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熟悉相机了解镜头广角标头中焦长焦微距.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7903880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熟悉相机了解镜头广角标头中焦长焦微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熟悉相机了解镜头广角标头中焦长焦微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熟悉相机了解镜头广角标头中焦长焦微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熟悉相机了解镜头广角标头中焦长焦微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熟悉相机了解镜头广角标头中焦长焦微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怎样能拍出好的作品基本有以下几点一了解相机广角、标头、中焦、长焦、微距。光圈、抉门速度。二拍的要实(追求特效除外)三拍的要美1 讲究构图2 用光3 色彩四主题突出,不管什么题材作品都要有主题(兴奋点)五技巧的运用1 镜头, (广角,长焦,定焦) 。2.光圈, (大、小光圈。小景深、浅景深。 )3 景别(特写、近景、中、 ,远景。 )4 速度,高速,慢速.5 曝光,过及不足6 多次曝光等六多看优秀作品。给一个小窍门:在拍某个题材之前,多看看这方面作品,这样在拍摄时就有数了。35mm 单镜头反照相机 这是当今严肃摄影师广为使用的设备,直接通过镜头观察和聚焦影像是其重要的特征。有些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是

2、全手动的,即必须由拍摄者转动调节盘和刻度盘来聚焦影像和设置曝光量;而另外的几乎是全自动的,比如图 2.7 中所示的美能达Maxxum 照相机。这种类型的单镜头反光自动照相机解决了前面介绍的简单 35mm 照相机所涉及的问题:1)可以更换镜头,允许为每项工作选择适当的镜头。2)可以观看到与胶片上所记录的完全相同的影像,允许精确调整影像。3)通常还具有自动控制补偿的选择,允许为每幅画面都确定创造性的外观特征。 1 熟悉相机了解镜头 镜头 光学玻璃聚集来自前面的光束,并在胶片上聚焦,形成清晰可辨的影像。简单的镜头是由一片曲面玻璃或塑料制成的。更复杂些的镜头是由称作透镜单元的两片或更多片光学玻璃组成的

3、,并将所有透镜单元组装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标准头焦距为 40-58mm 因其所拍摄出来的影像与人眼所看的大致相同快门 这是一个控制进入照相机光线时间长短的机械或电子装置。有些照相机,转动一个旋钮或者按动一个按钮就可以设置快门速度;而另外一些照相机的快门速度是自动设定的。光圈 这个装置根据镜头孔径大小的变化,控制到达胶片的光量。“虹膜“类型的光圈是由一系列相互重叠的薄金属叶片组成的,叶片的离合能够改变中心圆形孔径的大小。可大可小的孔径可以增加或减少通过镜头到达胶片的光量。有些照相机可以借助转动镜头筒上的圆环改变光圈孔径的大小,而有些照相机则 是利用微处理器芯片控制微电机自动地改变光圈的孔径。我

4、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得到一幅清晰的影像。这是最基本的。如果影像是模糊的,那么即使再具创造性,其结果也是失败的。如何得到更清晰的照片为什么一幅影像到头来其结果会是出乎意料的模糊呢?可能有下面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疏于精确地聚焦。有关这方面的重要性,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照相机的震动。这是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因为它很容易避免。采用下面两项简单防范措施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避免照相机的震动。第一,以足够高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就能够消除任何明显的照相机震动结果。那么,多高的快门速度算作足够高呢?下面我们就会讨论。第二,只要条件许可,就使用三脚架。从此刻开始,我们就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于任何一

5、位严肃的摄影者来说,三脚架都是一件必不可少的装备。如果真诚地希望拍摄到顶级质量的照片,三脚架就是绝对必要的。并且,不能只是四处携带着它,而是只要可能就使用它下面这些情况我们是否经常遇到呢?景深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 、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 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

6、越大,例如 f16 的光圈比 f11 的光圈小) ,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 f2.8 的光圈大于 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曝光我们看到某个激动人心的场景-可能是白雪皑皑的群山或者是新英格兰迷人的秋色,这时我们往往会一把抓过照相机,把这幅景致摄入镜头。然而,我们获得的却往往是一幅令人沮丧的影像,原来场景中那些丰富多彩的画面一个也没有抓住。如果我们用彩色胶片进行拍摄 ,看到的却是所有那些绝妙的鲜艳色彩变成了令人厌烦乏味的一片苍白。如果拍摄的是黑

