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透视学基本原理一、基本术语: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 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
2、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二、透视类型:1、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 平行 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当观者直接面对景物,可将眼前所见的景物,表达在画面之上。通过画面上线条的特别安排,来组成人与物,或物与物的空间关系,令其具有视觉上立体及距离的表象。2、 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有两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 成角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因此观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这两个消失点皆在水平线上。成角透视在画面上的构成,先从各景物最接近观者视线的边界开
3、始。景物会从这条边界往两侧消失,直到水平线处的两个消失点。3、三点透视又称为斜角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於画面,景物是倾斜的。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阔、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於三个不同空间的消失点上。 三点透视的构成,是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消失点。此第三个消失点可作的为高度空间的透视表达,而消失点正在水平线之上或下。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上,正好象徵物体往高空伸展,观者仰头看著物体。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下,则可采用作为表达物体往地心延伸,观者是垂头观看著物体。透视学基础知识作
4、为构图的一个基础部分,采用何种透视技法会对画面风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这也成为个人风格的一部分。这里我就收集整理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焦点透视分三种:线透视、色彩透视、隐没透视。这是对人眼真实观察的近似客观反映。1.线透视是一种把立体三维空间的形象表现在二维平面上的绘画方法,使观看的人对平面的画有立体感,如同透过一个透明玻璃平面看立体的景物,然后直接把轮廓描画在玻璃上。说白了就是近大远小,透视方向上线条汇聚。这是西方绘画中最常用的透视方法。2.色彩透视,也成为空气透视,用颜色的鲜明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近处物体色彩鲜明,越远的物体越失去原来的颜色。3.隐没透视,用物体清晰度
5、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所谓“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树无枝,远人无目”。散点透视法在绘画中,透视的出现的时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达芬奇发现并对其进行研究,发展之后就传承下来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散
6、点透视法” 符合心理的真实,是种内在的真实。“焦点透视法” 符合视觉的真实,是种外在的真实。这两种结构法的差异,从文化积淀角度看,也许正透露出了一者更重视内心(主体),一者更重视环境(客观)的东西文化差异的消息。 散点透视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因此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
7、个焦点透视而已。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这种手法给画家带来了空间处理上的极大自由度。 中国画在的透视学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
8、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 多视点来表现2)高视高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 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3)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物的正常比例,因此, 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透视的突破毕加索的作品打破了透视学的基本规律,把一个物体的正面反面, 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全都表现在一个二维的空间中.理解毕加索的画首先要抛弃透视学. 现在的画家已经开始无视一切规则,尝试打破所有的规则.但这些做法又在一个基本的哲学规则之中打破一个旧的规则,创造新的规则. 个人认为,可以通过长焦远视距来模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比如很多霞浦的风景照片也可以通过远近大小模糊清晰等来表现距离感,突出重点,比如很多静物作品。这里举个例子,其实我在 PS 的时候,在原图线透视的基础上加上了,色彩透视和隐没透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