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色彩概述一、色彩的来源自然界的物体尽管千姿百态,错综复杂,但由于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形体和色彩,使我们能够准确地辨别它们。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并能辨识物象的千差万别的形体和色彩,是由于受光线照射后,使光产生分解,一部分光线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光线折射出来,成为我们肉眼感觉到的物体色彩。如果在黑夜里,形体难辨,色彩也就无从谈起了。也就是说,借助于光,我们才能看到物体各种不同的色彩。色彩是光的产物,没有光就没有色彩。英国物理学家牛顿(16421727),把太阳光透过小孔引进暗室射到三棱镜上,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同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一样。这个事实表明,太阳光是通
2、过这些色光的混合得来的,即七色光混合在一起,便成为白光。在七色光谱中,红光的波长最长,依次递减,紫光的波长最短。之所以中午阳光为白光,早晚阳光为红黄,是因为中午阳光中所有色光都能直射到地球表面上,而早晚阳光斜射,再加上大气层中尘埃所致,波长短的不能射到地球表面上,人们的眼睛也就无法看到这部分光波。从光学原理上讲,我们的眼睛能看清自然界万物的色彩,不是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是光源或物体反射光反映到我们视网膜的结果。不同的物体反射和吸收光波的波长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就各异。所以光与色是不可分离的,色彩来源于光的作用。二、视觉与色彩自然界的物象与我们无论距离远近,总隔着一层空气。空气是透明体,但它的纯
3、度通常是很差的,有许多水汽和尘埃常夹杂在其中,当色光透过这层空气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定的阻碍,使各色光发生不同程度的散射,造成色彩在空间传递中的变化。一般来说,景物越近,与我们之间相隔的空气越稀薄,物体的质感、体积感、冷暖感等越明确;景物越远,则与我们之间相隔的空气越浓厚,色彩感、质感、体积感、冷暖关系等越模糊。我们在室外风景写生时,应了解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细心观察色光的微妙变化,将远景处理得虚一点,色彩淡一点,明暗、冷暖对比弱一些,才能使画面体现出深度空间,把景物的近、中、远空间层次拉开,从而更准确地描绘出自然界的真实景象。各色光穿透大气层的能力强弱,基本上是按其波长的长短顺序排列的,红色
4、最强,橙、黄、绿、青依次居其间,紫色最弱。因此,波长越长的色光对大气层的穿透能力越强。视觉感受越明显。波长越短的色光对大气层的穿透能力越弱,视觉感受也越不明显。三、色彩的分类从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呈现出的各种颜色来说,最多见的是反射的色,即表面色。如果把这些表面色作大的分类,可分为红、黄、蓝彩色系和黑、白、灰无彩系。彩色系全部具备着色的三要素。无彩系则没有色相和纯度,而只有明度。由于红、黄、蓝周围的色彩,在色相、明度、纯度方面都各具不同的特征,便形成了千百种不同的色彩。四、色相环我们假设在一个圆环上,分布着光谱的标准色相。那么,在两个相邻的标准色之间,便可排列两者以不同比例调配所产生的各种色彩,这
5、样便构成了一个色相环。它直观地展示着色彩规律,下面是常用的几种色相环。瑞士画家伊顿所设计的 12 色色相环;美国教育家、色彩学家、美术家孟塞尔色相环;德国科学家、伟大的色彩学家奥斯特瓦德色相环。以上色相环侧重于显示色相方面的变化及互相关系,至于明度与纯度方面的变化,就得借助于色阶表了。2五、色阶表在上述色相环中,我们可以看到色相之间以不同比例调配所产生的各种色彩,如果我们将色相环切开,按色相、冷暖、明度等重新组合排列,便可得出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色阶表。色阶表归纳了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变化及其规律,用平面展示了各种色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它是初学者掌握色彩的色相、明度及纯度变化规律较为简
6、便的方法。第二章 色彩的基础知识一、原色、间色、复色、补色1原色(亦称一次色)固有的色,用其他任何色都调不出来的色,即(红、黄、蓝,称三原色),但千万种色彩都可由三原色调配出来。2间色(亦称二次色)由两个原色混合,产生出来的颜色,即(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这橙、紫、绿为三间色。3复色(亦称三次色)由两个间色或三个原色混合而成的色。如:橙+绿=黄灰,橙+紫=红灰,紫+绿=暗绿。4补色(亦称余色)在色环上任何直径两端相对的色。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在色环上这三对补色是最强的补色对比。二、色彩的要素1色相颜色的相貌和名称。如红、橙、黄、绿、紫、黑、白等等。2明度颜色本身明暗的深
