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材简释: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所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示出诗人襟怀的宽大,也为后两句析事明理做铺垫。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歌紧扣“登”字, “登楼”有所见, “登楼”有所思,由“见”
2、及“思” ,“思”中悟“理” ,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 20 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 8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全诗。3、初步理解诗意,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 重点、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诵读课文。2、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的意境和哲理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
3、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想象,理解诗中的意思,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同时,采用多样化诵读方式,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 设计思路:1、利用媒体看图导入,结合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鹳雀楼和诗人写诗的情况。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了解古诗内容。3、精读感悟,充分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太阳西沉、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说说诗人所看见的,讲讲画面内容,想象诗人所见之景
4、。随后引导学生观察诗人观看时的位置,想象要望远的做法,结合联系日常生活经验,逐步懂得只有登高才能望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其间,把理解古诗中字词意思自然穿插其中。4、总结课文时,进一步深入,通过“古诗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由观景深入到做人的思考,联想到做人也应不断上进,特别是联系学生所熟悉的春笋精神,理解就更到位了。5、最后学习生字,通过学生的自学交流,很快掌握生字字形;引导观察、老师示范,重点指导“雀、更”的书写。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因此要尽量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简介激趣1、媒
5、体出示鹳雀楼的图片:你们看见了什么?谁来简单说一说。2、简介鹳雀楼和诗人写诗情况:师指着图片介绍:这鹳雀楼曾经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靠近黄河,面对中条山。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停留在上面,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叫做鹳雀楼。 (板书:鹳雀楼) 。鹳雀楼一共有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快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水,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登鹳雀楼 (板书“登”完成课题) 。3、设疑: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播放配有古筝曲的课文录音
6、,学生欣赏2、引导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检查朗读,随时正音。4、启发学生思考:首诗主要写什么?(板书:看见、想到)哪些诗句是写诗人看见的?哪些诗句是写诗人想到的呢?我们来好好读读想想。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一)学习一、二行。 1、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谁想来读读这两句诗?2、引导思考:这两句写了什么呢?你知道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哪些景物吗?诗中的“白日”是指什么时候的太阳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看图、联系“依山尽”来思考)媒体播放太阳靠着群山慢慢往下落的情景:你看见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诗中哪个字是“靠着(挨着)”的意思?“尽”说明什么?谁能把太阳下山的情景说一
7、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往下落,最后看不见了)引导想象: 引导想象:诗人看见的黄河水是怎样向东流去的呢?会发出什么声音?想看看这种景象吗?(播放黄河水东流的录像片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水?(滔滔、滚滚)滔滔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向大海。3、引导说诗句意思:现在,谁能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4、指导朗读:太阳正慢慢西沉,黄河水奔流向前,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练习朗读。(二)学习三、四行、 1、诗人看到这样雄伟壮观的景象,他想些了什么呢?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引导观察想象:现在,诗人正站在鹳雀楼的哪一层上欣赏着这雄伟壮观的景象?如果他想看到更远一些的景色,该怎么办呢?你觉得站在哪一层上能看
8、得更远?为什么?你曾经有过登高望远的经历吗?人们在山顶上、在几十层高的楼顶上、在东方明珠塔上,就是为了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所以人们常说(出示)“只有看得高,才能望得远”让学生读一读。 3、诗句和意思对应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哪个词语是“想要”的意思?哪个词语说明“很远很远”呢?“更”是什么意思?“穷”呢?尽、到头引导学生读读诗句、读读意思。4、指导朗读背诵: 师引导学生读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练习背诵:谁会背这首诗了?想象描述:现在,让我们也来登上这鹳雀楼,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一轮红日正靠着群
9、山慢慢西沉;再低头往下看,滔滔的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看到这雄伟壮观的景象,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生有感情吟诵登鹳雀楼)四、总结全文,当堂反馈1、总结思考:学了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这首诗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吗?(一个人也要不断求上进,要积极向上,像我们学过的春笋那样向上,向上,再向上)2、让我们再一起来把这首诗吟诵一遍。3、反馈练习:出示填空题: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写的。诗人登上 ,抬头远望,只见太阳 ,黄河水 。看着看着,诗人想:要想 ,就要 。指名口头填填,再一起读读。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认读。2、引导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并交流。提示记忆字形的基本办法:换偏旁(楼数、欲容) ,加偏旁(依、穷)3、指导书写引导观察生字的组成和笔画摆放重点指导书写“雀、更” ,示范书写。学生描红、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