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九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1.doc

上传人:rav7596 文档编号:7897045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九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九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九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九年级第六单元集体备课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1、陈涉世家预习学案一、初读课文,标注出生字以及读不通的句子。1、阳夏( )鸿鹄( )谪戍( )闾左( )将兵( )忿恚( )间令( )社稷( )度已失期( )披坚执锐( )尉果笞广( )少时( )佣耕( )燕雀( )当行( )以数谏故( )陈胜王( )为坛而盟( )蕲( )徇( )酇( )铚( )柘( )谯( )六七百乘( )2、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上使外将兵。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又间令吴广至次所旁丛祠中。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将军身披坚执锐。二、作品及作者简介。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 3000 年间

2、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 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 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年表 12 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 篇,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 10 岁“诵古文”, 20 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 108 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来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

3、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 91 年完成史记。三、再读课文 35 遍,整体感知:1、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 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3、 表现陈胜胸怀大志的句子是什么?表明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的句子是什么?4、 读完本文陈胜给你流下了怎样的印象?221陈涉世家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2、 疏通文章的大意,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 分析文章的叙事脉络,学习作者处理材料的详略得当。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

4、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的叙述方法。2、通过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人物的性格。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学生发言,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1、 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并说出其含义。 阳夏() 嗟乎() 適()戍 当行() 陈胜王() 罾() 篝火() 忿恚() 笞() 徇() () 酂() 柘() 谯() 砀() 社稷()2、 史记是一部什么书?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 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

5、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 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强硬政策,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税赋和劳役的征发,这些急政暴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公元前 209 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微宿县境)率戍卒 900 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虽只有半年,但严重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 三、朗读训练:3

6、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 3-5 遍,在教室内进行朗读比赛。3、每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课内进行朗读比赛。四、疏通课文:1、学生根据课下注解或生活实际自译课文。2、小组内交流疑难点。3、指名让学生疏通课文(逐段翻译)4、学生再次疏通文意,寻找疑难点。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文章译文。第二课时一、教师朗读课文后指导学生理清叙事线索 提问: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第 1 段介绍农民起义的领袖;第 2 段记叙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 3 段写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 二、研读第 1 段 1 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点

7、字词: (1)“之”的三种不同用法; (2)“也”“哉”所表达的语气;(3)“尝”“毋”“苟”等词的含义。 2、 质疑和讨论。 提问: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 讨论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三、研读第 2 段 1 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与语境进行): 皆次当行 会天大雨 等死 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 宜多应者 威众 间令(与“又何

8、间焉?”比较) 往往语 2、 质疑和讨论。 提问: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有关句子。 讨论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闾左適戍渔阳 900 人,一次征发就达 900 人,可见当时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提问: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讨论明确:首先,陈胜、吴广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同时,陈胜还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最后,他们为起义制造舆论。采用“丹书鱼腹”、“

9、篝火狐鸣”4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提问: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语言、动作、外貌) 明确:以记叙人物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四、研读第 3 段 1 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和语境进行) 多为用者 忿恚尉 借第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比至陈 豪杰 被坚执锐 刑其长吏 2、 质疑和讨论。 提问: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提问:“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

10、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提问: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五、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提问: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讨论明确: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

11、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出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六、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诱导,明确: 1 围绕中心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得取得的胜利。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2 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 1 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

12、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 2 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 3 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徇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朗读背诵”题一,“辨析比较”题三和“理解积累”题四、五522、 唐雎不辱使命预习学案一、查阅资料,

13、了解战国策和本文背景知识。战国策是 末年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背景:二、自己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读音。j f u xin唐 雎 怫 然 韩 傀 免 冠 徒 跣 o yng no qing 缟 素 庸 夫 色 挠 以 头 抢 地 三、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注意的朗读节奏,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下来,课上交流。四、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理清大意。解释加点的词。1、不辱使命 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安陵君其许寡人 4、大王加惠 5、故不错意也 6、岂直五百里哉 7、秦王怫然怒

