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文题目:姜文导演电影艺术个性浅析学校:西安财经学院班级:广播 1201班姓名:魏娜学号:1203700111姜文,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1984 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作为导演的他也获得了较多的肯定,他擅长在电影中加入特有的幽默风格,并以此反映某些时代现实。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被时代周刊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抗战题材影片鬼子来了在第 53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评审团大奖;2010 年末上映的贺岁电影让子弹飞刷新了国产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并斩获国内大小奖项二十多个。不过人们对姜文的电影看法都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大部分人认为姜文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着智慧和无限
2、想象力,同时又认真却过于挑剔的导演。他的影片都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细胞,片子都充满着激情、昂扬甚至生命的狂热和躁动之感,带给观众新的视听和心灵体验。部分人认为,姜文电影的个性化色彩太过张扬,悬念太过离奇,暗喻色彩太过隐晦,让人难以全面理解和把握,使得影片在主题思想的直白传达方面不够明显。姜文的电影脱离了群体,离开了大众,给观众留下很多疑问,诸如“看不懂”等此类带有负面影响的言语也不少,这也成了大众在看完电影后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我看来,姜文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主义情怀和对社会充满高度敏感并极具个人魅力的导演,也很有思想,他的电影带有个人批判思想和观念风格化,对我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推动
3、力作用。在他的几部片子中,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以“文革”时期为社会背景,描述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男孩变成男人的成长过程,被赋予了青春的烙印,并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鬼子来了暗示了在过去的岁月里中日两国的对立关系,深刻揭示了日本在我国领土上肆意妄为的屠杀和残害,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百姓在抵御外来侵略势力时的软弱无能、愚昧无知。太阳照常升起则是姜文酝酿了七年的一部大作,影片运用片段式叙事结构讲述了四个看似毫不相干却又相互联系紧密的故事。影片在精美的场景设计背后弥漫着梦境般的浪漫气息,整个影片的节奏都牵动着观者的思绪。还有那部赚足了口碑和票房的商业大片让子弹飞,讲述了北洋军阀时期
4、,城里的恶霸、土匪、骗子等“黑暗势力”之间的钱权相争和爱恨情仇。整个影片中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未知数,带有激烈的动感画面和富有戏剧性的台词,使得观众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人都认为姜文的电影充满了各种隐喻和暗示,但我个人更想从他影片的语言、风格和镜头等方面的创新性上谈谈我对姜文电影的认识,浅析其作品在文学上、艺术上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内在共性和个性、关联性和独创性:一、先“声”夺人现代社会流行这样一个词:气场。顾名思义,有底气或气质之意,主要是说有别于他人的、能够使人产生不同心里感受的独特气质。姜文的电影就是有足够气场的。纵观姜文的几部电影,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在影片开头就运用各种夸张的艺术语言来调动观众
5、的情绪,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我认为,这就是姜文的气场。他将演员的运动、背景音乐的配合、火车的汽鸣声、飞机的起落声、枪声等给人制造出一种庞大的足以吸引观众,使之快速进入电影和角色的独特点。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开头播放了“文革”期间举国上下都在歌颂毛主席的歌毛主席,革命战士祝您万寿无疆并将其作为背景音乐。在巨大的毛主席像前,众多军人们列队敲锣打鼓、扭秧歌、热闹非凡的欢送男主父亲所在的部队外出执行新任务的场景。孩子们奔跑在拥挤的大人当中,带有标志性的部队卡车穿梭在黄土飞扬的林间小道上,突然一架军用飞机从天而降迎接这支队伍,声势浩大。姜文巧妙地运用从地面到天空的整个空间,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
6、的宏伟气势。影片鬼子来了也采取了这样的开头形式,以日本海军军舰进行曲为影片开头的背景音乐,交响乐的合奏富有韵律感,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有别于其他电影枯燥的对白和没有生气场景的全新体验。伴随的画面是一名领头军官的“立正,向左转”口令,带领一支军队乐团吹吹打打富有戏剧性地前来华北某小村落“巡逻”,然后是村中的孩子们和一位大叔一路从窄窄的土坡上跑下来“看热闹”,鬼子给他们玩小把戏,分糖吃。戏剧性情节的安排和富有运动感的奔跑,看似搞笑幽默,但又不禁让人一颤。影片的开头就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抓住观众的心理,不仅向观众传达了影片的基调,而且还为之后的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伴随着日本作曲家久