7、白胶片,照片会充斥着死气沉沉的褪了色一般的灰色调。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总是莫明其妙、或多或少地损失了在原场中可以看到的那些明快的颜色和色调。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没有适当地曝光胶片,我们不是对场景曝光过度就是对其曝光不足。即使我们的照相机提供了最先进的非常简便的内置式测光表,甚至提供有自动曝光功能,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这种错误。那么这些安全无比的测光系统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答案非常简单,测光表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自己!确实是这样。测光表自己会读取所指向的任何东西。然而,关键是必须知道测光表应该指向何处,以及如何理解所读取的数据。明白这个道理,也就知道窍门之所在了。世界上最聪明的测光

8、表也不能自己做到完美的曝光,除非作为摄影者的我们将其指向景物的正确位置,并灵活地运用它的数据。 现在,所有的傻瓜照相机和绝大多数单镜头反光照相机(SLR)都提供了自动曝光(AE)这一可供选择的功能。从理论上来讲,我们所要做的全部工作只是将镜头对准被摄物,并且按下快门按钮即可。内置式测光表则会完成余下的工作,不管采用的是彩色胶片还是黑白胶片,它都会自动计算正确的曝光量。看起来这似乎尽善尽美,然而不幸的是,内置式测光表所认为正确的曝光量常常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测光表不会思考,只有我们会思考。我们想要对被摄对象的脸部正确曝光呢,还是想要只显现出脸部轮廓而对天空曝光同时捕捉那绚丽的落日呢?AE 测

9、光系统只能猜测我们想要得到的对象,不管测光系统如何复杂,它也不可能知道我们想的是什么。什么是 18的灰色影调呢?为什么不是 25灰色调、50灰色调或是 99的灰色调呢?原因在于平均场景中的光线经过平均后得到的是大约 18的灰色影调,因此决定了18的灰色调。不管我们是采用彩色胶片还是黑白胶片,这个读数都是正确的。这时,我们可能马上又会想到许多问题。什么是平均场景呢?是一个滑雪道、海滩、霓虹灯还是一张脸?这张脸是饱经日晒的深褐色脸庞,还是斯堪的纳维亚金发女郎的娇艳的容颜,又或者是一张非洲黑人的脸呢?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测光表是愚蠢的。当我们将测光表对准一堆白雪,它将告诉我们怎样使得白雪呈现出

10、18的灰色调。同样,当我们将其对准一个煤球时,它将告诉我们怎样使得黑炭呈现出 18的灰色调。如果我们想要雪是白色的,炭是黑色的,就不能让测光表去完成了。因为它不会,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去完成。宽容度当我们采用任何测光表测光时,还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不管我们是采用手持式测光表还是内置式测光表,也不管我们对实际场景测光还是对灰板测光。这个问题就是照相机在自然界所能够看到的光强范围。也就是说,所有胶片具有的光强范围均比自然界中的光强范围小。我们将胶片能够重现的这种光强范围称之为胶片的宽容度。我们肉眼的宽容度是多少呢?科学家指出,人的肉眼具有 50000 左右的宽容度。意思是说,肉眼所能察觉到的最亮光线的

11、亮度是其能察觉到的最暗光线亮度的 50000 倍。肉眼可以区分两个极端之间的任意强度的亮度值。50000 的宽容度,听起来真有些荒谬。胶片又怎样呢?胶片的宽容度范围是多大呢?这有赖于我们所使用的具体胶片,不过对所有的胶片而言,其宽容度远远低于人肉眼的宽容度。 是 指 感 光 材 料 按 比 例 正 确 记 录 景 物 亮 度 范 围 的 能力 。 被 摄 景 物 表 面 由 最 这 部 分 至 最 暗 部 分 的 差 别 , 可 以 用 明 暗 间的 比 例 数 字 来 表 示 。 假 设 : 景 物 最 亮 部 分 比 最 暗 部 分 要 明 亮 50倍 , 那 么 它 们 之 间 的 比

12、例 数 字 是 1:50, 这 就 是 景 物 的 明 暗 差 别 。感 光 片 所 具 有 的 正 确 表 现 被 摄 景 物 明 暗 差 别 的 能 力 , 即 为 感 光 材料 的 宽 容 度 , 通 常 也 称 为 曝 光 宽 容 度 。 黑 白 胶 片 的 宽 容 度 是1;128 左 右 , 彩 色 负 片 的 宽 容 度 在 1:32 64 左 右 , 彩 色 反 转 片的 宽 容 度 仅 为 1:16 32 左 右 , 相 纸 的 宽 容 度 大 约 在 1:30 左 右 。假设开始时我们将镜头收缩至其最小孔径,在这种孔径下,镜头允许一定量的光线通过,并且可以认为下列事实是我们

