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专题综述】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奋斗 历史。60多年来,中国人民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历史主要线索】 1政治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法制的建设、外交方针政策与成就、“一国两制” 2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思想文化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高考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 阶段特征 1949年新中
2、国成立后,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曲折的探索。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的认识,这就使得该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主要表现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1、政治: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
3、政的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3、思想文化: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 新局面。 4、外交: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一边倒”的方针,打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4、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5、社会生活: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 阶段特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曲折的探索。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5、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的认识,这就使得该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主要表现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 1、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
6、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2、经济:“一五”计刊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3、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4、文化: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
7、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科技:“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 阶段特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曲折的探索。这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的认识,这就使得该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
8、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主要表现(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1、政治:“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动、“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量的冤假错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2、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
9、效。3、文化:极“左”思潮泛滥。“双百”方针被废除,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知识分子受到伤害,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4、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新时期 阶段特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这一时期是党和国家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
10、努力奋斗的历史,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完善的历史。 主要表现 (1)政治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步伐,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健全基层民主选举,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取得进步。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在它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祖国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
11、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新时期 阶段特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这一时期是党和国家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完善的历史。 主要表现 (1)政治上,(2)经济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逐步
12、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带来了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3)思想文化上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和指路明灯。在它的指引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杂交水稻、航天科技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以“神舟”号飞船为代表的尖端科技,使中国在世界科技界的地位日益上升。 新时期,我国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国民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 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把“双百”方针当作科学文化事业的
13、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再度迸发出勃勃生机。,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新时期 阶段特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这一时期是党和国家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完善的历史。 主要表现 (1)政治上,(2)经济上 (3)思想文化上 (4)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
14、,住讲舒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2000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二;报刊业恢复生机;电影走向辉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第1讲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第1讲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真题3 (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
15、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解析 邓小平的这一观点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世界战争与国内问题作出的科学判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A、B两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世界仍然处于两极格局状态;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D项与史实相悖。 答案 C,真题4 (2011年高考天津卷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
16、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二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2)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
17、农村全国人大代表比例的增加,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我国民主化程度逐步加深有关。第(2)问,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2)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第1讲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一、一个理念和目标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的政治现代化。 二、两个重要机构和两部纲领性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三大政治制度和三个发展阶段 1三大政治
18、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政体)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基础;(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其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其主要形式,协商会议是其基本组织;(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2三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期的确立、 “文革”期间的挫折、 新时期的发展。,【知识重组】,一、1949年9月政协第一次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1954年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
19、定了基础。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21982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六、“文革”期间
2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 七、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一、1949年9月政协第一次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1954年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六、“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表现) 七、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1982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2、框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政治制度必然要体现国家性质,体现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实行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映各族人民共同发展要求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种制度共同组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原因 1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3、 (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结束。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发展关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19661976年十年间,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一、中国
24、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原因 1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年):(2)基本形成(19541957年):(3)严重破坏(19571976年):(4)发展完善(1976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原因 (1)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还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存在。 (2)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受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制约。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的,缺乏经验。 重点提示 政治制度建设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的大事,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
25、时代赋予了政治制度新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努力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典例1 (2011年湖南十校联考)某学者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体制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权力体系的结构方式上,必须要由各级公共权力中的常设最高决策领导权(简称决策权)和常设最高决策监督权(简称监督权)两权分立,相互分权制衡与合作,从而确保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的权力运行机制。”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旧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残缺、民众参政素质低 B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起步晚、底子差 C西方民主宪政制度和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D当代中国社
26、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试解: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只有建立起来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 D,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1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发表 国务院新闻办于2011年7月11日发表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回顾总结西藏和平解放6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全面展示新西藏发展的巨大成就。白皮书全文约1.9万字,分为5个部分,包括“前言”“一、西藏和平解放的实现”“二、和平解放60年的发展历程”“三、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结束语”。白皮
27、书指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事实清楚地证明,所谓“西藏独立”完全是新老帝国主义侵略者炮制出来的,是西方侵略势力瓜分中国领土阴谋的一部分。 2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努力落实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促进边疆稳定,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第1讲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992年在