7、石让TheSunAlsoRaise交响乐的响起,光着脚的疯妈和抱着砖头的儿子一路奔跑追逐,店铺女老板又追着疯妈,接着一只大鸟的出现,树上挂的红色鱼鞋不见,疯妈上树大喊“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他一笑天就亮了”。此时的镜头一会儿天空一会儿地面,一会儿俯视一会儿仰视。大幅的摇摆使得整个画面跨度很大,充满了运动感,一种内在的力量直接吸引观众的眼球,使之进入角色。让子弹飞则以爱尔兰民谣送别为背景音乐,火车上一行几人吃着火锅唱着歌,同样的手法,给影片营造出运动感和新奇感,把人的情绪调动到一个高度集中的状态,抓住观者的心理。可见,这种“先声夺人”的艺术创作手法在姜文的几部影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
8、不仅把富有激情和震撼的运动力与生命感凝聚其中,也让电影“活起来”,同时也将片子内在所蕴含的电影气质更好的传达给观众,铸成了姜文导演电影的一大特色。二、语言上的推波助澜语言是人类大脑赖以运转的工具,是头脑中思维的主要媒介之一。人类凭借语言来交流信息,传达思想情感。可以说,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是语言的表现。在电影中,语言充当着一种重要的媒介,是联系影片和观众的桥梁,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信息传达者。苍白无力的对白容易使得观众疲劳,所以在语言对白上应倾注大量的心血。(一)方言合理的运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各个地方的人们都传承和发扬着拥有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方言,方言也是其中之一。“五里不同音,十里
9、不同调”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在姜文的几部片子中,对方言的使用和选择或多或少地穿插了很多富有象征性和表现力的方言。一方面是电影本身情境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也为电影在突出求真求实方面抹上了浓重的一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带有许多社会性质的方言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脱口而出,自然平实的衬托出“文革”时期一群十五六岁扎堆的年轻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鬼子来了用唐山话去演绎,增加了电影的随意性和真实性,营造出轻松愉悦、诙谐幽默的氛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在屋顶来回踱步,用温州话反复喊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极具地方特色,甚至这类语言会在影片结束后还一直回响在观
10、众的耳边,挥之不去,这也是姜文电影惯用手法的特色。(二)随机发问和错位回答在电影的对白中,问和答的方式是电影的主要对话形式。我们常说,问什么答什么。但是,姜文电影改变了这种固有的模式,开创了新方式。在太阳照常升起中,许多对白都有些不知所云,发问者和回答者似乎很难对上号,我们云里雾里。但这种全新的错位回答方式更能引发人们深度思考,这一创新突破了传统电影过分强调故事性所带来的限制。比如“疯妈”和儿子(小队长)的那段对白台词:儿子:“他,他什么模样?”疯妈:“你的模样,减去我的模样,就是他的模样”儿子:“那,那,那他到底长什么模样啊?”疯妈:“不许哭。”儿子:“是谁这么说?”疯妈:“你爸。叫阿廖沙”
11、儿子:“我爸叫阿廖沙?”疯妈:“你爸不是苏联人。现在你知道你爸是什么模样了吧。”儿子和“疯妈”的对话在语言上区别了以往电影中乏味的对白。儿子一直很想知道他爸爸的模样,但是疯妈似乎告诉他爸爸的模样了,但是又好像没有具体说清楚。介于是与不是之间的模糊回答,给人一种答非所问的错接。但这些话语的存在又是合理的,对说明这个问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错位问答既给人新的视听享受,同时又碰撞出别样的艺术花火。这让我想起了美术史上的解构主义,把一个完整的画面打散、解构、再重新组合,得到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荒诞离奇但又没有脱离其本身的画面。太阳照常升起运用了重组的手法,利用倒叙插叙的对接和组合,给我们呈现了既陌生又
12、熟悉既荒诞又写实的别样作品,我想这也是大家对姜文电影最深刻的感触。三、镜头的艺术语言镜头是组成整部影片的基本单位,是构成一部成片最小的单位元素。镜头是富有生命力的,不同的取景和观演方式,都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姜文电影所采用的镜头就是这样一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四个孩子一起比赛向空中抛书包,等马小军书包落下的时候,镜头转了,他长大了。在鬼子来了当中,马大三和村子里的几个人一起在鬼子的阵营里,他们听到鬼子答应送给村民六车粮食的时候,马大三打了其中一人一个耳光,这个耳光声和接下来的镜头他们赶着驴车拉着粮食挥动的鞭子相重合,用得恰到好处。又比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米兰的家里,马小
13、军用望远镜四处观望,转着转着就闪过了米兰的照片。此时的镜头是从望远镜的“小孔”中去拍摄的。这样有特色的镜头在让子弹飞中也有体现,黄四郎站在屋顶天台上用望远镜窥视王麻子和汤师爷一行人,摇来摇去停在了王麻子的头部。这种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镜头在姜文的电影里无处不在,巧妙的设计和戏剧化的情节安排体现了全新的视觉语言,展现了姜文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善于从“一个人”的眼睛去观察事物,“这个人”不是导演的眼睛不是现场观众的眼睛,而只是我们个人的眼睛。纵观姜文导演的这几部电影,可以说每一部都有区别于其他影像作品的独到之处。在艺术语言上虽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但每一部又都融合了自己特有的思想和独到见解,为国产电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国产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姜文带了个好头,希望在这条路上他不断自我创新,为大众带来更多不一样的国产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