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目录 一、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知识1 社保的定义与特征2 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分析 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1 社保的发展阶段2 社会保障的新形式 三、社会保障制度理论流派与各国实践1 社保的基础概念2 社会保障理论依据与流派 四、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实践1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2 社保制度再分配效应 3 福利国家的实践 五、有效需求管理理论与社会保障实践1 凯恩斯有效需求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2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现的凯恩斯主义理念 六、社会保障与反贫困1 贫困及其理论 2 中国城乡贫困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3 社会保障制度缓解贫困 七、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及其改革 八、社会保障与人口1 社会保
2、障与人口的理论分析 2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 九、社会保障与就业问题1 中国失业人口与社会保障2 中国退休制度改革与就业问题 3 延长退休年龄议题引起的争论CHI.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知识1 社会保障的定义与特征一、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实施社会保障的原因有:收入的差异性失业的存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退休人口、工作人口比例变化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
3、稳定增长1.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政府与生俱来的动机2. 社会保障不仅是社会制度,也是经济制度(二)社会保障制度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1. 国家通过立法提供一套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框架2. 国家行政机构政府依法规划组织实施社保计划(三)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1. 初次分配会产生贫富差别2. 市场的盲目性与周期性无法解决失业等问题3. 政府是唯一有能力实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体(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1. 社保税费征收具有强制性2. 项目内容形式标准运作程序均依法实施(五)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1. 动态看,基本生活需求是相对概念,其基本内容随经济增长和发展水平变动
4、而变动2. 静态看,(1)保障项目与居民生存相关(2)保障水平限于居民的基本生活费用需求2 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分析一、社会保险二、社会救济三、社会福利四、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保障一、社会保险 (social insurance)(一)定义社会保险是以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入中断或减少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核心部分。(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1. 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2. 社会保险共享商业保险的机制和法
5、则3. 养老保险最重要,医疗健康保险最复杂(三)社会保险制度的项目:1. 养老保险2. 医疗(健康)保险3. 失业保险4. 工伤保险5. 生育保险6. 残障保险7. 死亡保险二、社会救济 (social assistance)(一)定义社会救济是国家立法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它是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二)社会救济制度质的规定性:1. 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不需要权利义务对等2. 是一种须经家庭经济调查的社会保障制度3. 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三)社会救济的内容:1. 鳏寡孤独救济2. 贫困户救
6、济3. 灾害救济鳏寡孤独救济指公民因个人生理原因而断绝生活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资金和物质的社会救济项目。贫困户救济指公民因个人能力问题无法适应市场竞争而陷入贫困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资金和物质的社会救济项目。灾害救济指公民因遭受自然灾害而造成生活困难时,由国家和社会紧急提供的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资金和物质的社会救济项目。三、社会福利 (social welfare)(一)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或政府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三、社会福利 (social welfare)(二)社会福利的特征:1.
