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节 辅助设备及其使用 (一)三脚架和独脚架 三脚架的作用:在慢速拍摄和长时间曝光、多次曝光时及无人协助自拍时,用来放置相机和避免拍摄时相机的震动,从而保证拍得清晰的影像。 作用: 1.防止抖动,针对快门速度和长焦距而言的。就经验而言,快门速度不低于焦距长度的倒数。 2.精确构图,相对于手持相机而言。 3.严格控制景深,在微距摄影中尤其重要,因为微距镜头景深很浅,不容易控制。 单脚架: 单脚架稳定性不如三脚架,不能无人扶持使用,但其轻巧,便于携带使用,适合新闻摄影的特点. (二)快门线 作用: 1)用于遥控拍摄,即相机与人分离时用快门线控制拍摄; 2)用于慢速快门拍摄,防止手触动快门时造成
2、相机震动。同时要用三脚架固定相机。 3)18 英寸的快门线最常用。 一、闪光灯的特点及结构 1,电子闪光灯的特点 1)发光时间极短暂,可达 1/1000 秒以上,因此是一种瞬间光源; 2)发出的光线极强,非一般人造光源可以比拟; 3)发出的光线的成分接近日光,其色温接近日光的色温,约为54005600K。 电子闪光灯由闪光灯身、闪光管、反光罩、闪光同步连线及闪光灯与相机机身的接头等组成。 外接式电子闪光灯使用:首先要装入电池,然后连接到相机上,通过闪光灯底部的连接底座和相机上方的金属划入槽连接,槽内有触点可以互相契合,以保证闪光灯在相机快门开启时同步。 闪光灯工作步骤: 1.闪光灯打开后,内部
3、的电容器会在几秒内迅速充电,完成后绿灯亮。调整光圈配合值。 2.快门同步闪光。 3.曝光完成后,没有消耗的能量回收到电容器中。 4.闪光灯再次充电,等待时间视电池新旧和闪光灯型号,包含上次消耗的能量有关系。 (二)主要的闪光模式 1.手动闪光模式 使用很简单,可以手动设置全部光量的百分比。一般的没有这个功能。 2.自动闪光模式 这种闪光系统通过闪光灯外部的光线感应器来读取从高主体反射回来的光量,并将其作为自动调整光量的依据。 自动电子闪光灯和自动曝光相机一样,需预先输入所用感光片的感光度,才能实现自动曝光, 一般情况下,应注意闪光灯测光元件的朝向必须对着被摄景物,才能保证正确曝光。 自动电子闪
4、光灯是在闪光照亮被摄物体时,通过测光元件来测定来自景物的反射光,从而实现自动曝光控制的。 自动电子闪光灯所给的光圈值是个接近值,一般应按宁可开大光圈的原则来选择与一定闪光距离相对应的光圈值。 3.TTL 闪光模式 TTL 闪光模式可以让闪光灯操作更为简便,多数的闪光灯都配有这种功能。 原理是相机内的光电元件会读取抵达胶片的光量,然后电脑会配合闪光灯的有效闪光范围算出正确曝光所需的闪光输出时间。 不同的相机操作方式不一样,如果是手动对焦相机,先要弄清楚闪光灯到拍摄体之间的距离,然后对照闪光灯背后的数据表来设定适当的光圈值。较为先进的相机其闪光系统则会视具体情况自动设定较慢的快门速度以匹配已经设定
5、的光圈值。P 模式则会自行判定两者的距离并执行动作。 单反相机使用 TTL 闪光模式的优点: 加滤镜后影响很小,消除红眼,可以同时使用几个闪光灯等 要具备两个条件: 1.相机支持 2.闪光灯具有此项功能 闪光灯的用途: 可以辅助增强光线和弥补光线不足。 (一)柔和补光 闪光灯输出的光线太强,将环境光线覆盖,无法表现真实的场景,这个时候只需要进行补光,让闪光输出只照明阴暗处或者达到所要的光线效果即可。 1.自动闪光模式柔和补光 加高胶片的 ISO 感光度,让相机闪光误认为高片速而减低闪光输出。 2.手动闪光模式柔和补光 先设定手动闪光模式 使用测光表对现场光线进行测量,确定在最快闪光同步速度下需
