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考试说明对本知识点的规定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试说明并未涉及对断句的要求,其实,“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断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能做到“准确理解”就能“正确断句”,也就会“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两个知识点其实就是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理解和表达能力。所谓“理解”就是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它是文言文阅读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断句”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准确的停顿;而“翻译”是最高的一种能力层级,即能把文言文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虽然是高考命题考查的知识点之一,但在具体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其所涉及到的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实是对文言实
2、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及文学、文化常识的综合考查,任何一个方面知识的欠缺都可能导致考生不能准确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正确断句和翻译。在具体的考查过程中,命题者在设计题目时,往往注重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为理解句子关键或难点的若干常用实词,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为主;二是句子中往往有词类活用现象;三是往往存在特殊文言句式;四是句子往往具有鲜明的语气特点;五是有时有的句子还使用一些修辞方法。,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2010年的高考命题,一般都采用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分值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2010年高考试题湖南卷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断句,而江苏、广东、北京则是以提供一段句子让考
3、生加“/”线的形式考查断句;而对于翻译的考查,全国所有高考试题都采用了相同的考查形式:让考生“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估计这一考查形式,近几年不会作出调整,还将会是对文言文翻译知识考查的唯一形式。,考生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应做到两点: 1培养整体意识。断句和翻译时要着眼于整体,要联系全 文准确理解。翻译时要立足于大意正确,并做到语意贯通,这样即使少数字词翻译不到位,也不至于谬以千里。 2培养得分意识。考生在平常的强化训练中,要根据题干 的要求准确进行断句,不多停顿也不少停顿,以长时间的停顿之处为主;而翻译时一定要把关键字词落实好,而这些地方往往都是得分点。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养成准确断句并
4、翻译的能力。,一、例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 (一)直译,留,换,第、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 “七庙”、“万乘”、“神器”、“垂拱”、“弱冠”等。,删,补,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 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
5、成双音节词。如:,调,在上面例、例、例,“于时”“于余”“于南亩” “于江南”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 “就”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缩,二、文言翻译如何做到“信”、“达”、“雅”,(一)信:准确不走样。“信”就是翻译时尽量做到一句对一句,一词对一词,这样的“直译”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虽然考的是翻译文句,但考查点总是放在一句话的一两个词或者一两句话的三四个词上,所以要将文句翻译准确,必须有足够的词汇量以及在特定语境中推断实词意义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二)达:流畅不滞涩。
6、“达”就是翻译时不仅要注意词语的意义,而且要整体上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文言文直译时,不仅要搞清词法特点,掌握大量的词语知识,而且要弄清句法特点,才能使译句文气酣畅,从而实现文意的连贯和顺达。要注意以下几方面:,2还原倒装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直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理顺。如:A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C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D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E沛公安在?(宾语前置)F夜以继日。(介词宾语前置)G唯陈言之务去。(靠“之”前置宾语) H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宾短语后置),3理清句间关系。这也是使文气通畅的一个重
7、要方面。如: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转折关系)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设关系)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果关系)D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目的关系)E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递进关系),4. 保持文言文原句的语势。,(三)雅:文雅不粗俗。此项是在前两项的基础上,对译者提出的更高 层次的要求。“雅”就是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学特色。,1尽量符合文言文的原意,不要译得“太现代化”了。如,不能把“参知政事”译成“副总理”。 2准确表现文言文中的感情色彩、修辞手法,体现文言文的生动性、形象性。
8、 3符合文言文的气势、风格和其他语言特色,并注意合乎意境的表现。,三、文言文翻译应坚持四个步骤,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 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 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切 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 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誊 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9、,四、文言文翻译应注意六个采分点高考文言文翻译,命题者总是选择一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来考查考生。要关注以下六个采分点: (1)句子大意。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 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 (2)重要实词。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词语,翻 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3)重要虚词。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 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复习中应 当注意它们的用法。 (4)词类活用。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 (5)固定结构。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
10、时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 (6)特殊句式。在翻译时,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子。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五、文言文断句方法指导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一般分以下几步进行:,1读文段,通文意。(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 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 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
11、落、层次或句首、句 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 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 以推断。,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经过通读,我们不难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写湖阳公主新寡,父亲(帝)为她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
12、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答案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例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 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道”“鼻”“目”“事”,句子基 本就断开了。,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 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3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
13、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 话最易被发现。 (2)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 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 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 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 般可
14、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 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 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 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 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 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例1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耳,也,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本段就可以断句。,答案 襄子曰/不
15、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例2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画线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也”、“矣”都是句尾语气词,“夫”、“且”都是发语词,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此外,多个判断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答案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
16、/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4明语法,辨句式。 (1)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 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
17、(得无异乎)。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 减少断句失误。,例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
18、/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2)琢磨词性词义,用语法结构来帮助断句。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词,找主干。,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