7、 具有普遍性原则2. 在保障水平上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高的“福利陷阱”(三)我国社会福利的内容:1. 社会津贴2. 社会福利服务3. 职业福利社会津贴指国家为了实现其总路线、总方针而对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公民提供保证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的社会福利项目。社会福利服务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福利机构或社区组织为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设施的社会福利项目。职业福利指与就业相关的,以工作单位为实体,以本单位职工生活质量提高为目的而组织实施的福利设施或福利补贴的总称。四、特殊保障(一)定义特殊保障是国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专门为某一类人群设立的标准或给付条件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常见
8、的有:1. 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2. 军人和退休军人、残疾军人等社会保障制度(二)我国的特殊保障优抚安置优抚安置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上的特殊公民 为保卫国家安全而作出牺牲的均属、烈属、残疾军人、退伍军人等所给予的有待和抚恤。中国社保体系正式非正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贫困人口救济自然灾害救济鳏寡孤独救济社会津贴职工福利福利服务国家抚恤国家补助退伍安置退休安置一、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到达法定年龄或退休,有社会保险机构或由制定其他单位按规定给付养老年金的保险。由德国于 1889 年首创。一、残
9、障保险残障保险指对那些因各种原因导致无工作能力、无法自谋生活,而又无人扶养的人们,由政府或社区保险机构按法定条件和标准给付残障年金的保险。由德国于 1889 年首创。一、遗属(死亡)保险遗属保险指当有条件有资格领取社会保险给付者去世之后,由政府或社会保险机构对其遗孀或鳏夫或父母及其未成年子女,定期或一次性给付遗属年金的保险。由德国于 1911年首创。二、疾病和生育保险疾病保险指被保险人因疾病和因患病失去劳动收入时,保险机构或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支付医药费和生活费的保险。生育保险指被保险人因怀孕生育需要的医疗、助产、检查、保胎而支出的费用,以及在生育期间的工资收入,均由保险机构按约定条件承担给付的保
10、险。由德国分别于 1883 年和 1887 年首创。三、工伤保险工伤保险也称工人伤害补偿保险、因工伤害保险或工业伤害保险。指劳动者在就业期间,因意外事故及工作性质造成的伤残、疾病和死亡时,保险机构或保险组织给付保险金和医疗费用的保险。伤害保险分普通伤害和职业伤害两种类型。由德国于 1884 年首创。四、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投保人由于超出其本人控制的各种社会、经济原因造成失业,由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时间、条件和标准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分为强制性投保和失业救助制度两种。分别为由英法两国于 1911 年和 1905 年首创。五、家庭津贴制度家庭津贴制度是政府为减轻多子女家庭的负担,稳定雇员的工作情绪、促进抑
11、制或刺激人口政策的实施,由保险机构或政府定期为有关家庭支付一定数量的生活费用的社会保险制度。分为普通家属津贴制度和雇员家属津贴制度两种。由新西兰于 1926 年首创。CH2.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1 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一、社会保险原始形式4000B.C. 古埃及 互助会古罗马时期 丧葬互助会、士兵会13-16 A.D. 基尔特、公典、年金制度 友谊社周 -战国 后备仓储, 汉常平仓基尔特 Guild指由职业相同的劳动者组成的相互扶助团体。其目的除保护各劳动者职业上的利益外,对团体中会员遭遇死亡、火灾、疾病、被窃等事件时,共同出资给予救济。在此基础上,后发展出接近现代社会保险机构的救助组织,如英国的
12、友谊社(Friendly society)、德国的扶助金库及火灾互助会等。公典制度是 15 世纪后半期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城市中实行的一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其目的是为了对抗高利贷,对下层工人、商人及一般平民贷以低利资金。年金制度18 世纪欧美各国为增加财政收入而流行,由政府以募集公债的方法实施救助。先规定公债本金每年的利息,然后将利息分配给各该年的生存者。如果公债所有人死亡,则利息停止支付,公债本金也不退还,收归政府所有。二、社会保险的发展阶段1. 德国创立社会保险时期 (1883-1889 )2. 各工业国家仿效德国社会保险时期(1890-1919)3. 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和初步发展时期(19
13、20-1934)4. 社会保险迅速发展时期(1935-1975)5. 社会保险调整与改革时期(1975-今)1. 德国创立社会保险时期 (1883-1889)1883 疾病保险法1884-1889 工伤保险法、生育保险法、老年残障保险法1927 失业保险法特点:凡法律规定范围内者必须参加保险费由被保险人、雇主和政府三方负担保险费率由政府主管部门或有关方面协商制定,保险人无权更改保险费率保险对象主要是从事最危险工作的劳动者2. 各工业国家仿效德国社会保险时期(1890-1919)1901 比利时1905 法国1906 挪威1907 丹麦1908 英国 养老金制度 1911 国家保险法强制失业保险
