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关系学课程阶段练习二(专科)一、名词解释(25 分,每小题 5 分)1、公共关系策划程序: 就是公关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确定公关目标,制定公关活动计划方案的过程。它是公关策划能力充分展示与形成决策的阶段,也是实际操作和检验成效的阶段。2、问卷调查法: 是根据调查目的将所需要调查的问题具体化,通过某种方式由调查对象做出回答后,再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它是公共关系调查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在其它的各类调查中也常采用问卷方式进行。3、组织形象: 就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组织形象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组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
2、理水平、人才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组织形象是这些要素的综合反映。4、心理效应: 是公众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的反应,这种效应的产生,除了与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有关外,主要是由于主观的意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5、近景动机: 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二、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1、按照组织形象的真实程度可分为( 真实形象 )和( 虚拟形象 ) 。 2、组织形象具有的特征:( 整体性 ) 、 ( 主观性 ) 、 ( 客观性 ) 、 ( 相对稳定性 )等。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 生理的需要 ) ( 安全的需要 ) ( 归属和爱的需要 ) ( 尊重
3、的需要 ) ( 自我实现的需要 ) 。4、战术型型公共关系活动模式包括(宣传型公共关系活动模式) (交际型公共关系活动模式) (服务型公共关系活动模式) (社会型公共关系活动模式) (征询型公共关系活动模式 ) 。5、问卷设计的原则(目的明确原则 ) ( 匹配性原则 ) ( 简约性原则 ) ( 可接受原则 ) 。三、判断题(10 分)、近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判断他人时有一种倾向,首先把人分成“好的”和“不好的”两部分。 ( 错 ) 、顺意公众,指对组织的政策、行为和产品持赞成意向和支持态度的公众。 (对 )、组织形象万能论是指组织形象是点金术,是灵丹妙药,企业形象一导(导入)就灵;只要导入组织形象
4、战略,组织就会像可口可乐那样名扬四海, (对 ) 、组织形象是公众对组织的意见或看法,因而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 ( 对 ) 、公共关系调查不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 错 ) 、真实性原则即指公共关系调查获取的材料和数据必须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公共关系状况的实际。 ( 对 )、信息收集的最基本要求是及时。 ( 错 )、四步工作法包括调查、策划、实施、评估等四步。 ( 对 )、问卷属于中级公关活动。 ( 对 )、公共关系的总体目标是要树立社会组织良好的形象。 ( 对 )四、选择题(有 1 个或 1 个以上答案,20 分)、组织的整体形象包括 (ACD )a 组织自我期望形象 b 组织的被认知程度
5、c 组织的竞争对比形象 d 组织的实际社会形象、组织的公众信息包括 ( ABCD )a 公众需求 b 公众构成 c 公众领袖 d 公众态度、企业在媒体上做公益性广告应属于观光活动中的 ( D )公关策划活动 初级公关活动 中级公关活动 高级公关活动、公共关系策划的特征(ABCD )A 公关策划的目的性 B 公关策划的思想性 C 公关策划的创造性 D 公关策划的先导性、 不直接与现实社会的具体人进行交往,而是于各类文字材料的接触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是( B )的特点。A 实地调查法; B 文献调查法; C 观察调查法; D 问卷调查法、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有规律性、实验成功的可
6、重复性,又强调创新性、惟一性。这说明一名公共关系人员需具备( D ) 。A 传播沟通的意识; B 塑造形象的意识; C 真诚互惠的意识; D 创新审美的意识7、公共关系策划的原则有: ( ABCDE )A 实事求是与创新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B 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C 社会利益与组织利益相统一的原则 D 科学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E 系统原则8、 ( A )适用于总体量大、差异程度较大的情况。A 分层抽样 B 整体抽样 C 等距抽样 D 简单随机抽样9、 在实践中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是( A ) 。A 发散性思维方式 B 创造性思维方式 C 辩证思维方式 D 头脑风暴法10、根据与访谈对象的接触方式划分,可分为(AB)A 直接访谈 B 间接访谈 C 电话访谈 D 通信访谈五、简答题(25 分)、公共关系策划的程序是什么?(10 分)答案:主要从搜集公共关系信息、制定公共关系策划目标两方面解答:(1)目标确立。 (2)主题提炼。 (3)公众认定。 (4)项目设计。 (5)时空选择。 (6)媒体选择。 (7)经费预算。 (8)人员分配。、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原则。 (15 分)答案:真实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时效性原则 经济效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