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再认识一、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及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小说塑造了众多杰出人物,其中尤以诸葛亮较为突出。诸葛亮作为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算得上智慧的化身、忠诚的典型。但由于其自身的个性弱点和重大失策,也使蜀汉最先灭亡,蜀汉真乃“成也诸葛,败也诸葛”。二、诸葛亮形象的认识(一)诸葛亮智慧的化身小说中诸葛亮有着超人的智慧,绝世的才能,从火烧博望到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智料华容、三气周瑜、巧摆八卦、七擒孟获直到祁山与司马懿斗智斗勇,无往而不胜。即使因用人不当而造成街亭失守,作者也不忘让他唱一曲空城
2、计,以二千五百名老弱伤残吓走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显然作者有意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于他一身,可以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一出场就非同凡响,为刘备提出了千古奇策“隆中决策”。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并提出促进三分天下的战略策略,不愧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战略家和军事家。由于制定和实施了“隆中决策”,刘备集团取得了节节胜利: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得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隆中决策”基本揭开了三国历史的进程,是其超人智慧的集中表现。小说精心描写“隆中决策”这个典型性情节,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刻画了诸葛亮这个“智者”的形象。诸葛亮既有正确的
3、战略决策,也有出人意料的“神机妙算”。“博望烧屯”,诱敌深入,杀退夏侯淳十万大军,彻底改变关羽、张飞对他的看法,真正树立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威信。他的才智使关、张、马、赵、黄五虎大将如虎添翼,大显神威。张飞原本是一个一味恃勇的莽汉,鞭打督邮,屡揪吕布,酒醉失徐州。后来在诸葛亮领导下变得粗中有细。诸葛亮妙用激将法使老黄忠勇挑重担,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他的智慧折服了众将,连目空一切的关羽也俯首听令。在决定三国鼎立大势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曹操的周旋、较量,更充分表现了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超人本领,他足智多谋,处处棋高一着。诸葛亮这个“智者”形象更加光辉高大、激动人心。在当阳兵
4、败之后的最危急关头,诸葛亮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游说东吴,从而由他揭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舌战群儒”一场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辩论天才和外交才能。他善于分析和利用各种矛盾关系,处处争取主动而占得先机。在“舌战群儒”中理足词严驳倒主降派,使群儒尽皆失色,为联吴抗曹扫清障碍;巧用铜雀台赋反激周瑜,促使周瑜与曹操势不两立。诸葛亮还充分利用孙、曹的矛盾,时时处处以吴蜀联盟大局为重,巧妙利用忠厚老实的鲁肃作掩护,多次避开周瑜的陷害,导演出一幕幕精彩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终于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联吴抗曹,火烧赤壁,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写下了战争史上不可多得的光辉篇章。东吴对曹魏施展
5、的一切计谋早被诸葛亮识破,整个战役的进程无不在他的预料与掌握之中,他是暗地指挥、操纵着这场战役。拥有百万大军的曹操丧魂失魄地败走华容道,与其说是败给周瑜,倒不如说是栽在诸葛亮手里。诸葛亮的性格、意志、才能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升华。在安定边远少数民族的“征蛮”战争中,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战略,“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使“南人不复反”,一劳永逸,这是非常高明的。后方稳定而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才出祁山与曹魏决战。可见“平蛮”是诸葛亮北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更显示他胸有成竹。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马稷街亭失守。诸葛亮在危急之际,不慌不忙地用“空城计”渡过难关,仅
