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34

类型睡眠-----养生观.ppt

  • 上传人:hyngb9260
  • 文档编号:7882770
  • 上传时间:2019-05-28
  • 格式:PPT
  • 页数:434
  • 大小:16.40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睡眠-----养生观.ppt
    资源描述:

    1、热烈欢迎 嘉庚学院的同学们选修 课程,弘扬中华中医文化 缔造人类健康体魄,2010年,中医养生学概要,厦 门 大 学 医 学 院张 水 生 (教授/主任医师),公选课-,健康教育研讨会-中国保健协会,中医养生课程,公众理解科学 科学引领生活,曾任职于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兼任世界经络针灸应用研究会副理事长、香港新华中医学院教授、学术顾问。承担针灸、中医药临床诊疗、教学、科研40余年。擅长用针灸、药、调治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疼痛)及更年期综合症、痛经。在国内外开设中医药针灸养生保健咨询、讲座与培训。 先后数次被邀前往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作针灸药临床

    2、诊疗业务并进行学术交流。在全国CN号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多篇获奖,被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收录。 科研方向:中药经络针灸临床应用。,老师简介,中医药养生健康咨询,北京同仁堂坐诊专家,每周三六下午3时-8时,第一讲,中医养生学概要,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1以辩证唯物观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理论联系实际;,2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 基本着眼点-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健康实践活动。,整体观念,什么是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

    3、,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0月22日 世界传统医药日,1形神共养- 2饮食调养- 3修练形体- 4顺应自然- 5谨慎起居- 6协调阴阳-,7和调五脏- 8疏通经络- 9动静适宜.,养生原则,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养生之道”- 养生的理论与方法. (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武术家),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中医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独特的理论体系,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4、 精、气、神是人体”三宝”,作为养生的核心,进而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精气神,“精满,气足,神自在”.,必须整体协调,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和谐适度的宗旨,阴阳平衡,3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A 、上古时期 B 、先秦时期 C 、汉唐时期,D 、宋元时期 E 、明清时期 F 、近代与现代,弘扬国碎文化-中医,五千年,A上古时期-火种的应用,1

    5、改善了人类饮食条件(吃熟食- A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B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C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2 防寒保暖 (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驱散寒冷之邪减少阳气耗损) .3用于养生防病. (中医灸法、熨法等).,实践,猿人(200万年)- 公元前夏代(奴隶制王朝),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具、修筑巢穴,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养生法已开始萌芽,B先秦时期,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

    6、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学术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理论。诸如:阴阳天人相应学说等。 中医养生学(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故自古以来,与通。,(公元前221以前 -秦统一中国),不知易不足以言医,1道家养生思想,“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道德经说: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具体表现-,A“清静无为”、 清静-指心神宁静;无为-指不轻举妄动。 就是道德经所言: “少私寡欲”. 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

    7、,咎莫大于欲得”,,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 这观点一直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清静无为,B贵柔-归真返朴 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如果人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回归自然,形神兼养,2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 - 孔子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2、注意身体护养- 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 3、倡导饮食卫

    8、生-即论语乡党中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先秦时期的养生实践,1提倡讲究个人卫生- (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 ) 2注意饮食调养-酒可通血脉,行药势;醋可健胃,并有收敛作用;曲可防治肠胃病等。,3导引健身 4敬老养老 5优生优育与胎教 6环境卫生 7药物养生,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1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2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3对生命规律的阐述,4对衰老的认识 5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 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

    9、按跷、针灸等多种养生方法。,治末病,汉唐时期,1对养生理论的阐述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 2养生家(医学家-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 3养生专论、专著,在理论上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既承袭了先秦的学术思想,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并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的养生思想,1、养慎(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明确指出,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是防病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 2、调和五味-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3、提倡导引 -他主张用动形方法防病治病,如金匮要略中云:“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华佗的

    10、养生思想,“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总结归纳为模仿 虎、鹿、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方法简便,行之有效,大大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展。,神农本草经重药补,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共载中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之品,计120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佛学认为人体也是由自然界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

    11、火为人之体温、热量,风为呼吸。,一般说来,“四大调和”,人方可使健康,一大不和,生一百一病,四大不调,生四百四病。所以,佛家也强调身体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与中医理论近似。,佛学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行医施药等公益事业。特别是植树造林,犹为突出。,而寺院地址的选择,也是十分讲究的,多为环山傍水,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既是佛教修行之处,又是养性怡人之环境,以宁静、空气清新、环境幽美为特点,为养生调摄增添了不少内容。,宋元时期,1养生方法的日臻完备 2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 1)强调精神摄养; 2主张饮食调养; 3提倡顺时奉养; 4重视起居护

