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杜甫诗三首.doc

上传人:jw66tk88 文档编号:7896988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宁阳二十四中初二教学案1课题名称 杜甫诗三首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2012 年 10 月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学 案 教案【预习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熟读背诵古诗并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我积累:1、关于作者: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

2、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 2、相关资料: 望岳(一). 介绍写作背景:杜甫在 25 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 这首诗就是那个时 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 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 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二).介绍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 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 现自由的抑扬 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 诗一般四字 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

3、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 凌/绝顶 ,一览/众山/ 小。 ”二、整体感知,我把握:1、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岱宗夫如何 岱(di ) 决眦入归鸟 眦(z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 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 凌:不尽 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2) 、结合注释,疏通

4、诗意。三、研读揣摩,我展示:阅读赏析,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宁阳二十四中初二教学案2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2、 诗人年轻,意气 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四、学

5、生齐背望岳 。春望一、自主预习,我积累:(一). 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 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 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 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 介绍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

6、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二、整体感知,我把握:1、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感时花溅泪 溅( ) 白头搔更短 搔( ) 浑欲不胜簪 簪(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浑欲不胜簪 浑: 簪: (2)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三、研读揣摩,我展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

7、是乱草丛生。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宁阳二十四中初二教学案3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 “烽火苦教多信断” ,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

8、”啊!“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 “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 “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四、系统小结,我收获: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 芜杂 ,格律 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

9、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五、背诵春望石壕吏 。一、自主预习,我积累:(一) 、简介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 败,郭子 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 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 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 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 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 石壕吏 因构思巧妙、情 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二) 、朗

10、读诗歌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 ,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2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石壕吏(ho) 逾(y)走 邺(y) 戍(sh) 妪(y) 咽(y)3学生自由读。4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宁阳二十四中初二教学案45全班齐读。二、整体感知,我把握: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字词。暮:傍晚 逾墙走:越过墙跑 戍:防守 更无人: 偷生:苟且活着 虽:即使,虽然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犹得:还能够 幽咽:2、疏通课文大意。三、研读揣摩,我展示: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官差

11、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4分析人物形象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 间便

12、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四、系统小结,我收获: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五、背诵并默写石壕吏。六、达标检测,我反思 1、 望岳中表达站的高望的远这种思想境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的两句话是: , 。 (1 分)2、 春望紧扣“望”字,层层深入,作者目睹到的破败之景是:, 。 (1 分)3、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作简要的赏析:(1 分)宁阳二十四中初二教学案54、用石壕吏原文回答:(2 分)(1)说

13、明兵役之苛酷: (2)说明战争之惨烈: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 , 。5、默写三首古诗:(3 分)6、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2 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知。【阅读训练】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窃入学舍 辄默记 儿痴如此 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板书设计教学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