7、浅程度。明亮的、浅的颜色,称之为高明度;反之,为低明度;高明度与低明度之间,称之为中明度。另外,明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颜色可以调出各种不同的明暗差异,如绿色加黑为墨绿、深绿,加白则为浅绿、淡绿;二是指色相互相比较的明暗,如柠檬黄颜色的感觉比红颜色亮,紫颜色的感觉比红颜色暗。3纯度色彩的纯净饱和程度。颜色在没有加进白和黑与灰色时纯度最高,否则纯度减弱。如果将任意一色与黑白或其他色相混,就产生了纯度差别,如红色与白色相混,其明度提高了,而纯度降低了;红色与黑色相混,其明度降低了,纯度也降低了。色相、明度、纯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颜色无论是明度提高还是降低,其纯度和色相都会发
8、生变化。如红加白为淡红,色相变了,明度提高了,而纯度降低了。红加黑为深红,色相变了,明度降低了,纯度也降低了。三、色性色性是指自然界各种颜色在人们心理上所产生的感觉和联想。色彩的冷暖感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如阳光与火光,感觉是暖的,因为阳光和火光能产生热量。所以,当我们看到红、橙、黄的颜色时便联想到太阳和火光。凡是偏向于红、橙、黄的色称之为暖色。反之,当我们看到青、蓝、紫的颜色时便联想到冰天雪地、大海,给人以寒冷或凉爽的感觉。凡是偏向于青、蓝、紫的颜色称之为冷色。蓝与橙是冷暖的两个极色,介于二者之间的色称为中性色(中性微暖色、中性微冷色)。色彩中的冷暖3只是相对而言的,是相比较而言的
9、。如绿色和红色相比较,绿色是冷色,那么,绿色与蓝色相比较,绿色则是暖色。再以朱红和深红相比较,朱红偏暖些,深红则偏冷些。色彩的冷暖,在绘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静物画中,表现物象的体积、空间、层次,不仅要注意色彩的明暗变化表现,而且应运用色彩的冷暖变化因素来表现塑造。风景画更是如此,深远的景物看上去色彩总是冷些,而近处物象的色彩显的暖些。由于大气的影响,这种冷暖关系的变化便显得特别明显、突出。在色彩表现中,颜色的冷暖关系无处不在,有的冷暖对比关系明显,有的反映微妙,这种反应只是冷暖对比关系程度不同而已。物象色彩的冷暖,除了本身的色性,还受到外部色彩的影响,如光源色和环境色,它可以部分甚至整个地改变
10、物象原来的色性。四、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是绘画上处理色彩关系常用的手法。对比给人以强烈的感觉;调和则给人以协调统一的感觉。但在绘画运用时,二者应各有所侧重,才能使画面生动,达到变化又统一的色彩效果。1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对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并列时所产生的差别。作画时,运用色彩的各种对比来突出画面的主体,同时运用对比来加强体积和空间的表现。对比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色相对比:因色相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色相对比。由于各色相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远近不同,它们之间有强对比与弱对比之分。(2)明度对比:因明度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明度对比。由于明度对比程度的不同,它们之间便形成
11、了高明度、中明度、低明度色调。(3)纯度对比:因纯度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纯度对比。由于色彩间纯度差别的大小不同,便形成了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对比。(4)冷暖对比:因冷暖的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冷暖对比。由于色相由暖色到冷色划分为六个区,便形成了强对比、中等对比、弱对比。在作画时,要使画面协调,必须从色相、明度、纯度、冷暖上拉开距离,使之对比强烈,方能使画面鲜明、生动。2色彩的调和色彩的调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经过调整、组合达到和谐与悦目。色彩调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混入同一色调和 许多各不相同的颜色并置,只要在这些色中加入同一色素,就能使这些色调和。(2)运用主导色调和 确
12、定具有画面主导地位的色彩作为基本色,其他色彩处于次要或从属地位,以此来保持色彩的协调。(3)运用中性色调和 当画面色彩过分刺目时,应适当使用一些中性色(白色、灰色、黑色)使之调和。(4)运用光源色调和 使各种色彩统一于同一光源下,即使各物体的颜色不同,但在同一光源色的影响下,也会变得统一调和。在绘画色彩处理上,调和会使画面和谐统一,对比能使画面生动鲜明。五、色彩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了正确地观察色彩和表现色彩,我们应首先弄清影响色彩变化的几个因素。1光源色光源色即光源的颜色。不同颜色的物体,在同一光源照射下,会罩上一层统一的光源色彩。使物体固有色发生变化,光源色4对物体的受光部影响较大。光源色对一幅
