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观对医学科学发展的影响自然观作为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具体科学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同样,医学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观的指导。在不同的时代,人类有着不同的自然观。通过分别探讨古代自然观对医学发展的影响、近代自然观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及现代自然观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指导医学科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古代自然观对医学发展的影响上海天坛普华医院张厚亮博士谈到“古代自然观包括古代朴素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宗教神学自然观。朴素唯物辩证自然观的直观性猜测到了自然界的总体状况,对医学的发展曾起过着积极的作用;宗教神学自然观将神视为万物的创造者,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
2、,阻碍医学的发展。 ”在朴素唯物辩证自然观的影响下,东西方医学得到长足发展。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学派达到了古代西方医学发展的高峰,西方科学史称他为“医学之父” 。在这个学派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初步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他们注意观察,并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许多疾病有所认识,并提出了适当治疗方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古代自然观有密切的联系。首先,希波克拉底根据当时自然哲学中流行的土、水、火、风“四元素”形成万物的学说解释生命现象。认为土在人体组成固体,水组成液体,火是移植于人体的温热,由于温热的影响从食物形成四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体液与四特质干、冷、湿、热相配合,即血与热湿、黄
3、胆与热干、粘液与冷湿、黑胆与冷干相配合。由于四元素与四体液的不同配合,构成人的不同气质,即血多血质,痰(粘液) 粘液质,黄胆(多胆汁) 急躁性,黑胆(多黑胆汁)忧郁性。人的体质基本上是由上述体液在体内的分布而构成,有机体的健康与疾病决定于体液是否平衡;治疗时应首先调整体液。后来,这种四体液的病理学说被罗马名医盖伦完全接受。其次,该学派将整体联系的观点运用于医学。认为人身体各部的疾病是互为因果的,应当从统一和整体的观点来认识机体及其生理过程;自然界保持着严整的秩序,人体本身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同时,他们还注意到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注意到了地区、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他们还将发展的观点运用于医学,将疾
4、病的发展过程分为三期( 未成熟期、消化期、转变期 )。希氏对转变期十分重视,强调在此期应认真观察并注意疾病的预后,认为最好的医生能够预见未来。同时还强调,在未病之前应注意个人卫生,积极增强体质,以便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三,罗马名医阿斯克雷庇亚德则根据伊壁鸠鲁的学说,认为人体是无数原始粒子构成的,人体毛孔和管道就是这种空隙。各粒子间隙正常,则人体健康;如间隙堵塞或粒子运动停滞,则发生疾病。因此他主张运动,注意卫生,只有身体清洁并经常运动(体操、按摩、发汗)才能保持健康。西方古代医学的发展同样渗透着西方传统自然观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影响。宗教神学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和人均是上帝创造的,人必须听从上帝的旨意,
5、听从教会的旨意。教会将盖伦的著作树为权威,医学就应将熟记盖伦著作的条文为己任,不得进行实际研究;研究的结果不能与圣经相冲突,否则,将会受到教会的迫害。意大利的福拉卡斯多、德国的巴里西、丹麦的斯登诺等人,都由于否认有机遗体是摩西洪水的证据,相继被教会判为“渎神”罪而处以死刑。荷兰医学家维萨里曾违反教会的禁令,偷取尸体进行实验,得出男人两边肋骨数目相等的结论,与圣经的说法相抵触,于是维萨里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因饥饿和患病而死。我国古代的医学,借助于古代自然哲学的阴阳、五行、精气学说来总结医疗实践,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成因,病变的实质进行解释。首先,中医(例如内经)不但认识到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关
6、系,而且运用这种阴阳变化的相互关系,来分析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变化,并探求其实质及规律,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机能,探求药味物性、治疗原则及其四诊、八纲等。其次,中医不但强调人体脏腑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第三,中医认为“夫物之生从干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我敢之薪由也, ”强调疾病同万物一样,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虽然由于古代自然哲学的色彩而使用了阴阳、五行等概念,使人感到玄虚,但这只是理论的历史形式,并非是纯粹主观臆想的东西。特别是由于中医理论以医疗实践为基础,坚持了“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7、 ;没有古希腊医学中的“灵气论”色彩,而且强调对不同的病症,用不同药方法施治,千百年来一直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这也是在近代医学兴起后,中医没有像西方古代医学那样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古代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无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还是科学文化都受其影响,医学的发展也不例外。 “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是外在于人的强大力量,人对大自然应心存畏惧,通过被动地服从自然,将自己融入自然中,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这种观念固然有利于医学尊重人,有利于医患关系的融洽,但同时它又制约着医学的发展。医学对自然肉体的敬畏,使中国古代医学对尸体解剖望而却步,乃至于对现代医学的器官移植有很大的负面
8、影影响,阻碍了医学的发展。二、近代自然观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张厚亮博士还谈到:“近代自然观主要指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尽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从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说明一切,但毕竟是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现象,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在直接帮助近代医学克服长期存在着的唯心主义活力论的影响中,都起过积极的作用, ”因而,为近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其次,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相联系,由弗培根、笛卡儿、伽利略、牛顿等人所建立的科学方法论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获得感性认识的归纳和分析在科研中的作用,这对近代医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解剖名家辈出,解剖学的发
