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控制管理,疾病控制管理,第一节 疾病控制管理概述 第二节 慢性病控制管理 第三节 传染病控制管理 第四节 职业病控制管理 第五节 地方病控制管理 第六节 卫生监督,第一节 疾病控制管理概述,疾病控制管理 健康管理 疾病管理,疾病控制管理,疾病控制管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组织卫生资源,对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少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过程。,疾病控制管理的意义,确保人群健康,安居乐业 保护好劳动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 安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吸引外资,发展工业 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疾病控制管理的进展,艾滋病综
2、合防治 消灭本土脊髓灰质炎 计划免疫 国家疾病控制中心2002年正式运行 2003年,抗击SARS 国家应急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健康管理,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处于 低危险 状态,健 康,疾 病,进入 疾病危险状态,发生 早期 改变,出现 临床 症状,不 同 的 预 后,疾 病,健康和疾病的动态平衡关系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预防医学的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 。,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健康管理-技术特点,1、是以研究为
3、基础的,以从证医学及现代信息管理为手段; 2、可定量进行效果评价,包括疾病控制及费用降 低两方面; 3、有一套规范的操作过程,为医生与个人交流提 供了平台; 4、能清楚地确定管理的目标人群,因而能有效地 利用有限的资源。,健康管理策略分类,生活方式管理 需求管理 疾病管理 灾难性病伤管理 残疾管理 综合人群健康管理,生活方式管理,生活方式管理使用对健康或预防有益的行为塑造方法促进个体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减少健康风险因素。 主要关注健康个体的生活方式/行为可能带来什么健康风险,这些行为和风险将影响他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生活方式管理,生活方式管理通过采取行动降低健康风险和促进健康行为,以预
4、防疾病和伤害。 生活方式管理策略可以是各种体群健康管理的基本组成成分,其效果依赖于激励健康行为改变的干预技术。 四类促进健康行为改变的干预措施: 1. 教育 2. 激励 3. 训练 4. 市场营销,需求管理,需求管理以人群为基础、通过帮助健康消费者维护健康以及寻求适当的医疗保健来控制健康消费的支出和改善对医疗保健服务的利用。需求管理试图减少人们对原以为必须的,昂贵的,和临床上不一定有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使用。 需求管理使用电话、互联网等远程病人管理方式来指导个体正确地利用各种医疗保健服务满足自己的健康需求。,疾病管理,疾病管理是指以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为基础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保健和费用支付体系
5、。,疾病管理,疾病管理着眼于某种特定的疾病,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医疗保健服务。 美国疾病管理协会将疾病管理定义为:一个实施医疗保健干预和人群间沟通,与强调病人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协调的系统,该系统: 1) 支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和保健计划; 2) 强调利用循证指导和增强个人能力的策略来预防疾病恶化,出现并发症; 3) 以改善总体人口健康为基准来评估临床、人文和经济结果。,构建疾病管理体系的要点,部门协作 机构与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信息系统 2、持续的质量改进 3、医疗保险的参与,疾病管理的过程,病种及人群确认过程; 循证实践指导; 医生与服务提供者协调运作; 病人自我管理教育; 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管理;
6、 定期报告/反馈。 设计和实施包含这些成分的疾病管理方案。,灾难性病伤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为患癌症等灾难疾病或受重大损伤的病人及家庭提供各种医疗服务。 灾难医疗管理是疾病管理的特殊类型,主要针对灾难性伤害以及罕见病。 灾难性病伤是十分严重的病伤,需要特别复杂的管理,经常需要多种服务和转移治疗地点。 相比慢性病,慢性病管理在强度和效果方面都是可预知的,而灾难性病伤比较少见,其发生和结果都难以预计。,适合灾难性病伤管理的例子如脑损伤、严重烧伤、多种癌症、器官移植和高危新生儿等。 灾难性病伤管理要求高度专业化的疾病管理,解决相对少见和高价问题。,残疾管理,残疾管理试图减少工作地点发生残疾事故的频率和
7、费用代价,并从雇主的角度出发,根据伤残程度分别处理以尽量减少因残疾造成的劳动和生活能力下降。,综合人群健康管理,综合人群健康管理是通过协调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人群中的个体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和福利管理。,第一部分: 个人健康信息的管理与跟踪,个人注册,个人信息问卷,A一般信息 B目前健康状况及家族史 C膳食 D 生活方式 E体格检查 F实验室检查,个人数据录入,个人健康信息清单 A一般信息 B目前健康状况及家族史 C膳食 D 生活方式 E 体格检查 F实验室检查,第二 部分,数据的储存及使用 (时间序列数据跟踪),第二部分: 评价与理解疾病的危险性,糖尿病,冠心病,中风,高血压,肥胖和超重,高