14、、养老保险、医疗保险3. 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和初步发展时期(1920-1934)特点:受一战后经济萧条影响受经济大危机影响范围从西欧北美继续扩大东欧南美4. 社会保险迅速发展时期(1935-1975 )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都立法实施社会保险5. 社会保险调整与改革时期(1975-今)特点:经济放缓,失业增加人口老龄化需要救济的贫困家庭与单亲家庭增加社会保险支出飙升,远超经济增长速度,财政压力巨大,养老金缺口问题对策:设法增加社会保险基金,控制社会保险给付,将社保基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市场提高社保税率削减项目延长退休年龄对社保收入征税建立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个人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
15、三柱体系加强社保管理2 社会保障的新形式一、低收入者补助型社会保险对于特定生活标准以下的低收入者,经过经济情况调查后,符合条件的由政府给予生活补助,受益人不需缴纳保险税费。澳大利亚、新西兰、匈牙利等二、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险全国儿童福利救助制度。受益儿童父母无须缴费或进行收入调查,只须在国内居住年限和儿童年龄符合条件即可俄罗斯、日本、英联邦国家、北欧国家等三、普遍医疗服务型社会保险对患病者给付现金或向所有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全民免费医疗,费用由政府税收支付。英国、马来西亚、信息栏、冰岛等四、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险规定凡从事工商业劳动的劳动者或雇主,必须按照法定时间和标准,缴纳保险费,待缴费期满或达到规定
16、年限时,将全部保费和应得利息一次退还给劳动者。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3 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一、社会保险多样化二、社会保险范围扩大化三、社会保险私营化四、社会保险基金资本化五、社会保险产业化六、社会保险一体化CH3.社会保障制度理论流派与各国实践1 社会保障基础概念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帕累托改进 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外部性 再分配效用效用(Utility)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Cardinal (2)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 (3)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一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供给不足; (4)
17、局部的产品失调可以通过价格来调节。 由以上的观点又引出了四个结论: (1)在一切社会中,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且生产者得到的利润越多,因为价格随需求而上升。这就是供给决定需求; (2)每一个人都与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越办得成功,就可以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这就是个人私利的追求,可以实现社会的公益; (3)购买和输入外国的货物决不至损害国内或本国的产业和生产。即主张自由贸易。 (4)鼓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这就是主张以发展生产来实现经济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观点:萨伊定律萨伊定律(Says Law):供给促进需求萨伊与詹姆斯穆
18、勒说明了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但萨伊和李嘉图改为以供给为出发点。“供给创造了自己的需求” :指由于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结论:生产过剩不可能在流通过程发生。大卫李嘉图: “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失业1.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
19、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一般发生在人们处于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而工作不停变动的场合。2. 自愿性失业:劳动力拒绝现行工资古典经济学流派对充分就业的观点庇古代表的古典经济学:除了一般的摩擦性失业和一般自愿失业者外,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是达到充分就业。根据萨依定律,总需求的价格等于总供给的价格,社会的商品并不会出现生产过剩,那么总产量和边际生产率(马歇尔所创)将达到最高水平,工人的工资相等于劳动的负效用(马歇尔),除非工人不满意现有工资水平外,社会不可能出现失业。古典学派将上述现象归入自愿失业,以维持萨依定律所依据的是非自愿失业。因此庇古提出,解决失业的
20、方法就是工人自愿降低货币工资,从而令劳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达致均衡,并且反对工会制定过高的工资水平。充分就业的定义充分就业,也称完全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指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比如工作转换等),充分就业就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力)都有机会以自己的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失业1. 摩擦性失业2. 自愿性失业凯恩斯主张第三种类型的失业1. 摩擦性失业2. 自愿性失业3. 非自愿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工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隐蔽性失业1.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所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一般发生在人们处于不同地区,