    12、养; 5注意药物扶持,3食养方法的丰富(1四时五味养脏法-4“金元四家”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 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 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法 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法 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法,四大医家,明清时期,1养生重“命门”和治形宝精说- 2综合调养发展了养生方法- 1)调养五脏法 2)药饵、饮食保健法 3)综合调理法,3防病养生强调动静结合- 4动形养生提倡导引武术健身- 5重视颐养老年人-,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1 人(生命)的起源-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2 生命的运动形式-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

    13、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生命,天年的概念-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人之寿命宜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天年,尽终其天年,渡百岁乃去,健康人的生理特征,(一)生理健康特征 1、眼睛有神 2、呼吸微徐 3、二便正常 4、脉象缓匀 5、形体壮实 6、面色红润 7、牙齿坚固 8、双耳聪敏,9、腰腿灵便 10、声音宏亮 11、须发润泽 12、食欲正常 (二)心理健康

    14、特征 1、精神愉快 2、记忆良好,这是我们的追求,中医理论基础(12),阴阳五行-概要,木,火,土,金,水,这是一张古代“太极图”。太极的内涵是:太,含有至的意思;极,含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的意思。既包括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的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能等于零或无。,图中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分天地阴阳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阴阳的基本内容,阴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将阴阳的含义,引申为比较抽象的的概念,如气候的寒暖,

    15、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事物运动状态的动与静。,最后总结出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为阳的属性;凡是以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为阴的属性。,所以阴阳是说明自然界(包括人体)相互关联着的、相互对立着的事物和现象的相反属性。其内容主要有:1)阴阳对立(指相互对立制约,消弱对方之意);2)阴阳互根(指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3)阴阳消长(指一方太过导致另一方不及、另一方不及而导致对方太过); 4)阴阳转化(阴阳消长变化到极点时便各自向对方转化,即阳转为阴或阴转为阳)。,五行的基本内容,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

    16、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相生与相克,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其五行特性如下:,木,火,土,金,水,木,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由此引申说明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木,对应肝,火,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说明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17、均归于“火”,火,对应心,土,土的特性“土曰稼穑”,“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泛指种与收谷物的农事,引申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土,对应脾,金,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变革。是指金有相济刚柔之性,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引申说明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金,对应肺,水,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注;“下”,即向下、下行。润下,说明水具有滋润向下行的特性,引申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水,对应肾,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取象”即从

    18、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础,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 如自然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升发特性相似,故东方归木;南方炎热,与火特性相似,故南方归属于火;日落西方,与金之沉降相似,故西方属金;北方多寒冷,与水之特性相似,故北方归属于水;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之特性相似,故中央归于土。,方位五行归类,东,南,中,西,北,时季五行归类,木春 火夏 土长夏 金秋 水冬,季节,五气配五行,木风 火暑 土湿 金燥 水寒,自然气候,五色配五行,木青 火赤 土黄 金白 水黑,颜 色,五味配五行,木酸 火苦

    19、土甘 金辛 水咸,五味,脏腑配五行,木肝、胆 火心、小肠 土脾、胃 金肺、大肠 水肾、膀胱,脏腑,第三讲,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中医理论基础(3),中医脏腑-概要,五脏六腑,脏与腑,内容: 1五脏(六脏)-心, 心包, 肝, 脾, 肺, 肾 2六腑-小肠, 三焦, 胆, 胃,大肠, 膀胱 形态与功能特点: 1五脏-实质性器官,生化与储藏精气血津液.(能量营养物质).它通过经络作用与体表各组织,相应精神活动,自然气候有对应关系. 2六腑-空腔性器官,容纳与运送代谢后的物质,与相关脏配对.以”通+降”作为它的功能特点.,认识内脏腑,六脏-心肺脾肝肾心包 六腑-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肺-生理功能,1

    20、. 肺主”气、司呼吸.”- 2. 肺主”通调水道”- 3. 肺的生理特性-宣发与肃降 4. 肺系统(与形,窍,志,液,时的对应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开窍于鼻 3)肺主悲忧 4)在液为涕 5)与秋气相通应 5 .肺与大肠相表里,诸气者,皆属于肺,肺者,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大肠腑-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是对来自小肠食物残渣中的水 液进行再吸收,形成粪便并排出.正常-排便定时,不干不稀且成形. 异常-排便异常(大便秘结或泄泻,腹痛,下痢),大肠者,传导之官, 变化出焉,胃气下降+肺气肃降+肾气主二便,胃腑-生理功能,1. 受纳水谷(水谷之海太仓)- 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作用。2