14、8、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9、士 10、仓鹰 11、休祲降于天 休 祲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13、寡人谕矣 翻译句子。1、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 来源:学科网2、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五、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结果怎样?6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学习任务: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4.培养学生

15、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5 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学习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有关常识。2、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包括通假字、一 词多义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 “扶危持倾” ,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二、了解文

16、学常识战国策:1.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 33 卷,约 12 万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 460前 220) 。 战国策还有国事 国策 事语 短长 长书 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2.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 (包括学士 、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

17、为“战国四公子” 。三、熟读课文: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唐雎(j) 韩傀(gu) 免冠徒跣(guan)(xin ) 以头抢地(qing) 彗星袭月(hui) 天下缟素(go) 寡 人谕矣( y ) 休祲降于天(jn)2.结合课文中注释,学生自行疏通文章大意。3. 分角色朗读,思考:(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明确:说服秦王,维护国土疆域的尊严。(2).作者塑造的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谋士。4.你认为课文题目中“辱”是什么意思?7明确:辱没、辜负。四、再读课文学,整体感知: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18、? 明确:有勇有谋,忠于使命,敢于献身,勇于报国的谋臣。主要人物有秦王、唐雎、安陵君等。主要人物是唐雎。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秦王凭借大国势力想吞并安陵国,而安陵君不愿屈尊于秦国之下。结果是安陵国谋士唐雎以机智的辩解和过人的胆识说服了秦王。(一)学习课文第一段。1疏通以下语句: 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大王加惠 承蒙大王给予好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如此,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生守住它秦王不悦 秦王不高兴2思考以下问题: 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别有用心,另有企图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

19、当推测一下。 秦王包藏祸心,运用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吞并安陵。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地,希望守住它,不敢交换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是(我)把安陵君看作是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请广于君 让安陵君扩大领土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安陵君却违抗我, (这)岂不是轻视我吗?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2讨论以下问题: 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秦王认为自己把安陵

20、君看做忠厚的长者,尊敬他;安陵君却不领情、轻视自己。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不是,这是他吞并小国的一个伎俩。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他以“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为理由,还强调即使是更多的地也不敢交换。针锋相对,毫不客气。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明确:唐雎的理由直截了当、直指要害、寸步不让。安陵君则是胆怯、委婉,怕激怒了秦王。三、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1、2 题。8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 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来源:学|科|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一)学习第三段:

21、1.翻译句子:秦王佛 然怒 秦王勃然大怒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脑袋撞地罢了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天上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 挺剑而起 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2思考以下问题: 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为何要说“天子之怒”呢? 明确:“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恐吓唐雎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针对秦王“天子之怒”的威胁,歌颂布衣之怒的壮举,

22、在气势上压倒秦王秦王最后“长跪而谢之” 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秦王屈服了,唐雎不辱使命。(二)学习第四段思考讨论:1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2、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课文有意以互为反衬的方法刻画秦王和唐雎两个人物形象,秦王狡诈、狂妄但又贪生怕死则衬托出唐雎的镇定机智与凛然正气。三、分析人物形象:1.本文是怎样刻画唐雎形象的?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通过生动、传神的对话和人物性格的强烈反衬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唐雎是一位从容镇定,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爱国忠君的外交家的形象。2. 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23、明确:贪得无厌、奸诈狡猾、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四、1、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明确:旨在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言之有理即可。2、你还知道哪些象唐雎这样的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士”?明确:(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五、布置作业: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9明确:一、 “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二、 “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三、“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24、。 23、隆中对预习学案一、给下列加点字生字注音好为梁父吟 陇 亩 乐毅 遂诣亮 屏人 倾颓 吴会 信大义 猖獗 存恤 民殷国富 帝室之胄 诸戎 夷越 箪食壶浆 乐毅 汉沔 颍川 度德量力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谓为信然( ) 此人可就见( )亮躬耕陇亩( ) 因屏人曰( )三、翻译下列句子。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曹操

25、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 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0四、研读课文,回答问题。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2、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刘 备:诸葛亮:1023、隆中对教案设计一、 歌词导入,营