21、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因而工作不停变动的场合。2. 结构性失业。经济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3. 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部门的间歇性生产特征而造成的失业叫作“季节性失业” 。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或建筑部门,或一些加工业如制糖业。4. 工资性失业。按古典经济学家的假设,若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则通过工资的调节,便能实现人人都有工作。这就是说,如果劳动的需求小于供给,则工资下降,直至全部工人均被雇佣为止,从而不会出现失业。但由于人的本性不愿使工资收入下降,而工会的存在及最低工
22、资法均限制了工资的下降,从而使工资具有能升不能降的所谓“工资刚性”。这种工资刚性的存在,会使一部分工人无法受雇,从而出现失业。这类失业在经济学上被成为“工资性失业”。5. 周期性失业。尤其令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周期性失业”。它来自经济周期的循环波动。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6. 隐蔽性失业。经济学家还经常提到“隐蔽性失业”。这是指表面上虽然有工作,但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劳动力。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后而产量并没有下降时,就可以认为是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存在
23、非自愿性失业的原因: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等时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实际的就业量。IS-LM 曲线古典经济学流派对充分就业的观点根据萨伊定律,收入公式为:收入=消费+储蓄供给 = 需求由于消费和储蓄两者一样,而储蓄又最终转化成对生产资料的投资,因此不论资金用于消费和投资两者都是一样,利率只是均衡储蓄和投资的价格。在这里,储蓄代表了货币形式的资本供应,投资代表了货币形式的资本需求。古典经济学的严重错误:忽略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1. 违反供需定律:“实际上,人们并不是一有销售就非购买不可。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
24、开的”马克思2. 忽略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是具有一个唯一的均衡值,而是具有一系列的无穷大个同样可被容许的均衡值;从而,除了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所规定的一个上限以外,就业量的大小是不能确定的。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末,企业家之间的竞争总是会导致就业量的扩大,以至到整个产量的供给不再具有弹性为止。有效需求数值的进一步增加不再会导致产量的任何增加。这一状态显然同充分就业是相同的事情。当我们的收入增加时,我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的量不像收入增加那样大 根据这一心理规律,就业量越大,与之相对应的产量的总供给价格与企业家能够从消费者支出那里收回的社会愿意消费数量之间的差距也越大。因此,如果消费倾向不变,那么,
25、就业量便不能增加。二、有效需求管理理论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源于消费和投资不足;消费和投资不足源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1.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消费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所占的比例结论:必须弥补有效需求和总供给价格间的缺口,方法是增加个人或家庭收入以刺激社会总消费。政策建议:政府征收累进个人所得税,可以把富有阶层可能用于储蓄的部分收入征收过来,再以政府支出形式花费掉转化为公共收入,最终用于消费,提高总需求2.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即
26、利润率,是投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资本家对利润率的预期将随投资的增加而降低。对资本品购买量大供给价格,产量 销售难度,成本,预期利润率1 凯恩斯有效需求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3. 流动偏好规律人们为了应付日常开支、意外开支和适当时机投机牟利活动而愿意在手头持有现金的倾向。流动偏好i若资本家预期利润率低于 i,则不会进行投资,导致投资需求不足三、投资乘数理论与加速原理投资乘数理论:在一定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当总投资增加时,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 k 倍。k 即投资乘数,表示投资的增加会使收入增加到什么程度。k=1/(1-r) r : 边际消费倾向理论用途:投资的增加会引
27、致收入 k 倍的增加;投资的减少会导致收入 k 被的减少加速原理:收入增加必然引起消费增加,消费增加必定引起消费品生产的增加,进入引起资本品生产的增加。因此,收入增加必定引起投资增长。消费品的轻微增长都会引起资本品的大幅度增长,收入或产量的变化对投资水平及其变化具有加速影响。加速数= 总投资的改变量 /(本期收入-上期收入)投资并非收入绝对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量的函数。结论:社会所需资本品总量取决于收入或产量水平,投资水平取决于收入或产量变化,投资变化取决于收入或产量变化的变化。加速数的作用:可以使投资加速增加,也可以使投资加速减少。要想使投资保持不变,消费必须继续增加。因此,必须刺激消费。