9、展又促进了生理学的研究。数学、物理学的发展也影响到医学,开始运用机械力学中量度的概念和方法来开展观察和实验研究。由此可见,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兴起,对于当时医学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只是记录事实而忽视演变与运动过程;只看到事物的孤立存在而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以机械运动来解释生命活动,因而也对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危害。首先提出“人是机器”观点的英国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霍布斯,他认为人的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比他稍晚的法国医生拉美特利写了一本人是机器的书,赞扬笛卡儿“动物”就是机器的观点,并且认为,人与动物比较,不过是多了几个齿轮和几条弹簧,其位置和力量虽有
10、不同,根本性质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高级的运动形式虽然包含了低级的运动形式,但绝不能简单地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机械唯物主义这种观点,一方面无形中影响了当时和以后的许多医学家,诸如临床医学中忽视全身重视局部的局部定位思想;“头痛医头” 、 “脚痛医脚的治疗方法,忽视机体内部的免疫机制和调节功能,单纯强调外因损害等观点就属于此;另外,不是从疾病发展过程中来把握平衡,而是以疾病发展中的平衡代替了疾病的发展运动,医学发展中的“顶峰” 、 “极限”思想等也多少与此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唯物主义坚持自然界绝对不变的观点,不可能回答各种自然事物的起源问题,于是就只好求助于神学。在近
11、代医学兴起中最早提出人是机器一书的作者拉美特利,最后也不得不用“本元” 、 “始基”一类含糊概念来回答人体这架机器最初是怎样起动的。所以,恩格斯说,由于形而上学的束缚,使得这一时期的科学(包括医学之内)“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 。近代自然观的人机器及“天人相分”的观点,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机器是由各种机械元件构成的,是人制造的并用以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是一种无生命无感情的物。人是机器,将人等同于机器,将人降为一般的物,降低了人格,忽视了人的情感需求和人的尊严。这样的观点引入医学领域,医生便会将病人视为机器,采取冷冰冰的态度对待病人,强化了医患之间的对立,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而“天人
12、相分”的观点,更是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背离了医学发展的宗旨。人是机器及“天人相分”的观点,将医学视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否定了医学发展的人文性,否定社会因素对医学发展的作用,使医学发展陷入困境之中。三、现代自然观对医学发展的影响现代自然观,指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种观点既看到自然的物质性本原,又看到自然的运动变化,正确地描绘自然的整体图景,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第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是人们正确评价医学科研成果的理论依据。德国生理学家穆勒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感觉生理,证明刺激可以引起感觉,而不同的感觉决定于不同感官的特有结构与功能,第一次提出主观映象依赖于反映器官的事实。但是由于穆勒不懂
13、辩证法,又受到康德不可知论的影响,从而得出了感官具有神秘不可知的“特殊能量”的错误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能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这一事实。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 。因为我们在映象中得到的不仅是客体,也不仅是主体,而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产生新质的结果。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医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现代医学阶段,科赫的病源说和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说并列成为现代医学的两大支柱,标志着医学进入细胞水平。但由于受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影响及科学水平的限制,前者过高地强调了病原微生物对疾病的作用,看不到内因诸如免疫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后者过高地估计了细胞的作用,抹煞了机体
14、与细胞在本质上的区别。而现代自然观能客观评价两种学说在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主观片面性。第二,现代自然观引导现代医学科学的综合发展。现代自然观对世界整体图景的描绘,蕴涵着医学发展的综合趋势。现代医学科学在对人体层次的研究愈来愈精细,学科分化也愈来愈细的基础上,不断朝着医学内部、学科之间、医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的方向发展。由此医学已由对生命表面现象的观察、表述,转向对生命活动过程细节的探讨,由个体、器官、组织、细胞深入到分子、原子、电子水平。与此相联系,医学也由静态的研究深入到动态机能的研究,使以往关于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的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 50 年代分子生物学建立以后,阐
15、明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的结构模型,这一发现揭示了遗传信息的转录与复制的分子生物基础。60 年代又有较大的进展,揭示了机体内基因调节制的奥秘。随后,人们分别在实验室内测定了各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并列出了遗传密码表。1956 年,我国科学家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含有 51 个氨基酸的牛胰岛素,首先实现了蛋白质的人工合成。之后,美国科学家又合成了共有 206 个核苷酸的 DNA 大分子。与此同时,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也得到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科学的这些新进展,使人们看到了基因在有规律地控制着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看到了机体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翻译的准确性、选择性和可控性,以及生理因素
16、、环境因素对基因的反作用。目前,人体脏器移植的成功,人工脏器的出现及试管婴儿的诞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本完成,克隆技术的产生,凡此种种,不但预示着现代医学正面临新的重大突破,而且处处体现了生命过程中微观与宏观、机体与环境、结构与功能、控制与反馈、内因与外因、本质与现象、局部与整体、必然与偶然等一系列的辩证过程,这不但需要医学在更高一级水平上予以综合,也迫切需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指导。第三,现代自然观有助于唤醒医学的人文性。现代自然观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离开自然寸步难行;人所面对的自然是现实的自然,是打上人类烙印的自然。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要保护自然,如此人类才得以持续发展。现代自然观要求现代医学应尊重、关爱人的生命,承认病人的主体能动性,赋予病人知情同意权,张扬医学科学的人文属性,从而构建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实现医学科学维护人类健康的宗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古代自然观和近代自然观对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阻碍作用。而符合现时代精神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指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的正确方向,对医学科学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医学科学工作者要在正确地理解和认识这一进程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