19、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5明修辞,巧判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答案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
20、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2)重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3)察反复。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
21、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6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答案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上述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
22、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 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 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 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 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
23、以缩酒,寡人是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二) 蹇叔哭师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
24、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设题角度:用“保留法”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1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译文:,答案:这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到齐军中(去谈判),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侯让诸侯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
25、一辆战车观看军阵。,2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 于无棣。 译文:,答案:(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设题角度:用“增删法”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3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 之涉吾地也,何故? 译文:,答案: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4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译文:,答案:你必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5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译文:,答案: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设题角度:用“替换法”翻译下列文言文
26、句子 6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译文:,答案:(我)用这些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克不下?,7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译文:,答案:(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8穆公访诸蹇叔。 译文:,答案:穆公到蹇叔(这里)来询问(这件事)。,设题角度: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9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译文:,答案:(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10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译文:,答案: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
27、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1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译文:,答案:如果您凭借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做城墙,把汉水当做护城河,(您的兵马)即使众多,也没有用处!,12晋人御师必于崤。译文:,答案:晋人一定会在崤山抵抗你们的军队。,设题角度:关注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答案: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防备(我们),恐怕不可以吧?,设题角度:关注词类活用现象 14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译文:,答案:使军队劳累而来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啊。,15郑人使我掌其北门
28、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译文:,答案: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国都可以得到。,参考译文: (一)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宫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
29、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去谈判),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阵。齐桓公说:“这样做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用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
30、池,什么样的城攻克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凭借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做城墙,把汉水当做护城河,(您的兵马)即使众多,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二)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都城可以得到。”秦穆公到蹇叔这里来询问这件事。蹇叔说:“使军队劳累而来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啊。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防备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
31、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人一定在殽山抵抗你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1)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
32、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2)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国语鲁语) 注 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妾:指婢女。,(1)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译文:,(2)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译文:,答案:(1)“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 (2)“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
33、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的。”,参考译文: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
34、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的。”,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周厉王使芮(ru)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2)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3)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4)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1)周厉王使芮(ru)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译文:,(2)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译文:,
35、(3)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译文:,(4)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译文:,答案:(1)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征讨戎族(叛逆),(他)得到(一匹)良种马,准备把它献给厉王。 (2)不如把它丢掉。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谣言。 (3)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那么就会有谗言到国王那儿去说,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这是(自己)买祸啊。 (4)知道厉王贪心要东西还去招惹他,(这是)芮伯的罪啊。,参考译文: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征讨戎族(叛逆),(他)得到(一匹)良种马,准备把它献给厉王。芮季说:“不如把它丢掉。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谣言。今天班师回朝献了马,厉王左右的人必然认为您收获不会
36、就只一匹马,于是都向您索要。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那么就会有谗言到国王那儿去说,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的。这是(自己)买祸啊。”(芮伯)不听,最后还是献了马。荣夷公果然派人来索求,(没有得到,)就到厉王那进谗言,说:“芮伯还有隐藏(没有全部献给国王)。”厉王发怒,驱逐了芮伯。君子认为芮伯也是有罪的啊。知道厉王贪心要东西还去招惹他,(这是)芮伯的罪过啊。,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 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 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 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 欲何言?” 答曰:“ 昔
37、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 母。” 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 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注 收:逮捕。 将佐:将领和僚属。 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 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用“/”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 桓 南 郡 既 破 殷 荆 州 收 殷 将 佐 十 许 人 咨 议 罗 企 生 亦 在 焉 桓 素 待 企 生 厚 将 有 所 戮 先 遣 人 语 云 若 谢 我 当 释 罪 企 生 答 曰 吾 为 殷 荆 州 吏 今 荆 州 奔 亡 存 亡 未 判 我 何 颜 谢 桓 公,答案:桓南郡既破殷荆州/
38、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参考译文: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
39、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五、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
40、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参考译文: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 戎 死 孝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
41、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 仲 雄 曰 和 峤 虽 备 礼 神 气 不 损 王 戎 虽 不 备 礼 而 哀 毁 骨 立 臣 以 和 峤 生 孝 王 戎 死 孝 陛 下 不 应 忧 峤 而 应 忧 戎,答案: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参考译文: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对刘仲雄说:“ 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