28、“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方针不能作为我国的一项民主政治制度来理解。它主要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适用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区。复习时要注意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不同成因、“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拥有的不同权力(突出表现为台湾回归祖国后成立特别行政区可以保留军队)。,第1讲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1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370年代:中国外交获得重大
29、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480年代以来“不结盟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和谐世界”新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和谐世界”理念注重国家间的对话、协调与合作,强调国家间的平等、相互依存和遵守国际规则的重要性,体现了和平共处的意愿。它实际上高度概括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
30、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一、建国初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二、50年代中国步入世界舞台会议:,三、正确看待中美关系 1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中国外交局势转变的关键 (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国际影响力巨大,西方国家受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政策的影响,大多未与中国建交。 (2)中美关系缓和之前,中国没能打破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而中美关系的缓和,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中美关系的缓和也有利于中国对付构成中国安全主要威胁的苏联。 2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对中美上海公报的发展 (1)“一个
31、中国”原则:中美上海公报仅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而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则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即明确了“一个中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台湾问题:中美上海公报承诺逐步减少对台武器供应和军事援助,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而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则接受了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约、撤军。 (3)影响:中美上海公报为以后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奠定了原则基础;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则使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台湾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
32、的关键因素,这预示着中美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曲折发展在所难免。 重点提示 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其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权的阶级属性、民族利益、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从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我们可得出两点启示:第一,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第二,“弱国无外交”。,2012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8题)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该是( )A中共“一大”纲领 B双十协定C共同纲领 D十
33、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解析】由题目中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可知该文献颁布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此时,我国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A、B两项都没有涉及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可排除。十一届三中召开时,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D项与题目中的“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不符,可排除。共同纲领颁布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为新中国建设制订了纲领。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012江门高三调研17题)“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
34、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选举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从题干“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说明属于政党制度,选项中C项符合题目要求,A项属于人民代议机关,B项属于地方行政机构,D项属于人民代表选举制度。 【答案】C,(2012山东日照高三模块考试19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
3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理解。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归绥”、“迪化”都有贬低污蔑的意味,改为“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体现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尊重,所以D项正确。改名是在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1955年才开始实行,故B错误。改名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看不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故A、C错误 【答案】D,(2012山西晋中四校12月联考9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
36、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 )A“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 B直接民主的原则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民主代议制形式 【解析】考查对人民代表大会的理解。:宪法规定,中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国采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代议制。通过选举代表,由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这是第一重委托。反过来,人大要向人民负责,要向选民述职,要自觉接受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了更专业的管理国家,选举“一府两院”来行使行政权、审判
37、权、检察权。人大委托“一府两院”是第二重委托,“一府两院”要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材料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原则,故正确答案为A。【答案】A,(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8题)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解析】据时间1949年判断,B是在1954年第一届人大上;C是1954年;D是在改革开放后确立,故正确答案只能是A。 【答案】A,(2012
38、河北沧州高三复习质监4题)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解析】考查文革对民主政治与法制的摧残。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及口号的特征说明此应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而口号是涉及当的民主政治与法制,并注意限制词:本质。 【答案】D,(2012湖南四市九校第一次联考9题)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其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0年全国“两会”的
39、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 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解析】考查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解。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他没有看到人们参政的积极性是由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而只认为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所以是错误的。故选D。 【答案】D,(2012山东潍坊青州第一学期期中质检20题)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米高扬谈话时曾说:“我们这个国家
40、,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建国后体现这一外交理念的举措是: A废除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 C没收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医院、教堂、企业等 D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建国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它的屋内太脏了”,实际比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困境,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仍然存在。【答案】C,(2012山西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诊断16题)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
41、议所粉碎。这表明(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帝国主义国家孤立中国的政策开始松动 C日内瓦会议对中国对外关系改善影响深远 D中国日益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解析】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选择C项。A项与日内瓦会议相距甚远,B项的标志为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D项中多极化格局尚未出现。 【答案】C,(2012河北沧州高三复习质监13题)1972年2月有美国参议员说:“我认为我们在越南的卷入、我们坚持有必要遏制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仍基于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缺
42、乏对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以及对他们的领导人的意图的真正了解,我们确信他们是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其意在( )A继续支持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B改变传统冷战思维,主张改善中美关系C强调中国侵略成性,反对尼克松访华D为陷人越南战争和孤立中国寻找借口 【解析】考查中美关系。关键信息:1972年、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 【答案】B,(2012江西吉安三校联考26题)邓小平说;“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A实行“一边倒”方针 B
4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D实行不结盟政策【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一条线”外交方针可知是70年代的外交策略,而现在要转变应该是新时期,新时期的外交基本政策是不结盟。A是建国后初期。B是50年代中期。C应更晚一些。 【答案】D,(2011汕头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B“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D“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44、【解析】D 根据所学, 1950 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当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兄弟之声”。 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 ,贸易急剧下降 ,军事摩擦不断,1969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敌人之声”。苏联解体后,世界处于错综复杂的变革,在霸权和反霸权的格局下,中国和俄罗斯是都希望构建一个平等的和谐的世界政治格局,两国建立起战略协作关系,让中国和俄罗斯两个世界上重量级的大国走到
45、了一起,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伙伴之声”。,(2012江苏扬州调研20题)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这种变化( )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近年来新型国际关系建立起来。A项说法错误,多极化新格局仍在形成过程中;BC两项说法与本题无必然联系,正确的是D项,近年来的变化“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46、”。 【答案】D,(2012山西晋中市四校联考26题)(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
47、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5分) 答:差异: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2分) 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赋予贵族、官僚一定的法律特权;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3分) (2)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 国
48、难以实现的原因。(7分) 答:表现: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4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3分,若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给2分)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落实的?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 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6分) 答:落实: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1分)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2分)目标: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分),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
49、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第2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1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在当时”等进行思考。根据教材知识可知,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