    21、. 腐熟水谷- 指胃将水谷初步腐熟消磨,并形成食糜。 下传小肠,其精微通过脾的运化供养全身(胃气).脾+胃的功能(后天之本).,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脾-生理功能,1 .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 2 .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3 .脾的生理特性-脾气主升清 4. 脾系统(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 2)开窍于口 3)在志为思 4)在液为涎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5 .脾与胃经脉相属络,脾胃者,仓禀之官 五味出焉,心-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 2心主藏神-血养神(精神意识情感记忆) 3心系统(与形,窍,志,液

    22、,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开窍于舌 3)心主喜 4)在液为汗 5)与夏季相通应 4心与小肠经脉相属络,君主之官,小肠-生理功能,1 主受盛与化物 受盛-指小肠接受胃腑下传的食糜 化物-指食糜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2 .主泌别清浊 清者(营养物质)-由小肠吸收并由脾转输至全身 浊者(食物残渣)-下移大肠,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膀胱-生理功能,1主藏水浊(尿液)-接受由肾代谢后下降的水液(贮藏浊液) 2排泄尿液-在肾气化作用下,排出尿液 3生理功能与肾关系密切,异常 小便异常(频急痛闭),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肾-生理功能,1.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23、2. 肾主水-对水液滤过作用 3. 肾主纳气-气之根在肾 4. 肾系统(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2)开窍于耳与二阴 3)在志为恐 4)在液为唾 5)与冬气相通应 5,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心包-生理功能,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肌正常工作, 病理上“代心受邪”的作用- 故其生理病理与心脏相类似(参考心脏)。,膻中者, 心主之宫城也,三焦-生理功能,1 .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与气化 指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的通路(与肾有关),2 .运行水液的通道- 指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路(与肺脾肾功能有关),三焦气化,胆-

    24、生理功能,1 .贮藏和排泄 (胆汁源于肝,藏于胆)-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汁排泄-助脾胃消化 异常-肝胆病+消化系统病症,2 .主决断 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 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异常-易惊多梦骨软,少决策,胆者,中精之府,土得木而达,肝-生理功能,1. 肝主疏泄-指全身气机疏通条达 2. 肝主藏血-人体血库 3. 肝的生理特性-”体阴用阳” 4. 肝系统(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开窍于目 3)肝在志为怒 4)在液为泪 5)与夏季相通应 5,肝与胆相表里,肝者,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第四讲,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基础理论(4),致病

    25、因素,1外邪(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2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劳逸饮食),3病理产物 (水湿,痰饮 瘀血结石),避之有时!,“虚邪贼风“,风寒暑湿燥(热)火邪-,致病因素,邪-,淫,太过浸淫. (超过人体的调节力)即成病因,微生物 细菌 病毒,风 邪,致病因素(六淫)-1风邪,风-气流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春季多见,四季皆有)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汗出恶风鼻塞头痛咽痒咳嗽; 2风性善行而数变-行痹风疹; 3风性主动眩晕抽搐; 4风为百病之长风热风寒风湿(外感病之先导),风邪,风邪性质与致病特点-,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防风邪-对策

    26、,-生姜紫苏葱+红糖;或 桑叶菊花-银翘散-膀胱经+风池风门风府(针灸按摩罐痧);大椎穴-退热要穴,风疹块-曲池+血海膈俞穴 面瘫-翳风穴 1不要久吹穿堂风 2汗出后及时穿衣(避风如避箭) 3勿长时间吹风扇 4提高抗病力(正气) -玉屏风散,(伤风感冒)中药,经脉穴位,寒 邪,致病因素(六淫)-2寒邪,寒邪-自然界寒冷之气(冬季多见-空调环境冰箱冷饮)阳虚1寒为阴邪(冷凉晦暗凝滞),寒易伤阳气-伤表则恶寒寒直中伤脾阳,肾阳(冷痛吐泻手足冷);,2寒性凝滞肢体关节出现痛,痹,硬不灵活(老寒腿病)得温热则症状减轻,血液黏稠-中风; 3寒性收引-”寒则气收”(关节屈伸不利拘挛);,寒邪,易伤部位-头