6、以几十个贴身老兵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使司马懿仰天叹息:“吾不如孔明也!”在这个奇妙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诸葛亮的思想、性格又一次升华,真正成为智慧的化身。小说热情赞美诸葛亮,把他塑造成智慧的化身。作者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大多数是合情理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这正是小说难能可贵之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其中有的神秘化描写确实超出了智谋的范围,带有迷信色彩,如写诸葛亮祭风、未卜先知以及使遁甲法等。对此,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二)诸葛亮忠诚的典型小说中的诸葛亮具有极其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刘备蜀汉
7、政权的忠贞不渝,为了统一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以及事事处以公心的胸襟和气度。作者把优秀品质集于他一身,这显然是作者的有意创造,并且熔铸了审美的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可以说诸葛亮是忠诚的典型。诸葛亮生长在汉末乱世,躬耕南阳,洁身自守,勤勉好学,博通古今,他热切渴望改变当时分裂割据局面,重整汉王朝的秩序,救民于水火之中。他常以管仲、乐毅自比,静观天下风云变幻,择主而事,以待天时。正是因为诸葛亮具有这一思想基础,有感于具有仁爱思想的刘备为天下苍生而求贤若渴的诚意,经过“三顾草庐”才献出“隆中决策”。他明知刘备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处境极端穷困,也毅然出山辅佐,参加
8、剧烈的政治角逐。诸葛亮出山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没有选择曹操或孙权,而是看中汉室苗裔刘备胸怀苍生的仁心,他是施行“王道”、“仁政”的理想统治者。诸葛亮对正义事业的执着向往,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在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刻,为了刘备集团的生存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使吴,为建立孙刘联盟竭尽辛劳,最终使曹操一败涂地,让刘备分享三国鼎立的辉煌战果。这充分表现他对刘备集团的赤胆忠心。诸葛亮明知蜀国勃兴要费尽心机,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始终忠心耿耿,决无二心。白帝城托孤辅幼主,刘备临终嘱托他:“若嗣子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当时听了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
9、答应“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情此景,真是动人之至。诸葛亮终其一生没有篡国异志,就是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时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四出祁山大有可为时,苟安诬他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而后主却听信谗言,召他班师。他为了尽忠而遵命退军,不得不失却进军中原的绝好时机。由于蜀国伐魏不力,加上灾异数起,使得诸葛亮身心交瘁,积劳成疾。而他还是认为愧对先帝的重托而深有负罪之感。出师表就强烈表达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确实不是用言辞,而是用他的心血写成的。他废寝忘食,事必躬亲,汗流终日,甚至在吐血不止时仍扶病处理军务,布置后事,并为安全撤军竭尽智力。当他强支病体最后一次出寨遍观各营时,“自觉秋风吹
10、面,彻骨生寒”,长叹说:“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葛其有极!”此情此景,催人泪下。至此,一个赤胆忠心的贤相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小说中诸葛亮的超人智慧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相得益彰,使他成为智慧、忠贞的贤相的典型,成为人民群众理想的英雄人物。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主人公,是封建时代“王道”、“仁政”政治理想的化身,反映了深刻的时代精神。(三)诸葛亮的四大失误及个性弱点然而,诸葛亮是人不是神。蜀汉集团的失败,必然有它失败的道理。作为蜀汉集团代表人物的诸葛亮,出现重大的失策是不可避免的。三国演义的作者虽然出于政治倾向,把诸葛亮塑造得光彩照人,但并没有不合逻辑地掩盖其个性弱点和重大失策,