13、的基点:如果我们开大 1 挡,那么就允许 2 倍的光线通过;如果我们开大 2 挡,那么就允许 4 倍的光线通过;如果我们开大 3 挡,那么就允许 8 倍的光线通过;如果我们开大 4 挡,那么就允许 16 倍的光线通过;如果我们开大 5 挡,那么就允许 32 倍的光线通过;如果我们开大 6 挡,那么就允许 64 倍的光线通过;如果我们开大 7 挡,那么就允许 128 倍的光线通过;如果我们开大 8 挡,那么就允许 256 倍的光线通过;如果我们开大 9 挡,那么就允许 512 倍的光线通过;宽容度,是指感光材料按比例正确记录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被摄景物表面由最这部分至最暗部分的差别,可以用明暗间

14、的比例数字来表示。假设:景物最亮部分比最暗部分要明亮 50 倍,那么它们之间的比例数字是 1:50,这就是景物的明暗差别。感光片所具有的正确表现被摄景物明暗差别的能力,即为感光材料的宽容度,通常也称为曝光宽容度。黑白胶片的宽容度是 1;128 左右,彩色负片的宽容度在 1:3264左右, 彩色反转片的宽容度仅为 1:16 32 左右,相纸的宽容度大约在 1:30 左右。在摄影曝光中,使用宽容度较大的感光胶片去拍摄亮度差较小的景物,即使曝光量稍微多一些或少一些,对底片密度的影响不大。从实用的角度来讲,感光胶片的宽容度越大,对曝光控制越有利。曝光与感光胶片宽容度之间的关系,大致存在以下三种情况:宽

15、容度等于景物亮度范围当感光胶片宽容度等于景物亮度明暗比例数时,感光胶片所能记录的亮度范围正好与景物由最亮到最暗的间距相同,在曝光上没有其他可选择的余地。如曝光稍有出入,即会使明亮部分或阴暗部分的层次受到损害。宽容度大于景物亮度范围当感光胶片宽容度大于景物亮度明暗比例数时,感光胶片所能记录的这度范围超过景物由最亮到最暗的间距,在曝光上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通常是在可容许的范围内,选用最低曝光量作为曝光标准,这样所获得的底片密度达到最低曝光量的标准,印放照片或拷贝正片均可获得最佳的影像效果。在胶片宽容度大于景物亮度范围的情况下,摄影曝光量的控制即使略有出入,也不会影响到景物明暗层次的再现。宽容度小于

16、景物亮度范围当感光胶片宽容度小于景物亮度明暗比例数时,感光胶片所能记录的亮度范围远不及景物由最亮到最暗的间距范围,在曝光上很难控制,要想全部记录下景物的明暗比例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说,这时应按被摄主体的不同情况,选择曝光的侧重点,以被摄景物主要部位的亮度来作为曝光的基准,兼顾到其他部分的层次。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的曝光,势必要损失相当一部分的亮度范围的层次,其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曝光侧重点,所损失的只是次要部位的一些层次。白平衡由于不同的光照条件的光谱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会偏色,例如,在日光灯下会偏蓝、在白炽灯下会偏黄等。为了消除或减轻这种色偏,数码相机和摄象机可根据不同的光线条件调节色彩设置

17、,以使照片颜色尽量不失真,使颜色还原正常。因为这种调节常常以白色为基准,故称白平衡。 为了了解白平衡,就必须了解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色温。所谓色温,简而言之,就是定量地以开尔文温度表示色彩。当物体被电灯或太阳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发出一定的光线,此光线不仅含有亮度的成份,更含有颜色的成份,而色温越高,蓝色的成份越多,图像就会偏蓝;相反,色温越低,红色的成份就越多,图像就会偏红。因此,如果照射物体的光线发生了变化,那末其反映出的色彩也会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反映到摄像机里,就会产生在不同光线下彩色还原不同的现象。下面的表格显示了一些光线下的色温情况。 光源 色温(K) 蜡烛 2000 钨丝灯 2

18、500-3200 碳棒灯 4000-5500 荧光灯 4500-6500 日光(平均) 5400 有云天气下的日光 6500-7000 阴天日光 12000-18000色 温 。所 谓 色 温 , 简 而 言 之 , 就 是 定 量 地 以 开 尔 文 温 度 ( K) 来 表 示 色彩 。 英 国 著 名 物 理 学 家 开 尔 文 认 为 , 假 定 某 一 黑 体 物 质 , 能 够 将落 在 其 上 的 所 有 热 量 吸 收 , 而 没 有 损 失 , 同 时 又 能 够 将 热 量 生 成的 能 量 全 部 以 “光 ”的 形 式 释 放 出 来 的 话 , 它 便 会 因 受 到