13、画的整个环境和气氛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表现光感、统一画面色调的重要因素。2固有色固有色是指物体的本身色。物体的固有色只有在光线充分、柔和、漫射光的条件下,或者物体处于亮部的中间色部分,才能较充分地体现出来。实际上,固有色是不固定的,客观物体的颜色,都受光、空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因而对物体固有色的认识,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3环境色环境色是指周围环境色彩在物体上的反映。物体色彩是受周围色彩及其他条件影响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客观物体的固有色实际上是受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而呈现的。环境色的强弱与光的强弱成正比,浅色的、光滑的物体环境色明显,深色的、粗糙的物体
14、环境色较弱。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是构成物体色彩变化的三个主要因素,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但三者不是起均等的作用,而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各自处于不同的主次位置。六、色调绘画中的“调子”这个词,是从音乐中借用来的。色调就是画面色彩的总倾向。色调的种类很多,从明度上分亮调子、灰调子、暗调子;从色性上分有冷调子、暖调子、中性调子;从色相上分有红调子、蓝调子、黄调子、紫调子等等。自然界的景色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其色调是格外明显的。如秋天的色调是暖色的,冬天的色调是冷色的,晴天的色调是亮调子,阴雨天的色调是灰调子。初学者往往由于观察方法不对头,忽视了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孤立的描绘,必然使
15、画面有拼凑之感,色调紊乱,难以统一。在具体表现物象时,应以物象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为依据,将对立色彩的色性尽量向基调靠拢,使其与总的色调协调。第三章 色彩的观察方法一、色彩观察方法色彩观察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作画的成败。不同的观察方法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方法,就初学者而言,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学习具体的表现技法更为重要。只有观察方法对了头,才能进一步准确地表现色彩。1整体观察在绘画写生中,常看见初学者在作画时,只注意物体的固有色,而忽视环境色的影响,见绿画绿,看红画红,很少考虑色彩在光和环境影响下的变化,使所描绘的物象脱离所在的环境里产生的色彩关系。因此观察色彩时,首先应看到整个色
16、彩的倾向即基调。不要只盯着局部,要看大的色彩关系,从整体着眼,全面互相联系地、比较地进行观察。抓住对象色彩总的倾向,确定基调,是亮调还是暗调,是暖调还是冷调,然后再进一步观察各个局部色彩与整体基调的关系。整体观察应始终贯穿在整个作画过程中。2比较观察自然界的物体的色彩,在很多情况下是比较出来的。在作画时,应将被描绘的物象各不同部分以及物象与物象的色彩进行认真地比较,不比较就难以准确地鉴别色彩的微妙变化。色彩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比较:比色相、比明度、比纯度、比冷暖,特别要注意对同类色和邻近色的比较,只有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比较地去看,才能够表现出特定环境和时间所形成同,光源环境不同,颜色的倾向也是不同
17、的,这些变化不通5过细致的比较是很难分辨出来的。在深入刻画时,要始终不断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物体的色彩变化,才能更深入地塑造、更准确地表现。3感觉和理解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对色彩的观察也应是这样,最初的感觉,往往是最鲜明的,给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色彩凭感觉固然重要,但只凭感觉去认识色彩还是不够的。它只是在铺大的色彩关系时起着基础的作用。在深人塑造时,必须加以分析和理解,使所刻画的对象符合一定环境中的色彩关系。不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只凭感觉来作画是很难表现出正确的色彩关系的。所以说感觉和理解相结合是认识色彩的正确方法。二、色彩观察能
