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反美浪潮背后的社会群体心理.doc

上传人:s36f12 文档编号:7865812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美浪潮背后的社会群体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反美浪潮背后的社会群体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反美浪潮背后的社会群体心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反美浪潮背后的社会群体心理作者:李明波 时间:2012-09-11 又是一场“911”式的惨剧。2012 年 9 月 11 日,“911”事件 11 周年纪念日,美国驻利比亚大使斯蒂文森在班加西的反美示威中遭火箭炮袭击身亡。“911”已经过去 11 年了,美国改变了多少?奥巴马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外交大事就是在埃及发表讲话,向伊斯兰世界道歉。但三年半之后,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外交和美国形象在伊斯兰世界的彻底崩溃。笔者无意借此嘲讽美国的外交政策,更想探讨的是,此事为何发生在美国曾倾力援助的国家?一年前班加西曾是利比亚反卡扎菲势力的大本营,如果不是美英法等国去年 3 月 19 日及时发动空袭,班加西将重新

2、回到卡扎菲的手中。大使遇袭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今天许多美国人都在问,实际上我也问我自己,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这怎么会发生在一个我们帮助解放的国家,发生在一个我们帮助免遭摧毁的城市?”但回应希拉里的,却是中东反美浪潮的扩大。突尼斯、伊朗、伊拉克、黎巴嫩、也门、苏丹等等,更多国家的民众加入到反美浪潮中。不难发现,上述国家大部分都是曾在去年陷入动荡的西亚北非国家。当时,美国采取了支持当地民众的政策,包括利比亚在内的中东民众普遍表达了对美国的谢意。但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些国家的民众为何会如此迅速地调转矛头,将怒火发泄到曾经的“救命恩人”身上?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 1993 年

3、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 2001 年“911”事件后受到热捧。其主张尽管存在明显偏颇,但这一次,“文明冲突论”依然部分诠释了利比亚发生的这一桩惨剧。在“文明的冲突”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反思?班加西的袭击,不管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还是阴差阳错的巧合,事件总归是由当地普通民众聚集引发的骚乱,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群体心理发人深省。正如 100 多年前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预测的那样,人类早已进入了群体时代。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者智力不管是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使得他们获得了一个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勒庞在 100 多年前讨论的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困扰着世界各国的执政者们。以利比亚的骚乱为例,遇难的美国大使斯蒂文森与那部电影毫无关系,但是群体性的冲动让这位大使成了无辜的牺牲品。勒庞无法预测的是,当今世界社交类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让个体构成群体变得更加容易。如果按照勒庞的社会心理学力量,这种技术进步的背后也意味着群体性的盲目冲动并不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减少。来源:和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