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文化差异文化是什么?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中国人与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人种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认为最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中外教育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外国 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
2、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现仅就中国和外国的教育进行一些比较。1)家庭教育不同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
3、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2)学校教育不同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
4、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中国悠久历史 5000 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
5、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一)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烦琐的规矩之外,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在西方,烹调则是一种劳动。(二)在中国,群体文化是主导价值观
6、。我们希望国家“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则强调个体主义,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体的特征与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这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一个“合”字。西方人请客吃饭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付账也往往采取 A A 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三)餐具的差异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在饮食餐具上的选择也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国人在用
7、餐时喜欢用圆桌,用筷子吃饭,体现了一团和气: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使用刀叉则给人一种杀气冲冲的野蛮之感。(四) 进餐礼仪的差异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要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首先,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能高声喧哗。中西在婚礼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传统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
8、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所谓的六礼分别为:(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中国的传统婚礼一般在新郎家里举行,并且到处都充满红色,到处都热热闹闹,喜气洋洋。新郎
9、新娘要三叩礼,并向长辈敬茶。而西方的婚礼则是庄重严肃,又美丽浪漫,令人难忘。圣经中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证物就是指环。九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序。新娘礼服的色彩代表着传统,也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白色代表纯洁的童贞。美国、英国新娘选用黄色礼服则象征爱神和富足。婚礼在礼堂进行,新娘新郎都要在耶稣面前宣誓。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艺术方面 1.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西方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绘画”美。2
10、.中西的绘画艺术差异。中国绘画旨于画外,西方绘画则旨于画内。中国画是泼墨写意,中国的调色盘里没有颜色,只有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样的淡墨。布局上只占画面一角,以简约浅淡为宜。大片大片的留白。而西方西方的油画讲究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西方色彩成为绘画的基本因素。画家不仅注意色彩的明暗深浅还非常讲究色相、色性、色调、纯度、饱和度、对比、张力(即强度)等因素,以色彩造型,重色彩变化。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不只是上面所述,例如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像中国的龙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在西方,龙是凶残凶暴的生物。在传统的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
11、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例如许多年轻人在自己婚礼时也会选择披上白色的婚纱,以代表纯洁的爱情。日常交际中的差异,西方人直率而东方人谦让,因而在对待称赞方面,东西民族的反映互不相同。人同源,却有不同的表现,人和人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异, 由人们的思维方式及思维方式物化后形成的一系列的文化
12、差异。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抽象和具体的差异,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例如把英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比较注重形象,而英语则更多地注重考虑实用价值。像中文的明信片,英语直译就是“传递的卡片”( postcard)。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还有音乐上的差异,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审美上的文化差异如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等等。结 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吸收外来有用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