28、四、经济危机理论1. 仅仅靠市场自我调节不能保障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使用2. 市场不稳定是常态,普遍性生产过剩危机和失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存在。3. 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是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五、政策主张反危机政策:1. 设法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设法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2. 设法提高消费倾向以扩大消费(一)有效需求管理政策1. 通过财政政策,由国家直接进行投资或消费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以此提高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年度平衡预算会使经济波动更严重2. 有效的财政政策是用举债方法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只要经济增长,个人收入增加,经常有赤字也无关紧要3. 补偿性财政政策:根据经
29、济风向,逆经济风向而动,有意识地扩张或紧缩政府支出,使财政起到反危机的作用萧条来临前,主动扩大支出,减少收入,保持社会总支出稳定;通胀来临前,紧缩财政,提高利率扩大收入,避免经济剧烈波动。经济衰退期:扩大政府开支、减税,赤字财政、发行公债以扩大总需求;经济高涨期,紧缩政府开支,增税,减少总需求4. 扩张性货币政策:退休通货膨胀政策,引诱投资,弥补赤字扩大社会支付能力,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刺激投资降低工人实际工资,增加资本家利润 1 凯恩斯有效需求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二)刺激消费、引导需求政策1. 力主消费支出,反对节俭增加财政赤字可以使社会走向富裕,缓解失业问题,政府支出是生产性的,可提高购买
30、水平,举办公共工程2. 主张高额累进税,进行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倾向1 凯恩斯有效需求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评价:凯恩斯政策是从生产角度出发的,属于有限再分配,目的是维系再生产,该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强调个人责任,政府负担较轻。2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现的凯恩斯主义理念一、罗斯福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现出有限保障的福利观念:凯恩斯政策是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福利观念,其福利措施是刺激需求、保护生产的手段,而非出于对民众福利的真正关心。(二)罗斯福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主张:社会保障产生原因: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社会保险应遵循的
31、原则:应当具有自我保障的性质应当将消极的社会救助与积极的社会救助结合起来,将失业救济与以工代赈结合起来“在防止风险和人生沉浮中,政府从来没有保证为百分之百的人们提供百分之百的保障;在该领域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给文明社会造成浪费和奢侈社会保障不是企图消除结构性失业后老年贫困的根源,它既不意味着减轻人民创造富裕生活的个人主要责任,也不表明削弱家庭义务的重要性。社会保障法案不是一个致富计划,不会为人们提供充分的保障,只能度美国公民提供最低的生活条件,或者说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一)老年、遗属、残疾保险 1935(二)医疗保险 1965(三)失业保险 1935(四)
32、工伤保险 1908 年颁布劳工伤害赔偿法(五)社会救助 1935 公共救助 AFDC, SSI(六)社会福利 住房补贴、教育保障(一)老年、遗属、残疾保险1. 资金来源 工资税 社会保障收入税 信托基金投资利息联邦政府财政补贴雇员图表我省略了啊!2. 保险金给付条件完全被保险人、当期被保险人、伤残被保险人完全被保险人:65 岁,缴纳 40 季度保险费当期被保险人:死亡、致残或有权支取退休金前 13 个季度中,至少缴纳 6 个季度保险费2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现的凯恩斯主义理念3. 保险金给付标准三段工资计发方法:低工资段(90% ),中工资段(32%),高工资段(15%)养老金工资替代率为 44
33、%4. 其他形式退休计划保险金供款模式政府雇员:被保险人和财政共同负担雇主退休金(企业补充养老金):雇主或雇员与行业联合承担,联邦向雇主提供税收优惠个人退休储蓄计划:个人通过储蓄或向共同基金投资,联邦给予税收优惠(二)医疗保险1. 美国医疗保险结构 老年社会医疗保险:1965 社会保障法:建立老年医疗照顾制度(Medicare)和医疗援助制度(Medicaid)1. 美国医疗保险结构 商业医疗保险:蓝盾蓝十字医保组织2. 美国老年医疗保险的内容 HI: 住院保险,所有 65 岁以上老人 SSI: 补充医疗保险,未能参加住院保险者,须支付医生报酬和其他医疗费的自愿计划2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现的凯
34、恩斯主义理念3. 美国老年医疗保险的资金来源 HI 的资金来源于雇员和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险税(90%以上)、自愿投保人缴费、铁路退休账户转入经费、投资收益(9.8%)和政府财政补贴(0.53%)五个部分 SSI 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联邦拨款(主要部分)、个人保险费、基金投资收益4. 美国老年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 住院保险突出个人责任投保者短期住院可报销大部分医疗费用(住宿、出院后照料、家庭保健服务费、住院期间检查、化疗、治疗费);老人住院须自付$736,其余由医疗保险信托基金支付;60-90天内,每天病人须支付$ 184;住院 90 天后病人支付 100% SSI 投保人每年须缴纳$ 100,医疗费用