6、要的光圈值 从闪光灯背后的对照表或者 GN 值中,找出比确定的光圈值再大两级的光圈下闪光灯的最大闪光距离 将相机与主体之间的距离调整至增大光圈后所确定的距离,然后拍摄。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较长焦距的镜头。 如果闪光灯有输出量控制装置,就不需要移动相机,只需要将输出量级数设定为配合较大光圈的数值,然后实现拍摄。 还可以用半透明的材料遮住闪光灯头。 3.TTL 闪光模式柔和补光 单反相机中一般带有日光平衡功能,即相机在明亮环境中自动补光,这种情况下再加上 TTL 功能的闪光灯可以取得很好的曝光效果。 阳光是主要光源,闪光是补光。 新型的专业相机上还有曝光补偿装置,这个装置可以适当减少一级或者半级的曝
7、光。 (二)避免曝光不足 适用在环境光源特别是背后光源很明亮的时候,使用日光平衡补光功能,大部分相机和 TTL 闪光灯都会发生曝光不足的情形,这个时候就要增加曝光量,一般调整到+1 档位置,这个时候主体会很明亮,但是背景也会更加明亮,效果并不太好。 (三)闪光修正 以闪光灯来补光,直接在相机上方使用,在户外可以拍出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不能近距离拍摄,近距离的时候要让闪光灯脱离相机,用同步线连接,并避免直射摄影主体。 使用闪光修正配件,如暖调滤光片。 (四)其他手法: 不能更改闪光灯的 ISO 值。 可以使用可伸缩的闪光灯灯头,配合所用镜头的焦距长短相应调整灯头,一般调到最广域,如用 100 毫米
8、的镜头焦距拍摄时候,可以调到 28 或者 35 毫米域度。 常用闪光灯摄影技巧: 1.反射式打光方法 反射闪光法又叫间接闪光法。 操作方法是:不将闪光直接照射在被摄景物上,而是打在设定好的反光屏上或利用被摄景物所处环境中的物体来反光,使来自反光物的反射光来照明被摄景物。这样得到的光线较为柔和,尤其在用闪光灯作辅助光时,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采用反射闪光法时,闪光距离应是闪光灯至反光物的距离和反光物至被摄景物间距离之和。 避免摄影主体后面的阴影。 最好使用外接电池组,充电比较快,适合连拍。 2.以闪光灯脱离机身手法打光 在摄影室内或其他有可能的情况下,可选用闪光灯与相机分离的闪光方法,因灯光的设置
9、不同,造成不同的光线效果,如各种侧光和高位闪光等。既能削弱主体的投影,又可使画面层次丰富,产生立体感。 闪光灯其他附件功能: 1.闪光灯支架 放置在主体斜前方 45 度或者斜上方 45 度位置,并使闪光灯与相机的距离保持在824 英寸之间,所拍出的效果最好,可以让阴影都在主体的下方而不在后面。 2.红眼消除 造成“红眼效应”的原因:光线较暗时人的瞳孔放大,当正面受到闪光时,视网膜上微血管的红色反射出来,拍摄照片的人眼里就出现了红点。 为了避免“红眼效应”,一是不要用闪光灯直接从正面照射人物,以免直接的反光;二是请被拍摄对象先看一下明亮的事物,如直接看一下灯,使瞳孔收缩。 现在许多自动相机都具有防“红眼效应”的功能,原理是在拍摄时,闪光灯分两次启动,第一次为预闪,使被摄者瞳孔收缩;第二次才正式按拍摄需要闪光。可有效防止“红眼效应”,但闪光灯的电耗将增加。 3.避免不需要的反射光干扰 主体的位置要安放适宜,尽量确保画面内没有物体对闪光灯产生反射。 4.光线修正器材: 在闪光灯上加装扩散片或反射片,让照明柔和。这类配件以柔化或者扩散光线的方式来修正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