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万燕VCD的衰败之路(20110629).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891240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燕VCD的衰败之路(2011062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万燕VCD的衰败之路(2011062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万燕VCD的衰败之路(2011062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万燕VCD的衰败之路(2011062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万燕VCD的衰败之路(2011062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万燕 VCD 的衰败之路 1摘要:世界上第一台家用 VCD 机诞生于中国合肥的“万燕“之手,“万燕“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了 VCD,并开创了中国的 VCD 行业,但仅仅 3 到 4 年时间,拥有这项领先技术的万燕却最终淹没于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一、万燕 VCD 的由来提起 VCD,提起万燕,就不能不提姜万勐、孙燕生这两人。1993 年 9 月,他们将 MPEG(图象解压缩)技术应用到音像视听产品上,研制成功一种全新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这就是世界第一台 VCD。 1.1 公司成立1992 年 4 月,美国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视技术博览会。时为安徽现

2、在集团总经理的姜万勐带着自己的同事赴美观展。展览会上,美国 CCUBE 公司展出的一项不起眼的 MPEG(图像解压缩)技术引起了姜万勐的兴趣,他凭直觉立刻想到,用这一技术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上。此后,姜万勐先后出资 57 万美元,于 1993 年 9 月,将 MPEG 技术成功地应用到音像视听产品上,研制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VCD。同年 12 月,他又与美籍华人孙燕生(时为 CCUBE 公司董事长)共同投资 1700 万美元成立了万燕公司,各取了姜万勐、孙燕生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公司名称:安徽省万燕电子系统有限公司。1.2 当时 VCD 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在 1993 年安徽现

3、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的 VCD 可行性报告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这是本世纪末消费类电子领域里,中国可能领先的惟一机会。为此,姜万勐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得到了一系列的数字:1993 年中国市场上组合音响的销售量是 142 万台,录像机的销售量是 170 余万台,LD 影碟机 100 万台,CD 激光唱机是 160 余万台。当时的 LD 光盘是四五百元一张,而 VCD 机1 本文内容均来自公开信息,通过摘录编辑,相关信息未经证实的光盘价格却只有它的 10左右,因此可以预测, VCD 机每年的销售量将会达到 200 万台左右。二、VCD 市场风云2.1 万燕初创成功的同时即现“端倪”中国的老百姓到了

4、 1994 年底才逐渐认识 VCD。在这一年,万燕生产了几万台 VCD 机。不仅如此,姜万勐还要开发碟片,总不能让老百姓买了枪而没子弹。为此,他又向 11 家音像出版社购买了版权,推出了 97 种卡拉 OK 碟片。在最初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万燕”倾其所有,开创了一个市场,确立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并形成了一整套成型的技术,独霸于 VCD 天下。 可以说,万燕的初创是成功的,也是辉煌的。但是,万燕也给自己酿下一杯苦酒。令姜万勐感到伤心的是,万燕推出的第一批 1000 台 VCD 机,几乎都被国内外各家电公司买去做了样机,成为解剖的对象。1994 年,万燕开始批量生产 VCD,但初期由于片源不

5、配套,使 VCD 在市场发展上停滞了很长的一段时间。2.2 难题浮出万燕所面临的难题是软硬件要一齐开发。 “万燕”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是1600 万美元,广告投入是 2000 万元人民币,中国百姓到了 1994 年底才逐渐认识 VCD,而在这一年, “万燕”生产了几万台 VCD,结果只卖出了 2 万台。由于前期投入太多,导致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台 360 美元,再加广告费用,在市场上每台 VCD 卖四五千元,却基本无利可赚。不仅如此,万燕还要开发碟片,万燕为此又向 11 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推出 97 种卡拉 OK 碟片。 1995 年,盗版 CD 和 VCD 大量在中国沿海城镇出现。中国消费

6、者开始接受并熟悉 VCD 这一新生事物。2.3 市场蜂拥,万燕沉没1996 年开始到 1997 年,中国的 VCD 市场每年以数倍的速度增长。从1995 年的 60 万台猛增至 1996 年 600 多万台,1997 年销售达到 1000 万台。只用了短短 5 年,VCD 影碟机累计销售已有 5000 万台,并催生了爱多、步步高、新科等国内响当当的品牌。但 “万燕”却在这个产业中,从“先驱”成为“先烈”,其市场份额从 100跌到 2,也就在这一年, “万燕”被同省的美菱集团重组,成为美菱万燕公司。“万燕”让中国百姓认识了 VCD,但摘桃子的却是深谙市场秘诀的广东人。此时,深谙市场秘诀的广东人却

