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模具设计说明书样板.doc

上传人:w89153 文档编号:7900030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具设计说明书样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模具设计说明书样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模具设计说明书样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模具设计说明书样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模具设计说明书样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如果你还需要更多或者进一步的帮助可以再联系我,记得加分哦! 成型技术与模具 目 录 1 绪论 1 1.1 塑料注射模具简介 1 1.2 我国塑料注射模具现状 1 2 塑件成型的工艺性分析 2 2.1 塑件的分析 2 2.2 PP 的性能分析 2 2.3 PP 的注射成型过程及工艺参数 3 2.3.1 注射成型过程 3 2.3.2 注塑工艺参数 3 3 拟定模具的结构形式 4 3.1 分型面位置的确定 4 3.2 型腔数量和排列方式的确定 4 3.3 注射机型号的确定 4 3.3.1 注射量的计算 4 3.3.2 浇注系统凝料体积的初步估算 4 3.3.3 选择注塑机 4 3.3.4 注塑机的相

2、关参数的校核 5 4 浇注系统的设计 6 4.1 主流道的设计 6 4.1.1 主流道尺寸 6 4.1.2 主流道的凝料体积 6 4.1.3 主流道当量半径 6 4.1.4 主流道浇口套的形式 6 4.2 浇口的设计 6 4.3 校核主流道的剪切速率 7 4.3.1 计算主流道的体积流量 7 4.3.2 计算主流道的剪切速率 7 4.4 冷料穴的设计及计算 7 5 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及计算 8 5.1 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 8 5.2 成型零件钢材的选用 8 5.3 成型零件工作尺寸的计算 8 5.3.1 凹模宽度尺寸的计算 8 5.3.2 凹模长度尺寸的计算 8 5.3.3 凹模高度尺寸的计算

3、 9 5.3.4 凸模宽度尺寸的计算 9 5.3.5 凸模长度的计算 9 5.3.6 凸模高度尺寸的计算 9 5.4 成型零件尺寸及动模垫板厚度的计算 10 5.4.1 凹模侧壁厚度的计算 10 5.4.2 凹模底板厚度的计算 10 5.4.3 动模垫板厚度的计算 10 6 模架的确定与导向结构设计 11 6.1 各模板尺寸的确定 11 6.2 模架各尺寸的校核 11 6.3 导向与定位结构的设计 11 7 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12 7.1 脱模机构设计原则 12 7.2 推出方式的确定 12 7.3 脱模力的计算 12 7.4 推杆的直径计算及强度校核 13 7.4.1 推杆的直径计算 13

4、 7.4.2 强度校核 13 7.5 推出机构的复位 13 8.1 冷却系统的设计原则 14 8.2 冷却系统的简单计算 14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1 绪论 1.1 塑料注射模具简介 塑料制品已在工业、农业、国防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注塑成型是生产塑料制件最常用的制造方法之一,采用这种方法既可以生产小巧的电子器件和医疗用品,也可以生产大型的汽车配件和建筑构件,生产的制件具有精度高、复杂度高、一致性高、生产效率高和消耗低的特点,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塑料材料技术和注塑成型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塑料注塑加工行业得以持续发展。塑料加工是将原材料变为制品的关键环节,只有迅

5、速的发展塑料加工业,才可能把各种性能优良的高分子材料变成功能各异的制品,在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发挥作用。 模具是塑料成型加工的一种重要的工艺装备,同时又是原料和设备的“效益放大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因此,模具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被称为“工业之母”,模具生产技术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技术的重要标志。 现代塑料制品生产中,合理的加工工艺、高效的设备和先进的模具,被誉为塑料制品成型技术的“三大支柱”。尤其是加工工艺要求、塑件使用要求、塑件外观要求,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效全自动化设备,也只有装上能自动化生产的模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6、此外,塑件生产与更新均以模具制造和更新为前提。塑料摸是塑料制品生产的基础之深刻含意,正日益为人们理解和掌握。当塑料制品及其成形设备被确定后,塑件质量的优劣及生产效率的高低,模具因素约占 80%。由此可知,推动模具技术的进步应是不容缓的策略。尤其大型塑料模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常标志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程度。 1.2 我国塑料注射模具现状 我国塑料注射模具的发展迅速。塑料注射模具的设计、制造技术、CAD 技术、CAPP 技术,已有相当规模的确开发和应用。在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较大,在模具材料方面,专用塑料模具钢品种少、规格不全质量尚不稳定。模具标准化程度不高,系列化商品化尚待规模