8、血脂 血糖控制无效 体力活动少 超重 高血压 腰围 饮食因素 年龄 性别 家族史,高血脂 高血压 低运动水平 吸烟 糖尿病 体质指数/腰围 饮食因素 紧张的生活方式 年龄 性别 家族史,高血脂 体质指数高 低运动水平 紧张的生活方式 高血压 过度饮酒 吸烟 年龄 心脏病史 性别,危险因素与中风相同, 加上不合理饮食方式,不合理饮食方式 低运动水平 过度饮酒,个人疾病危险性评价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第三部分,与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管理的疾病,第三部分:个人健康改善:行为矫正与危险因素控制,个人健康管理处方,找出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水平 脂肪摄入量 肉类摄入量 粮谷类摄入量 饮酒 食盐摄入量 食糖
9、摄入量 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 精神紧张 吸烟 营养知识,建立行为改善的计划A提高体力活动水平 B减少脂肪摄入量 C控制肉类摄入量 D增加谷物消费量 E控制饮酒 F减少食盐摄入 G减少食糖摄入 H增加水果和蔬菜的 摄入 I增加饮水量 J减少精神压力 K戒烟 L遵从临床医生医嘱 M坚持记健康日记,采取行动控制健康,随访低度危险:1年1次 中度危险:6个月1次 高度危险:3个月一次,进入下一循环,确立 目标,第二节 慢性病控制管理,慢性病,慢性病是指长期的、不能自愈和几乎不能治愈的疾病。 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COPD;代谢异常;精神疾病;慢性职业病;遗传性疾病;其他疾病。,慢性病的特点,
10、慢病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 并发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是终生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 对卫生服务利用的需求高; 慢病病因、病情复杂,具有个体化的特点。,全国四次高血压调查患病率比较,:为调查当年全国估计患病率。: 为年龄标化患病率。,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的相对增长量为30.9%,患病人数的绝对增长量为9千万人。,WHO的慢性病防治策略,健康促进 以人群为基础的一、二、三级预防相结合 社区综合防治,慢性病控制管理的策略与措施,发展国家政策和规划,增强发展和实施的能力 健康促进和三级预防 慢性病防治与农村初保和CHS的密切结合 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三
11、个工作层面 患者-CASE管理发现和登记、诊断、治疗、随访、患者自我管理及其支持 高危人群-管理与指导发现、干预、随访 社区人群-健康促进,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综合管理的特点,技术指南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方案 多学科保健团队参与PHC、医院、CDC;临床多学科 随访:分级、分类 医生和护士培训 患者、高危人群自我管理支持 信息系统建档、随访、提醒、反馈,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患者管理,患者的发现和登记:- 发现渠道:健康档案、体检、高危人群筛查、机会性- 筛查方法:费用、方便、有效性;空腹血糖检查 诊断和分型、分级 - DM:4种类型; - 高血压:,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患者管理,患者的随访管理
12、- 原则:个体化、综合 、参与 、及时 、连续 - 方式:门诊 、家庭 、电话 、集体 - 内容 :解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情况 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相关指标的检查和监测 健康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指导 分类管理:DM-常规管理和强化管理高血压-一级、二级、三级管理,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患者管理,患者的转诊 - 原则:安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 转诊条件:从PHC到医院从医院到PHC,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患者管理,非药物治疗 - 对象:病人、高危人群 - 原则 :是治疗的基础,应终身进行个体化、具体化多方面、循序渐进,逐步改善 - 内容:减少吸烟、戒烟饮食体力活动体重控制减轻精神压力 - 方法和步骤
13、:评价、建议、患者认同、支持、计划,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患者管理,药物治疗 - 医院: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调整 - PHC:规范治疗、随访,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患者管理,患者自我管理及其支持 - 目标 - 计划:可及性、愿望 - 内容:针对性、有效 - 支持:建立支持系统:PHC、医院、社区、家庭、病友 激发患者的中心角色作用讲座、咨询、指导、热线电话、患者俱乐部、媒体、网络,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高危人群管理与指导,高危人群健康指导与干预 -发现高危人群: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超重和肥胖; - 高危人群群体的指导、干预 - 高危人群个体的指导与干预 - 随访管理高危人群 - 及早发现患者:
14、定期体检,,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社区人群健康促进,社区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分析需求、目标人群特点、资源- 制定相应策略- 针对社区人群认知程度,确定健康教育内容- 根据不同场所(企业、学校等)人群的特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场所健康促进活动,第三节 传染病控制管理,我国当前传染病的特点,肠道传染病高发 结核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O139群霍乱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非典型肺炎 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根据传染病传染性的强弱、传播途径的难易、传播速度的快慢划分,参照国际分类标准。将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甲类传染病,甲类:(强制管理类)鼠疫、霍乱 -国际检疫传染病,
