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虚指代词,com,代 詞代詞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詞。可代詞、詞組或句子 一、人稱代詞 是人們自我稱呼和相互稱呼的詞,它具有兩個特點 1沒有性的區別,男女通用; 2沒有數的區別,單複數同形。 (一)第一人稱代詞:吾、我、余、予、卬ng 、台、朕 第一人稱代詞,又叫自稱代詞,是指說話人稱呼自己的代詞。由于出現時代、方言以及使用習慣的差別,第一人稱代詞在使用上有同有異。,吾、我 “吾”在先秦主要作主語、定語或前置賓語;“我”在先秦主要作主語、賓語,後來也可作定語。 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論語述而)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莊子齊物論) 故非我而當者,
2、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荀子修身) 中古以後,“吾”纔可以直接用在動詞或介詞後面作賓語;“我”用在定語的位置上的用例逐漸增多 東野與吾書。(韩愈祭十二郞文) 與吾共定天下者,獨卿而已。(資治通鑒漢紀),予、余 同音詞,意義用法相同,作主語、定語、賓語鄭玄給禮記曲禮下“予一人”作注說:“余、予,古今字。” 啟予足!啟予手!(論語泰伯)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屈原離騷) 予默默無以應。(劉基賣柑者言),朕秦始皇以前,任何人均可用。秦始皇以後,皇帝專稱。 朕又何知?(莊子在宥)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卬、台 人涉卬否,卬須我
3、友。(詩邶風匏有苦葉)人们渡河我停留,我在等我的朋友 非台小子敢行稱亂。(尚書湯誓),(二)第二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又叫對稱代詞,是稱呼聽話者的代詞。主要有“女、汝、爾、而、乃、若”等六個,其中以“女、汝、爾、若”四個爲常見 ,“汝”、“女”本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寫法。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衛風碩鼠) 汝何爲者也?(史記平原君列傳)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左傳定公十四年) 王曰:“舅氏,余嘉乃勳。”(左傳僖公十一年) 我勝若,若不我勝。(莊子齊物論)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羮。(史記項羽本紀),(三)他稱代詞先秦漢語中,没有純粹的
4、第三人稱代詞。現代漢語中需要用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語的地方,古人一般採用兩種表達方法:一是重複前面已經出現的名詞 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左傳成公三年) 二是省略主語。 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辟之, 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古漢語他稱代詞主要有: 厥、彼、其、之、伊、渠,“厥”、“彼”的他稱代詞用法: 、“厥”作他稱代詞,多作定語。例如: 今時既墜厥命。(尚書召誥) 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賈誼吊屈原賦) 、“彼”作他稱代詞,可作主語、賓語,但指示性很強。例如: 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5、哉?(孟子滕文公上),其“其”可代人或事物,主要作主語、定語。 作定语: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作主语(較少見): 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之主要作賓語。如: 愛共叔段,欲立之。(左傳隱公元年) “之”活用爲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己稱代詞 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左傳宣公二年) 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夜半時,胡兵亦以爲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史記李將軍列傳),注意:1、“彼”可活用作第一人稱代詞或己稱代詞。
6、如: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於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活用爲第一要稱混混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莊子在宥) 活用爲己稱2、“他”在上古漢語中不是第三人稱代詞,只表“其他”、“別的”之類的意思,是指示代詞。“他”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大概始于晉代。3、“渠”後來也可作第三人稱代詞。如: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三國志趙達傳,(四)自称代词,说话者称呼某一人的自身。 常用的有:自、己、身、躬 如:身是张翼德也。 我躬不阅,黄旭我后。,謙稱表示法:古人爲了表示自己的謙遜禮貌,在對話中往往不用自稱代詞,而常用謙稱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自稱其名 、自稱低賤的身份 、自稱不德卑賤之
7、詞。 注意:謙稱詞都是名詞或名詞性結構,雖相當于相應的第一人稱代詞,但在語法功能上又有不同,譬如,它不受代詞賓語前置這一規律的制約。,.自稱其名。例如: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 .自稱低賤的身份。例如:妾父爲吏,齊中皆稱其廉平。(史記孝文本紀) .自稱不德卑賤之詞。例如: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左傳僖公四年) 公子若返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尊敬表示法古人爲了表示對別人的尊敬,在對話及書信往來中,多用尊稱的方法,而很少使用第二人稱代詞。 表示尊稱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種: 1、稱人之字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稱人以美德之辭美稱詞語
8、,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卿”等。 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史記留侯世家) (先生)又何吝一軀啖我而全我微命乎?(馬中錫中山狼傳) 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爲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恒聽之。世說新語惑溺,、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这些情况的用语较多,一般因人而定。例如: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高帝曰:“相国休矣!”(史记萧相国世家)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
9、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如: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秦始皇本纪)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执事服官有年。(方苞与安徽李方伯书)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归有光上万侍郎书) 注意:尊称与谦称一样,也是名词性结构,本身并不是代词,因此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也不必放在动词之前。,人稱代詞的單數和複數,在古代漢語裏,人稱代詞没有數的區别,單、複數同形。 人稱代詞複數的表示法大約從春秋戰國開始,逐漸有了類似於表示複數的“儕”、“屬”、“輩”、“曹”、“等”出現,位於第一、二人稱代詞之後。 吾儕偷食,朝不謀夕,何