7、化;CAD、CAE、FlowCool 软件等应用比例不高;独立的模具工厂少;专业与柔性化相结合尚无规划;企业大而全居多,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努力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是刻不容缓的。 2 塑件成型的工艺性分析 2.1 塑件的分析 (1)外形尺寸 该模具壁厚 1.5mm,塑件的尺寸不大,塑料的熔体流程不太长,适合于注射成型。 (2)精度分析 每个尺寸的公差不一样。有的属于一般的精度,有的属于高精度,就按实际公差进行计算。 (3)脱模斜度 PP 属于无定型塑料,成型收缩率较大,参考教材表 2-10 选择该塑件上型芯和凹模斜度为 。 2.2 PP 的性能分析 (1)使用性能 综

8、合性能好,冲击强度、力学强度较高,尺寸稳定,耐化学性,电气性能良好,易于成型和机械加工,其表面可镀铬,适合制作一般的机械零件、减摩零件、传动零件和结构零件。 (2)成型性能 1)无定型塑料。其品种很多,各品种的机电性能及成型特性也各有差异,应按品种来确定成型方法及成型条件。 2)吸湿性极弱。含水量小于 0.3%(质量) ,所以无需进行干燥。 3)流动性中等。溢边料 0.03mm 左右。 4)模具设计时要注意浇注系统,选择好进料口位置、形式。推出力过大或机械加工时塑件表面呈现白色痕迹。 (3)PP 的主要性能指标 见下表 2-1 表 2-1 PP 的性能指标 密度/gcm-3 0.8510.93

9、5 屈服强度/Mpa 40 比体积/ cm3g-1 1.0691.175 拉伸强度/Mpa 9.39-36.7 吸水性/% 0.02% 拉伸弹性模量/Mpa 694-1980 熔点/ 164170 抗弯强度/Mpa 30 计算收缩率(%) 1.02.5 抗压强度/Mpa 45 比热容/kg 1900 弯曲弹性模量/Mpa 694-1980 2.3 PP 的注射成型过程及工艺参数 2.3.1 注射成型过程 1)成型前的准备。对 PP 的色泽、粒度和均匀度等进行检测,由于 PP吸水性极小,成型前无需进行干燥。 2)注射过程。塑件在注射机料筒内经过加热、塑化达到流动状态后,由模具的浇注系统进入模具型

10、腔成型,其过程可分为充模、压实、保压、倒流和冷却五个阶段。 3)塑件的后处理。处理的介质为空气和水,处理温度为 6070,处理时间为 1620s。 2.3.2 注塑工艺参数 1)注塑机:螺杆式,螺杆转速为 30r/min。 2)料筒温度():后段 150170; 中段 165180; 前段 180200。 3)喷嘴温度():170180。 4)模具温度():5080。 5)注射压力(MPa):60100。 6)成型时间(S):24.6(注射时间取 1.6,冷却时间 15,辅助时间 8) 。 3 拟定模具的结构形式 3.1 分型面位置的确定 通过对塑件的结构形式的分析,分型面应选在端盖截面积最大

11、且利于开模取出塑件的底平面上。 3.2 型腔数量和排列方式的确定 型腔数量的确定 该塑件采用的精度一般在 23 级之间,且为小批量生产,可采取一模一腔的结构形式。 3.3 注射机型号的确定 3.3.1 注射量的计算 通过三维软件建模设计分析计算得 注塑体积:V 塑=49.2cm3 塑件质量:m 塑=V 塑 =49.2 0.9=44.28g,公式中密度参考教材表 4-44 可取。 3.3.2 浇注系统凝料体积的初步估算 浇注系统的凝料在设计之前是不是能准确的数值,但是可以根据经验按塑件体积的 0.21 倍来估算。由于采用的流道简单并且较短,因此浇注系统的凝料按塑件体积的 0.2 倍来计算,故一次

12、注入模具型腔塑料熔体的总体积为 V 总=V 塑(1+0.2)=59.04cm3 3.3.3 选择注塑机 根据第二步计算出来的一次注入模具型腔的塑料总质量 V 总 =59.04 cm3,并结合教材公式V 公=V 总/0.8 得 V 公=73.8 cm3.。根据以上的计算,初步选定公称注射量为 104 cm3 ,注射机型号为 SZ-104/100 卧式注射机,其主要技术参数见下表 3-1 表 3-1 注射机主要技术参数 理论注射容量/ cm3 104 移模行程/mm 300 螺杆柱塞直径/mm 30 最大模具厚度/mm 300 V 注射压力/Mpa 150 最小模具厚度/mm 200 注射速率/g

