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杜甫诗三首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 露 凋 伤 枫 树 林 ,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 , 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 , 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 寒 衣 处 处 催 刀 尺 , 白 帝 城 高 急 暮 砧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公元 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 766 年,这一年杜甫 54 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
2、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安史之乱 ”,时间是(755-762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1.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2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3、3. 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5)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
4、由此产生(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4. 艺术技巧:(1)对偶 颔联 颈联。(2)借景抒情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5.写作背景 公元 759 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 ,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 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
5、州(今四川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 “安史之乱”虽与 763 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 763 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
6、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多年冷似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 (春日江游 ) 、 “牙齿半落左耳聋” (复阴 ) 、 “缓步仍须竹杖扶” (寒雨朝行视园树 ) 、 “穷愁但有骨” (王阆州筵酬十一舅 )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
7、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6.结构分析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 、 “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 “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 ,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尾联则
8、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 ,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7. 内容述评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
9、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8.语言练达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 “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 ,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 ,既前应“丛菊” ,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 ,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
10、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 “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 “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
11、得出来,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 33 年)被嫁匈奴呼韩邪单于。2.全诗解释: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 (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
12、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怨恨)3. 全诗重点诗句详解(1)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字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13、。(3)环佩空归月夜魂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4)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4.问题研讨(1) 咏怀古迹(其三) 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
14、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2)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3)开篇不
15、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5.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6.“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7.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
16、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对他的触动非常之大。2. 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3 品意境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2)前四句所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样
17、的意境?意境 : 凄凉,凄清、高远,广阔情感 :“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 悲伤(3)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情感: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4) “万里悲秋常作客意境:苍凉寥廓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5)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包含了杜甫当时的生活写照以及灵魂最深处的感悟。其中包含了“九悲” ,共有九层含义!第一层:他乡作客,难返故里,第一悲也。王维诗歌为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呀!第二层:经常做客,漂泊无定,二可悲也!文天祥诗歌为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第三层:万里
18、做客,长期流落,三可悲也!贾岛诗歌为证: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第四层:适逢秋天,万物萧瑟,四可悲也!孟浩然诗歌为证: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第五层:重阳佳节,登高无酒,五可悲也!李白诗歌为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第六层:亲朋寥落,独自登台,六可悲也!王维(这哥们儿又证了一个,嘿嘿)诗歌为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七层:孤寂一躯,抱病登台,七可悲也!白居易诗歌为证:世间生老病相随,此事心中久自知。第八层:年过半百,人近寿终,八可悲也!王维(他简直太忙了,频繁出现)诗歌为证: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第九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九可悲也!杜甫(阿杜自己也要证
19、一个)诗歌为证: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话,十四个字,却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怎能不让人称赞,怎能不流传千古呢?4.品艺术A 对仗工整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先读体会文章的意韵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 B.情景交融总结: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