26、造气氛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二、明确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

27、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三、预习交流后,再借助下列材料详细了解。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 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2、背景介绍公元 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四、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

28、知1、听录音,为课文正音、正字。(找学生读 PPT)陇 亩 乐毅 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猖獗 挟天子而令诸侯 北据汉、沔 存恤 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 倾 颓 夷 越2、学生自由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3、翻译下列句子,解释重点字词。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 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

29、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二)疏通文意,理解课文。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112、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3、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课下注释上重点字词)(三)、理清结构第一段(1 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大抱负。第二段(2 段)徐庶举荐的过程。第三段(35 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第四段(6 段)刘备“鱼之有水”为喻

30、,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五、合作交流,研读课文: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张鲁:在益州之北。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

31、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刘 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六、拓展延伸,写法探究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徐庶举荐(侧面描写)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关张不悦(侧面描写)七、课堂小结: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

32、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八、作业练习: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有关诸葛亮或刘备的故事。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六、板书设计:1224、 出师表预习学案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涉罚臧否( )中道崩租( )以遗陛下( )行阵和睦(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以光先帝遗德( )引喻失义( ) 察纳雅言( )性行淑均(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A用 B以致 C用来 D因为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

33、忠谏之路也(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川。人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b)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

34、挽救蜀国的危难。二、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723 题。(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故五月渡沪()8第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35、 “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 个四字短语回答。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临危委重任和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1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六出: 东和: 收二川:七擒: 北拒: 排八阵:1324、出师表教案预习目标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3、理解文

36、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预习过程【学习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2、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合作探究。3、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4、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让学生口述以下内容)作家作品简介1、文章出处、作者诸葛亮的简介。2、关于“表”的文体知识。3、找生板演下列字词(听写完后同桌之间交换检查)。崩殂 疲弊 陛下 恢弘 妄自菲薄 以塞 驽钝陟罚臧否 裨补阙漏 郭攸之 费祎 行阵和睦 长史猥自 夙夜忧叹 以

37、彰其咎 咨诹 以遗陛下 斟酌损益二、找生朗读课文,并检查部分段落的背诵。三、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四、找生回答以下问题。(学习小组推荐代表)1、理清文章思路2、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第 1 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第 1 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5、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了三条建议。6、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7、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8、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9、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10、出师的目的是什么?1411、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12、

38、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13、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1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15、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五、师生共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解答,老师再补充)(1、基础知识:2、文学常识 3、语言特色 4、写作手法 5、情感价值观)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 223 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

39、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

40、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

41、史实来看的。(4)小结。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六、当堂达标练习1525、 词五首预习学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斜晖脉脉( ) 白蘋( ) 燕然( ) 羌管( )千骑( ) 舴艋( ) ( ) 麾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老夫聊发少年狂 (2)会挽雕弓如满月(3)五十弦翻塞外声(4)也拟泛轻舟(5)马作的卢飞快(6)为报倾城随太守3、写列诗句没

42、用典故的一项是(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4、下列诵读节奏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梳洗/罢,独/倚望/江楼。B、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5、文学常识填空。(1) 望江南作者是 朝 (姓名) 。(2) 渔家傲 秋思作者是 朝文学 (姓名) ,其字是 ,号是 。(3) 武陵春作者是 朝 (姓名) ,其号为 。(4) 江城子 密州出猎题目中 是词牌名, 是题目。6、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43、(1) 望江南一词中,描写一位形单影只,盼夫归来心情迫切的女性形象的词句是: 。(2) , 。肠断白蘋州。(3) 渔家傲中,写塞外孤城萧索凄凉之景的句子是: , 。(4) 渔家傲中,写将军和征夫矛盾而又复杂的情绪的句子是: , 。(5) ,衡阳燕去无留意。(6) ,欲语泪先流。(7)闻说双溪春尚好, , , 。1625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

44、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检查预习: 三、 朗读 1、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望江南1、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

45、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46、“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 27 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17武陵春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47、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