13、s-1 54 锁模形式 双曲肘 塑化能力/gs-1 42 模具定位孔直径/mm 100 螺杆转速/rmin-1 10 喷嘴球半径/mm 12 锁模力/kN 900 喷嘴口孔径/mm 4 拉杆内间距/mm 260X360 3.3.4 注塑机的相关参数的校核 1)注射压力校核。查课本表 4-1 可知,PP 所需要的注射压力为 70100Mpa,这里取 P0=80Mpa,该注塑机的公称注射压力 P 公=150Mpa,注射压力安全系数 k1=1.11.3,这里取 1.2,则: k1 P0 =1.2 80=96P 公,所以,注塑机注射压力合格。 2)锁模力校核 塑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 A 塑,则 A

14、塑=70 142=9940mm2(忽略倒角投影面积) 浇注系统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A 浇,即流道凝料(包括浇口)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 A 浇数值,可以按照单型腔模的统计分析来确定。A 浇是塑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 A 浇的 0.10.3 倍。这里取 A 浇=0.2 A塑 。 塑件和浇注系统在分型面上的总的投影面积 A 总,则 A 总= A 塑+ A 浇=1.2 A 塑 =11928 mm2 模具型腔内的膨胀力 F 胀 P 模为型腔的平均计算压力值。P 模是模具型腔内的压力,通常取注射压力的 20%40%,大致范围为2540Mpa。对于粘度较大的精度较高的塑料制品应取较大值。PP 属于中等粘度塑

15、料及有精度要求的塑件,故 P 模取 30Mpa F 胀=A 总 P 模=30 11928=357840N=357.84kN 查表 1-2 可得该注塑机的公称锁模力 F 锁=900kN,锁模力的安全系数为 k2 =1.11.2 这里取1.2,则 k2F 胀=1.2 F 胀=1.2 357.84=429.408 F 锁,所以该注射机锁模力合格。 对于其他安装尺寸的校核要等到模架选定,结构尺寸确定后方可进行。 4 浇注系统的设计 4.1 主流道的设计 主流道通常位于模具中心塑料熔体的入口处,它将注射机喷嘴注射出的熔体导入分流道或型腔中。主流道的形状为圆锥形,以便熔体的流动和开模时主流道凝体的顺利拔出

16、。主流道的尺寸直接影响到熔体的流动速度和充模时间。另外,由于其与高温塑料熔体及注射机喷嘴反复接触,因此设计中常设计成可拆卸更换的浇口套。 4.1.1 主流道尺寸 1)主流道的长度:小型模具 L 主应尽量小于60mm,本次设计中初取 27mm 进行设计。 2)主流道小端直径:d=注射机喷嘴尺寸+(0.51)mm=(4+1 )mm=5mm 3)主流道大端直径:d=d+2L 主 tan(/2)6.9mm,式中 =4 4)主流道球面半径:SR。=注射机喷嘴球头半径+(12)mm=(12+2)mm= 14 mm 5)球面的配合高度:h=3mm 4.1.2 主流道的凝料体积 V 主=/3L 主(R+r+R

17、 主 r 主)=3.14/327 (3.45+2.5+3.452.5)mm =756.73mm =0.757cm。 4.1.3 主流道当量半径 Rn=(d+d)/4mm= 3mm 4.1.4 主流道浇口套的形式 主流道衬套为标准件可选购。主流道小端入口处与注射机喷嘴反复接触,易磨损。对材料要求严格,因而尽管小型注射模可以将主流道浇口套与定位圈设计成一个整体,但考虑上述因素通常仍然将其分开来设计,以便于拆卸更换。同时也便于选用优质钢材进行单独加工和热处理。设计中常采用碳素工具钢(T8A 或 T10A) ,热处理淬火表面硬度为 5055HRC。 4.2 浇口的设计 该塑件要求不允许有裂纹和变形缺陷