18、力自然界的色彩无时不在变化,要表现这些丰富生动的瞬间色彩现象,我们必须具有捕捉色彩变化的能力。人的色彩观察能力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一般人的眼力对色彩的辨别是比较粗略的,看不出色彩的微妙差异,这主要是缺乏色彩训练的缘故,而作画者必须具备观察色彩细微差异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具备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与积累。对于初学者,可运用不同的方法训练解决色彩的认识问题,培养敏锐的色彩感觉的能力。首先应多进行小幅的色彩速写练习,它对锻炼色彩的概括能力及捕捉色彩最初印象能力是很有利的。这种练习有利于整体观察,有利于抓住大的色彩关系及基调,同时限制过早地陷入对细枝末节的表现。其次,向大师学习,要认真地读与临。读画是从大师
19、的作品中领悟其高超的技巧,独特的表现语言和形式,以及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力。临画是对认识更深的感悟。临摹之前一定要认真研究被临摹的作品,画面是什么色调,空间的纵深是怎么表现的,明暗是怎样衔接的,作品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刻画塑造物象形体关系等方面的因素。临画千万不要只学表面的笔触和一两块漂亮的颜色,要学习大师独特的思维和敏锐的色彩观察能力与色彩的表现力。另外,平时多留心观察周围的色彩变化与关系,有助于色彩观察能力的提高。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在创作时,曾为一块阴影的色彩而十分苦恼。一次,他偶然看到停着一辆有黄色车篷的马车,在阳光照射下,马车的浅紫色阴影与黄色车篷对比相映,这正是他苦于索求的。由此可
20、见获得驾驭色彩的能力要靠刻苦勤奋与长期的积累。我们应时时将色彩写生练习与色彩理论知识相结合,不断加深理解,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色彩的分析能力,获得敏锐的色彩观察能力。第四章 色彩的变化规律自然界的色彩是千变万化的,又是极为复杂的,为了准确认识色彩与表现色彩,首先必须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一、光源色、色性的规律(1)物体受光部色彩,是光源色与固有色的综合。光线愈强,固有色愈弱;柔和光线下,固有色较明显。(2)物体的中间调子的色彩,光源色与环境色影响较弱,其色彩以固有色为主。(3)物体暗部色彩,是环境色与固有色的综合。环境色的强弱与固有色显示程度成反比。(4) 物体亮面的色性,受光源色影响大,倾向于
21、光源色的色性,而暗面色性受环境色影响大,与亮面的色性成对比。(5)物体暗部的色彩不是固有色的加深、加暗,而是光源色的补色、固有色、环境色的综合。二、环境色的规律6(1) 光源色的光度越强,各物体的反光也就越强,环境色越显著。(2) 物体的固有色明度越高,受环境色影响越大。(3) 质感越光滑的物体,受环境色影响越明显。(4) 质感越是粗糙的物体,环境色对它的影响越弱。三、色彩感觉的规律(1)物体色彩感觉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光源的强弱,光源越强,物体各部分的明暗对比、色彩对比越强,色彩感觉也越强。(2)原色的色彩感觉比间色强,间色比复色强。(3)暖色的色彩感觉强于冷色。暖色有前进、膨胀感,冷色有后退
22、、收缩感。(4)物体离作画者越近,色彩对比的感觉越强;反之,色彩对比的感觉越弱。(5)物体距离我们越近,色彩越鲜明;反之,色彩越模糊。第五章 写生色彩与装饰色彩一、写生色彩写生色彩是侧重表现丰富生动的瞬间色彩现象,重在强调的是个人的感受,用色彩来表达内心感受,传达自己的情感。它着重研究物象的固有色、环境色与光源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写生色彩用客观科学的观察与分析方法来看周围的色彩世界。它以直观色彩感受为主,以自然界物象的色彩为依据,真实的表现在特定时间、光源、环境中物象的色彩,是训练色彩造型的最好途径。写生色彩的方法,总的说来从整体着眼,逐步深入到局部,以至细部,然后再回到整体上来,以整体效果为依
23、据,去调整修改不理想之处,使细部服从局部,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写生色彩锻炼敏锐的观察能力。自然界中每一景物的色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就要求作画者必须十分迅速地捕捉色彩关系,即把初见最鲜明的色彩记录在头脑中,这样才能准确生动地把它们表现出来。对于写生来说,第一次见到的色彩感觉是最清晰、鲜明、准确的。要想具备敏锐的色彩观察能力,写生色彩练习便是锻炼敏锐的观察能力最有效的形式。二、装饰色彩装饰色彩是以客观色彩为依据,但不受自然色彩的约束,完全以装饰的形式美为目的,从自然色彩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再进行高度的概括、提炼、归纳、夸张、综合,把主观的思想感情熔铸进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作出符合人的心理、视