    27、心一下肢 (血液流动慢硬塞- 不通不荣则 病或痛),寒邪性质与致病特点,防寒邪-对策,1经脉穴位-督脉+太溪涌泉关元气海肾俞(温肾祛寒邪) 2寒邪水-冬季-肾. 腰腹关节保暖寒从脚起(下身保温防寒) 3春夏养阳-不耗伤阳气,适当用些助阳食药物且不过多伤耗阳气.,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储备阳气,湿 邪,致病因素(六淫)-3 湿邪,湿邪- 自然界中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之物(长夏多见-阳热下降,水气上升,氤氲熏蒸,居处潮湿,淋雨涉水,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阻经络脾胃(痛胀闷泄水肿) 2湿性重浊-困重秽浊; 3湿性粘滞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下肢肿淋泄带下湿疹,湿邪,湿邪性质与致病特点-

    28、,湿易伤(困)脾阳气,夏未初秋-非正常液态物质,防湿邪-对策,湿从小便解- 三仁汤(杏仁+蔻仁+薏苡仁)解湿热 藿香正气水-胃肠型感冒:热+寒湿(发热腹痛泻) 阴陵泉+足三里,外湿与内湿不同-1少吃冷饮肥甘厚腻酒类之品;适量麻辣物 2少接触湿地环境 3洗发少用电吹风或湿发即睡,防头痛,燥 邪,致病因素(六淫)-4燥邪,燥邪 - 空气中水分缺乏,自然界呈现肃杀景象(干 燥),秋季多见(初秋温燥晚秋凉燥),致病多从口鼻皮肤而入,伤津耗液,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口干唇燥鼻咽皮肤干燥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少大便干. 2燥易伤肺(肺恶燥)-干咳少痰痰粘难咯痰中带血,燥邪,燥邪性质与致病特点-,体内

    29、缺津液缺水分,防燥邪-对策,滋阴润燥法- 1多饮水 2秋梨膏百合川贝木瓜汤桔子陈皮水 3加湿器 4列缺穴(肺与大肠),热 邪,致病因素(六淫)-5热(火)邪,热(火)邪- 自然界中炎热之气,夏季多见,热从外受(风热暑热湿热),火自内生(心火肝火胃火肺热).在一定条件下- “五气化火”五志化火”,1热(火)为阳邪,易津耗气-口喝干喜冷饮便干尿赤; 2热(火)性炎上-头面火症; 3热邪易生风动血出血症; 4热邪易扰心神-睡眠障碍; 5热邪易致疮痈外科病症,气有余便是火,热(火)邪性质与致病特点-,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 邪,防火邪-对策,1心火(扰神睡不安)-莲子心黄连;劳宫穴 2胃火(牙肿痛口臭

    30、便秘)-牛黄解毒丸;内庭穴 3肺火(咳喘)-石膏鱼际穴 4肝火(口苦烦怒)龙胆草;行间穴,1及时祛邪; 2心理调节 3高热-大椎穴放血法 4降温灭火-冰敷饮水发散利尿通大便,脏腑不同火不同法-,六邪七情皆会化火,暑 邪,致病因素(六淫)-6暑邪,暑邪-为自然界夏季的火热之邪.(夏至后立秋前多出现).所伤之病称之为暑病(中暑).,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高热面赤目红 2暑性升散开泄,易伤津伤气-(汗出口干喜饮便干尿少而赤) 3暑多挟湿-多兼(胸闷哎四肢困倦大便溏,暑邪,暑邪性质与致病特点-,明显的季节性,防暑邪-对策,保护阳气固护津液-防汗出太多防太阳暴晒谨防空调防直接饮凉冰冻之物多饮水 中暑-人

    31、中穴急救 生津-脾俞胃俞三阴交西洋参,胃肠型感冒(头痛发热腹痛泻吐)-藿香正气水香薷散六一散人丹清凉油 荷叶-煎水代茶绿豆汤-清热解毒西瓜翠衣(利尿-引热下行),消夏避暑,防夏季传染病,阴平阳秘 阴阳离决,降温+输液,生脉饮,暑病防治常识,六不宜- 1降温不宜过快; 2空调不宜过冷; 3喝水不宜过量; 4衣服不要过露; 5墨镜不宜过深; 6不宜饮冰凉之品.,对策- 1热毛巾擦身; 2洗热水澡; 3热水洗脚; 4喝热姜茶.,一、衰老的原因 1、肾阳亏虚 2、脾胃虚衰 3、心系统虚衰 4、肝系统衰惫 5、肺系统衰弱 6、精气神衰竭 7、阴阳失调,二、早衰的原因 A社会因素 B自然环境 C遗传因素

