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13章 中药基础知识.ppt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7883534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章 中药基础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13章 中药基础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13章 中药基础知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13章 中药基础知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13章 中药基础知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3章 中药基础知识,13.1 前言 13.2 中药性能 13.3 中药的配伍和禁忌 13.4 中药的炮制和用量 13.5 给药途径及剂型 13.6 中药煎煮方法 13.7 中药服用方法 13.8 结语 参考文献 科学故事,13.1 前言,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意味着阴阳邪正的相互消长,表现为机体(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病理状态症状和体征。 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是祛除病邪,消除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以恢复人体健康 。,13.1.1 基本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它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这与天然药物有区别。,13.1.2 中药起源,中

2、药的起源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 中药的起源,是我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的结果。,13.1.3 中药产地,中药产地是影响药物性能和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环境、气候、温度、水分、阳光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同一种类的药材在不同的地区生产,其质量差异就很大,为此前人十分重视药材的产地。,13.1.4 中药采集,中医来源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据不完全统计,中药现有一万二千余种,其中植物药一万一千余种,动物药一千一百余种,矿物药八十余种。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各种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根、茎、叶、花

3、、果等各个部分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各有不同,药质的优劣,疗效和毒副作用都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所以必须在适宜季节和时间采收。 一般原则是在药用部位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收。,13.2 中药性能,名词解释,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 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13.2.1 四气,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四种药性

4、。 药性寒热温,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性,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血、解毒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温性或热性,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等作用。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就是:治疗寒性病证应用温热药,治疗热性病证应用寒药。,13.2.2 五味,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的病证。 甘:具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酸: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

5、遗尿等证。 苦:具有燥湿、清热泻火、降逆等作用,用治湿证、热证、火证及阴虚火旺等证。 咸: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 淡:具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13.2.3 归经,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杏仁归入肺经 青皮归入肝经 黄连入心、胃经 黄柏入肾经 干姜入肺、脾、胃经 肉桂入肝、肾经,13.2.4 升降沉浮,人体发生疾病,病变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别;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治疗上就要求药物应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使之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

6、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之药物; 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药达病所。 病热逆上宜降,病热陷下宜升。一般来说,味辛甘、气温热的药物,多主升浮; 味酸苦咸,气寒凉的药,多主沉降。,13.2.5 毒性,凡有毒的药物大都作用强烈,或者有副作用,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无毒的药物,性质比较平和,一般无副作用。 认识药物的毒性可了解药物作用的峻缓,可有效地防止药物中毒,并通过炮制、配伍、制剂等手段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13.3 中药的配伍和禁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叫作中药的配伍。 中药通过配伍,可以对较复杂的病情予以全面照顾,

7、同时又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获得安全及更高的疗效。 前人把草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13.3.1 配伍,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不用其它药物辅助,依靠单味药发挥作用,如独参汤及其它单方。 相须:两种药性、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同用,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 相使:两种药性、功效相类似的药物,以主辅形式进行配伍,辅药能够加强主药的功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疗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

8、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绿豆能解巴豆毒。生姜杀半夏和南星的毒。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相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大戟,“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13.3.2 禁忌,用药禁忌是指临床用药时,必须注意在某种情况下不宜食用某些药,或在服药期间不宜吃某种食物。 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 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配伍禁忌,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

9、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妊娠禁忌,在妇女妊娠期间,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或堕胎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药物副作用的大小不同,分禁用药和慎用药两类。禁用药: 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马钱子、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慎用药: 活血祛瘀

10、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附子、肉桂等。,服药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食忌或忌口。 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膻、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寒性病证不宜食生冷食物和清凉饮料等; 热性病证应忌食辛辣及油腻食物; 肾病水肿,应忌食盐或酸辣刺激的食物; 皮肤病、疮疡患者应忌食鱼、虾、蟹、海味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药不宜与茶同服,人参忌与萝卜服用等。,13.4 中药的炮制和用量,中药炮制是中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对中国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

11、安全有效。所谓炮制,即有些中药本身常常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副作用,但又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为了使这些药物能够充分发挥其治疗疾病的作用,同时又不至于使病人发生毒性反应及副作用。因此,对这些具有毒副作用的药物需要做一定的加工处理以减少或消除其所含的毒性的过程。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应用和制剂、调配的不同要求,以及药物自身的性质,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或特殊处理的一种制药技术。,13.4.1 炮制的目的,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 4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 纯净

12、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味、矫臭,以便于服用。,13.4.2 炮制方法,明代缪希雍、庄敛之的炮制法(1622年),曾将古代炮炙方法归纳雷公炮炙十七法: 即1炮、2烘烤、3火上烧、4炙、5煨、6炒、7煅、8炼、9制、10度、11飞(水飞)、12伏、13镑(削、刮、刨)、14击碎、15煞(晒)、16曝、17露1 修制:纯净,粉碎,切制 2 水制:漂洗,闷润,浸泡,水飞 3 火制:炒,炙,烫,煅,煨 4 水火共制:煮,蒸,焯、淬 5 其他制法:发芽、发酵、制霜,13.4.3 中药的用量,根据药物性能确定用量: 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如乌头、雄黄之类; 质重的药物用量要大,如代赭石、牡

13、蛎类; 质轻的用量宜轻,如蝉蜕; 芳香类药物用量宜轻,如丁香、檀香。根据病情需要确定用量: 病情轻或慢性病,用量宜轻; 病情深重顽固用量宜大。根据配伍、剂型确定用量: 一味单用、用量宜重,复方配伍,用量宜轻。 方中主药用量宜重,辅药用量宜轻; 汤剂用药宜重, 丸散剂用量宜轻。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确定用量: 妇女、老年、体弱、儿童用量宜轻, 男子、体壮、年轻用量宜重。,13.5 给药途径及剂型,中药的给药途径: 口服、皮肤给药、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皮下注射、穴位注射、静脉注射等。中药的剂型: 传统口服剂型-汤剂、丸剂、散剂、酒剂、膏滋剂、露剂; 皮肤外用剂型-软膏剂、硬膏

14、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 体腔使用剂型-栓剂、药条、钉剂; 新剂型-注射剂、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13.6 中药煎煮方法,煎药工具: 以砂锅、砂罐为好,也可用搪瓷罐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煎药用水: 以水质纯净、新鲜的自来水、井水,符合饮用水标准为好。用水量: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水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煎煮方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用武火煎沸,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 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沸后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而矿物药、贝壳类及补益药等,一般宜文火久煎30分钟以上。 每剂药一般煎两次,滋补药可煎三次,每次煎成

15、浓药汁250300毫升左右。,13.7 中药服用方法,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服用方法是否得当,对药物疗效有一定影响。服药方法: 1一般汤剂宜温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2汤剂一般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次服或三次服。 3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一次,昼夜不停。慢性病也可以分两天或隔天一剂。 4丸、散、膏、冲剂等,宜用温开水送服或开水冲服。服药时间: 补虚药宜饭前服;消食药或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服;泻下药、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于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13.8 结语,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防病

16、治病的各种药用物质;中药复方是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君臣佐使等配伍的独特规律及效用的优越性已为长年累月的临床实践所证明。中药现代化,即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现代中药。中药现代化目的: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君臣佐使,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 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 使

17、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四逆散,出自张仲景 伤寒论的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各6克),选药精当,配伍独特,疗效突出,是古今常用之效方,除了用于2型糖尿病,还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等物质组成,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它主治阳郁厥逆,肝脾气郁等。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四逆散中四味中药的化学和药理研究均较深入,其有效成分较为明确,主要有柴胡皂苷、芍药苷、柚皮苷和甘草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