18、,表面质量要求较高,采用一模一腔注射。 4.3 校核主流道的剪切速率 上面分别求出了塑件的体积,主流道的体积,分流道的体积(浇口的体积太小可以忽略不计)以及主流道的当量半径,这样可以校核主流道熔体的剪切速率。 4.3.1 计算主流道的体积流量 Q 主=(V 主+nV 塑)/t= (0.757+49.2)/1.6=31.22cm/s 4.3.2 计算主流道的剪切速率 主=3.3q 主/R 主= = 1.2 103s-1 主流道的剪切速率校核合格。 4.4 冷料穴的设计及计算 冷料穴位于主流道正对面的动模板上,其作用主要是收集熔体前锋的冷料,防止冷料进入模具型腔而影响制品的表面质量,本设计仅有主流

19、道冷料穴。由于该塑件表面要求没有印痕,采用脱模板推出塑件,故采用与球头形拉料杆匹配的冷料穴。开模时,利用凝料对球头的包紧力使凝料从主流道衬套中脱出。 5 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及计算 5.1 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 (1)凹模的结构设计 凹模是成型制品的外表面的成型零件。根据对塑件的结构分析,本设计采用整体嵌入式凹模。 (2)凸模的结构设计 凸模是成型塑件内表面的成型零件,通常可以分为整体式和组合式两种类型。通过对塑件的结构分析,选用组合式凸模。 5.2 成型零件钢材的选用 根据对成型塑件的综合分析,该塑件的成型塑件要有足够的刚度、强度、耐磨性以及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同时考虑它的机械加工性能和抛光性能。

20、又因为该塑件是小批量生产,所以构成型腔的嵌入式凹模钢材选用 45 号钢。 5.3 成型零件工作尺寸的计算 此塑件未注上下偏差,所以以下公差都是查表所得。 5.3.1 凹模宽度尺寸的计算 塑件尺寸的转换: ,相应的塑件制造公差 , ,相应的塑件制造公差 。 式中, 是塑件的平均收缩率,查表 1-2 可得聚丙烯的收缩率为 1%2%,所以平均收缩率 ; 、 是系数,查表 4-15 可知 一般在0.50.8 之间,此处取 ; 分别是塑件上相应尺寸的公差(下同) ; 是塑件上相应尺寸制造公差对于中小型零件取 (下同) 。 5.3.2 凹模长度尺寸的计算 塑件尺寸的转换:,相应的塑件制造公差 , ,相应的

21、塑件制造公差 。 式中, 是系数,由查表4-15 可知一般在 0.50.8 之间,此处取 。 5.3.3 凹模高度尺寸的计算 塑件尺寸的转换: ,相应的塑件制造公差 , ,相应的塑件制造公差 。 式中, 是系数,由查表 4-15 可知一般在 0.50.7 之间,此处取 。 5.3.4 凸模宽度尺寸的计算 塑件尺寸的转换: ,相应的塑件制造公差 。 式中, 是系数,由查表 4-15 可知一般在 0.50.7 之间,此处取 。 5.3.5 凸模长度的计算 塑件尺寸的转换: ,相应的塑件制造公差 。 式中, 是系数,由查表 4-15 可知一般在 0.50.7 之间,此处取 。 5.3.6 凸模高度尺

22、寸的计算 塑件尺寸的转换: ,相应的塑件制造公差 。 式中, 是系数,由查表 4-15 可知一般在 0.50.7 之间,此处取 。 5.4 成型零件尺寸及动模垫板厚度的计算 5.4.1 凹模侧壁厚度的计算 凹模侧壁厚度与型腔内压强及凹模的深度有关,根据型腔布置,模架初选 的标准模架,其厚度计算如下: 式中:a=42.51(型腔内高度) E=2.1 105MPa p=35MPa c 查表所得 5.4.2 凹模底板厚度的计算 式中:b=50.63(型腔内宽度) E=2.1 105MPa p=35MPa 查表所得 5.4.3 动模垫板厚度的计算 动模垫板厚度和所选模架的两个垫块之间的跨度有关,根据前

23、面的型腔布置,模架应选在 这个范围之内,垫块之间的跨度大约为 。那么,根据型腔布置及凸模对动模垫板的压力就可以计算得到动模垫板的厚度,即 为了垫板不因弯曲应力过大而变形 ,所以垫板厚度取 30mm。 式中, 是动模垫板刚度计算的需用变形量, ;L 是两垫块之间的距离,约为 96mm;L1 为动模垫板的长度,取 250mm,A 是型芯投影到动模垫板上的面积 。 6 模架的确定与导向结构设计 根据模具型腔布局的中心距和凹模嵌件的尺寸可以算出凹模嵌件所占的平面尺寸为 173.71mm100.63mm,又考虑凹模最小壁厚,导柱,导套的布局等,再同时参考 4.12.4 节中小型标准模架的选型经验公式和表