    32、D七情太过 E劳逸失度,衰老,精、气、神+脏腑功能下降,亚健康,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提问-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亚健康(衰老)的原因,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发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

    33、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养生-座右铭,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健康长寿秘诀,“天人相应”-指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生气通天- 1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与情志;与气血 ;与脏腑经络;与发病 ),2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3日月星辰与人体的关系 4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 人与社会的统一观,天人相应,一,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念1)神为生命之主-“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 . 2)形为生命之基-

    34、神以形为物质基础 3)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即是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的总体概括。,二、形神共养 1)守神全形-养生必须充分重视“神”的调养 2)保形全神-形体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存的物质,进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形神合一,A动静互涵的概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B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平衡的自身更新状态中,C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1静以养神-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2动以养形-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3动静适宜-“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动静互涵,A协调平衡与生命活动-内经所说的:“以平为期”

    35、B协调平衡与保健功法- 1元素平衡保健法-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生克制化”的联系,从而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体生理的协调平衡。,2交替运动平衡法- 体脑交替,动静交替;上下交替;左右交替;前后交替”.,协调平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A正气是生命之根-正气旺盛,是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卫外固密的象征,是机体健壮的根本所在。,B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1保精护肾-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 2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正气为本,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 二、畅通经络- 三、清

    36、静养神- 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二是调畅气机(以调息为主) 六、综合调养- 七、持之以恒-1、养生贯穿一生(“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 ) 2、练功贵在精专 3、养生重在生活化,长寿民谣(1),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 鼻常揉,腿常支,面常擦, 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 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 饮勿醉,色勿迷。,长寿民谣(2),心常静,脊梁直,肠胃净;耳目清,神跟定; 早餐好,晚餐少;读读书,看看报;常笑笑,勤为福,恒常要;忙到老,寿到老。,长寿民谣(3),少肉多菜;少糖多果;少烦多眠;少衣多浴;少言多行;少盐多醋; 少食多嚼;少 怒多笑;少车多步

    37、。少烟多菜;少酒多水; 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季节变换,及时更衣;烟酒嗜好,应当禁忌; 食不偏爱;搭配合理;襟怀坦荡,长寿无疑。,第五讲,精神(调神)养生概要,精神养生箴言(1),1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2笑一笑,十年少。 3百病皆生于气。 4春忌怒,夏忌躁,秋忌悲,冬忌动。 5劳力与劳心并进,手和脑并用。,精神养生箴言(2),6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7静者寿,躁者夭。 8养静为摄生要务。,-精神(调神)养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疏肝解郁,调摄情志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什么是精神养生?,心藏神,肝藏魂,健康四大基石之一-心理平衡,肺主

    38、魄,脾主意,肾主志,人体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木-(肝胆 筋目怒魂)火-(心小肠脉舌喜神)土-(脾胃 肉口思意)金-(肺大肠皮鼻忧魄)水-(肾膀胱骨耳恐志),木,火,土,金,水,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肝藏血,肾藏精,脾生气血,心主神,肺主气,喜怒忧思悲恐惊,-积极调节!,内伤七情,太过 不及,心理致病因素,正常与发病,正常-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映.七情正常与否是七情对应五脏精气血津液充养五脏的盈亏程度,发病- 1突然强烈长久持续的情志刺激; 2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调节范围 3引起相关脏腑功能紊乱,七情,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39、,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七情-直接伤内脏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五脏六腑皆摇”; 心主藏神-肝主魂-脾主意,七情致病主要以心肝脾为多见,脏腑功能障碍,七情-直接伤脏腑气机(1),心主喜-过喜伤心;暴喜则气缓(神不集中失神狂乱),肝主怒-过怒伤肝;怒则气上(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昏厥卒倒),气升降出入障碍,”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七情-直接伤脏腑气机(2),脾主思-过思伤脾则气结;(纳呆脘腹胀便溏)惊则气乱-损伤心气,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定(心悸,惊恐不安),肺主悲忧-过悲忧伤肺;(气短乏力精神不振) 肾主恐-过恐伤肾则气下(二便失禁昏厥遗精),气

    40、升降出入障碍,”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情志(心理性)病症-,1痿症-软弱无力,精神不振. 2瘰疬(急慢性淋巴结炎) 3癫狂心悸失眠,4仰郁症 (多疑善感幻想独门闭屋怕接触交际失眠过渡敏感自绝 5狂躁症(行动异常暴力伤物与人) 6内脏神经官能症(心悸胃痛肠鸣腹泻梅核气更年期综合征等) 7老年人-失落感孤独感无用感恐惧感自卑感,心病无药治,调神养生法,A养静神藏 1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2清静养神的方法- 1)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2)养心敛思(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失神者死 得神