10、其長也!(左傳昭公元年)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上以若曹無益縣官。(漢書東方朔傳)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二、指示代詞 近指、遠指、旁指、虛指、無指、逐指、特指: (一)近指:是、時、此、斯、兹、之、然、爾 廣曰:“是必射雕者。”(史記李將軍列傳) 告諸將曰:“此壯士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有美玉于斯。(論語子罕) 夏德若茲,今朕必往。(尚書湯誓) 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齊桓公伐楚) 河東凶亦然。(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柔使之然也。(荀子勸學),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飲酒) 之子于歸
11、,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 之二蟲又何知?(莊子北冥有魚)文言文中,這些近指代詞大都可以充當主語、賓語、定語、補語 “是”在文言文中,除了指示代詞的用法之外,還是一個形容詞,例如: 覺今是而昨非。(陶潛歸去來兮辭),(二)遠指 指稱在時間、空間上著眼點遠的事物的代詞。古漢語中最常用的是“彼”,此外還有“夫”和“其”等。例如: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經伐檀)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莊子齊物論 夫執輿者爲誰?(論語微子) 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論語陽貨) 小子何莫學夫詩?(論語陽貨)文言文中,“彼”可以作定語、主語、賓語,而“夫”一般只能作定語。注意:“夫”的指示性比“彼”輕,後來演變成了
12、發語詞。,(三)旁指旁指代詞,就是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的代詞。古漢語常用的有“他、它、佗”等字。例如: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彼其人苟壹,則其土地且奚去我而適它!(荀子王霸) 佗邑唯命。(左傳隱公元年),(四)虛指 虛指代詞,是指代不必說出、不願說出或不能說出的人或事物的代詞。古漢語中,虛指多用“某”、“或”、“有”等字。例如: 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戰國策秦策二)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史記陳涉世家) 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孟子梁惠王上) 其民有智有愚。(列子周穆王) 事有似弱而强,或似强而弱,不可不察也。(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
13、),(五)無指無指是表示否定的指示代詞。古漢語中,常用的有“莫”、“無”、“靡”、“末”等。例如: 子曰:莫我知也夫!(論語憲問) 楚戰士無不以一當什。(史記項羽本紀)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論語陽貨),注意:文言文中,“莫”還可以作否定副詞,有時相當于“不”,表示不施行某種動作行爲;有時相當于“別”、“不要”,表示勸阻或禁止。例如: 小子何莫學夫詩?(論語陽貨) 秦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記商君列傳),(六)逐指逐指代詞是籠統地逐一指代一定群體中的不同個體的代詞。常用的有“每”、“各”等。例如: 子入太廟,每事問
14、。(論語八佾) 今也每食不飽。(詩經秦風權輿) 顔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萬物各異理。(韓非子解老),(七)特殊指示代詞“者”、“所”,1、者動+者:逝者如斯夫形+者:黄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數+者:二者不可得兼 2、所,三、疑問代詞疑問代詞是用來提出問題的代詞。古漢語中常用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奚”、“曷”、“胡”、“惡(烏)”、“焉”、“安”等。(一)指代人的疑問代詞:誰、孰 例如: 誰爲大王爲此計者?(史記項羽本紀)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戰國策齊策四) 太守謂誰?(歐陽修醉翁亭記) 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孰爲夫子?(論語微子),孰,主要用
15、于選擇問句,表示比較和選擇。意思是“哪一個更 ”。 父與夫孰親?左傳桓公十五年 吾與徐公孰美?(戰國策齊策一) 齊王曰:“畫孰最難者?”(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二)指代事物的疑問代詞:何、曷、奚、胡四者都可以作賓語、定語、狀語,偶爾也可充當主語。例如: 敢問何謂也?(左傳隱公元年) 然則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記)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國策齊策一) 何哉,爾所謂達者?(論語顔淵) 嗟我何人,獨不遇時當亂世!(荀子成相) 將庸何歸?(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縛者曷爲者也?(晏子春秋內篇) 則胡禁不止,曷令不行?(漢書王褒傳),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勞而不息乎?(淮南子精神訓) 君奚爲不殺?(韓
16、非子說林上) 以宋攻楚,奚時止矣?(呂氏春秋慎勢) 子奚不爲政?(論語爲政) 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 相國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漢書蕭何傳) 同始異終,胡可常也?(左傳昭公七年) 何謂父兄?此之謂“父兄”。(韓非子八姦) 曷謂賢?明君臣,上能尊主下愛民。(荀子成相),“盍”是“何不”的合音,在句中常作狀語,相當于“爲什麽不”。例如: 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 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爲楚國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記楚世家)“盍”相當于“何” 。例如:“盍不出從乎?”(管子戒篇),(三)指代處所的疑問代詞:安、惡(烏)、焉從充當的句子成分來看,都可作狀語、賓語。例如: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論語先進) 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戰國策趙策三) 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左傳閔公元年) 齊楚之事,又烏足道哉?(漢書司馬相如傳)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左傳僖公十四年) 路惡在?(孟子盡心上)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人称代词的活用,1、第一人称代词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或“他的”。 如:庄周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吾”即“他的”,代“周庄” 2、第三人称代词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或“你”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即“我”,代“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