商贸业态形式共存的局面,实现切实改善吉林省农村流通环境,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五、继续提高城镇化水平。有研究表明,一个农民如果转为城市人口,其一年的消费额就要增加 4 倍。因此,不断城市化已成为农村内需扩大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六、加强小额信贷对拉动农村内需的作用。手续简单、发放灵活的小额贷款能够在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亟需资金投入的农村而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产品
11、供给和农民增收有重要作用。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纷纷加大涉农小额信贷产品的推广力度,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中低收入者收入等问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的政策性目标和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原则的有机结合。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朝向组织化、新型化和创新化发展方向中都起到了显著地促进作用。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金融业要不断创新适合农村需要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提供银行卡业务,办理务工贷款,尝试贷款的延伸和外包。将小额贷款与专业化的“小额贷款组织” 、 “资金互助组织” 、互助担保组织或信贷联络员对接,通过整体外包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的方式,建立专业化的小额贷款产业链;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办理各种代理和信托业务; 增加汽车、住房等改善生活条件的贷款业务以及发放医疗疾病贷款、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等倍受农民青睐的社会保障金融产品。物管 0901 班陈 祥学号:0902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