7、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这个良机。由于 VCD整机组装对技术要求不高,没有生产许可证的限制,再加上市场已经被打开,广东又是散件水货的聚集地,几个因素凑到一起,VCD 组装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珠江三角洲。 “床板工厂”开始遍布大街小巷,一个人一天可以组装 10台、20 台,一家老少一天就能装出几十台,市场颇为火爆。在中国家电产品中,没有一种产品如 VCD 般以狂飙突进的方式席卷全国。“万燕”从市场上衰落后,VCD 进入了爆炸式的增长时期,有关统计显示,中国 VCD 企业最多的时候达 1000 多家,整个 VCD 行业风云变幻, 其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高开低走的价格走势,大起大落的市场命运,无不让人刻骨

8、铭心。2.4 爱多的成功在这个时期,成功的典型是爱多公司。1995 年 4 月,在万燕耗巨资推出第一代 VCD 产品后一年,并因此精疲力尽之时,公司总裁胡志标筹集 80 万元的资金,在中山市东升镇成立“爱多”公司。6 个月后,爱多利用进口散件,迅速生产出整机,省却大量研究开发和前期市场推广费用。爱多最初起家时,也就几十个人,月产量一二千台。在鱼龙混杂中“爱多”能够脱颖而出取决于营销战略。1995 年 11 月, “爱多”广告跳进中央电视台。随后,又以 420 万元的价格请影视巨星成龙拍广告,后期制作又投入近百万。1997 年又以 2.1 亿元巨资夺取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 “爱多” 卖出了 VC

9、D,销售的丰厚回报又滚滚回到“爱多”腰包。三、安徽万燕电子公司的变更与存续 2(1)1993 年 9 月,留美学者姜万勐、孙燕生将 MPEG 图像解压缩技术应用到音像新产品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 VCD,并斥资在安徽建立“安徽省万燕电子系统有限公司” (已吊销) ;(2)1996 年, “万燕”被安徽省美菱集团重组,成为 “合肥美菱万燕电子2 根据已有公开信息整理,并非完全有限责任公司” (已吊销) ;(3)1998 年,在历经多种挫折后, “万燕” 人卧薪尝胆,寻找时机,立志东山再起,广东亿安集团与安徽万燕电子公司达成转让协议, “万燕”实现北燕南飞,落户江门,成为“广东万燕集团”(4)199

10、8 年同年,香港景发集团又与广东万燕达成全面合作协议,成立“江门锐能万燕电子产品公司” ,万燕进入锐能万燕时代。四、万燕 VCD 衰败的几点原因(1)没有申请专利VCD 面市后被国内外的公司纷纷仿制,这些厂家以较少投入进入 VCD 行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市场开发。而“万燕”面对群起的竞争对手,却没有保护自己的盾牌。但在姜万勐自己看来,万燕失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当时还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万燕无法从更多渠道获得资金支持,而有关部门又始终希望通过万燕来带动安徽整个产业的发展,过度强调产权所有,追求大而全,一个新兴的产业就在处处掣肘的境遇中一步步走向折戟沉沙的命运。(2)先

11、期投入资金、后期匮乏在资金上, “万燕” 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是 1600 万美元,当时,中国老百姓对 VCD 的认识几乎为零,为开发市场, “万燕”又投入了 2000 万元,由于前期投入太多, “万燕 ”已难堪重负。资金的短缺使得“万燕”寸步难行;(3)市场营销没有经验在市场开发上, “万燕” 起步阶段,对市场营销经验不足,没有重视产品的市场运作。资金主要沉淀于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阶段,与“爱多”等品牌花巨资投放广告制造声势相比, “万燕” 的市场营销显得力不从心,未成声势,市场份额被蚕食殆尽,最后落得为他人作嫁衣裳。五、外界关于万燕的疑问和结论疑问 1:万燕投入上亿的资金,研究出了什么东西?

