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 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 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 ,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 ,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 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 12 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
3、12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 6 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 点,依据每隔 15o,时间相差 1 小时,每 1o 相差 4 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 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
4、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 3 月 21 日或 9 月 23 日前后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 6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 12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 15 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 2 倍,除以 15 才
5、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 4 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 24 小时,则减24,日期加 1 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 24 小时,日期减去 1 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 29 页图 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高层大气 2000-3000 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 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 17-18 千米,中纬:10-12 千米,高纬:8-9 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
7、应 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 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
8、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 37 页图 2.14) 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 2.15)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 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
9、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 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 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
10、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 月 1 月 海洋性 小 小
11、 8 月 2 月 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 30o 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 ,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 ,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
12、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 47 页的图 2.26) 3)主要 10 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 48 页图 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 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 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 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 15002000mm ) 亚热带
13、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毁林 危害: 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 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
14、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 PH 值小于 5.6 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15、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 63 页图 3.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
16、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
17、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
18、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 1000 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 3.5% 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 ,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 1%)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 回答者: 漫步惊心 - 四级 2009-9-2 22:36 1位置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 50 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
19、东西跨越经度 60 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高原时差4 小时多。2辽阔的疆域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 3 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oE 多) ,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oE) ,东西相距约 5000 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N)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oN )多,南北相距约 5500 千米。3疆界和邻国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 14 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
20、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 18000 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 12 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 5000 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4行政区划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 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
21、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 6 个大区。香港、九龙、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 1984 年 12 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 1997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 1987 年 4 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 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国两制”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约有 13 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从
22、城乡分布来看,2004 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 54283 万人,占总人口的 41.76,乡村人口为 75705 万人,占 58.24。2华侨与华人我国的有 3000 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这两省许多地方一向以侨乡著称。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因此,推行计划生育仍然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加速实现四化的当务之急。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共有 56 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 92%。其他 55 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少
23、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 1500 多万。人口在 400 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1、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 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为第一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 1000 米一 2000 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以东,海平面以
24、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有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陆,供给大量水汽;使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人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2主要山脉分布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的 2 条:贺兰山;横断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 2 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4.43 米
25、;是世界最高峰。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 1000 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海拔为 1000 米一 2000 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士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水上流失严重;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点: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
26、有红色盆地”和“ 紫色盆地”之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环状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典型的内陆高原盆。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海拔多在 200 米以下,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4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区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
27、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 J 人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l气温和温度带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 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
28、三大火炉”。无霜期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无霜期,一般来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渐缩短。无霜期长则作物的生长期也长。反之则短。2降水和于湿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特点。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使得我国的水分循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降水的季节变化 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 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
29、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
30、盆地中的托克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概况如下表: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两大主要特征。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于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季风和季风的形成: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海陆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习惯上把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其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风区。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位置、地形和季风。位置,指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地形,指地势高低和山脉走向的影响;季风,指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影响。5气候的优缺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优点是:复杂多样的气候,有利于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季风气候区广大,雨热同期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我国气候的主要缺点是:受季风强度的影响,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