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说课三圈环流参赛设计.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837575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三圈环流参赛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说课三圈环流参赛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说课三圈环流参赛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说课三圈环流参赛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说课三圈环流参赛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延边大学第六届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专业:地理科学参赛人:姜利娜指导教师:董玉芝12、2 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延边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08 级 姜利娜各位评委您们好!我是理学院地理系的姜利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I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本节课分为气压带和风带、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个板块,共需要五课时,我本节讲的是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背景分析1)说教材分析: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中大

2、气环流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理论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本节难点较多,如:在 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2)学情分析:1 、学生特点分析来看:高一

3、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正处于思维转换阶段,因此空间思维的建构能力还不是很完善,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但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2、学生知识分析来看: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分布这部分内学生刚刚接触到,所以属于重点及难点内容,但联系前几节课的内容,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流及风的形成因素,因而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基础。3、学生动机和兴趣上:本节课内容三圈环流是重点,但运用讲授法学生在理解全球范围内的三圈环流系统就会陷入思维的局限中,因而需要利用活动演示的方法帮助其理解。3)教师自身分析:根据 MBTI 心理类型测试我的性格类型为:ENTJ

4、 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理智型。这种课堂教学风格也称科学型或思维型,其特点是:知识内容的交流性强,教师长于理论分析,善于概括和推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言语表达逻辑性强,内容讲授层次清楚,线索分明,课堂教学设计步步深入,层层剥笋;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诱导和点拨,善于活动的组织和引导,重视质疑问难、讨论和练习等。因此,我的教学风格比较适合本节课运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方式结合活动进行“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二、教学目标1)说课标课标中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

5、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水、热、尘、地貌、气候等的影响)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理解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最好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2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两个条件。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两个条件是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情况下。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成因及影响。2、绘制出不同假设条件下的单圈环流及三圈环流模式图

6、。3、绘制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热力环流成因分析迁移到全球的大气环流,学会运用成因来推导、演绎地理现象的方法。2、通过三圈环流的活动,明确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3、通过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提高读图、绘图能力,并在归纳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过程中,掌握用图来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在由热力环流到大气环流的知识迁移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2、 在探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形成和分布规律的过程中,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3、 形成学科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空间思维。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圈环流以及

7、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学难点:在 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针对重、难点,在教学中利用活动及多媒体分步展示不同条件下的大气环流模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绘制全球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共同分析记忆,达到能结合“全球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描绘出气压带、风带的具体分布状况并掌握其分布规律。四、教学策略1) 说教法 建构主义理论是本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梯子,引导学

8、生主动地参与学习。1、演示法:在学生具备了风的形成因素及高低压形成机制等专业理论知识后,模拟地球三圈环流情境条件下进行实践操作演示,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更好的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地图法:共同绘制“三圈环流图”以及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和归纳知识要点,养成用地图来深入掌握地理原理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绘图、用图的能力。3、问题解决教学法:在“日本的氢气球炸弹对美国的影响”问题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最后用理论解决问题。大气环流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的不同形式为问题导引来层层深入,最后解决问题。2)说学法 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教之有方” ,更重要的是要

9、让学生“学之有法”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学法主要有:1、自主学习法:对于大气环流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等问题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在热力环流3的基础知识上自主完成单圈环流的气流方向。并在师生配合中自主分析,完成三圈环流的绘制。2、读图分析:绘制“三圈环流”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图来分析三圈环流模式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读图、绘图、用图的能力,学会用图来深入分析和掌握地理知识的方法。3、问题探究:通过课前创设的问题情境,在掌握书中有关大气环流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关于热力环流以及风的形成因素等基础知识,探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通过共同的实践分析验证假设,最终

10、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成为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四、教学程序设计(1)课堂结构预设学习情境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课推进解决情境问题新课巩固预设下节课(结课)(2)教学程序预设学习情境 【巧设情境】给放映出日本地震中核爆炸视频【境中生疑】结合本节课,提出“这些飘散在空气中的核污染物会对我国产生影响吗?”复习旧课 【铺垫知识】复习风的形成因素(高空和近地面风的受力、风向) ,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知识迁移】由热力环流导入大气环流(概念、成因、作用)新课推进 【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 33 页,观看 ppt 并分析,自主完成活动题,单圈

11、环流【活动探究】师生互动,运用道具演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一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随着老师的步骤,在黑板中已给出得北半球图中标出三圈环流中气流方向,和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合作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规律。巩固与拓展 【首尾呼应】解决导入问题【夯实基础】针对课堂重点内容,设置习题巩固。总结新课 【巧埋伏笔】结合板书,贯穿本节课,总结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形式,步步接近地球实际情况,层层剥笋,为下节课埋下伏笔。4五、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采用图示式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思路。2、2 气压带与风带概念大气环流- 成因作用?单圈环流流三圈环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