24、觉和生理上要求的色彩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装饰色彩更多的是主观色彩。它不受物象固有色、光源色以及环境色的约束,它凭借视觉与心理的要求对物象的色彩删繁就简、概括处理,使色彩更理想、更鲜明、更好表现作品的主题,给人以更多、更强烈的新意与美感。装饰色彩的基本要求:化繁为简、突出特征。它要求表现者善于在繁杂的对象中找出条理、次序的差异,通过提炼、归纳、夸张、变化的组合,突出主题及特征,从而达到鲜明、强烈、富于情调的色彩组合形式。装饰色彩的相关因素:1色与形造型视觉的要素是形与色。我们观看大自然的万物时,不仅对其物象有知觉,而且会伴随其色和形渗进情感,这是由于观察者的联想作用所致,一般来说,色与形是互相依
25、存的,恰当的形状会使色彩的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增强色彩的表现力度。正方形是基本形,象征着物体的坚硬、质朴和重量,而红色是基本色,红色的重量感和不透明性恰好同正方形的静止与庄重相吻合,体现出炽热、力量的特征。7三角形的三等边相交的锐角,给人以锐利、好斗和轻的效果,它的无重量感的特点与高明度黄色相称,体现出华美、锐利的特征。圆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恰好相反,圆形脱离了正方形所产生的紧张与重量之感,产生出非常愉快、圆润、温和的感觉,这与蓝色的性质很相似,体现出柔软、轻松、流动性的特征。以上是基本形与原色的对应所产生的特征。而间色橙、绿、紫是混合过的色彩,它的纯度与原色相比相对降低,给人的感觉也相对温和。而
26、梯形、圆弧三角形、椭圆形是由基本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演变而来的,其形状与三间色感觉相吻合。橙色为梯形,给人以温暖、华美、甜美的味觉感。表现出富丽、辉煌、光明的感觉。绿色为圆弧三角形,绿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表现出清新、轻盈、生动的感觉。紫色为椭圆形,紫色具有柔软、高贵女性的特点。而椭圆形具有温暖、柔和、潮湿的特征,这些特征和紫色特点相吻合。由此看来,特定的形结合于特定的色,在表现某种情感时,其力度更强。形与色之间应是一致的、相互渗透的,从而构成一个完美的视觉效果。2色彩与感情当我们看有色物象时,由于颜色的刺激而会引起各种感情。我们应了解色彩所产生的感情,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感情效果,从而激发起对
27、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1)色彩的冷暖感色彩的冷暖是由色相产生的。当看到暖色(红、橙、黄)时,会使人联想到太阳与火,产生温暖的感觉;当看到冷色(蓝、蓝绿、蓝紫)时,会使人联想到冰天雪地与大海,产生寒冷的感觉;当看到绿和紫(中性色)时,会使人联想到草原与植物,产生温柔、清新和希望的感觉。(2)色彩的兴奋与忧郁感色彩的兴奋与忧郁是由明度和纯度刺激的强弱而引起的。红、橙、黄色的刺激强,给人以兴奋感;蓝、青绿、蓝紫色的刺激弱,给人以忧郁的感觉;绿和紫色是中性色,给人以温和、轻柔、平静的感觉。(3)色彩的华丽与质朴感 色彩的华丽与质朴是受纯度和明度影响产生的感觉。纯度高与明度高的色,给人以华丽感觉;纯度
28、低、明度低、冷色给人以质朴的感觉。(4)色彩的轻与重感 色彩的轻与重感是由明度影响而产生的。明度高的色,给人以轻快的感觉;明度低的色,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在明度相同的情况下,彩度高的色感觉轻,而彩度低的色感觉重。(5)色彩的柔软与坚硬感色彩的柔软和坚硬感是由明度和纯度的影响而产生的。明度高、纯度低的色,给人以柔软的感觉;明度低、纯度高的色,给人以坚硬的感觉。3色彩联想与象征色彩联想与象征就多数人来说是具有共性的。同时也由于民族、年龄、性别的不同而具有差异。看到红色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太阳、火、血,产生炽热、喜庆、温暖、幸福之感,它是赤诚、热烈、光明、充满活力的力量象征。同时又具有火急、危险、禁止的含
29、义。当我们看到黄色会自然联想到太阳的光辉和谷物的成熟,给人喜悦、高贵、豪华的印象,是光明、兴旺、神圣的象征。绿色是大自然的主宰色。当我们看见绿色会自然联想到草原、绿色植物,给人以清新、温柔、青春、富有生命力的印象,它是新生、和平、安全、希望的象征。当我们看到蓝色时,自然会联想到大海和清澈的天空,给人深远、清新、希望的印象,是洁净、高雅、恬静的象征。而紫色则象征高贵、庄重。无彩色中白色偏冷,象征纯洁、轻盈、神圣。黑色偏暖,会使人联想到黑暗、坚硬,象征庄重、恐怖、绝望、死亡。总之,写生色彩与装饰色彩,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写生色彩偏重于研究物象的光色变化;装饰色彩则偏重于研究物象固
30、有色的对比调和关系、色彩的组合效果。只有通过大量的写生实践,收集了丰富的色彩素材,得到了对于色彩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提高了运用色彩的能力,才可能进入装饰色彩的创作过程。才有可能在艺术的广阔空间翱翔。8复习思考题1怎样掌握色彩变化规律?2色彩写生如何表现?第六章 水彩画的概念及其艺术特点水彩画是以水来作媒介,调合水彩颜料在特制的纸上所作的画。19 世纪英国著名的水彩画家拉斯金对水彩画的特点曾这样描述:“水彩在画家的处理下,水滴和它明快的性质所形成的幻想与造化,溅泼的痕迹,凝结的色块,以及斑斑的粒状,虽然对于画的表现没有什么意义,但它偶然产生的梦境似的造化,清新的趣味,明丽的色调与轻柔的感觉,