24、 4-38,可确定选用模架序号为 3 号(WL=160mm250mm) ,模架结构为 A2 型。 6.1 各模板尺寸的确定 1)A 板尺寸。 A 板是定模型腔板,塑件高度为 42mm,凹模嵌件深度10mm,又考虑在模板上还要开设冷却水道,还需要留出足够的距离,故 A 板厚度取63mm。 2)B 板尺寸。B 板是型芯固定板,按模架标准板厚度取 30mm。 3)C板(垫块)尺寸。垫块=推出行程+推板厚度+ 推杆固定板厚度+(510)mm=(34.5+16+12.5+510 )mm=6873mm ,初步选定 C 为 68mm。 经上述尺寸的计算,模架尺寸已确定为模架序号为 5 号,板面为 160mm

25、250mm,模架结构形式为 A2 型的标准模架。其形外尺寸:宽长高=160mm250mm217mm,如图所示。 6.2 模架各尺寸的校核 根据所选注射机来校核模具设计的尺寸。 1)模具平面尺寸为160mm250mm345mm345mm(拉杆距离) ,校核合格。 2)模具高度尺寸217mm,200mm217mm300mm(模具的最大和最小厚度) ,校核合格。 3)模具的开模行程 S=H1+H2+(510 )mm=20+32+(510)mm=5762mm300mm(开模行程) ,校核合格。 6.3 导向与定位结构的设计 注射模的导向机构用于动、定模之间的开合模导向和脱模机构的运动导向。按作用分为模

26、外定位和模内定位。模外定位是通过定位圈使模具的浇口套能与注射机喷嘴精度定位;而模内定位机构则通过导柱导套进行合模定位。锥面定位则用于动、定模之间的精度定位。本模具所形成型的塑件比较简单,模具定位精度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可采用模具本身多带的定位机构。 7 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7.1 脱模机构设计原则 (1)塑件滞留于动模边,模具开启后应使塑件及浇口凝料滞留于带有脱模装置的动模上,以便脱模装置在注射机推杆的驱动下完成脱模动作。 (2)保证塑件不变形损坏,正确分析塑件对凹模或型芯的附着力的大小及其所在部位,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脱模方法和脱模位置,使推出重心与脱模阻力中心相重合。型芯由于塑件收缩时对其包

27、紧力最大,因此推出的作用点应尽量靠近型芯,同时推出力应该作用于塑件刚度和强度最大的部位,作用面也应该尽可能大一些。 (3)力求保证良好的塑件外观,顶出位置应尽量设在塑件内部或对塑件外观影响不大的部位,在采用推杆脱模时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 7.2 推出方式的确定 本塑件采用推杆脱模机构。推杆脱模机构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具有制造简单、更换方便、推出效果好等特点。推杆直接与塑件接触,开模后将塑件推出。塑件中心用 2 根推杆,底边用 4 根推杆。推杆端面应和塑件成型表面在同一平面或比塑件成型表面高出 0.050.10 。 7.3 脱模力的计算 因为矩形塑件内壁长宽尺寸与壁厚之比 ,所以此塑件为

28、薄壁矩形塑件。式中 E-塑料的弹性模量(1300MPa) ;L -型芯或凸模被包紧部分的长度(119 ) ; -脱模斜度( ) ;S -塑料成型的平均收缩率(1.5%) ;f- 摩擦系数,一般取 0.5;t- 塑件的壁厚(1.5 ); -由 与 f 决定的无因次数, ; -塑料的泊松比(0.32) ;A- 塑件在与开模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9940 ) 。 7.4 推杆的直径计算及强度校核 7.4.1 推杆的直径计算 取 ; 取 ; 式中 -推杆长度(133.5 ) ; -推杆长度(93 ) ; -推杆数量, 取 2, 取 4;E-推杆材料的弹性模量( ) ;k 是安全系数,取 k=1.

