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及其探讨作者简介:孙倩,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内容摘要: 我国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二元经济转化为一元经济的过程就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差距依然严重,转换过程并不顺利。本文分析了造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的原因,认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缓慢是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软化”二元经济结构刚性的几点建议。关键词: 二元经济;结构刚性;农业劳动力转移一、二元经济结构刚性的分析从19782001年,我国农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1985年之前是递增的,1985年以后,
2、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减,1990年以后递减的速度更快;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不断增加,但产值比重有所波动,从1993年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从19782001年整体上比较符合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工业化进程模型。我国二元对比系数整体上较小,平均为0.11,低于发展中国家的通常值。1990年是个转折点,在这之前,二元对比系数总体是增加的,1991年出现下降趋势,此后长期徘徊不前,从未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0.13 的水平。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两部门的结构反差较大,二元结构显著。二元反差指数的变动情况与二元对比系数有相似性,两者关联性很强,二元对比
3、系数大的年份其二元反差指数小。20世纪90年代以前,虽然二元反差指数的下降趋势没有二元对比系数的明显,但是总体上看,仍是下降的。20 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1、1992和1993年这三年二元反差指数增加幅度很大,形成反差高点,二元结构又趋严重。从19931996年有所下降,1997年又开始增加,说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不稳定,具有相对波动性。这三组数据表明:我国正处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中,且二元结构很稳定,结构差距依然严重,转换过程并不顺利,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元经济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成因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具有刚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资源配置过度
4、倾斜、城市化进程缓慢等,但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就业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转换。农业劳动力在农村的积淀、拥堵,造成农业生产的低效率,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二元经济转换的程度或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农业劳动力比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不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又有劳动力自身的原因。(一)农业劳动力的低素质形成转移的人力资本障碍我国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都比较低,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不高。至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构成状况是文盲半文盲占7.95,
5、小学占30.63,初中占49.33,高中占11.90,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0.56。从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状况看,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从未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的教育程度低,科技文化素质低。法国60的农民具有中专水平,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德国53的农民接受过2到3年的职业培训。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而发达国家已超过12年。发达国家农村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的比例为1100,而我国为11200。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倾向于城市的教育投资体制
6、,造成城乡人力资本的巨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导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在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9.1,而在城市人口中这一比例达到65.4。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75分布在农村,农村文盲人口是城市的3倍。我国城市、县镇、农村三者相比较,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是: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是2091;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例为4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例为0.191.10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例为0.370.551.农村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而城市已达到10.2年。
7、(二)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阻滞刘易斯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是以农业劳动力自由流动,或劳动力市场的完全开放为前提的,而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乡分割制度的限制,劳动力的流动并不顺畅,完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因此,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尚不具备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前提,也就难以沿着刘易斯路径实现消解。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制定的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形成了限制劳动力转移的无形壁垒,使劳动力转移带有明显的制度烙印,导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并可能出现反复强化,从而呈现一定的刚性。(三)城市化发展滞后一般来说,工业化伴随城市化,二者相互影响,相
8、互推动。根据钱纳里的研究结果,在低收入区内,城市化率超过工业化率,但差异不大,在人均GNP大于300美元时,城市化率将明显高于工业化率。但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却与这一规律背离,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1952年,我国工业化率为17.6,城市化率为12.6,城市化率滞后工业化率5个百分点;到2003年,我国工业化率为45.3,城市化率为40.5,城市化率仍滞后工业化率近5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有利于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空间和生活居住空间,可以推动二元经济结构的加快转换。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这一方面限制了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限制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劳动力转移的“
9、出口瓶颈” ,形成二元经济结构刚性。三、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的软化与消解措施我国应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扩大转移流量,加快转移速度,这是“软化”二元结构刚性的枢纽。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治理转移源头、疏通转移渠道、扩展转移空间三方面入手,否则将会由于各方牵制而难见成效。(一)提升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农业劳动力转移能否顺利推进,不仅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吸纳能力有关,更取决于农业劳动力自身的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那些只靠体力而缺乏智力的劳动者的就业渠道越来越窄。据统计,1998年,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
1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居民中,流向非农产业的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16.72、38.46、40.80。另据美国学者约翰森的分析,中国农民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1年,从事非农活动的可能性就会上升2.2个百分点。可见,越是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技能,比较容易适应变化的工作环境,就业的流动性也就越强,越有可能首先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因此,我国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开发人力资源,抬高农民参与就业竞争的平台,可以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实现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避免出现结构性的就业障碍,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加快转移。为此,
11、我国必须强化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坚持“规范、公平、效率”的原则,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二)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我国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是限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本原性制度,其它的制度、政策多是以其为基础制定的。因此,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无形壁垒,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将其变成一种纯粹的人口登记制度,剥离其福利、特权含义。合理的制度变革,有利于疏通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加快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三)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具有积极作用。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也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12、。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并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使得农业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居住空间的转换出现不一致,导致劳动力的“钟摆式”流动,劳动力转移不稳定。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以便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大的就业容量与居住空间。四、结语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特点阻碍了我国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进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二元经济的结构刚性,归根到底是由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劳动力就业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转换造成的。一方面,我国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造成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难以缩减;另一方面,如果我国农业发展受阻,则会导致国民经济系统的“半身不遂” ,从而牵制其它产业发展,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经济潜力难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因此,我国应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是软化二元经济结构刚性并加快向一元经济转换的基点,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