12、开发出了哪些核心或次核心技术?有没有自行设计出任何的关键零配件?答案是:“没有,一点都没有”。万燕从始至终拿不出任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硬件或软件开发方面都没有任何开创性的创新。实际上,万燕只是利用当时已有的硬件集成在一起,组装了 VCD,然后在软件方面做了一些应用开发,而这些应用开发是任何一家 VCD 企业都必须单独去做的,技术含量很低。所有这些技术研发绝对不需要上亿资金,有几百万元就足够了。上亿的研发投入是一个什么概念?华为在开发交换机时,交换机的研发在技术上比 VCD 的集成难得多,华为总共的研发投入也只有 1 亿元左右,而且还拥有了全部的知识产权。同样在 1994 年前后,宗申摩

13、托、力帆摩托开发摩托车发动机,并在此基础上组装摩托车,研发投入也只有几百万。在研发上花调一亿元并非易事,万燕的一亿元也个动静都没有听见。有人说,万燕没有去申请专利,那么为什么不去申请呢?如果这些专利是花了一亿元才得来的,其技术含量可想而知,竟然忘了申请专利,不是太奇怪、太可笑了吗?有一种解释,也许并没有什么专利可申请,因为把已有的硬件集成在一起,很难申请到什么专利。而且从后来其他 VCD 企业的发展来看,他们使用的技术里有哪些是万燕研发出来、但是忘了申请专利的呢?没有这方面的消息。可以确定的说,万燕根本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技术成果。这就是花费一亿元研发费用之后的结果。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万燕根本没

14、有一亿元左右的研发投入,甚至连一千万都没有。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真是这样,那一切就容易理解了,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技术发明,只不过是第一个组装出 VCD 的企业而已,利用的还都是现成的零配件,这就是万燕的全部研发成果。疑问 2:既然时机不利,为什么不放慢推广的速度,减弱起动市场的力度?当万燕发现市场还处于起步时期,消费者对 VCD 缺乏了解,同时,VCD的影碟太少。这个时候,万燕为什么不“等一等”,为什么要强行起动市场?为什么要花费 2000 万元去做广告?此外,如果市场还不成熟,万燕为什么不去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产品,或者共同开发影碟?共同承担成本,共同分享收益。战略管理中有一个“定律”

15、 :竞争对手多,未必是风险;没有竞争对手,反而可能是更大的风险,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市场在整体上还不成熟。万燕成为VCD 行业的“ 独行侠”并非幸事,但是不去规避明显的风险,而是一味地花钱,花调了所有的钱,就完全是不可理喻了。据说,万燕前后花了 2000 万元的广告费。2000 万是一个什么概念?爱多在 1996 年成为央视的标王是 2.1 个亿,同期销量是百万台。万燕在一年销量仅有 1-2 万台时期,花费 2000 万元做广告,这是一种什么营销战略?在 90 年代中期,如果一个企业在 2 年的时间里,花了 2000 万广告费,完全能够做到全国知名。但是在 1994 年前后,万燕在全国的知名度很低

16、,不像是做了 2000 万的广告。总之,在 VCD 市场成熟时,万燕已经花光了所有的钱,而且也无法从银行贷款。难道万燕事先不知道现金流断裂的后果吗?难道不知道民营企业贷款难吗?为什么这么急于、敢于花钱?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和经营理念?疑问 3:为什么不避免明显的定价失误?研发投入不可能通过少量产品的销售来全部收回投资。最初万燕之所以进入到 VCD 行业,是因为看中了这个行业的巨大前景,因此成本计算也应该适应这种判断。一台 VCD 的成本有多少呢?真的象万燕说的那样每台高达 360美元吗?那广东那些个体组装户怎么赚钱呢,他们的产量更低,成本也没有达到360 美元。如果要摊销研发成本,前期的研发成本显

17、然不应该摊销在区区几万台 VCD 上。此外,定价也应该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在行业发展前期,消费者都是一些高端消费者或者“ 发烧友” 型的消费者,所以,定价不妨再高一些,如果成本达到 360 没有,定价至少应该达到 700 美元以上,也就是人民币 6000 元以上,怎么能只卖 4000-5000 元呢?疑问 4:爱多以 80 万元起家,利用 VCD 市场开始成熟的机会大获成功,广东成千上万个小厂也组装 VCD 而赚了一些小钱,万燕为什么会无所作为?前期的 2 亿元投入难道没有累积出任何一点先发优势吗?2 亿元的投入,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无形资产,一部分是技术的积累,万燕的技术应该比爱多这种营销型企业要

