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入园焦虑每年秋季开学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新入园的小班或托班幼儿,在与家人分别时哭喊:“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幼儿园生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转折期,上了幼儿园,就意味着他们平生第一次要从父母身边,从温暖的、每天都围着他转的家里离开,走进集体,开始他的新生活,心理上难免会有起伏、跌宕,并表现为焦虑、彷徨、胆怯等等。的确,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这个环境中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潜在的危机,他们为离开父母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对新环境缺乏控制而感到不安,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往往就是这时产生的。入园焦虑一般表现为分离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的持续时间通常是 13 个月。由于
2、孩子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因此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孩子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则整天眼泪汪汪,嘴里一直说着“我要回家,我要妈妈”;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等现象,这种症状一回家便会马上消失。孩子这些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入园焦虑的干预措施有很多,所有的措施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不安全的认知、负性情绪和逃避的行为。并且,这些措施都需要家园双方的密切合作。案
3、例分析案例一:到幼儿园来的第一天,雯雯的眼睛一直是红红的,眼泪时不时地要往下掉,显得很孤僻。她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活动;不愿意睡午觉,还要求把自己的小床和其他小朋友的分开,搬到另一个房间去;有的小朋友主动找她玩,她也坚决拒绝和小朋友亲近,独自一个人躲起来哭。教师干预措施:1、主动聊天。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老师应该每天都主动找这类孤僻沉默的孩子聊天。2、帮助雯雯找一个性格开朗的小伙伴。让她有自己的好朋友,有了朋友圈,她就有游戏和倾述的对象了。3、积极表扬和鼓励。发现她有点滴愉快情绪时,老师应该立刻在大家面前表扬、鼓励她,让她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并懂得表达出来。4、单独游戏。对于不愿意和小朋
4、友做游戏的孩子,老师不妨把自己转换成孩子的角色,单独和他做游戏,激发他和别人共同游戏的兴趣。然后老师再慢慢离开,换上其他小伙伴和他继续做游戏,让他感受和同龄孩子游戏的快乐,促使他主动寻找小伙伴,渐渐摆脱孤僻,有自己的好朋友。案例二:小杰是一个体弱多病的男孩子,初入园三天以来,他一直大哭大闹,不吃任何东西,不停地喊着妈妈。老师上前抚慰他时,他就用踢、推等攻击性行为发泄不满。妈妈来接他时,他紧紧地抱着妈妈不放,边哭边喊:“妈妈不要走,我不要上幼儿园,我要回家!”教师干预措施:1、和他一起做游戏。采用“做游戏”的方式来转换他的注意点,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和老师亲近起来,这有助于消除孩子对教师的恐惧和
5、陌生感。2、扮演妈妈。对特别依赖妈妈的孩子,老师不妨有意识地扮演妈妈的角色,让孩子感觉一切都没有变,好像在妈妈身边一样,消除孩子与妈妈分离的恐惧、焦虑和不安。案例三:菲儿刚刚进入小班,在入园的一个半月里,她几乎天天都会哭。她每天一进教室,就去坐在教室旁边的一块泡沫板上,这是她第一天上幼儿园坐的地方。离开那块泡沫板,她就会变得更加烦躁,并想办法迅速回到那里去。不坐在泡沫板上的时候,她喜欢单独跟着一个老师或阿姨。个体原因:很多年幼的孩子都有一些固定的重复行为,如拿着奶瓶边喝边入睡,固执地喜欢一个毛绒玩具等等。像这样在相同的环境里做同样的事情,可以让孩子获得对环境和自己身体的控制感。当菲儿接触到那块
6、泡沫时,会有短暂的平静,似乎泡沫板是属于她的。这种行为虽然不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不会对其他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如果不解决,还是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活动。单独跟着老师或阿姨的时候,她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但是不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就体会不到集体活动的乐趣,这会拉长孩子融入集体的时间,影响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教师干预措拖:1、情绪转移。“泡沫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菲儿的情绪,因此,对于孩子对泡沫板的依恋,老师应该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她在需要的时候到泡沫板上坐一会儿。而长时间让孩子呆在泡沫板上,不利于孩子摆脱忧伤的情绪。因此,老师还是应该想办法让孩子离开那块泡沫。比如用好玩的玩具吸引她的注意力,使
7、其暂时忘却不愉快的情绪,用玩具诱发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之间尽快熟悉起来,在同龄伙伴中找到安全感、归属感,以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使其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游戏中来。2、家庭帮助。通过老师了解,菲儿的父母自身也存在焦虑情绪。父母每天都会偷偷躲在班级外的角落观察女儿的情况,生怕宝贝女儿出现什么问题,被菲儿发现,她的焦虑反应又加剧了。通过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家长理解了幼儿园的工作并表现出极大的配合。他们在早上送孩子来园时不再停留,用自己放松自然的态度感染孩子,尽力避免将紧张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平时在家采取了更为放手的教养方式,在菲儿摔跤的时候不再大惊小怪,有时候还让孩子单独在邻居家或者小区里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分离焦虑其实只是孩子对新环境的一种正常的担心心理,当孩子独立地在幼儿园里生活一段时间,发现危险并不存在,老师和幼儿园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可怕的时候,警报自然就解除了。 上述案例中的几个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都已经成功地摆脱了焦虑心理。这也是家庭和幼儿园一致教育和良好合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