19、 热 力 的 高低 而 变 成 不 同 的 颜 色 。 例 如 , 当 黑 体 受 到 的 热 力 相 当 于 500550 摄 氏 度 时 , 就 会 变 成 暗 红 色 , 达 到 1050 1150 摄 氏 度 时 ,就 变 成 黄 色 , 温 度 继 续 升 高 会 呈 现 蓝 色 。 光 源 的 颜 色 成 分 是 与 该黑 体 所 受 的 热 力 温 度 是 相 对 应 的 , 任 何 光 线 的 色 温 是 相 当 于 上 述黑 体 散 发 出 同 样 颜 色 时 所 受 到 的 “温 度 ”, 这 个 温 度 就 用 来 表 示 某种 色 光 的 特 性 以 区 别 其 它 ,

20、 这 就 是 色 温 。 打 铁 过 程 中 , 黑 色 的 铁在 炉 温 中 逐 渐 变 成 红 色 , 这 便 是 黑 体 理 论 的 最 好 例 子 。 色 温 现 象在 日 常 生 活 中 非 常 普 遍 , 相 信 人 们 对 它 并 不 陌 生 。 钨 丝 灯 所 发 出的 光 由 于 色 温 较 低 表 现 为 黄 色 调 , 不 同 的 路 灯 也 会 发 出 不 同 颜 色的 光 , 天 然 气 的 火 焰 是 蓝 色 的 , 原 因 是 色 温 较 高 。 万 里 无 云 的 蓝天 的 色 温 约 为 10000 K, 阴 天 约 为 70009000 K, 晴 天 日 光

21、 直 射下 的 色 温 约 为 6000 K, 日 出 或 日 落 时 的 色 温 约 为 2000 K, 烛 光的 色 温 约 为 1000 K。 这 时 我 们 不 难 发 现 一 个 规 律 : 色 温 越 高 , 光色 越 偏 蓝 ; 色 温 越 低 则 偏 红 。 某 一 种 色 光 比 其 它 色 光 的 色 温 高 时 ,说 明 该 色 光 比 其 它 色 光 偏 蓝 , 反 之 则 偏 红 ; 同 样 , 当 一 种 色 光 比其 它 色 光 偏 蓝 时 说 明 该 色 光 的 色 温 偏 高 , 反 之 偏 低 。由 于 人 眼 具 有 独 特 的 适 应 性 , 使 我 们

22、 有 的 时 候 不 能 发 现 色 温的 变 化 。 比 如 在 钨 丝 灯 下 呆 久 了 , 并 不 会 觉 得 钨 丝 灯 下 的 白 纸 偏红 , 如 果 突 然 把 日 光 灯 改 为 钨 丝 灯 照 明 , 就 会 觉 查 到 白 纸 的 颜 色偏 红 了 , 但 这 种 感 觉 也 只 能 够 持 续 一 会 儿 。 摄 像 机 的 CCD 并 不能 像 人 眼 那 样 具 有 适 应 性 , 所 以 如 果 摄 像 机 的 色 彩 调 整 同 景 物 照明 的 色 温 不 一 致 就 会 发 生 偏 色 。 那 么 什 么 是 白 平 衡 呢 ? 白 平 衡 就是 针 对 不

23、 同 色 温 条 件 下 , 通 过 调 整 摄 像 机 内 部 的 色 彩 电 路 使 拍 摄出 来 的 影 像 抵 消 偏 色 , 更 接 近 人 眼 的 视 觉 习 惯 。 白 平 衡 可 以 简 单地 理 解 为 在 任 意 色 温 条 件 下 , 摄 像 机 镜 头 所 拍 摄 的 标 准 白 色 经 过电 路 的 调 整 , 使 之 成 像 后 仍 然 为 白 色 。感光速度在传统胶卷相机上 ISO 代表感光速度的标准,在 数码相机中ISO 定义和胶卷相同,代表着 CCD 或者 CMOS 感光元件的感光速度,ISO 数值越高就说明该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越强。ISO 的计算公式为 S=

24、0.8/H(S 感光度,H 为曝光量)。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感光度越高,对曝光量的要求就越少。ISO 200 的胶卷的感光速度是ISO 100 的两倍,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ISO 200 胶卷所需要的曝光时间是 ISO 100 胶卷的一半。在数码相机内,通过调节等效感光度的大小,可以改变光源多少和图片亮度的数值。因此,感光度也成了间接控制图片亮度的数值。在传统 135 胶卷相机中,等效感光值是相机底片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测量值,通常以 ISO 数码表示,数码越大表示感旋光性越强,常用的表示方法有 ISO 100 、400 、1000 等,一般而言, 感光度越高,底片的颗粒越粗,放