31、是其他材料所没有的。”其简明地指出了水彩画所特有的艺术特点。水彩画由于是用水作为调色的媒介来作画的,再加上所使用的透明或半透明的颜色,水色渗化交融,两色重叠可以产生第三种色彩效果,在表现色彩层次、艺术效果上,呈现出特有的透明、轻快,画面的颜色鲜明生动,给人以水色淋漓的视觉效果。有人曾赞誉油画是宏伟的交响曲,把水彩画誉为抒情的轻音乐,这是十分恰当的。水彩画工具材料较为简便、经济,应用的范围亦很广泛,可作为色彩的基础训练,还可以进行创作,它能人精微而不失整体,泼彩又不失精微,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同时又是建筑装饰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插图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第七章 水彩画的材料与工具一、纸水彩
32、画纸品种很多,它有各种粗纹、细纹、大小、厚薄等不同的规格。由于水彩画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水彩画用纸是一种特制的画纸。画纸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作画的效果,甚至一幅画的成败,所以对水彩画纸的选择应慎重为好。对水彩画纸的选择,应注意选择质地洁白,吸水性能好的纸张。因为水彩画的光色、明度、层次全靠纸张的白底及用水冲淡颜色来表现,所以首先要求质地洁白、吸水性能好的纸张;其次,还要具有一定厚度。薄的纸遇水后凹凸不平。发翘,不便表现,而厚一些的纸湿后相对平整,易于表现与塑造。二、笔水彩画笔的种类很多,水彩画所使用的笔从外形上分有扁头、圆头、尖头和平头;从笔毛上分有羊毫、狼毫和合成纤维等多种。(1)羊毫笔,吸
33、水性强、弹性较差。其主要用来画大面积底色、背景。(2)狼毫笔,弹性好,吸水性稍差。其主要用来塑造细部和特殊效果。(3)中国书画用的毛笔,大白云、兰竹和狼毫笔作水彩画都是很理想的工具。三、颜料水彩画颜料从原料上说,是从动物、植物、矿物等各种物质中提炼而成的,也有化学合成的,多为管装。市面上有十二色、十八色盒装和单色支装两种。为了便于学习和选用,这里把常用的颜料列出:柠檬黄、藤黄、桔黄、土黄、朱红、深红、玫瑰红:赭石、熟褐、浅绿、草绿、深绿、湖蓝、深蓝、普蓝、青莲、煤黑。在常用的水彩颜料中,柠檬黄、普蓝、翠绿、玫瑰红和青莲最透明,土黄、湖蓝、赭石、浅绿等较为不透明,但多用水调合,也可以使其产生透明
34、的效果。9四、其他工具(1)调色盒:目前市场上所见的调色盒大多是白色塑料调色盒,是较好的调色盒。(2)笔洗:主要用来盛水调色、洗笔之用。(3)画板、画夹:画板即图板用于室内写生,画夹用于室外写生。(4)折叠凳:用于室外风景写生。(5)海绵、布、图钉、刀具等。第八章 水彩画水分和用笔一、水分水彩画是用水来调颜色的,色彩的衔接,虚实处理,气氛的渲染,全靠水分的运用。掌握水分是画好水彩画的关键。初学者由于对水分掌握不好,画面常常出现水迹斑斑,满纸流淌,既无形又无色;或者色彩衔接生硬、不透明,失去水彩画应有的特点。要想掌握好水分使画面产生理想的效果,首先应掌握好时间与水分的关系。我们在写生中,常见到画
35、纸是同样的湿度,笔上是同样的含水量,在不同的时间画上去,其效果是不同的。有经验的画家在作画时,不仅仅是看纸面与笔中的含水量,同时十分讲究这一笔该在什么时候画上去最合适,所以在探索水分和画面效果的关系时,必须考虑时间这一重要因素;其次,了解不同的水彩纸的性能特点。由于产地、生产厂家不同,水彩纸的性能特点也就不同。在同一时间、同一湿度、笔上的水色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画在不同质地的水彩纸上,其效果是不同的。纸纹越粗、颜色越留得住,画面有沉淀、厚重的效果。纸纹越细,留色也相对减弱,画面效果也越细腻、柔和。当我们采用不同的水彩纸作画时,一定要熟悉纸的性能,才能掌握好水分和画面的色彩效果。水分的控制,需要通
36、过实践,反复练习,取得丰富的感受与经验之后,方能变被动为主动,作到随心所欲。二、用笔水彩画的水分、色彩是靠笔的带动而留存在纸上的。画面上物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以及整个画面的气氛都和运笔有直接关系。首先,用笔方法与方向不同,其画面效果是不同的。中锋用笔笔锋始终位于线条中间行走,画出的线圆润、饱满,水彩画中常用来画树干、树枝等圆浑线。侧锋用笔笔锋在运笔时倾向一侧,侧锋用笔变化丰富,其笔尖、笔肚、笔根蘸上不同的颜色,一笔扫过能够产生色彩丰富的自然渐变的效果。水彩画中常用侧锋来表现形体面、天空、地面等。卧笔运笔时,笔杆卧于画面,横扫而过。这种用笔方法在水彩画中主要表现大面积色彩。运笔方向不同,画面的
37、效果也是不同的。作画时,运笔方向与物象结构转折一致,能够加强物象体积和空间。运笔方向与表现物象的生长方向一致时,有助于加强生命感。如风景画中的树、草等。利用运笔的方向,有助于塑造物象的运动感、节奏感等。笔触的表现力是无穷无尽的,作画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用笔方式。其次,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不同,其表现的画面效果也是不同的。作画时,行笔的轻重、快慢的变化,可产生不同的画面气氛,更能表现作画者的气质、修养和情绪。笔者在绘画教学中,常察觉不少初学者画水彩,模仿老师调色和运笔。同样是调的那几种颜色,同样是按那个方向运笔,可画面的效果则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反映了他们对水彩画的运笔轻重、速度快慢、颜色调配、水分