18、强出太多才对;还有一部分是知名度,2000 万元的广告换来的是一个很高的知名度。依靠这些技术和知名度,万燕即使不去银行贷款,也完全能够从其他机构或企业借到钱,即使不能再搞到 2 亿元,借 1000 万左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1000 万足够有所作为了。但是为什么万燕就借不到钱呢?如果手里真的有技术和知名度,却借不到钱,正如有了研发成果却没有申请专利一样,实在是一种“欺人之谈”。结论:分析万燕的作为,我们得出结论,万燕的实际投入没有它自己宣扬的那样多达 2 亿元,广告投入也没有达到 2000 万元。实际用于研发和广告宣传的资金应该远远低于这两个数字,顶多就是 10%左右。退一步讲,如果万燕的实际投

19、入真的是 2 亿元和 2000 万元,那只能说,这些钱是以 “黑洞”的方式消耗调的。只有这种解释是符合逻辑的。当这些钱花掉之后,万燕实际上既没有积累出任何超过其他竞争对手的技术,也没有拥有高出竞争对手很多的知名度,前期投入无论是 2 亿元还是2 千万,或其他的一个什么数字完全打了水飘。而起步资金只有 80 万元的爱多却冉冉升起了。对比之下,我们可以明白很多。如果再把皇明太阳能与万燕做个对比,就更明白了,皇明在最初 3 年中的研发投入远远少于一亿元,做的广告也没有达到 2000 万元,但是拥有太阳能热水器领域内的大量核心技术,技术水平在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产品稳居高端,利润率很高,皇明在太阳能热

20、水器行业内的知名度无人不晓,皇明在以山东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占据第一的位置,市场份额远高于第二名。对比皇明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出万燕是多么的无所作为,而 2 亿元和 2 千万这两个数字多么荒诞。上述结论是依据公开可以得到的资料而分析得出的,可以说,万燕成为“先烈”完全是万燕自身失误的结果,属于“人祸”,而不是“天灾”,万燕的失败固然是悲剧,但是恐怕还包含很多喜剧的内容,应该说是悲喜交加的悲喜剧。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先驱”都会必然失败,如果一个企业有机会成为某个行业的先驱,还是应该毫不犹豫地、勇敢地去当先驱,索尼、三星、苹果电脑都是先当“ 先驱 ”,再当 “领导者 ”的。一个企业要想犯万燕犯过的

21、同样多的错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附 1:中国 VCD 发展历程 1993 年 9 月,留美学者姜万勐、孙燕生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 VCD。 1996 年至 1997 年,爱多、新科等新品牌开始大规模进入市场,并占据VCD 大部分市场。 1998 年 9 月,发生了全国性的 SVCD 与 CVD 标准之争论。 1998 年 8 月,信息产业部制定超级 VCD 系统行业规范 ,于 1998 年 11 月 1 日生效。 1998 年 10 月至 1999 年 7 月,各大影碟机厂家不断推出附加新技术的VCD 产品,如可播放 MP3 和 MIDI 的超级 VCD,掌上型超级 VCD 和可录写的超级 V

22、CD。甚至实现了 VCD 联网和语音复读等功能,以实现中小学的 VCD 辅助教学。 1999 年 1 月,影碟机行业广告费投入直线下降。在激烈竞争中,不少知名企业陷入困境,如“小霸王”倒闭和“爱多”亏损严重。 1999 年 7 月,各主要生产厂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大规模降价,普通单碟机的价格纷纷跌破 800 元台。 DVD 产品开始取代 VCD。 附 2:安徽省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安徽现代” 创建于 1987 年,位于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专门从事广播电视领域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数字压缩技术、数字传输和处理技术、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控制软件、芯片软件设计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雄厚的技术储备。企业先后承担过多项“ 火炬计划” 、国家 “863”计划、 “科技部中小型创新基金” 等国家项目和省市各类项目。企业于 2002 年通过了 ISO9001:2000 的质量体系认证,同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安徽现代”已研制开发出多种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为我国广播电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安徽现代”现已成为广播电视领域中的知名品牌。目前,该单位已吊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