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是我国西南部显著高原地貌省份之一,属于亚热带气候,气候垂直分布明显,自西北至东南具有寒、温、热各带的气候类型,是我国气候的缩影。自然资源丰富,条件优越,区系复杂,种类繁多,适宜多种蝴蝶生存和繁衍。据云南有关资料记载:已经研究的蝴蝶有 600 多种,居全国之首,构成云南的一大生物资源。云南有许多珍稀及特产蝴蝶种:褐凤蝶、云南褐凤蝶、玉龙褐凤蝶、喙凤蝶、无尾黑凤蝶、猫斑绢粉蝶、大斑马凤蝶、距粉蝶、红翅尖粉蝶、白花斑蝶、喙蝶、云南丽蛱蝶、大银豹蛱蝶、圆翅狼蛱蝶、白眼蝶、泰愚蛱蝶、四川绢蝶、银弄蝶等。还有观赏价值的种类约 200 多种。其中以蛱蝶科的种类最多将近 100 种,其次是粉蝶科。最漂亮的
2、有凤蝶科、斑蝶科、粉蝶科、蛱蝶科所属的某些种类较高,褐凤蝶、紫蛱蝶、燕风蝶、翼凤蝶、绿凤蝶、金凤蝶、枯叶凤蝶、地方蛱蝶、红翅尖粉蝶、翅顶大粉蝶等等。云南的地理环境独特、蝴蝶自然资源丰富,构成了许多天然的蝴蝶风景区:素有“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色宝石”之称的西双版纳还有 “蝴蝶天然乐园”的美誉;人们无论走到那里都有色彩美丽的蝴蝶伴随着你:其中的勐养三岔河有“蝴蝶河”的说法;云南的“蝴蝶泉” 更是早已蜚声海内外。 原始热带森林中为蝴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同时也是大象生活的地方,象塘和河弯边,大象的粪便到处可见,粪便的四周聚集着茂密的蝴蝶,成为了当地的一景。勐腊县境内的勐仑,有一片形状如“葫芦” 一样的
3、土地,热带森林仿佛象绿色的海洋,当地人民把它形象的称为“葫芦岛” 。在这片风光秀丽的“岛”上,可以见到我国最大的蝴蝶之一,晕翼凤蝶、翼凤蝶、蓝凤蝶、红腹凤蝶、斑凤蝶、多型蓝带凤蝶等 20 多种凤蝶。 位于滇西北的怒江峡谷是世界上著名的第二大峡谷,被当地人称为蝴蝶峡谷。高藜贡山、碧罗雪山自北向南,山势巍峨陡峭,最高海拔 6469 米,最低海拔 3911 米。坡度在 45 度左右, 怒江在两山的夹持下,自北向南。奔腾咆哮,巨大落差形成银色的瀑布,两岸的植物类型丰富,针叶林阔叶林层次分明,杜鹃、报春花、山茶花,名贵花卉繁多,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布,山花烂漫,杜鹃、樱花、桃花、兰花,竟相开放,美丽的花朵引
4、来蝴蝶无数。有资料表明:蝴蝶谷有蝴蝶种类 11 科 80 属 107 种,其中凤蝶科 12 种,粉蝶科 16 种,眼蝶科 17 种,蛱蝶科 34 种,灰蝶科 10 种,弄蝶科 7 种,斑蝶科 4 种,蚬蝶科 4 种,喙蝶科1 种,绢蝶科 1 种。最有观赏价值的蝴蝶金凤蝶、玉带凤蝶、花椒凤蝶、翼凤蝶等。峡谷中鲜花盛开,彩蝶争艳,真实名副其实的蝴蝶谷。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 这是一首表达了对云南大理蝴蝶泉的美好歌唱,至今咏唱不衰。在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流传久远:相传古代仓山脚下有一潭泉水,一棵弯弯的合欢树,羊角村里住着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阿龙,勤劳勇敢;女的叫啊花,心灵手巧;三月三
5、是白族“朝山会” ,阿花送给阿龙一条锈着百只蝴蝶的“百蝶巾”,蝴蝶栩栩如生,只只传情,此事不胫而走,财主罗奎闻得消息,抢走 “百蝶巾”逼阿花成亲。阿龙打猎回来发现阿花被抢,夜闯罗寨,救出阿花,但是,毕竟阿龙寡不敌众,最后他们双双跳下潭中化为蝴蝶,第二天潭中飞出一对大蝴蝶,蝴蝶泉的美名由此而来。蝴蝶是爱情的象征,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五,是传统的“蝴蝶会 ”。那时蝴蝶泉边,合欢树旁,百花吐艳,蝴蝶起舞。当地青年男女来此纪念阿龙阿花,寻觅情人。游人身临其镜,赏心悦目,引起不少骚人墨客诗性大发。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也有不少以蝴蝶为题材的文学佳作,最有代表性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 这虽然是文学描述。但是据资料考
6、证蝴蝶泉确有百种蝴蝶。 有书记载: “据统计:产于西双版纳的就有300 余种;产于大理著名蝴蝶泉的有 100 余种;产于雄峻的仓山、鸡足山、玉龙雪山、高黎贡山以及白马雪山的种类 200 余种”。 历史上西山、仓山是到云南观赏蝴蝶的好地方。位于昆明市 15 公里处,坐落在滇池畔的西山森林公园,景色秀丽,是滇池中的佳境。以滇青冈为主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以滇油松、华山松为主的暖性针叶林,人工种植的果树花卉为蝴蝶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有 8 科 55 属 77 种。常见的有玉带凤蝶、花椒粉蝶和糙绒麝凤蝶等。近年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对滇池的污染报道,水的污染影响了环境,蝴蝶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1996 年亲自去西山、滇池,很少见到蝴蝶。观赏蝴蝶的好地方已经去向。 仓山是横断山脉中段的一座名山。山上有 19 座山峰,平均海拔高度在 30744122 米,有 18 条溪水奔腾流出,注入洱海。山地植被茂密,享誉中外的仓山花卉,是云南植物王国中的大花园之一。花卉品种丰富,蝴蝶资源充足:是杜鹃、龙胆、报春花的分布中心,杜鹃种类繁多,已知有 37 种并与其他花卉植物共同组成了蝴蝶理想的栖息环境。有蝴蝶 8 科 89 属 175 种。其中有 34.7%的蝴蝶分布于海拔 4000 米的高山杜鹃灌木丛草甸带。参考资料: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