11、只是写得比较隐晦罢了。1.诸葛亮的四大失误综观诸葛亮一生的失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荆州守将的人选。关羽实非合适的人选。关羽武艺超卓,有着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的光辉业绩。但这些光辉业绩同时造成了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的性格,以至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给蜀汉走向衰落埋下祸根。若将守荆州重任交给智勇双全的赵子龙,恐怕是另一番情形。二是庞统之死。庞统之智慧,即使不及诸葛亮,当也相差不远。每次读三国演义总觉得,派庞统取川是一种错误,取川应由刘备与诸葛亮前往,毕竟他们配合多年,更加默契。若庞统不死,诸葛亮后来也不会事无巨细均要亲自过问,最终落得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的局面。三是一出祁山路线的选择。蜀魏以秦岭为界对峙,诸葛亮取长安必经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道,其地势险要,不易通过。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较近,蜀军可由此攻郡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 500 里,行军困难。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当时魏强蜀弱,蜀国兴师远征,宜兵贵神速,速战速决。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走东路而走西路。四是街亭之战用人不当。诸葛亮云:“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如此重任,必得一稳妥之人镇守方可,但诸葛亮却派了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马谡去把守。可以说,诸葛亮的这四次失误,对蜀汉造成的冲击是致命的。
13、由此看来,罗贯中虽然主观上想把诸葛亮写成是古往今来最完美的理想的贤臣的化身,但客观上他还是相当清醒的,他并没有将诸葛亮神化。2.诸葛亮的个性弱点为何造成这样的失误,恐怕与诸葛亮的两个致命弱点自负与临机不决是分不开的。对于这两个弱点,不得不提到三国演义中另一杰出人物的代表司马懿。纵览整部三国演义,唯一能与诸葛亮成为对手的,只有司马懿。虽然有“空城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千古笑谈,但这并不能掩盖司马懿的杰出才能。由于司马懿的存在,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未得寸土”。读罢三国,深有“既生诸葛亮,何生司马懿”之感。公正地讲,司马懿的智谋要逊于诸葛亮,但其把握机会和权衡轻重的能力确实在诸葛亮之上,只要失败
14、不影响大局,司马懿宁可选择可能失败,也不轻易放弃机会。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个性弱点也了如指掌。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司马懿的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对诸葛亮自负与临机不决的个性弱点的深刻而又具体的诠释。诸葛亮志向远大,自负了得,未出茅庐就已有表现:他自比管仲、乐毅,这固然与其身负绝学是分不开的,却也揭示了他过于自信的一面。诸葛亮深知荆州对于刘备是多么的重要。然而,他却屡屡错失良机。刘琮降曹,已与曹操同为汉贼,荆州也已归曹操所有,当可取之。诸葛亮却由于个性的弱点,面对机会却不能说服刘备占据荆州,与舌战群儒时的诸葛亮相去甚远,这不仅造成了战略上的失败,长坂坡之战更是险些让刘
15、备丧命。其实,刘备并非难以说服,与此遥相对应,庞统用不多的言语就说服刘备进取西川。诸葛亮没有能够说服刘备继承荆襄事业,因此,兵微将寡的刘备联合东吴,不得不与曹操在赤壁进行决战。在这次经典战役中,小说的作者将诸葛亮塑造得光彩照人,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超人智慧。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是无法抵偿荆州的丧失的。虽然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土地,但此时荒残破败的荆州与战前的荆州是无法相比的。而且,作者在这次战役中,又一次对诸葛亮的个性弱点进行了揭示,只不过比较隐晦。这就是赤壁之战中,派关羽去守华容道,最终放走曹操这件事。对于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历来多有议论。陈迩冬先
16、生认为关羽放曹操一条生路,实是诸葛亮的安排。原因是当时刘备立足未稳,杀了曹操之后,东吴会放胆向刘备进攻,后果将有不测。应该承认,此说颇有道理。但当我们了解了诸葛亮的个性弱点后,就会理解内中的真正原因不仅仅如此。我们不妨先做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诸葛亮确有放走曹操的意思。可是我们会有诸多不解:第一,若诸葛亮真想放走曹操,完全可以不派任何人去把守华容道,既可以放走曹操,又可节省兵力。何乐而不为呢?第二,赤壁大战,用人之际,派一员大将、两员副将及五百快刀手去送人情,实在是难以理解。完全可以派往别处去消灭曹军,斩其大将,夺取军用物资。第二个假设,就是诸葛亮不想放走曹操,结果我们会有更多的不解:第一,既
