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历史第一月考试卷分析(初二 3、4、5、9、10、11 班级)一、试卷分析1、试题结构10 月 7 日举行的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题型结构和题量总体稳定,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坚持“立足基础”和“提高兴趣”的命题理念,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注重试题素材的正面教育功能和积极的价值取向,提倡整合学科知识以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探究能力。2、试题特点:第一、依据课程标准,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基础性。第二、试卷整体性强,能力立意,三维能力有机结合。第三、注重材料阅读,考察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四、形式灵活,锐意创新。3、考试内容考试内容 考试目标(
2、课标要求)1 鸦片战争 了解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经过、中国失败的原因、 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2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列强侵华的罪行、火烧圆明园。3 收复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4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4、学生答卷情况分析这一次历史学科考试人数 292 人(我所任教的 6 个班级) ,全卷总平均分 58.5 (不包含0 分与缺考人数为 60.2138), 试题难度 0.535,四班 54 人 三班 56 人 五班 50 人 九班 43 人 十班 46 人 十一班 43 人选择题 总得分:1164
3、4,考试人数总共:292 人,平均得分:39.876 分,平均失分:20.124 试题总分 60 分,难度系数为:120.124 / 60 =10.335 =0.664。难度适中,0 分人数:0 人,36 分(单题及格分)人数: 88 人,48 分(单题高分)人数 : 86 人,60 分(满分)人数 :2 人21 题 22 题 23 题平均分 6.222 8.534 6.4317难度系数 0.331 0.569 0.669满分人数 2 人 15 人 47 人零分人数 40 人 45 人 35 人单题及格人数(21 题 12 分、22 题 9 分、23题 9 分)62 人 119 人 152 人
4、21 题 总得分 1817 考试人数总共: 292试题总分 20 分 平均分 6.222 分 平均失分:13.778 难度系数为: 113.778 / 20=10.689=0.331 学生失分多,难度偏高学生失分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 时间记忆不对:慈禧太后 6 旬大寿(甲午年)有的同学写成 1895 年。(2) 表达欠缺,审题不慎:问:当时清政府对外面临什么样的形式答:清政府贫穷落后; 甲午战争的形式(3) 书写杂乱,自己模糊不清(4) 没有答对关键点问:清政府在近代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样答:清政府避战求和,武器落后。教学建议在历史事件方面要求学生要书籍时间、地点、任务、要充分了解事件爆
5、发原因和影响。在平时的练习、答题方面要强调学生的书写、22 题 总得分 2492 考试人数总共:292 人试题总分 15 分 平均分 8.534 分 平均失分:6.466 分 难度系数为: 16.466 / 15 =10.431=0.569 难度适中学生失分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 历史事件任务的记忆不全面: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的是哪个人物,答:关天培,邓世昌(2) 审题不慎:问:邓世昌牺牲在哪一次战役中答:甲午战争 (3)情感题回答过于简单。问:你从三个英雄人物身上学习到什么答: 勇敢教学建议对于历史人物,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特别是关于描述历史人物的古诗认识和学习。23 题 总得分 2932 考试人数总共: 292 人试题总分 15 分 平均分 10.041 分 平均失分 4.959 难度系数为: 14.959 / 15 =10.331=0.669 难度较易学生失分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中国近代历史不平等条约的记忆和理解不充足,造成答题错位,文不对题问: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条约是什么?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什么答:马关条约 北京条约 南京条约教学建议: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主动记忆的意识,区分相近和相识历史事件、条约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