15、乙类传染病,乙类:(严格管理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共22种。 非典型肺炎,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丙类传染病,丙类:(监测管理类):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况增减甲类和乙丙类传染病病种,以适应情况变化。,传染病管理相
16、关法规,传染病控制管理,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的方针。,传染病控制管理总体要求,各级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定规划并实施;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管理任务,并接受有关疾病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有关传染病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并有权检举、控告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传染病控制管理,医疗机构及时报告并控制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播途径 医药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供预防和治疗药品和器械,交通部
17、门运送传染病防治医务人员和器械等,第四节 职业病控制管理,第五节 地方病控制管理,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部门间协作 加大依法管理力度 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 加强队伍建设,第六节 卫生监督,传染病监督 职业病监督 放射卫生监督 健康相关产品监督:食品、化妆品、生活饮用水、消毒产品,广东省卫生监督资源配置现状与探讨,一、广东卫生监督资源配置状况,广东概况 广东卫生机构概况 广东卫生监督资源概况,广东省地域面积 17.8万平方公里 二OO六年人口 8409万+1255万 全省行政区划(2003.5): 地级以上市 21个 县级市 23个 县、自治县 42+3个 市辖区 54个 乡、民族乡 12+7个 镇
18、1428个 街道 371个,实 有 数 构 成 机构 床位 人员 机构 床位 人员 (个) (张) (万人) (%) (%) (%) 总 计 1.69万 22.18万 40.89 100.0 100.0 100.0 其中:医院 2433 20.40万 31.84 14.35 91.97 77.86门诊部(所) 1.26万 686 3.94 74.03 0.31 9.63妇幼保健院(所、站) 124 9191 1.88 0.73 4.14 4.64,卫生机构名 称,广东省卫生机构、床位、人员数量与构成(2006年),机构,全省县级以上卫生监督所共有119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21个,县(区)级9
19、7个。 69个实行公务员管理或是参、依照公务员管理,比例为58.00%。,人员,全省总编制人数为3717人,实际到位人数为3380人(包括行政工勤人员643人)。全省平均每个卫生监督所为31.23人,配备卫生监督员23人。地级市所平均为41人,县(区)所为18.75人。 省级以本科学历为主,地级市以上以本科人员和专科人员为主,县(区)级则以大专和中专学历最多。,经费投入与支出,三级卫生监督机构2005年总投入43872.96万元,各级财政拨款21651.38万元,占总投入的49.35。2004年总支出43635.98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19496.49万元,占总支出44.68。业务经费支出1
20、3299.23万元,占总支出30.48。全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人均投入为13.15万元,支出13.08万元,业务经费人均3.98万元。,监督监测能力,全省平均拥有执法车辆数:省级10辆/个,地级市7.1辆/个,县(区)2.9辆/个。 平均每个卫生监督所拥有电脑数:省级卫生监督机构83台,地级市卫生监督机构41.52台,县(区)级9台。 全省有21个卫生监督所配置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其中市级11个,县区级10个。,二、 广东省卫生监督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1.无序的卫生监督管理体系 2. 卫生监督体系运行的低效率 3.资源配置的不公平,1.无序的卫生监督管理体系,一是各级政府间的职能不清。 二是卫生行
21、政部门与卫生监督机构间的职能交叉。 三是上下级卫生监督机构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2.卫生监督体系运行的低效率,卫生监督机构内部按学科分工、设置不合理。按照行政级别来设置机构和科室,而且职能交叉重叠。 卫生监督执法没有监测能力,影响执法的公正性,或影响决断能力。,3、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卫生监督执法经费的不公平 珠三角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员经费存在差距。如阳西县、德庆县、罗定县卫生监督所仍是自筹经费。,三、现行卫生监督资源配置改革的重点和难点,3.1 卫生监督执法主体与执法队伍分离 3.2 卫生监督机构改革未能与政府机构改革配套同步进行 3.3 卫生监督力量配置不合理,四、卫生监督资源的合理配置展望,4.1体系建设应迅速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内成立卫生监督局,行政编制 。 4.2人力资源和经费配置 4.3 物力财力资源的配置管理 4.4 政府的政策应该向贫困和薄弱地区倾斜 4.5 重视内部管理, 完善用人机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