38、和时间等掌握的不同。要想真正掌握用笔,灵活运用,需多画多实践,细心体会,使之真正变为自己的技巧。第九章 水彩画表现技法与作画方法一、基本技法水彩画写生与创作的表现技法多种多样。其最基本技法为干画法和湿画法。101干画法干画法就是在第一遍色干透后,再画上第二遍色的重叠画法。其特点是层层相加,笔触明显,造型结实,适宜表现近的、实在的、层次清楚的对象,能把对象表现得充分、突出。画面的艺术效果对比明确,浑厚凝重。干画法特别适宜初学者学习,但同时也应注意干画法不宜叠加遍数太多,越后叠加的颜色宜透明、纯度宜高。否则,画面效果容易腻、灰、脏。干画法一般是从远到近,从浅到深,从大到小,层层深入。2湿画法湿画法
39、就是趁水色未干时叠加或连接。湿画法一般是在画之前将纸全部刷湿,或局部打湿,趁湿作画,用色要浓,这样才能保持色彩的饱和度。其特点是画面艺术效果含蓄柔润,朦胧淋漓,无生硬的笔迹,颜色相互渗透,衔接自然,宜表现远处、暗部、光滑柔和的物象。湿画法作画难度大,若运用不好,就会感到空洞、松软,容易出现水印迹,故要求作画者预先对画面处理有周密的考虑,做到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水彩画的基本技法,离不开时间、水分、色彩三个要素,而湿画法更应注意这三者的运用和配合。在具体作画时干画法与湿画法是相互结合使用的,只是根据对象及画面效果有所侧重而已。另外,水彩画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观念的更新,其除了基本技法外,还有许多特
40、殊的表现技法。水彩画的特殊技法,是指通过借助不同于绘画的其他技法和手段,以及不同的物质材料,使之产生特殊肌理,借以表现相应的对象。(1)撒盐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食盐撒在湿润的底色上溶化,画面逐渐产生出白点,形成类似雪花的斑点,对表现下雪时的情景很适宜。斑点的大小全在于纸面湿润的程度和撒盐的多少、聚散。纸面湿度小,撒盐少而分散,斑点则小;纸面湿度大,盐撒得多而集中,则斑点大。(2)喷洒法。借助喷壶或其他工具,趁画面湿时,把水或颜色喷洒到画面上,形成一种肌理效果。喷洒法宜表现雨景、晨雾、树丛等对象。喷洒时,应注意虚实效果,虚的地方多喷些,实地地方少喷些。同时,喷洒遍数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
41、3)刮法。是利用笔杆或刀片趁画面颜色未干时刮出线条、宽窄不同的面。刮法宜表现深色处的树干、草、深色水面上的倒影。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对印法。将颜色铺到画面上,水少,颜色多,趁未干时用另一张纸复盖在上面,上下左右用手轻按,拎住两角提起,平放在画板上,便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画面,根据画面需要再进行点缀。(5)流淌法。即利用水的流动,使颜色互混所产生的画面,再用笔深入加工处理。流淌法应注意水的大小,借助画板上下左右倾斜角度,控制水的流淌方向和效果。(6)擦纸法。是利用砂纸将纸张轻轻打磨起毛,再着色的方法。擦纸法宜表现古朴、粗糙、斑驳的沉淀效果。(7)浆糊法。将浆糊与水相调,再和水彩颜料混调,
42、使用不同的颜色可绘制出许多不同的特殊效果。浆糊法关键在于浆糊的稀稠上。稀宜表现远景透明度大的地方;稠宜表现近景透明度小的地方。无论什么颜色只要与浆糊混合,都会产生沉淀的特殊效果。(8)揉叠法。将画纸用手揉叠压,再展平于画板上,进行涂画,会产生不同纹理的效果。揉叠法应根据画面表现的内容、构图需要进行揉叠,揉叠程度重产生的纹理就密;揉叠程度轻所产生的纹理就疏。不同纸张的揉叠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揉叠法宜于表现岩石、城墙、鹅卵石地面、树丛等。二、作画的方法水彩画的表现方法大体分为两种方法:1从背景画起。11作画时,先从整体感受出发,区分出主次、空间层次来,抓住瞬间感受,先从衬布背景画起,确定基调;然
43、后再推向其他部分,同时画出大的明暗变化,注意虚实处理,以虚衬实,以次衬主,从而捕捉整体效果;最后深人主体细部刻画、塑造。此画法较易控制画面的色调,令表现的对象统一在主色调中。适合表现背景深物体浅的静物画。2从主体画起。作画时,首先要对物象作认真的观察与研究,充分考虑画面的主次关系,从画面的主体、决定画面效果最突出的部分开始,以主体为标准,依次比较画出其他形体及背景明暗、前后空间层次。在画面大体铺满色后,再回过头来从主要物体及主要部分深人刻画、塑造,整体比较各局部的关系及主次虚实关系,对破坏整体关系的局部进行调整,使其协调统一。三、水彩画着色程序(1)先远后近;(2)先浅后深;(3)先大后小;(