29、5。 7.4.2 强度校核 所以合格。 式中, 是推杆材料的许用压应力( ) ,查塑料模设计手册 。 7.5 推出机构的复位 脱模机构完成塑件的顶出后,为进行下一个循环必须回复到初始位置,目前常用的复位形式主要有复位杆复位和弹簧复位。本设计采用复位杆复位。 7.6 推杆与模体的配合 推杆和模体的配合性质一般为 H8/f7 或 H7/f7,配合间隙值以熔料不溢料为标准。配合长度一般为直径的 1.52 倍,至少大于 15mm,推杆与推杆固定板的孔之间留有足够的间隙,推杆相对于固定板是浮动的。 8 冷却系统的设计 8.1 冷却系统的设计原则 (1)动、定模要分别冷却,保持冷却平衡。 (2)孔径与位置

30、,一般塑件的壁厚越厚,水管孔径越大。 (3)冷却水孔的数量越多,模具内温度梯度越小,塑件冷却越均匀。 (4)冷却通道可以穿过模板与镶件的交界面,但是不能穿过镶件与镶件的交界面,以免漏水。 (5)尽可能使冷却水孔至型腔表面的距离相等,当塑件壁厚均匀时,冷却水孔与型腔表面的距离应处处相等。当塑件壁厚不均匀时,壁厚处应强化冷却、水孔应靠近型腔,距离要小。 (6)浇口处加强冷却。 (7)应降低进水与出水的温差。 (8)标记出冷却通道的水流方向。 (9)合理确定冷却水管接头的位置。 (10)冷却系统的水道尽量避免与模具上其他机构发生干涉现象,设计时要通盘考虑。 8.2 冷却系统的简单计算 (1)单位时间

31、内注入模具中的塑料熔体总质量 W 1)塑料制品的体积 =0.757+49.2=49.957 2)塑料制品的质量 m=V =49.957 0.9=44.96g=0.04496kg 3)由于塑件 80%部分的壁厚为 1.5mm,20%部分的壁厚为 3mm,可查表,取综合冷却时间 t 冷=15s,取注塑时间 t 注=1.6s,脱模时间 t脱=8s,则注塑周期: t= t 冷 + t 注+ t 脱=15+1.6+8=24.6s。 由此得每小时注射次数:N=(3600/24.6)次=146 次 4)单位时间内注入模具中的塑料熔体的总质量: =146 0.04496=6.6kg/h (2)确定单位质量的塑

32、件在凝固时所放出的热量 Q5 查表 4-35 直接可知聚乙烯的单位热流量 Q5 的值的范围在( 590-690)KJ/kg 之间。故可取 =590KJ/kg。 (3)计算冷却水的体积流量 qv 设冷却水道入口的水温为 ,出水口的水温为 ,取水的密度 ,水的比热容为 C=4.187/(kg ),则根据公式可得: = = =5.17 10-3m3/min (4)确定冷却水路的直径 d 当 =5.17 10-3m3/min 时,根据表 4-30 可知,为了使冷却水处于湍流状态,取模具冷却水管的直径 d=8mm。 (5)冷却水在管内的流速 = = =1.715m/s (6)求冷却管壁与水交界面的膜传热

33、系数 h 因为平均水温为 3.5 ,查表 4-31 可得 ,则有: = = =2.85 KJ/m (7)计算冷却水通道的导热总面积 A A= = =0.0052m2 (8)计算模具所需冷却水管的总长度 L L= = =0.207m=207mm (9)冷却水路的根数 X 设每条水路的长度为 =160mm.则冷却水路的根数为 X= = 1.3 根 由以上计算可以看出,一条冷却水道对于模具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修改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凹模和型芯都应得到充分的冷却。 结论 通过这次的塑料模具课程设计,使我对于塑料模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模具的设计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塑料模具的设计过

34、程就是一次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具体操作设计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需要的理论、数据、参数等都是在课本上找不到的,很多情况下都只能凭借设计者自己的经验进行,由此可见实践对于我们设计人员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具体的操作,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还让我重新拾起了许多已经淡忘的知识,如CAD、机械制图、公差等。总之,这次课程设计让我获益良多。 最后,感谢老师在课程设计过程给予我的帮助与鼓励。 参考文献 1 叶久新,王群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5-224. 2 李建军,李德群.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 CAD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106-192. 3 邓明实用模具设计简明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76-180. 4 何忠保,陈晓华,王秀英典型零件模具图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1-16. 5 许发樾模具常用机构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5-245 6 凯德精通 Pro/ENGINEER 中文野火版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276-343 7 塑料模设计手册编写组.塑料模设计手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1-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