35、超过$60 的,由政府报销 80%5. 美国其他社会医疗保险SCHIP美国医疗援助制度专题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医疗援助制度的基本内容、历史发展及趋势美国医疗援助制度的发展趋势受哪些因素影响美国医疗援助制度政府主体间的财政权责关系美国医疗援助制度在州的层面上费用发展趋势美国医疗援助制度在联邦层面上费用控制问题美国医疗援助制度的改革分析与前景预测美国医疗援助制度对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启示二、Medicaid 制度介绍一、基本内容医疗援助计划覆盖人群医疗援助制度的基本项目医疗援助的支付主体和管理主体 联邦和州政府的权责医疗援助资金的来源 二、历史沿革医疗援助的实践准备:1965 年前美国政府举办的
36、社会医疗项目医疗援助制度的立法准备:1935-1965 年与社会医疗保障相关的立法1965 年后的社会环境变迁及其对医疗援助发展趋势的影响 二、Medicaid 制度介绍三、Medicaid 费用变化趋势的经济政治文化分析1965 年:医疗援助建立期(1965)1965-1971 年:医疗项目迅速扩张期1971-1984 年:医疗费用控制期1984-1994 年:医疗援助费用迅速上升期1994-2008 年:医疗费用增速放缓期三、关键问题医疗援助费用上升幅度相对私人保险要小医疗援助覆盖人口保持稳定美国医疗援助制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费用问题成为美国医疗援助制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决定因素美国医疗援助制度
37、联邦-州财政权责关系各州医疗援助费用占州预算比例飙升,挤出其他项目预算。原因分析以及相应的后果。美国医疗援助制度的费用控制联邦和州层面上都出现医疗援助费用飙升,原因分析医疗援助制度的成果、问题与改革联邦的改革措施遏制了医疗援助费用上升势头医疗援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医疗援助中,老人费用高,为节省开支,只有进行改革,例如 Managed care, HMO, 扩大 SCHIP 等。医疗援助对我国的启示医疗援助既保大病也保门诊,对我国的启示关键问题分析美国医疗援助制度建立以来的费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及资金负担模式所导致的。州财政预算制度是各州在医疗成本上升情况下,启动特别供款计划向
38、联邦套取资金的动因。美国联邦- 州财政权责关系、联邦-州医疗援助资金共担模式以及州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三者共同作用,是美国联邦医疗援助费用飙升的主要原因。控制医疗援助制度费用的根本方式在于对以上三者进行更深入的制度调整。关键问题与观点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改革可以借鉴美国医疗援助制度的经验1. 在财政机制上,通过立法形式规范中央与省以下县市的财政权责关系,充实医疗救助资金,防止挪用和滥用。2. 在覆盖范围上,改救助为援助,为最终实现现有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并走向全民医保进行制度准备。3. 在项目保障上,学习美国模式,建立既保大病也保门诊的综合救助模式。一、1965 年前的医疗保障立法准备1960
39、 年 Ken-Mills-Act肯尼迪时期的医疗保障努力科尔一密尔斯法的意义和局限1960 年 Ken-Mills-Act 的意义:1. 援助对象不仅限于老年人,还包括盲人和收入低但未得到公共救助的残疾人;2. 第二,各州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有选择地参加,并负责制定计划,决定资格认定标准和提供服务的程序;3. 联邦资金配套4.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法案提出了“ 医疗贫困”的概念。1960 年 Ken-Mills-Act 的局限:1. 没有向大多数老年人提供有效而充分的救济。1963 年,全美只有 1%的老年人得到了该计划的帮助。2. 管理成本高、资格限定严等问题也很突出。二、肯尼迪时期
40、的医疗保障努力1. 没有提出普遍的保险计划。2. 1963 年 2 月 21 日发表了“ 援助老年人特别咨文”(Special Message on Aiding Our Senior Citizens)。要求建立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的 Medicare 计划。三、影响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几个主要因素一、美国的文化传统与政策取向(一)清教徒 “资本主义精神”(二)影响美国社会政策的价值规范和意识形态1. 强调自助、个人主义和个人选择的价值:重视效率、生产力和竟争的市场原则:同时,美国社会也重视机会均等、服务、公正和参与等具有部分利他性质的社会价值。2. 偏好私人或市场决策;政府的作用只限于救助弱势
41、者和无助者,维持工作美德,以及共同承担责任。3. 重视自由传统与自由主义,认为经济自由主义是经济生产和经济结构的基础:但也不排除政府的干预,而且在必要时,政府必须介入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二、美国的制度架构与政治文化1. 三权分立和联邦主义原则造成的权力分散架构与观念美国:“功能融合,权力分割 ”欧洲:“功能分化,权力集中 ”2. 宪法对利益集团的保护保护“生命、自由、财产 ”等基本权利的“公共哲学”洛克:个人不可剥夺的寻求自我保护(self-preservation )的权力是最高权力;人们组成政府就是为了保护这种权力 ;它同财产权有密切的关系。“麦迪逊式的困局”利益集团自由主义哲学