17、然诸葛亮深知关羽有可能放走曹操,为什么还要派关羽去呢?如果派赵云或是张飞,都不会放走曹操。诸葛亮“平生谨慎”,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第二,诸葛亮确实是要让关羽去送人情,派则派了,又何必明说自己的顾虑,反激关羽,叫关羽“休得容情”而杀曹操,还立下军令状呢?由此可见,无论是诸葛亮想放走曹操也好,不想放走曹操也好,两个立论似乎都难以成立。那么,诸葛亮究竟为什么要派关羽去守华容道呢?答案只有一个,诸葛亮对是否放走曹操顾虑重重,无法做出决断,个性使然。若不放走曹操的顾虑正如以上陈迩冬先生所说,因为吴蜀的联合本身就很脆弱,火烧赤壁之前周瑜就多有欲杀刘备、诸葛亮的行为,诸葛亮实有此担心。但是,若要放走曹操
18、也实非诸葛亮所愿,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日纵敌,万世之患。对此,诸葛亮面临两难的选择,他无法与任何人商量。但诸葛亮确实才智过人,他找到了一个无须与其商量,而又必须为他做出选择的人,这个人就是关羽。曹操身为“汉贼”,关羽早有杀操之心,但关羽又蒙曹操厚恩,虽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已奉报曹操。可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却依然放走了关羽。由此可见,曹操与关羽的恩怨纠缠不清。诸葛亮深知此中曲折,更知关羽义气深重,所以在派将时才会煞费苦心,先是对关羽不理不睬,后又明说己之顾虑,最后又要关羽立下军令状,将一个难题推给了关羽。诸葛亮因为自身的个性弱点,没有能够把握住杀掉曹操的机会,不得不缓慢地实
19、施其复兴汉室的计划。建立政权于成都,南下平蛮,然后出师北伐。此时,历史又给予诸葛亮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是,诸葛亮又没有抓住,其个性弱点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那就是诸葛亮一出祁山伐魏,未听魏延之计,兵出子午谷。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然而,诸葛亮却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诸葛亮兵出祁山,从大路进发,不仅大费钱粮,而且损失巨大,仅第六次出祁山,北原渭桥一战,就损失万余人。但是,诸葛亮过于自负,他自信用兵打仗无人能是他的对手,所以他自信“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古人论到此,多认为诸葛亮谨慎,才不听魏延之计,其实却是诸葛
20、亮自负的个性弱点所致,正所谓欺敌者必败,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诸葛亮是个完美主义者,追求“万全之计”,但凡事过度,必然走向其反面。为了表明诸葛亮的这次重大失误,小说的作者在后文做了三次呼应。第一处是司马懿对诸葛亮坚定的否定,指出“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第二处为魏灭蜀时,魏国是分兵入川,一路由邓艾在沓中绊住姜维,使其不能分身,另一路由钟会轻松夺取汉中。尤其对应的是,钟会又分三路取汉中,其中两路分别取斜谷和子午谷,正与魏延取长安的路线相同。钟会的成功无疑是对魏延之计的肯定。第三处为魏最终灭蜀时,魏国大将邓艾正是采取了与魏延相似的非“万全之计”。诸葛亮不用魏延子午谷之谋,
21、再次丧失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如果说这次失误还勉强可以用其过于谨慎来开脱的话,那么,在派马谡守街亭的事情上却无论如何说不过去。诸葛亮自负与临机不决的个性弱点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诸葛亮对派马谡镇守街亭本身就有顾虑,先讲街亭的重要性,后讲守之难度,又说对手之强大,意欲使马谡自退。最后马谡写下军令状,诸葛亮仍不放心,又派一名处事谨慎的上将王平相助,千叮咛,万嘱咐,才派二人前去。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已经错误,虽然顾虑重重,但却一意孤行,先后又派出高翔与魏延两路人马去接应街亭,其实这已经是画蛇添足了,即使再派出两路人马也没有多大用。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说法
22、,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时犹豫,马谡领兵去后犹豫,魏延等接应部队去后仍然犹豫,可见其对派马谡守街亭是有所疑虑的。及“王平使人送图本至”时,犹豫不决的诸葛亮才不得不决定派人替换马谡。可是太晚了。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如此重要的地点,诸葛亮将全军的命运系于一疑人身上,其权衡轻重的能力确实不高。街亭的失守,不仅损兵折将,而且前功尽弃。消耗大量军用物资,损伤多少兵将才夺得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就这么轻易地送还给了曹魏。如果说身为长史的杨仪尚可替代马谡,那么派将当初,赵云、姜维、邓芝等任何一人去把守街亭都不会有街亭之失,可是极端的自负使诸葛亮最终选择了马谡。至此,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上述的具体事实对诸葛亮的个性弱点进行了深层的揭示。作为蜀汉集团政治和军事策略的主要制定者,诸葛亮由于自身的弱点,造成了一系列决策的失误,最终没有复兴汉室也是必然的,符合逻辑的。正所谓: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