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类行为学.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785183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行为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类行为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类行为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类行为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类行为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了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2、社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3、胎儿酒精综合症:由于酒精是一种致癌因素,它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从而形成的小头、小眼裂、面部发育不全、生长迟缓和智力地下等。4、工具式攻击行为:它是学龄前儿童为实现某种愿望的一种工具,无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有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主要表现为大人、争抢玩具以及物品砸人等。一般出现在学龄前初期,由于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出现语言式攻击行为。5、

2、依恋:指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接,它发生在婴幼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并有密切关系的照顾者之间。6、更年期综合症:(P-308)7、家庭生命周期:从未婚青年到结婚、生子再到孩子成人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自己达到晚年为一个家庭生命周期。8、抑郁症:即为一种情感障碍如消沉、沮丧等精神疾病。9、挫折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10、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某些心理距离或隔阂。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代沟现象明显的出现在青少年期。二、简答题(一) 、人类行为的特点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具有以下的特

3、点:1、适应性:人类的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既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能过的。2、多样性:人类行为是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包括了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和间接观察的心理行为。3、变化性: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除了依靠自身生理技能外,还必须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4、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有目的的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5、整合性: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使得多学科相互渗透和整合。(二) 、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生活环境对胎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主要的因素包括:1、母亲的身体状况:发展中的胎儿深受母

4、亲自身健康状况的影响,如母亲的年龄、身高和体重、营养、药物、物质滥用、疾病都会给胎儿产生深远影响。2、母亲的情绪状况:孕妇的情绪状况和情绪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和发育,如母亲承受的压力、忧虑和焦躁等情绪状况。3、环境污染:影响胎儿生长和发育有严重不良影响的环境污染因素主要有放射线如 X 射线等和某些化学因素,包括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三)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原则婴幼儿的动作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行走跑跳等全身动作发展,又称为大运动发展,二是手的动作发展,又称为精细动作适应性的发展。在一般情况下,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模式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头尾原则:指婴幼儿动作发展

5、遵循从头部开始,由上到下,逐渐进行到脚步的原则。2、近远原则:指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从身体中央部位开始,然后逐渐进行到外围部位的原则。头部和躯干的发展早于四肢,而且其胳膊和腿的发展早于手指和脚趾。3、简单复杂原则:指婴幼儿动作的发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四) 、依恋行为子系统的内容和意义依恋行为子系统是指婴幼儿在母婴交往中所形成的依恋母亲的特定行为系统。1、依恋行为子系统是协调和保证婴幼儿话的和维持与依恋对象接近的行为系统,它包含着诸如寻求接近倾向(如伸手、倾身要人抱的姿势) 、维持接触倾向(紧紧抱紧、拒绝分开)以及寻找倾向。2、在这个子系统中,依恋安全感是通过母婴双方的相互应答建立起来的

6、,并通过一系列的依恋行为表现出来,如依恋对象存在时,婴幼儿情绪稳定、愉快、能自由探索并与成人进行远距离交流。而依恋对象离开时,婴幼儿会表现出不安、啼哭或寻找倾向。(五) 、行为表现按类游戏的种类1、语言游戏:指以语言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游戏,试图从对语言符号的探索和操作中得到乐趣。2、运动游戏:指通过手脚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而获得乐趣。3、想象游戏:指儿童在家乡情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并从中体验思想情感的游戏。4、交往游戏:指两个以上的儿童为遵循一定规则而开展的社会性游戏,主要特点是参与者你来我往和互相呼应。5、表演游戏:指以故事或通话为表演内容的一种游戏。(六) 、四种教养方式教育下

7、学龄前期儿童成长的影响随着学龄前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交往范围以及从家庭为主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他们的社会性交往的=对象主要包括父母、同伴和老师等。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学龄前期儿童有着深远的影响:1、权威型:父母常常肯定儿童的行为,同时向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经常与他们讨论、解释有关行为规则的含义和意义。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有较强的独立性且对人友善,善于与人交往,有较强的自信和自尊。2、专断型:父母经常否定儿童的行为,一方面要求儿童无条件地遵循有关行为规则,另一方面却很少听取儿童的意见和要求。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形成抑郁、胆怯和自卑心理。

8、3、放纵型:父母对儿童的行为缺乏控制,表现为对儿童行为过分的接纳和肯定。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往往比较专横、容易冲动、缺乏责任心以及攻击性较强。4、忽视型: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交流很少,对儿童的行为缺乏要求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往往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易发怒,自尊心水平低,且很少考虑到别人。(七)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复杂,它包括了青少年自身因素,也受到了社会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如不劳而获、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2、青少年自身文化素质差:文化素质较差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

9、不起诱惑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3、家庭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父母的专制、粗暴的教育方法以及不良的家庭沟通模式所形成的不良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容易形成子女任性等性格特点。4、学校教育的疏漏:学校对于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不够。5、文化糟粕的影响:受社会上不良文化以及新闻媒体、网络、影视制品等暴力行为和色情文化的传播。(八) 、成年期职业发展特点人的职业发展有多层含义,既有心理的也有生理的,既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1、心理特点:从心理发展上将,成年人的职业发展过程,相当于埃里克森所指的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感的过程。A、在工作中,创新不仅表现为成年人

10、比以往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且还表现在成年人乐于充当“导师”角色,将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其他人,尤其是年轻人。B、从职业活动上考察,成年期是个体事业趋于成熟并且达到巅峰的时期,事业上的成功往往意味着角色的装便,从专业活动的具体实践者转变成管理者或指导者。C、成年期也是个体根据事业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时期,往往用目前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去对比、检查先前设立的奋斗目标。2、社会性特点:成年人面临必须接受再教育的问题。由于成年人的知识结构、技术经验与时代发展对各种职业活动提出的心要求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成年人面临严峻的职业挑战,承担着失业的风险。成年人就业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成年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掌握现代技术较少;二是雇主的态度消极,因为成年人的职业生涯短暂;三是有些成年人不愿意重新就业。3、卫生特点:从医疗方面看,成年人要注意预防职业病。成年人的职业习惯已经形成,长期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