42、三、利益集团的影响1. 通过对各自的政治行动委员会(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s, PACs)以政治献金的形式影响选举,以博取国会议员候选人的同情和支持。2.通过各种途径游说国会议员来影响决策3.使用法院诉讼、抗议示威等方式影响政策结果特点:经济状况越好的人越有可能参加利益集团目标明确的特殊利益集团优于大规模的利益集团大团体的游说活动比较成功四、Medicare 的结构与内容保障对象65 岁以上的老年人:领取社会保障残障保险津贴超过 24个月的残疾人: 患有晚期肾病 (ESRD)的病人; 某些不符合条件但愿意支付保费参加此项目的人士。筹资模式预先支付制度(prospe
43、ctive payment system, PPS);对医生和其他门诊服务的提供者从以收费为基础支付(charge-based payment)转变为按费率表(fee-schedule) 付费。有管理的照顾 (managed care)的理念和计划引入 Medicare以后,按人头付费(capitated payment)的方式开始流行。四、Medicare 的结构与内容内容Medicare 由住院保险(HI,也叫做 Part A)和补充医疗保险(SMI,也称作 Part B)两部分组成。Part A 中对给付期的规定。给付期从病人住院的第一天算起,截止日可以计算到病人出院的那一天,也可以算至
44、其他机构连续提供护理或康复服务 60 日之后。给付期最多为 90 天,被保险者一生有 60 个住院日的保留期。PartA 用于支付给付期内的住院费用,包括半私人病房的床位费和伙食费,医院服务和药品的费用等。Part A 还支付其他机构,如收容所、专业护理设施等提供给被保险人的相关服务的费用。Part B 是一个自愿项目,符合 Medicare 条件的人都可以有选择地认购。Part B 帮助支付医生提供的规定范围内的服务费用,如诊断、外科手术、放射治疗等;PartB 还支付门诊服务的费用,如急诊、输血、无法自用的药品等。五、Medicare 的管理管理部门主要由卫生保健财政署 (Health C
45、are Financing Administration, HCFA )和社会保障署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SSA)两部门管理,HCFA(CMS ):尽主要的管理之责,包括,与保险范围和支付方式有关的政策和原则的制定;对财政中介机构的监管;参与者的条件和供方资质认定标准的制定; 效用记录的保存和评估等。SSA 负责最初的个人资格认定 :保存受益人的档案等。财政部负责管理 Part A 和 Part B 的信托基金以及基金的拨付六、Medicare 的费用问题七、Medicare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 Medicare 信托基金的偿付能力问题就 Med
46、icare HI 而言,它是在现收现付制的基础上运作的。工资税是其主要的财政来源。1995 年有 1.44 亿工作者为 3700 万受益人出资,也就是说在职人员与受益人的比例为 3.9:1:而到 2030 年,这个比例会降至 2.2:1。要想在 25 年的时间里保持 HI 的财政平衡,必须减少 39%的支出或增加 65%的收入,或将两者结合起来。2. 公平性问题。如何促进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 Medicare 人口对卫生保健服务的有效利用CH6.社会保障与反贫困“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舒尔茨 六、社会保障与反贫困1 贫困及其理论一、贫困的概念二、贫困的测量(
47、一)贫困的基本含义(二)绝对贫困(三)相对贫困(四)其他贫困定义(一)贫困的基本含义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银行1981 年世界发展报告 贫困是指人们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而处于的状态。衡量生活水准不仅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和人均支出,还要考虑那些属于社会福利的内容,比如医疗卫生、预期寿命、识字能力以及公共货物或共同财产资源的获得情况。它用营养、预期寿命、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入学率等指标,作为以消费为基础对贫困进行衡量的补充。-世界银行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应该被
48、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至于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处的国家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 1989 年欧共体给贫困下的定义贫困必须被视为是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阿马蒂亚森: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 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奥本海姆:贫困的真相,汤森德贫困的概念概括第一,贫困是由于资源的匮乏,从而使其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第二,从根本上讲,贫困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会。因此:贫困指的是由于缺乏物质的、文化的
49、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以及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而不能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二)绝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三)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相对贫困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 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 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四)其他贫困定义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普遍性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