    41、者生,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B动形怡神,动形运动形体 各种传统健身术体育锻炼-目的是促进全身气血流畅,协调脏腑功能,保证精气血津液的充盈,使之内养神魂魄意志.达到形神合一.,动则阳气升,C开朗乐观 1性格开朗- 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人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上。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2情绪乐观 情绪乐观既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 3保持心理平衡 4培养竞争的意识和心理素质,静则神藏,躁则消亡,A节制法 所调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 1遇事戒怒- 2“宠辱不惊”-视荣辱若一,后世遂称得失不动心为宠辱

    42、不惊。,B疏泄法-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1直接发泄- 2疏导宣散-,调节情绪法,忍是一服精神养生良药,忍-指遇到冷热,贫富,寿夭,善恶,矛盾,成败等情况时,要做到遇事戒怒,宠辱不惊,保持心理平衡,重视精神修养.,长寿者具有的心理优势-情绪稳定,心境愉快,胸襟豁达,忍,C移情易性,移情-指排除情思,使思想焦点转侈他处或改变内心虑恋的指向性 易性-改易心志(不正确认识生活习惯无损宣泄),古人说:“郁证全在病者能侈情易性” 实施方法- 经常欣赏音乐戏剧歌舞交友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达到自我解脱,疏肝解郁,调节情志,以情

    43、胜情法,1治过怒者-用令人悲伤同情的语言来感动对方 2治悲伤者-用轻佻戏谑的语言使对方感到愉悦 3治过渡喜笑者-用恐吓语言抑制之,4治过渡沉思者-用污辱语言激怒之 5治恐惧不安者-用全面语言促进对方深思,不同情绪 可相互影响,-逍遥丸(加味逍遥丸)功效: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而设.女性多用之.(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期门双胁肋部(按摩搓擦法) 穴位-太冲阳陵泉百会神门涌泉劳宫膻中,中成药,针灸(按摩),橙味缓解 女性心理压力,第六讲,起居作息养生概要,1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提高人体适应力,2

    44、生活作息失常的危害- 葛洪抱朴子极言中指出:“定息失时,伤也”。 -休息、劳动、饮食、睡眠,皆有规律,并持之以恒,才能增进健康,尽终其天年。,适者寿,影响健康的四大陋习-,旧陋习- 1吸烟嗜酒; 2不平衡心态; 3缺乏运动; 4不合理膳食;,新陋习- 1熬夜不睡; 2网络依赖; 3空调生活; 4过渡塑身;,注意了,不要与健康过不去!,3养成良好作息制度-作息规律只有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才能有益于健康。 (平旦之时阳气从阴始生,到日中之时,则阳气最盛,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虚而阴气渐长,深夜之时则阴气最为隆盛。 ),现代医学已证实-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周期或节律而展开。如人的情绪、体

    45、力、智力等也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周期分别为23、28和33天,每个周期又分为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人的体温总是凌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脉搏和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较快。血压也是白天高,夜间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养生的最佳时间,1睡眠-10-11时上床(浅睡期-深睡123时午睡13时起) 2起床-56时9生物钟高潮,阳气升) 3散步减肥-饭后关小时 4用脑-上午810时下午2 时反应敏捷晚9时记忆力强,5水果饮茶-饭前1小时饭后1小时 6洗澡-中午或睡前 7日光浴-阳光温煦时 8喝奶-睡前,生物钟,供您参考,劳逸适度,养生作用-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养生之道,

    46、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1调节气血运行- 2益智防衰-提倡善于用脑,劳而不倦,保持大脑常用不衰。(经常性合理用脑,可以预防衰老,增加智力,尤其是能够预防老年痴呆。),“中和“(有常有节),劳逸失度的害处-,劳伤过度- 则内伤脏腑,成为致病原因。庄子刻意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贪逸无度,气机郁滞 -气机的升降出入就会呆滞不畅。气机失常可影响到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正确处理劳逸之间的关系,1、体力劳动要轻重相宜 -应根据体力,量力而行 2、脑力劳动要与体力活动相结合- 3、家务劳动秩序化-,4、休息保养多样化-如听相声、听音乐、聊天、看戏、下棋、散步、观景、钓鱼、赋诗作画、打太极拳等,选择自己所好,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睡眠-----养生观.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788277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