25、大后的效果较差,而数码相机为也套用此 ISO 值来标示测光系统所采用的曝光,基准 ISO 越低,所需曝光量越高。三条基本原则。1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之为题材) 。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2 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3 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只要根据这三条基本原则开始思考,你就会发现你作为摄影者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你会用新的标准去观赏一幅美

26、丽的照片。更重要的是你会用全新的方式去观察这大千世界,从而用全新的方式捕捉画面。你会开始运用摄影家的眼力通过取景器去观察世界!构图就是做画面的安排 广义的构图要素有:空间位置:包含主体的线条与形态,就线条而言,可以引导视线,暗示动态,表现远近等。而物体的外形则可说明主体形状的关系,大小的比例、位置及重点。 色彩:有对比及调和两种方式,使用原则为;弱色(彩度低)占大面积,强色(彩度高)占小面积。色彩强烈的主体其构图简单,也可以采用滤镜来改变色彩及构图。 明暗:明暗对比强烈者可吸引目光,上明下暗则稳重,上暗下明有压迫感 构图基本原理 摄影构图是随创作者的理念而有多样的变化,也就是使画面看起来是灵活

27、的有深度内容的构图的基本原理就是使视觉有疏畅的感觉,大致上有以下条件; 1.要有深度-有三度空间的感觉表现 2.画面必须简洁有重点-去除杂乱的景物 3.掌握趣味中心-依构图技巧,将主体放在视觉中心 4.视觉上要平衡-宾主相衬,但不能有喧宾夺主 5.色调要和谐-和采光技巧有关,在色彩浓淡之间要有中间调为佳 构图技巧(构图的基本法则) 1.先定取舍:基本原则有 a:合乎理法 b:独特见解 2.分清主次:有主无次:显得孤独 有次无主:显得散漫 3.均衡与对称:视觉上的均衡有轻重差异,大致上: 深色比浅色重 灰暗比明亮重 面积大比面积小重 粗线条比细线条重 密聚比疏散重 动体比静物重 清晰比模糊重 近

28、景比远景重 山石比树木重 树木比水面重 以上关系并非绝对,而单指视觉感受言 4.画面要稳重:物体在画面的位置,重物在下 5.运用对比:突显主体 明暗对比:明暗辉映法:主体亮(暗)、背景暗(亮) 远近对比:远近表现法 大小对比:大小对照法:主体大一些 高低对比:主体在上方或主体大;感觉近 主体在下方或主体小;感觉远 刚柔对比:参考均衡中的轻重条件 色彩对比:主体色彩与周遭对比 焦点强调法:使用景深表现特写 动静表现法: 6.呼应与联系:方向、色彩、形体、线条、动静、轻重 7.露中有藏:利用云雾拍摄山景、树林,使其具有含蓄之美 构图的相关问题 1.水平线的处理:水平线不能歪斜 水平线不能置于画面中

29、央,宣采 7:3 或 8:5 的比例2.保留视向空间: 主体面对的空间大;较舒坦 主体面对的空间小;有压迫感 四周空间相同时为对称构图 前方空间大;表事件将开始 前方空间小;表事件已结束 3.空白空间的处理:保留适当的空间 4.选择直幅或横幅 横幅:表现宽广 直幅:表现高耸或深远 5.考虑拍摄角度:平摄:感觉平平,影像变化少仰摄:由下往上拍,感觉很伟大俯摄:场景变大,景物变小 6.主题位置的安排 双线成锐角处 各线交叉点处 方向性之尖端处 三分律之交叉点处 7.镜头运用与构图 镜头变化:构图利器 Zoom 镜头 快门机会:单眼对焦,双眼按快门 8.善用前景及背景 画面主体较远时,使用前景,解除孤单感 画面上方太空时,使用前景,丰富画面 主题单调平淡时,使用前景,丰富画面 前景位置:a.不能破坏整体性(挡住主体) b.不能造成不平衡 c.不能使画面太复杂 前景的变化方式 1.用仰、俯摄增加、减少前景表现 2.用广角镜头强调前景,长焦镜头减弱前景 3.利用框景强调空间感 4.近物(大)、远物(小)并列,增加空间层次感 5.前明后暗或前暗后明,增强对比 背景 1.取景时利用视角来规划画面 2.利用景深表现主体特写及模糊背景 9.构图常犯的错误 主体居中 画面太复杂 背景不单纯 重心不稳定 画面不平衡 水平线中分画面 水平线歪斜 空间保留不当 画面横直不宜 主题不明显、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