44、4)先主后次;(5)先明后暗;(6)先湿后干。上述方法及程序,都是前人对实践的总结,对于初学者,值得认真学习、体会第十章 水彩画静物写生静物写生是水彩画基本练习形式,对初学者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训练过程。由于静物写生是在室内写生,不受时间长短或光线变化的影响和限制,适合对各种表现技法的尝试,对色彩关系的观察研究更加深入,对训练色彩造型能力,熟悉水彩工具、材料的性能以及各种物象的质感表现都有很大的作用。一、静物写生的目的(1)静物写生是培养色彩感觉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由于所表现的物象是静止的,便于初学者反复细致地观察、分析、比较各种色彩之间的关系。(2)静物画是在室内进行的,光线相对稳定,作画时容易
45、把握住明暗及色彩的关系,可深入研究各种不同物体的固有色在不同光线、环境中的变化。(3)解决水彩画的造型、色彩、表现等问题,为进一步风景、人物作画奠定坚实的基础。二、静物画的构图构图是画面的布局亦即经营位置,它是绘画艺术从构思开始直至作品完成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构图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感染力,又是决定画面形式的重要因素。静物画在构图时应注意的几个因素:1变化统一均衡即和谐,而和谐则是指形式自身的统一。变化则是讲形式美的多样性,使画面统一而又有变化。注意物体的形状、色彩、质感的变化与相互间的联系,使之和谐统一。2主次分明在处理画面构图时,应重点突出,没有重点的画面就没有视觉中心,要注意使画面上的物体主
46、次分明,并与其他物体形成呼应。 3聚散相宜在构图时应注意大小、形状、高低的变化,应有密集点与陪衬的区别。同时,应考虑空间关系、虚实12关系、冷暖关系等。三、水彩静物写生的方法步骤静物写生的方法,一般是先画大面积的色彩(背景、衬布、主体物等),确定好大的色调,画时适合用大号笔来表现。在大的色彩基调上再由整体进入到局部的刻画,从主体开始深入,逐一表现出所画物体的形体和质感。作画时,应时时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要顾此失彼或喧宾夺主。最后再对画面进行调整,这一步可将画面放远一点与所画的实物反复对照, 看主次关系、虚实关系、冷暖关系等是否准确,对某些局部影响到整体关系的作适当的增强或减弱,使之与画面整
47、体效果和谐统一。下面介绍水彩静物写生步骤。步骤一: 先用铅笔打好轮廓,做到大小、位置适当,构图舒适。着色时,先区分背景、物体、桌面三者的关系,从背景和桌面开始上色,使用大号笔运用湿画法来表现。先铺出大的色彩基调,使画面体现出背景与桌面的深度空间来。步骤二:在上一步基础上来表现主体物,画出主体物大的色彩倾向,使对象置于统一的大色调关系中,从而进人深入刻画阶段。对主体深入塑造,强调明暗关系、冷暖关系,充分表现各物体的不同质感和量感,丰富中间层次,抓住主体,以主带次。注意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及前后、主次、虚实关系的变化。步骤三:在深入刻画过程中,精力往往集中在各个局部的细致塑造上。同时这
48、一阶段作画时间比较长,对于画面的整体效果有时很难照顾周全。这时应将画面放远一些,整体观察画面,把画过了头、画碎了的某些局部再调整处理一下,对表现不够的部分再深入一些, 。以求画面整体而又生动。四、静物的质感、空间处理表现1各种不同物体的质感和形象特征的表现由于物体所使用的材质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或坚硬或柔软、或透明或半透明、或粗糙或光滑等,这种感觉被称为质感。 作画时不要一开始就急于着手画,而应仔细地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所画的物体质感和形象特征。找出它们质感和形体上的差异,从而确定采用什么方法加以表现和处理。各物体的质感不同对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反映也是不同的。瓷器、金属、玻璃等质地比较坚硬、
49、表面光滑,它们都具有强烈的反射光的作用。它们明暗对比强烈,受光部的色彩由于光源色影响大,固有色相对减弱,光源色明显而突出。而暗部色彩受环境色影响重,色彩变化丰富,环境色突出。用笔表现时应肯定利落,笔触宜细腻。而表面粗糙、柔软、质地相对较松软的陶类、棉布等,由于质地粗糙、松软,它们反光不强,色彩过渡、明暗和冷暖对比均不太大,受光源色及环境色的影响也小,固有色相对明显而突出,没有强烈的高光亮点。用笔宜含水大一些,笔触以柔和为好。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各物体的质感,就能够准确地表现出各物体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色彩效果。2物体的体积和空间感的表现在静物写生时,往往初学者画面上的物体是平的、没有立体感。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对色彩的不理解而平涂,同时对形体的体积感的忽视。作画时,可有意识地加强物体的明暗、冷暖关系的对比,根据形体的结构运用不同的笔触加以塑造空间的表现。由于静物物体与背景距离很近,要想处理好画面的空间层次,首先,必须从整体出发,有意识把静物分为前、中、后三个层次;然后把三个层次联系起来看,比较着看,找出它们之间的冷暖、明度、纯度、虚实等微妙的关系,画时有意加强这些关系的表现;其次是画面虚实处理,主要物体对比要强些,明度、纯度要高一些,宜于干画法表现。其他次要的物体及背景明度、纯度和冷暖关系的对比要减弱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